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秧歌

隆堯秧歌

隆堯秧歌,是河北省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大約誕生於明末清初,成型組班登台巡演於嘉慶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她根植於唐堯沃土,盛行於冀南大地,曾流行於冀南、冀中、魯西、豫北及太行山等地。解放前後,隆堯縣境內秧歌科班星羅密布,數以百計,巨鹿任縣柏鄉寧晉、內邱、趙縣元氏、南和、曲周等縣,也有科班成立或人員從藝。“吃飯吃窩窩,看戲看秧歌”、“扶犁鋤地哼絲弦,紡花織布唱秧歌”等佳話民謠,足以展現出人民民眾對秧歌的厚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隆堯秧歌
  • 誕生日期:明末清初
  • 起源:農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
  • 分布:河北省
  • 代表劇種:獨角戲,二人台,大戲等
  • 代表劇目:黃蛤蟆娶親,小二姐做夢
戲曲簡介,特點,價值,現狀,隊伍老化,藝術斷檔,現狀甚慘,傳承意義,國家名錄,恢復措施,

戲曲簡介

解放前夕,冀南黨委對隆堯秧歌高度重視和關懷,為使隆堯秧歌這一地方劇種提高藝術水平,能夠更好地為抗戰建國服務,曾調秧歌諸科班到冀南黨委所在地——南宮培訓,排演出《送公糧》、《保山參軍》、《土地證》、《王大娘趕集》等現代戲曲進行宣傳,並命名隆堯秧歌為 “先鋒劇團”。團長尚步臣還在建國前,參加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理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的接見。改革開放後,隆堯秧歌縣劇團,先後創作排演出現代戲《枕頭記》、《打公爹》、新編古裝劇《家賊》,大型現代戲《果園風波》等反映農村生活題材,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愛和好評。

特點

隆堯秧歌源於稻田,是經過當地勞動人民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日積月累的口頭創作,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地方劇種。
隆堯秧歌的特點:
1、表演舞台性。隆堯秧歌是由稻歌發展而形成的生末淨旦醜行當齊全,做念唱打完善,能夠登台表演,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而不同於各地街頭民藝舞蹈扭秧歌;
2、地域鄉土性。隆堯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藝人出身都是農家子弟,雖然化妝與其它劇種大同小異,但表演風格卻飽含鄉土氣息;
3、劇目豐富性。隆堯秧歌劇目相當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二百餘出:什麼家庭朝代文武戲,喜劇悲劇神話劇,小戲大戲連冊本,甚至還有一百零八出的《黃蛤蟆娶親》長篇巨型連冊戲,可說是無所不全,應有盡有。其中貼近農家生活的劇目占很大比例:如獨角戲《小二姐做夢》、二人台借髢髢》、大戲 《鬧大廳》、《山東歉》、《跑沙灘》等;
4、語言通俗性。隆堯秧歌的文字語言,汲取提煉於當地勞動人民的生活語言。因此,唱詞道白樸實生動,口語民風很濃,唱腔簡單而明快,通俗易懂;
5、伴奏簡易性。隆堯秧歌伴奏形式,前期只有武場沒有文場,以鼓鑼釵梆為主,伴奏簡單但獨具特色。後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場樂器,使舞台表演更加細膩完善。在往昔時代,由於廣大人民民眾缺乏文化知識,所以通俗易懂的隆堯秧歌,能夠受到人們的歡迎和愛戴。

價值

地區文化藝術,既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藝術的一部分。隆堯秧歌的價值在於:1、她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一個獨具民間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為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增添了一個藝術品種;2、隆堯秧歌歷史悠久,既受到過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又為抗戰建國做出過積極的貢獻;3、隆堯秧歌雖然唱腔還下太優雅,伴奏還不太完善是她存在的缺陷,但她象一塊未經雕刻的玉石,為音樂唱腔改革留下了廣闊的空間;4、隆堯秧歌象瀕臨滅絕的珍奇動物一樣,需要得到搶救保護,給她創造出必要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只要能在老音樂唱腔和伴奏形式的基礎上,取優除弊對其改革創新,培養出優秀演員,排練出優秀劇目,就會使隆堯秧歌成為一個包含民歌風味、優雅動聽的新劇種呈現於世人面前。

現狀

任何事物的興衰,都有它的周期,而周期的長短,則是由外因、內因諸多因素所決定。隨著時代的飛速前進,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人民民眾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古老而未完善的隆堯秧歌,逐漸由興盛走向衰敗。自1997年體制改革,實行個人承包而導致縣劇團垮台後,隆堯秧歌便陷入低谷絕境。
如今,隆堯秧歌的現狀是:

隊伍老化

縣劇團時期的骨幹演員,一部分乘鶴西去,一部分年高齡邁,己無法登台獻藝。青年演員因戲劇不景氣,早已棄藝改行,另謀出路,只有個別老藝人偶爾從事演出活動;

藝術斷檔

由於藝術行當受社會環境所影響,戲劇受電視衝擊而衰敗,從藝者無法維持生計,所以青少年無人學藝,形成後繼無人的局面。

現狀甚慘

現在雖有個別退休老藝人或秧歌業餘愛好者,各立山頭組織起行當不全的業餘表演小團體,因無經濟實
力,又無經營改革藝術創新之能力,所以平時只能為紅白喜事吹拉彈唱服務,農閒季節也只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演上幾場老掉牙的古裝戲。由於陣容不整,水平低劣而很快便丟失陣地,基本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因此,只有謀劃出解決問題之良策,採取有力措施扭轉此現狀,隆堯秧歌才會擺脫困境,出現生機。

傳承意義

隆堯秧歌孕育、產生於農田勞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劇種的編譯、分支或從屬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獨特位置。隆堯秧歌唱腔古樸原始,伴奏僅有武場,沒有文場。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一樣,為其今後的改革、創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間。隆堯秧歌從其產生到現在基本保持原有風格,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對研究、發掘隆堯秧歌隊與研究中國戲劇史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堯秧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傳統劇目。這些項目中既有隆堯秧歌的本戲,也有其他的劇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堯秧歌老藝人多無文化,所以它的本戲多無劇本,皆為師傅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現在知道的傳統劇目加上建國以來創作的現代戲,總計200餘出。隆堯秧歌鼎盛時期,曾有200多個團,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

國家名錄

秧歌戲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主要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於農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後與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清代中葉,梆子腔劇種興盛以後,山西、河北、陝西的秧歌戲在不同程度上借鑑和吸收了當地梆子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藝術,逐漸發展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戲演變。
秧歌戲多以興起或流行的地區命名,如山西的祁(縣)太(谷)秧歌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鄉)秧歌,河北的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陝西的韓城秧歌陝北秧歌等。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為主,如祁太秧歌、韓城秧歌、陝北秧歌;有的民歌組合與板式變化相結合,如朔縣秧歌、繁峙秧歌、蔚縣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來自梆子腔,板式有頭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滾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統稱“訓調”,包括【四平訓】、【苦相思訓】、【高字訓】、【下山訓】、【跌落金錢訓】、【推門訓】等,演唱時採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稱“梆扭子”;有的屬於板式變化,如定縣秧歌、隆堯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導板等,演唱時用板鼓或梆擊節,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鑼鼓伴奏,因此又叫“乾板秧歌”。
各地秧歌戲的傳統劇目分小戲和大戲兩類,小戲俗稱“耍耍戲”,包括《王小趕腳》、《借》、《拐磨子》、《繡花燈》、《做小衫衫》、《天齊廟》、《小姑賢》、《藍橋會》、《呂蒙正趕齋》等,大戲包括《花亭會》、《九件衣》、《蘆花》、《日月圖》、《白蛇傳》、《老少換妻》、《梁山伯下山》、《李達鬧店》、《頂燈》、《泥窯》、《烏玉帶》、《姜郎休妻》、《蘆林相會》、《安安送米》等。秧歌戲腳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門”,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鬚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其音樂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點,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容的體制,表演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
秧歌戲形式比較靈活、自由,長於表現現實生活。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開展新秧歌劇運動,改革了秧歌戲的音樂、表演、裝扮,編演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牛永貴負傷》等表現民眾參加生產、學習及對敵鬥爭題材的劇目。新秧歌劇運動的發展不僅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戲劇形式——新歌劇,而且推動了秧歌戲等民間小戲的革新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朔縣秧歌繁峙秧歌、定縣秧歌、隆堯秧歌等都建立了專業劇團。
黨和政府始終關心支持隆堯秧歌的發展。1948年初冬,冀南黨委在威縣郭莊開辦了戲劇培訓班,當時比較出名的隆堯秧歌"三桃班"的主要演員參加了培訓,對隆堯秧歌的一些劇目去粗取精進行了改編,並創作、移植了《兄妹開荒》、《送公糧》、《土地證》、《保山參軍》等劇目,配合革命形勢進行演出,受到老區民眾的歡迎。1949年7月,隆堯先鋒秧歌劇團團長尚步臣作為代表參加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等中央首長的接見。1950年,隨著隆堯先鋒秧歌劇團的成立,各地風起雲湧般成立了200餘個隆堯秧歌團、班。從此,隆堯秧歌根據地域和唱腔、表演的特點分南、中、北三路。南路以邢台、任縣為中心,代表人物吳淑英、吳秋貴、姚新瑞等;北路以柏鄉、寧晉趙縣、石家莊市為基地,代表人物有連喜成、商更銀、萬人迷等;中路以隆堯、巨鹿為主,代表人物段勝月、孫金梅、李清海、喬計鳳等。南北兩路重文乏武,主演一些生活小戲;中路實力雄厚,既重唱功,又擅武打,除演生活戲外,還演文武帶打的戲。1954年,隆堯先鋒秧歌劇團赴保定參加河北省第一屆演出大會,演出劇目《山東歉》,獲得民眾好評。1959年,隆堯秧歌《鬧大廳》等赴天津參加全省文藝匯演,《鬧大廳》、《站花牆》被灌制唱片,在省電台播放。1979年,經過整理、改編的隆堯秧歌《鬧大廳》參加邢台地區文藝匯演並獲獎。1989年,反映改革開放後新舊觀念碰撞的新編隆堯秧歌現代戲《果園風波》,參加邢台地區文藝匯演獲一等獎,並獲邢台地區首屆"文藝振興獎"、河北省第二屆"月季花"優秀劇本創作獎。
隆堯秧歌從其發展和表演藝術風格看,可概括為兩大流派:一派宗師立業,一派業餘成家。前者唱做並重,板式要求嚴格,曲調平穩動聽,表演細膩大方,行腔自如,以情動人,並善於運用身段、水袖、眼神等功底塑造人物;後者則以唱功見長,音域寬闊,以聲帶腔,吐字清晰,韻調優美且剛柔相濟、跳躍多變,但在板式、做派上卻不甚講究。兩大流派雖然風格各異,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隨著新人的不斷湧現,在繼承前輩經驗的同時,不斷移植兄弟劇種的劇目,豐富隆堯秧歌劇目,推動了隆堯秧歌的發展、創新。
隆堯秧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傳統劇目。這些劇目中既有隆堯秧歌的本戲,也有移植的劇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堯秧歌老藝人多無文化,所以它的本戲多無劇本,皆為師傅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現在知道的傳統劇目加上建國以來創作的現代戲,總計200餘出。
2006年,隆堯秧歌被命名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恢復措施

隆堯縣委、縣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對搶救保護、扶植振興隆堯秧歌工作非常重視,按照文化部和省文化廳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要求,制定出準備階段、調查階段、整理價段、保護髮展階段的工作方案和扶植,振興秧歌的十項措施。即:1、恢復保護髮展隆堯秧歌演出團體;2、舉辦隆堯秧歌培訓班;3、舉辦秧歌知識競賽;4、製作秧歌唱片資料。5、在電視台舉辦表演大獎賽;6、舉辦秧歌知識講座;7、編輯印發秧歌知識資料;8、加強秧歌劇本創作;9、組織秧歌匯報演出;10、組織秧歌團體在全縣巡迴演出。通過十項措施,拯救扶植、改革發展隆堯秧歌,實現人民民眾振興隆堯秧歌的心愿,以便使隆堯秧歌擺脫滅亡危機、走出困境、煥發新生,為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建設和諧社會,活躍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振興繁榮隆堯的文化藝術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