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秧歌戲

華州秧歌戲

華州秧歌戲是一種陝西省華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最初是一種地攤子的表演形式,過去的演唱比較簡單,只是鑼鼓、大釵伴奏,沒有弦樂,敲敲唱唱,唱唱敲敲,藝人中流傳著這樣的口歌:“敲得快、跑得快,不敲不跑唱起來。”為其主要特點。現在,秧歌劇的演出基本上走的是戲曲表演程式的路子,文武場面也是藉助秦腔的樂隊,這當然並不是十分恰當的,許多藝術性的問題,如劇本、音樂設計、表演程式等都還需作認真的研究提高,使陝西省華州秧歌戲逐漸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劇種。華州秧歌戲已經入選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州秧歌戲
  •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華縣
  • 遺產編號:Ⅳ—12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內容介紹

1、華州秧歌是一種地攤子的表演形式,田間地頭,巷道場院,舞台劇院皆可表演,演員服飾隨意,有啥穿啥,扮象為是,每個劇目,表演者二至三人,且歌且舞,其演出形式和“東北的二人傳”有許多相似之處。
2、現今華州秧歌曲調優美,生活氣息濃,擁有許多迷人的曲調,最常用“6”調式,吸取了迷胡、花鼓戲、碗碗腔等的旋律,委婉悠揚、悅耳動聽。
3、劇目內容以反映農村生活故事、愛情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為主。現有《辦年貨》、《小喜接妹》、《夫妻觀燈》、《賣雜貨》、《打補丁》、《偷荷包》、《釘缸》、《石榴娃燒火》、《賣花線》、《接小鳳》、《送京妹》、《賣人》、《頂燈》、《懶寶吃麵》、《楊八姐鬧館》、《紫霞宮》、《回河南》、《賣翠花》、《女包腳》、《小上墳》、《配陪房》、《子胥過江》等40多個常演劇目。

主要特徵

一、多樣性
1、內容多樣性:唱詞內容包括有農村現實生活,當地民間故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愛情故事,生活瑣事等。
2、表現形式多樣性:有歌(敘事歌、敘詠歌)有舞(民眾性自娛舞:單人,雙人或集體表演)有樂(有各種各樣的音樂伴奏)。
3、音樂形態,舞蹈風格,器樂組合多樣。
二、綜合性:要體裁上集歌、舞、樂於一體。
三、完整性,華州秧歌有相對規範的結構,曲式,調式,旋律,節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規。
四、即興性:華州秧歌藝人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方式,在選用歌詞,音樂反覆,伴奏手法,表演服裝方面,都有大量的即興之舉。
五、民眾性:華州秧歌是當地人民民眾生活中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田間地頭,村落場院,鄉鎮集市都是其表演的場所,更與歲時節令,民俗禮儀息息相關,易學易演,民眾參與廣泛。

主要價值

華州秧歌作為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流傳下來,在藝術手法上、語言表達上都有獨到之處,它是民間文學和藝術的綜合表現形式,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文學價值:華州秧歌最早是以人們勞動之餘順口即興而唱的形式出現的,語言風趣、幽默、質樸自然,多反映農村生活、愛情、民間、歷史故事,內容短小精練,展示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場面,有著非常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民間文學創作的良好素材。
2、藝術價值:華州秧歌曲調優美,據蒐集、整理的音樂資料統計,約有四十多種,這些曲調委婉悠揚、歡快流暢。在其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迷胡花鼓戲碗碗腔等戲曲音樂的成份。表演形式活潑,具有一整套的唱、念、做、舞。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
3、社會價值:華州秧歌不受表演場地限制,在田間地頭,巷道場院,舞台劇院都能演出,其內容表現了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倫理道德等諸方面,內容健康向上,教化作用明顯,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素質,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歷史淵源

據王濤《渭南秧歌的淵源及發展》一文中論述,渭南秧歌有一折戲叫《哪吒鬧海》是秧歌劇最早的劇目,有秧歌祖師之稱,根據《哪吒鬧海》的內容推斷:“渭南秧歌開始演的神戲《哪吒鬧海》說明渭南秧歌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了”。另據孫世魯《渭華秧歌的音樂特色及歷史沿革》一文曰:“渭華秧歌劇目《五點紅》作為民歌的產生時代,根據其“宮”、“徵”、“角”三音的特性,可引至宋代中原民間產生的諸宮調,它傳至都市中,開闢了宋代雜劇新紀元。顯然,《五點紅》這一民歌曲調要早於宋代”。
據當地民間傳說“秧歌”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插秧時,為了消除疲勞,唱出的一些民歌小調,以後便稱之為秧歌。秧歌開始只是農民在田間地頭休息的時候演唱,後發展成為農閒或節慶時民眾娛樂的一種形式。在漫長的歲月中,民眾為了豐富活躍他們的文化生活,才慢慢用秧歌表演一些比較簡單的生活小故事,形成了有歌有舞的秧歌戲。當初並沒有十分完整的劇本,而是藝人們即興式的創作,口傳心授,僅供娛樂而已;後來,經過藝人們的不斷豐富完善,才形成了一些民眾比較喜聞樂見的秧歌劇目。
解放後,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指導下,民眾性的藝術活動蓬勃開展了起來,渭華秧歌劇也隨之重放光彩。1975年曾參加了全省的民眾業餘音樂、舞蹈會演,由過去的單純的打擊樂器,加上了弦樂器。劇本、音樂改進不大,只是在唱腔,化妝、表演等方面有所改進。
關於秧歌的名稱,最初並沒有確切的叫法,一九五七年,省藝術館派人到渭南、華縣對秧歌挖掘整理時,渭南的文化工作者堅持起名為“渭南秧歌”,華縣的文化工作者堅持叫“華縣秧歌”,為平衡矛盾,“渭華秧歌”由此得名沿用至今。從歷史角度來講,此秧歌歷史優久,源遠流長,渭南,華縣皆為古華州所在地,其名稱命名為“華州秧歌”更為確切,《華縣誌》中就稱華州秧歌。
1980年,華縣赤水鎮文化站和渭南分別整理,排演了傳統秧歌小戲《賣雜貨》、《辦年貨》、《打補丁》、《夫妻觀燈》、《偷荷包》、《釘缸》、《小喜接妹》、《石榴娃燒火》並移植了《趕花轎》,《蓮蓮獻策》等戲。從劇本、音樂、化妝、導演等方面進行了較大的藝術革新。特別是1982年“渭南地區民間文學普查匯報會上”,華縣文教局、文化館組織的一台民間小戲,其中有秧歌戲:《賣雜貨》、《辦年貨》、《石榴娃燒火》、《小喜接妹》等劇目,省、市電台對其進行了錄音、錄像,省市許多的刊物對其劇目、劇本進行發表。省、市領導和各地代表,專家給予這台小戲高度的評價和讚揚。

相關物品

打擊樂器:乾鼓、京鑼、京鑔、戰鼓
弓弦樂器:歌胡、二胡、洋琴
吹奏樂器:笛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