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河北省定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是流行在華北平原中西部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定州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男女唱腔均以宮調式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傳統演唱沒有文樂伴奏,沒固定調門,演員隨意起調,加上管弦樂伴奏後,調值為D調。唱腔中大量運用襯字虛詞。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定州市申報的秧歌戲(定州秧歌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Ⅳ-7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申報地區:河北省定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70
歷史淵源,起源說法,發展歷史,文化特徵,音樂唱腔,演奏方式,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源說法

關於定州大秧歌的起源,有兩種近似的說法。其一,北宋時,文學家蘇軾謫官知定州任,見城北黑龍泉附近的蘇泉、東板、西板等村民在稻田裡勞動很苦,便即興為他們編了些歌曲,教他們插秧時詠唱,故亦稱為“蘇秧歌”。其二,遠在宋朝以前,定州黑龍泉附近幾村就流傳著一種民間小曲,北宋年間,蘇軾在定州任中,曾為其填詞正曲,故稱“秧歌”。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定州市興定秧歌劇團

發展歷史

自清朝以來,當地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逐步利用“秧歌”這一曲調,以說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曲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劇目上演,並成立了秧歌班。
清代晚期至民國初年,秧歌受其他地方劇種的影響,民間藝人開始把有人物有情節的故事編成戲本,利用秧歌的曲調,並配上板鼓、鑼、鑔等打擊樂,以初級的戲曲形式搬上農村舞台,逐漸形成了大秧歌。
民國15年(1926年)後秧歌藝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風行一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不斷推陳出新,大秧歌這一富有鄉土氣息的地方劇種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
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縣秧歌劇團,興盛時能演出50餘出戲。
1958年,定縣聯合戲校成立。
1959年,定縣聯合戲校解散,人員納入秧歌劇團。
1988年定州市秧歌劇團撤銷,此後形成若干民間班社,民間班社、專業院團兩種組織形式均可用於定州秧歌戲。

文化特徵

音樂唱腔

定州秧歌戲的音樂為板腔體。除唱腔外演出形式和其他劇種大體一致。秧歌戲行當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門”,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鬚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其音樂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點,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容的體制,表演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早期定州秧歌全部用打擊樂伴奏,俗稱“大鑼腔”。1952年定縣秧歌劇團成立,開始嘗試使用弦樂伴奏,初學京劇模式,使用京胡、二胡和一把秦琴,後改用板胡、笙、二胡、橫笛、三弦等,“大鑼腔”仍保留。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定州秧歌戲
調式:男腔、女腔均以宮調式為主,只有悲調唱腔中的大悲是徵調式,而且唱完大悲後自然提高四度,回復宮調式。
旋律:下行旋律較多,在悲調中特別明顯。三花臉的旋律則是歡快跳蕩的,雖有下行特徵,但由於唱法詼諧俏皮,總體感覺歡快輕鬆。
節奏:以一板一眼為主,一般用2/4拍記譜。然而傳統板式變化很豐富,有28種之多。

演奏方式

傳統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較多,顫音富有特色。念白非常生活化,以方言為主。唱詞口語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聽來親切感人,有時為了強調某一情節或某種情緒用“疊句”的唱法反覆,故又有“九番秧歌”之說。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定州秧歌戲《安安送米》
定州秧歌的打擊樂是以板鼓指揮,大鑼、水鑔、小鑼、小鑔、堂鼓、梆子伴奏。現代雖然有管弦樂伴奏,但仍保留了純打擊樂伴奏(即大鑼腔)的形式。

代表劇目

定州秧歌戲的傳統劇目分小戲和大戲兩類,小戲俗稱“耍耍戲”。定州秧歌劇目豐富,涉域廣泛,包括愛情類、節孝類、公案類、滑稽類等。
愛情類:如《楊二舍化緣》《雙鎖櫃》。
節孝類:如《安安送米》《變驢》。
夫妻關係類:如《王明月休妻》《崔光瑞打柴》。
貞操類:如《趙美容弔孝》《雙紅大上墳》。
公堂告狀類:如《跑沙灘》《借當》。
公案類:如《黃氏女降香》。
滑稽類:如《王小趕腳》《頂燈》《王媽媽說媒》。
雜類:如《借髢髢》《關王廟》《殺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
定州秧歌戲具有鮮活的民間風格,質樸感人,不事雕琢,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各個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對研究中國民俗和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定州秧歌《三進士》
人文價值
定州秧歌戲的音樂旋律輕鬆歡快,唱法俏皮幽默,聲腔用本嗓,滑音、顫音運用較多,“疊句”唱法極富特色,打擊樂伴奏“大鑼腔”風格獨樹一幟,方言念白,是具有豐富人文價值、濃厚地域特色的地方劇種。
社會價值
定州秧歌將與其他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共同形成歷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發掘搶救保護定州秧歌,對河北省建設文化強省,定州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以及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文化素質,建設和諧社會,都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承狀況

定州秧歌戲發展日漸式微,搶救、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傳承人物

張占元,男,漢族,1941年生,河北定州人,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秧歌戲(定州秧歌戲)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定州市文化館獲得“秧歌戲(定州秧歌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秧歌戲(定州秧歌戲)”項目保護單位定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月17日晚,河北省定州興定秧歌劇團帶來的定州秧歌戲《安安送米》在河北省話劇院兒童劇場上演。
榮譽表彰
2004年,定州秧歌戲《扒糕情》在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展演活動中獲“群星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