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申報地區:河北省定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70
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河北省定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是流行在華北平原中西部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
定州秧歌戲 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是流行在華北平原中西部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定州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戲文...
《定縣秧歌:從鄉村戲到非遺》是一本2022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穀子瑞。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田野現實和文獻資料,以組織形式和演出模式為主線,梳理定縣秧歌百年來的發展脈絡,探究其傳承演變的歷史動因。在這起起伏伏的百年歷程里...
秧歌劇是一種劇目類別,在民間秧歌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型小歌劇,音樂吸收了戲曲中的郿鄠,道情和陝北民歌。劇情較為簡單,主題集中,有兩、三個角色。反映邊區人民的大生產運動、參軍、學文化、減租鬥爭等內容。是在舊秧歌中的“小場子...
華州秧歌戲是一種陝西省華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最初是一種地攤子的表演形式,過去的演唱比較簡單,只是鑼鼓、大釵伴奏,沒有弦樂,敲敲唱唱,唱唱敲敲,藝人中流傳著這樣的口歌:“敲得快、跑得快,不敲不跑唱起來。”為其主要特點。...
值得指出的是,隆堯秧歌老藝人多無文化,所以它的本戲多無劇本,皆為師傅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知道的傳統劇目加上建國以來創作的現代戲,總計200餘出。隆堯秧歌鼎盛時期,曾有200多個團,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國家名錄 秧歌戲是中國...
秧歌戲(西火秧歌),中國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長治縣文化中心傳統戲劇,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西火秧歌也稱西火乾板秧歌,由“地圪圈”秧歌發展形成,起源於長治西火、蔭城一帶,又稱“蔭城秧歌”、“紅板秧歌”,約...
秧歌戲(朔州秧歌戲),山西省朔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朔州秧歌戲是融武術、舞蹈、戲曲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流行於朔州市及周邊內蒙古南部的集寧、呼市、包頭及河套一帶,另河北張家口及陝西靠近山西的市縣也有...
秧歌戲(祁太秧歌),山西省祁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間流傳的一種地方小戲,其淵源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明代正統年間,民間藝人口傳的秧歌開始在晉中平原流行起來。到清代道光年間,祁縣已有了“同樂社”“...
秧歌戲(壺關秧歌),山西省壺關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壺關秧歌原是流傳於山西省壺關地區的一種民間社火表演形式,形成於明末清初。它經常在街頭、飯場、打穀場和炕頭演唱,只有銅器伴奏而沒有弦樂,所以又稱“地圪圈...
秧歌戲(沁源秧歌),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的地方小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秧歌戲(沁源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70。歷史淵源 沁源秧歌產生於晚明時期,興盛於...
秧歌戲(澤州秧歌),山西省澤州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澤州秧歌是由迎神賽社和元宵社火演唱的地圪圈秧歌吸收了上黨梆子養分發展而來,形成於清乾隆晚期(1795年前),流傳於山西省晉城市的澤州縣、晉城市城區、高平市(...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河北省隆堯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隆堯秧歌戲是由古代隆堯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穫、勞作時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隆堯秧歌誕生於明末清初,形成組班登台巡演於嘉慶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
相巧英 相巧英,女,漢族,1962年11月出生,項目名稱為定州秧歌戲,申報地區為定州市。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26日,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擬推薦相巧英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戲劇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