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澤州秧歌因流行於古澤州而得名,又名“州五秧歌”“州腔秧歌”,因起源於高平東南鄉,亦稱“高平秧歌”。
根據晉城大箕鄉胡蘆峰村舞台題壁記載,澤州秧歌在大清道光三十年六月十三日演出了十二個劇目。清光緒六年(1880)版《高平縣誌》記載:“春初演唱秧歌每至耕耘收穫時猶不止,知縣龍汝霖嚴禁之。”由此可見,澤州秧歌的成戲最晚在道光年間,同治時已很興盛。
20世紀初,是澤州秧歌較為繁榮的時代。高平、晉城的高都、魯村一帶,幾乎村村都有演唱秧歌的業餘班社。陵川、陽城的自樂班也不少於百餘個。
抗日戰爭期間,敵占區秧歌絕跡。但在抗日根據地里,人民民眾利用澤州秧歌進行抗日宣傳活動。除演傳統戲外還演唱了現代戲《血染口子裡》《後悔了》《勸榮花》《孟祥英翻身》《王和尚賣妻》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澤州秧歌業餘劇團紛紛成立,演出了《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現代戲。1956年,曾演出作家趙樹理寫的澤州秧歌現代戲《開渠》。
澤州秧歌唱腔的發展,起初吸收了高平說唱快板“打叉”的一些韻調,又逐步在當地民間說唱、戲曲的影響下,發展越來越成熟,由節令或廟會在廣場演唱進而登上了舞台。澤州秧歌演出多在元宵節、廟會、喜慶和農閒之時。它沒有職業劇團,先前都是男性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有了女演員。在演出活動中,湧現了一批演員,較為突出的有侯全勝、王連生、許新有、張旺旺等。上黨梆子演員吳婉芝、李冬蓮也都是擅長秧歌,而後唱了梆子戲。
文化特徵
唱腔分類
澤州秧歌唱腔屬板腔體。其唱腔因唱詞字數不同分為:【五字腔】【七字腔】【十字腔】和【多字腔】四類。【五字腔】【十字腔】和【多字腔】為一板一眼,
記譜,七字腔則為一板三眼,
記譜,在速度、節拍上有快板、慢板、導板之稱;在情感上有悲板、出板、怒板之別。唱腔的音域無固定調高,以1=C為多。演唱用真嗓,以澤州縣當地語言為基礎發聲、吐字。唱腔下句大多落於2音,但在送板結束時,即轉落於3或5音。在快板轉慢板時,快板的上句必須突停,且加銅器傢伙轉入慢板。
唱腔是澤州秧歌的主體。全劇一唱到底,不加對白,很少有做工和武打戲,劇中角色以生、旦為主,丑角次之,淨角很少。唱詞結構是上下句式。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也有十字以上的疊字句式。七字句、十字句較多。有的上下句字數相等;有的上句五字,下句七字;有的上句七字,下句十字或上下句字數不等等。
音樂旋律
澤州秧歌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有“上八調”與“下八調”之分。旋律進行有所差異,因而唱法亦有所不同。“上八調”多在高音區進行,旋法多向上行,顯得高亢、清脆明朗;下八調則多在中音區進行,旋法也多向下行,旋律主要在音區之間,顯行2—6甜美純樸而深沉。
演奏樂器
澤州秧歌只有板鼓、大鼓、手板、梆子、大鑼、小鑼、大鈸等打擊樂器。樂隊為六人左右。演員表演時所用道具均由演奏小鑼的兼管,如搬場椅、場桌等。演員下場時,則由擊梆子的兼管場上的道具。所用的打擊樂器均與上黨梆子相同。在唱腔中,只用梆、板擊節奏,但在表演情緒激烈時,也插一些銅器,甚有加支嗩吶吹奏上黨梆子的嗩吶曲牌《戲牡丹》等,為舞蹈烘托氣氛。
代表劇目
澤州秧歌大部分劇目以唱為主,道白很少,有的劇目甚至是一唱到底,沒有道白。演出劇目有《打棒槌》《打酸棗》《小姑賢》《打油堂斷》《殺狗勸妻》《三娘教子》《喜日》《新羊工》等二百多部。內容大都以反映家庭矛盾、婚姻糾紛、懲惡揚善為主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澤州秧歌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貼近民眾、貼近生活,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在民間流傳著“遍地秧歌遍地戲,人人都會唱幾句,黑夜唱上台,白天唱到地”的順口溜。澤州秧歌反映了澤州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澤州秧歌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它歷史悠久,原始粗俗,原汁原味,土中有美,俗里見詩,積澱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充溢著濃郁的鄉情韻味,具有特殊的澤州文化特色。它是古澤州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是澤州人民的鄉土情結、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是澤州地區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是建設和諧農村的根基之一。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澤州秧歌存在的自身缺點,澤州秧歌已漸趨衰落,瀕臨滅絕的邊緣。迅速挽救和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澤州縣文化館獲得“秧歌戲(澤州秧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澤州縣文化館保留“秧歌戲(澤州秧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2月13日上午,晉城市2014年元宵節社會文化活動廣場民俗展演節目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鳳西廣場舉行,澤州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與演出。
2015年,晉城市2015年元宵節社火展演活動中,演出的節目含有澤州秧歌《小姑賢》《打蘆花》《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