歷史淵源
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蠶叢氏的故鄉》載: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活動在這裡。那時,青神的先民便開始用竹編簸箕養蠶、編竹器用於生活。據《青神縣誌》記載:唐代文宗太和年間,榮縣人張武率百餘家於青神編竹簍攔鴻化堰、鑿山開渠、引水灌溉農田。民間用竹啟成篾條(片)編竹蓆曬東西,編簸箕養蠶,編篼筐盛物,編扇扇涼等,已廣為流傳,竹製品市場開始形成。
宋代,蘇東坡在中岩書院就讀時,就用竹扇驅蚊納涼。民間盛傳:蘇東坡與青神才女王弗在中岩相戀後,王弗見東坡在中岩山上讀書,被山上的蚊子咬一身皰塊,十分心疼,於是,回家請篾匠教她編了一把較精美的宮扇,送給東坡,作為“定情物”。訊息傳開後,篾工巧匠們就開始學編宮扇,被稱為“東坡宮扇”,青神扇子從此就出了名。民間竹編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製品生活、生產用具市場。
到了明代,青神人余承勛考中進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稱余翰林)。他進京做官時用的竹編書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細的竹絲編製成的,樣式非常精美,現收藏於“中國竹編博物館”。
清代光緒年間,青神的竹編藝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當時編的“官扇”相當精美,被列為朝廷貢品,現有一把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院。隨著養蠶業的迅速發展,青神成了當時“西南第二大絲市”。養蠶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篩子等形成了龐大的竹製品市場。
民國時期,青神竹編工藝水平又有了新的發展,能夠在扇面上編花、編字了。特別是抗戰時期,縣內進步人士還組織了幾十名竹藝巧手,用細竹絲編成斗笠,邊沿寫上“抗戰到底”字樣,用以慰勞抗日將士。新中國成立以後,青神竹編工藝水平得到新的發展。除保留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品外,新編織了一批工藝水平較高的工藝產品,如20世紀60年代大批生產的圓邊細竹扇,扇面上編有花紋、圖案,編有“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天下名山”等字樣。
20世紀60年代,青神平面竹編的老前輩胡志海先生獨創了“坐標編織法”。編出的圖案真實,藝術效果好,是竹編史上的一大進步。從此,名人字畫就開始走上了竹編掛屏。但此法編織的內容僅限於簡單文字或一些如龍、鳳、馬等程式化圖案。為了滿足藝術愛好者對竹編藝術較高的要求。
20世紀80年代,青神“竹編狀元”殷超,獨創了“描圖編織法”。這種方法,比坐標法又前進了一大步,是當下較高超的竹編技法。採用此法編織,適用範圍廣,編織速度快,靈活性大,各種書畫作品的內容都可以通過薄如蟬翼的竹絲來表現。特別是編制人物、花鳥蟲魚、自然風景,可以達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效果,且能精細到每厘米22絲。
工藝特徵
青神竹編大致分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瓷胎竹編三大系列幾千個品種。其中,較絕的是平面竹編,這是對名勝風物、名家手跡、名人書畫採用國畫、漢書、木刻的手法進行再創作,其藝術性特彆強,樣式有橫幅、條幅、掛屏、座屏、摺疊等。平面竹編按照每平方厘米織人的絲數由少到多為標準又分為中檔、高檔和精檔系列,其精品是指每平方厘米用48根以上的細如髮絲、薄如蟬翼的柔軟竹絲蒙在書畫面上,按圖案樣式,用“竹針”挑撥竹絲,編織成薄如蟬翼、光潔如綢、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代表作有“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老北京”等稀世珍品,它們也被世界各國組織和元首所珍藏。立體竹編主要指旅遊小商品系列、文藝表演系列和家具系列,如扇、帽、桌、椅、床、鞋、箱、包、船、馬、燈籠等,著重於精、細、雅、美和古色古香、細膩華貴,富於民族風味。瓷胎竹編工藝品則是以慈竹細絲緊扣瓷胎編織而成的一種精美工藝品,其編織技藝以“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絲”為特色,將慈竹加工成絲,以古今名人字畫為底稿,以景德鎮、潮州、宜興等地優質陶瓷為胎,根根竹絲依胎而成,隨凹隨凸,渾然體,宛如天成。花瓶、茶具、酒具、口杯和文房四寶等竹編產品,精巧古樸,集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和收藏性於一體,深得人們喜愛。
工藝流程
青神竹編以慈竹為主要材料,主要流程及技術要求如下:
第一步:刮青。將採伐後的原料竹在兩天內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膠質層,使其外觀色層一致。
第二步:分塊。以竹簡外圓基本平面為準,按竹簡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寬度的竹塊。
第三步:啟篾。根據編織對象的不同,將分出的竹塊沿竹材的徑向剖啟成薄篾層。
第四步:三防處理。將竹篾放入30%的雙氧水按1:2配製的溶液中煮沸(時間依色層而定),達到防蟲、防麻斑、防霉變、脫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層顏色更加接近。
第五步:染色。將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狀,倒入煮開的沸水中充分攪勻。要求竹篾色澤均勻一致。
第六步:分絲。以編織用篾絲的寬度需要為準,用排針將竹篾分成寬度一致,絲數精確的竹絲,並去掉篾絲上的竹纖維絲,保持篾絲的光潔。
第七步:編織。把圖樣作為底稿用竹絲按圖樣編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青神竹編工藝是伴隨青神農桑文化而傳承發展的古老民間工藝,它由人工把竹製成粗細不同的竹片、篾條,再編織成生產、生活用品的工藝,當前仍在廣大農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承狀況
青神竹編已陷入瀕危境地,究其原因,一是環境惡化,竹節變短,韌性減弱,原材料出現問題;二是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較大改變,不少竹編製品為工業製品所取代;三是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不願傳承,導致這一民間手工藝後繼乏人。
傳承人物
陳雲華,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竹編(青神竹編),申報地區為四川省青神縣。
青神竹編省級非遺傳承人——殷超、張德明、陳嵐。
青神竹編市級非遺傳承人——邵曉玲。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編(青神竹編)項目保護單位青神縣文物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依託竹編(青神竹編)項目的四川省青神縣雲華竹旅有限公司,被認定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1年11月2至7日,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在青神縣舉行,展會上展出了青神竹編技藝。
2020年10月20日,在青神縣竹福竹藝文化有限公司的工作室里,竹編大師張德明正和竹編工藝師交流瓷胎竹編之彩陶系列樣品的編織手法,並就如何完善編織細節進行探討,以迎接即將來臨的2020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