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信息
(閩政[2006]28號)
詳細內容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經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將《福建省科技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福建省科技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科技發展綜述
“十五”期間,我省科技工作貫徹省委、省政府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部署,針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科技發展環境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據科技部統計,我省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居全國第10位,區域創新能力居第9位。
(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針對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遴選並組織實施了新材料與器件、糧食作物育種技術研究、病毒性疾病新藥研發平台建設等10個省級科技重大專項,整合了科技資源,促進了學科交叉和人才聚集,培養了領軍人物,引導了省內科技團隊向國家級項目衝刺,提升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工業高新技術研究成果豐碩。無鉻高變化肥催化劑研製成功,解決了世界性難題;無機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光功能納米陶瓷材料、納米分子器件的設計合成研究等方面已進入國際前沿;高性能碳化矽纖維的工程化製備技術進入中試研究階段,可望打破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在印刷式低逸出功率FED顯示器製作上取得重大突破;高純河豚毒素提取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的套用研發以及電子政務技術開發、集成與套用走在全國前列。
農業科技攻關成效顯著。水稻轉基因、航天育種技術和超級稻選育等居國內領先地位。超級稻組合產量連創新高,畝產達1229.97公斤。2004年全國水稻新品種大區展示試驗前10名的12個品種中我省占8個;亞熱帶特色水果早鐘六號枇杷成為全國最佳品種;世界首個有性龍眼新品種冬寶9號人工雜交成功;優質肉用白羽半番鴨、山麻鴨高產系等良種選育成功;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簇矮病和齒矮病兩種新病毒。
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心臟、腎臟等器官移植技術研究居全國領先地位,胰島細胞移植技術為亞洲首創;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治療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個戊肝IgM抗體診斷試劑,獲得國家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毒診斷試劑、新型強效免疫抑制劑―雷帕黴素及其口服液“瑞帕明”獲得國家二類新藥證書;研製成功蔬菜中農藥、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重金屬殘留的快速低成本檢測儀器,整體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食品主要污染物的監測系統和預報研究、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研究達國內先進水平。
基礎性研究取得可喜成績。在新型無機聚合物的設計合成、結構規律與性能研究領域,開創了金屬―有機納米材料的新途徑,研究出國際上首例具有優良半導體性能的金屬石墨和一系列具有半導體性質的新型聚合物以及具有三階非線性光學性能、磁學性能和螢光性能的聚合物;在愛滋病病毒亞型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領域,首創使用神經氨酸酶的改良培養法分離HIV,並首先建立HIV的全血微量分離法,建立了高敏感和特異性的間接免疫螢光試驗的確認方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技創新碩果纍纍。2001―2005年,全省共有9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51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全省專利申請受理量34832件,專利授權量22090件;2005年我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全國第11位和第8位。
(二)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
科技交流合作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開展項目成果和技術難題的雙向推介,搭建科技招商引資平台。2005年共對接項目3538項,總投資605.14億元,其中契約項目1435項,總投資256.54億元,對接境外項目326項。科技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展,全省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近200項、政府間合作項目20項、JICA項目35項,鞏固了與6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間的科技合作關係。閩台科技合作向縱深發展,啟動了台灣學者(泉州)創業園建設;引進了台灣農產品加工先進設備1500多台套和台灣水產、水果、蔬菜、花卉、畜禽、食用菌等優良品種800多種,篩選推廣130多種,推廣面積500萬公頃;加強了與台灣在農業、電子以及中醫藥等20多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交流格局,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04年,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099.1億元,比增32.2%,占工業總產值的24.6%;實現利稅214.58億元,比增32.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量78.40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的比重26.7%。至2005年底,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811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64家。我省2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培育了福州軟體園、廈門軟體園和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顯示等國家級產業基地。高速路由器、通用嵌入式作業系統、網路隱患掃描系統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及其產品開發成功並迅速推向市場。製造業信息化工程實施成效顯著,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2004年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產值達730.70億元,比增37.5%。
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至2005年底,申請水稻新品種(組合)、不育系、恢復系的品種權共60件,已授權17件,居全國第12位,其中超級稻Ⅱ優航1號在尤溪示範頭季平均畝產928.30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最高紀錄為543公斤;晚熟龍眼新品種立冬本在閩東大規模種植;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示範,提高了蘆柑、烏龍茶、蘑菇等特色產品的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開拓了國內外市場;大黃魚、對蝦和鰻鱺等病害檢測及防治技術的推廣套用,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林木良種基地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了漳州(福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及各類農業成果核心熟化示範區306個,部級和省級科技示範場49個。建設星火技術產業帶、星火技術密集區,啟動實施星火計畫“一縣一業”科技富民工程,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了全省進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技術套用的綜合示範”已在全省實施,我省自主研發的農殘檢測儀器在全國20個省市推廣套用;新一代愛滋病檢測試劑盒獲國家新藥證書並實現產業化,占國內市場20%;硫酸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鹽酸金黴素、飼料金黴素等四種抗生素原料藥通過美國FDA認證,並進入美國市場;一批製藥企業和中藥材GAP研究基地不斷發展壯大,澤瀉和太子參GAP基地通過國家認證,實現我省零的突破;建立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效果。
(三)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2004年工業企業開發新產品22611項,完成銷售收入1167億元;全省工礦企業專利申請1536件,專利授權1170件;企業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投入66.58億元,占全省科技活動經費86.21億元的77.23%,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的關係進一步密切,全省有4519家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技術合作關係。民營科技企業不斷崛起,成為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一支生力軍。
部分學科相對優勢明顯。2004年全省擁有高等院校66所,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52個、碩士點500多個,覆蓋了10個學科門類。全省已建有國家、部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3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1個,中試基地13個,地市級及以上政府部門所屬獨立科研機構12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100家。海洋和水產科研力量居全國前列;化學、生物、環境與資源科學等學科具有相對優勢;電子信息、新材料、農業和醫藥等領域形成了特色優勢。
科技中介服務日益增強。全省已有生產力促進中心81個,其中國家級示範中心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8個,孵化基地面積40萬多平方米,在孵企業近800家;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基地一期工程2.60萬平方米已交付使用。技術諮詢類中介機構800多個、各類技術貿易機構1300多家,擁有省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125家技術檢測機構和10個專利代理機構。
科技巨觀管理逐步完善。出台了《福建省專利保護條例》法規,修訂了《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福建省民營科技獎勵辦法》等規章。改革科技計畫管理,投入1.2億元建立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大幅度增加省自然科學基金,設立青年科技人才創新計畫、專利申請專項資助資金和建立軟科學研究基地。改革科技立項審批制度,試行科技項目招投標制,實行科技重大專項首席專家制,率先在科技項目管理中引入監理制度。改革科技評價獎勵制度,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頒發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重獎魏可鎂、謝華安兩位科學家,評選23位“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改革科研機構管理體制,省屬開發類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已全面啟動。市縣科技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53個市(縣、區)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考核,25個市(縣、區)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縣、區)。
二、發展機遇與面臨挑戰
當前,國際經濟和科技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國際、國內和周邊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我省科技發展既有歷史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發展機遇
1.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為科技發展創造了機遇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科技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成長和知識傳播套用進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將進一步對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技將進一步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環境問題開闢途徑,納米科技將進一步帶來深刻的技術變革,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進一步為人類認知客觀規律、推動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新的前景。同時,科技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促使世界各國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推動科技成果快速傳播,也為開發中國家實現“後發優勢”提供了寶貴機遇。
2.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為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這為我們指明了加快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推進科技進步的根本任務和做好科技工作的神聖使命。
3.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空間
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海峽西岸”第一次寫入了中央檔案,明確了福建的定位,為我省迎來了新的發展良機。科技要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九大支撐體系提供保障,必須從跟蹤模仿向注重自主創新轉變,從單項技術突破向注重集成創新轉變,從單純引進向注重引進、吸收再創新轉變。科技創新的空間將更為廣闊。
4.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為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12.80%,居全國前列。2005年全省GDP達6560.07億元,經濟發展為科技提供了資金和物質保障。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技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初具雛形,為我省“十一五”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面臨挑戰
1.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對科技提出了嚴峻挑戰
隨著科技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主導因素,科技競爭力特別是原始性創新成果的競爭力正逐漸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國內區域間經濟科技競爭加劇,周邊長三角、珠三角及台灣省快速發展,對我省發展構成一定競爭壓力。面對這種形勢和我省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以及出口產品面臨日趨嚴重的技術與環保壁壘等問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為迫切。
2.提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對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我省經濟持續26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大,增長速度出現減緩的趨勢,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將逐步減弱的危機;面對我省煤、電、油等長期依靠外援,能源自給率只有50%,人均土地和耕地分別只有全國的50%和43.30%的資源狀況;面對我省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要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也對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
3.科技基礎薄弱成為提高創新能力制約因素
2004年我省全社會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基礎性、前瞻性科技研究投入較少,科技設施投入過低;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形成,單位所有、部門分割,使用效率低;社會公益性科技和行業共性技術創新未得到有效加強,整體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相對緩慢,科研成果供給不足;全省發明專利的授權量比重很低,2004年只占3.40%,不及全國平均發明專利授權12.10%的一半(不包括國外機構在國內的申請)。這些問題成為提高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
三、指導方針與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全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把我省建設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創新型省份。
(一)指導方針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和省委、省政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重點跨越,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
(二)發展目標
進一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的科技發展布局,為我省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科學技術研究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保持全國前9位,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具體發展目標如下:
――全社會R&D投入占GDP比重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達到30%以上。
――農業科技實力進入國內先進水平行列。農、林、畜良種覆蓋率分別提升到95%、60%、65%。
――依託“數字福建”建設,提高現代信息服務業科技水平,力爭政府、企業、社會信息化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初步建成與創新型省份相適應的技術研發協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中介服務、科技資源共享等四個平台。
四、重點領域與優先主題
重點領域,是指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亟需科技提供支撐的產業和亟需發展的學科領域。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目標任務明確、科技基礎較好、近期能夠取得突破的技術群。
圍繞省委七屆十次全會精神,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壯大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優勢產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增強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出發,突出重點、協同集成,對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進行規劃和布局。按照有利於掌握關鍵和共性技術,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提高區域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能力;有利於促進產業集聚,提高區域經濟發展後勁的原則,篩選確定9個重點領域、44個優先主題。
(一)新材料領域
優先主題1.光電子材料
重點研究新型光電子功能晶體和高功率條件下的晶體材料,開發高質量、大尺寸、低成本的晶體生產工藝與鍍膜技術,拓展晶體功能;研發高效耦合的LD泵浦模組技術,全固態半導體泵浦雷射器,半導體照明(LED)晶片封裝及測試技術。
優先主題2.特種陶瓷材料
重點研究高性能氧化鋁、氧化鋯粉體、光電子陶瓷和玻璃陶瓷。開發新型微波介質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陶瓷敏感器件,光纖陶瓷配件、陶瓷工具、陶瓷構件,以及陶瓷高效精密加工技術等;研究高密度陶瓷封裝工藝,第三代SiC纖維、氧化物纖維製備的關鍵技術。
優先主題3.納米材料
重點研究納米功能材料及納電子器件,開發納米高聚物材料、納米薄膜,高性能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納米材料自修復技術,以及納米技術在高效催化劑和催化功能材料等領域的套用。
優先主題4.功能高分子材料
重點開發環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專用樹脂;汽車、建材行業功能性塑膠關鍵技術;高阻隔、耐高溫、抗靜電、保鮮等功能性塑膠包裝材料;研究天然與生物高分子材料的高值化利用技術;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劑;高附加值油墨、塗料、膠粘劑產品;新型農藥中間體,精細化工產品等。
優先主題5.高性能金屬材料
重點研究功能複合材料的製備與套用;開發金屬電子材料及其電子封裝的關鍵技術;鋁熔體處理、鎂合金加工關鍵技術及套用;稀有金屬回收與提純技術。
優先主題6.表面改性及塗層修復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納米陶瓷塗層技術、納米複合鍍技術;化學、電化學塗層技術及其套用,非晶態合金的複合電沉積、多元複合鍍技術;雷射、等離子熔射/熔積表面處理及特種表面塗層製備與再製造技術;開發具有高性能的金屬基、非金屬基複合材料和複合表面工程技術;開展固體潤滑材料的研究與套用等。
(二)電子信息領域
優先主題7.信息元器件與積體電路設計技術
重點研究積體電路設計技術;微機電(MEMS)器件及材料製備技術;開發音視頻專用晶片、高集成度專用晶片,通用交換晶片、系統套用晶片、射頻系統晶片以及貼裝元器件等。
優先主題8.現代信息服務關鍵技術
重點開發面向企業和服務行業的信息化套用公共服務平台、政務數據的分散式共享服務平台;研究海量數據分散式挖掘、可視化和行業推廣套用技術;基於GIS平台的決策支持、應急指揮和行業套用服務技術,基於位置服務(LBS)或移動定位支撐技術及推廣;射頻識別(RFID)技術及套用。
優先主題9.軟體關鍵技術
重點發展面向優勢行業和領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套用軟體、信息安全軟體產品及組件、物流信息與集配管理軟體、企業信息化套用軟體、大型公共數據軟體和高附加值的出口軟體產品和技術。研究社區、建築及交通智慧型化技術,開發實時數據採集、融合、處理、監控和預警技術等。
優先主題10.現代通信與終端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基於下一代網路的網路通信技術與產品,無線自組織網路的高效分散式安全體系、基於內容的圖像識別與過濾技術、密碼新技術等網路通信安全新技術,微波通信與光通訊設備,寬頻與無線接入套用設備,家庭網路現代通信集成套用,交通運輸無線數字通信系統技術等。開發嵌入式軟體系統技術,新一代網路信息終端的通訊和接入等關鍵技術,智慧型終端和網路產品等。
優先主題11.大螢幕平板顯示技術
重點開發平板和投影顯示技術,研究平板顯示材料與器件,發展高清晰度大螢幕顯示產品和產業鏈。
(三)先進制造領域
優先主題12.數位化設計技術
重點研究與套用面向行業數位化設計技術;動態性能建模、仿真與最佳化設計技術;開發裝備、電機、電器、電子等主導產品的數位化樣機技術;企業間的協同設計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術及試點示範;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術的深化套用。
優先主題13.智慧型控制技術
重點研究與套用面向行業的開放式數控系統;網路集中控制技術;專用驅動技術及單元;線上智慧型檢測技術;典型裝置或生產過程的通用控制系統;智慧型電力電子產品及控制技術;高壓、超高壓大電流設備線上感測技術。
優先主題14.行業管理套用軟體
重點研究開發與推廣套用面向行業或產業群的數位化管理系統軟體;研究網路化製造平台關鍵技術,整合形成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網路化製造平台。
優先主題15.先進加工與成型技術
重點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關鍵技術與集成套用;開發結構複雜的模具複合加工成型技術及其裝備;金屬零部件的塑性成型/複合成型技術;高精度冷、溫鍛件生產技術;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術;無餘量加工與製造技術等。
優先主題16.新型儀器設備
開發冶金、石化、機械、汽車等行業的自動化儀表;基於嵌入式系統的智慧型儀表;研究高穩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慧型化的新型感測器。開發新型實用臨床醫療、健康預測、診斷諮詢等醫療器械產品;開展虛擬儀器研究。
(四)農業領域
優先主題17.種質資源發掘保存與新品種培育
重點開展主要糧食作物、果蔬茶菌、畜禽等新品種選育,研究優良親本資源與保存技術,優異性狀種質資源分子鑑定、遺傳改良。研究水稻等重要作物抗蟲、抗病、品質改良,果樹抗病蟲、速生、優質等轉基因育種,優良種畜禽快速擴繁,研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太空育種、轉基因育種及其與常規育種緊密結合的新技術。開展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
優先主題18.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及精深加工
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以及畜禽產品優質、高效、標準化生產及產期調節技術,開發先進適用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自動控制設施、土壤水肥快速檢測技術、節約型農業技術;開發農產品貯藏、保鮮、精深加工生產技術與設備。
優先主題19.現代林業
重點研究能源、藥用、精細化工等非木質利用的植物良種選育、壯苗培育、栽培技術、生態安全等技術,開發植物有效成分的提純、分離等技術以及工業化生產工藝。
優先主題20.特色園藝產品開發
開展特色花卉、水果、蔬菜、茶葉和食用菌等園藝產品的產期調控、快速繁殖等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開發。
優先主題21.農林重大病蟲害防治
重點開展農林重大病蟲害防治研究,外來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生物防治綜合技術研究,研製開發生物農藥、農藥環保製劑以及高效低毒化學農藥等。
(五)海洋與漁業領域
優先主題22.水產良種保護與養殖關鍵技術
重點開展我省主要水產品種的遺傳改良與良種選育技術、特色養殖種類優良品種的制種和保種技術研究;重要瀕危珍稀海洋物種人工繁育示範研究;培育大黃魚、九孔鮑、羅非魚、對蝦和壇紫菜等抗逆和抗病明顯增強的品系/品種;建立良種保種、制種和繁育基地;加強海洋牧場運行模式最佳化研究。
優先主題23.水產品精深加工及質量安全控制技術
重點研究水產品保鮮和保活技術、精深加工過程中品質改良、風味營養保持及產品貯藏等關鍵生產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研究水產品質量檢測與控制技術、水產品加工HACCP體系關鍵技術等。
優先主題24.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與分離技術,開發利用海洋生物毒素資源、甲殼質資源、海藻聚糖及海藻蛋白;建立深海微生物菌種資源庫;開展深海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利用高溫酶、低溫酶和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極端酶;研究深海微生物新型代謝產物,篩選與套用深海浸礦微生物;加強微生物資源在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中的套用研究;開發高附加值海洋礦產加工、海水化學物質提取技術,發展海水淡化裝備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加強海洋港口、海洋旅遊和休閒漁業相關技術的開發利用。
(六)人口與健康領域
優先主題25.新藥及原料藥研發
重點開展重大及新發傳染病的診斷試劑、疫苗、免疫抑制劑的研究開發;發展新型抗生素的研究開發;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生物藥物研究開發;利用蛋白質工程技術改良現有生物藥物;研發藥物的新劑型及新輔料,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研發療效確切的天然藥物及其生物活性功能物質,開發質量穩定、療效確切的中藥新藥;利用海洋微生物進行創新藥物研製,研究開發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藥用製劑等。
優先主題26.中藥材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藥用植物、藥用真菌的栽培技術、藥用動物的飼養技術,制定我省地道藥材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標準;研究我省地方特色藥用動植物種質繁育技術和生物多樣,研究中藥資源的分布及其可持續開發利用;加強中藥炮製過程中生理活性成分變化的研究,規範我省地道藥材的加工(包括炮製)方法,制定加工標準操作規程。
優先主題27.生殖疾病防控與出生缺陷干預研究
重點開展生育障礙發病主要病因分析,危險因子對人類生殖影響及防控的研究,研究生育障礙疾病獼猴動物模型,生育障礙疾病、生育障礙遲發遺傳病分子生物學創新診斷技術,研究重點病種的干預措施,出生缺陷干預評價體系。
優先主題28.器官移植、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
重點開展幹細胞誘導分化、細胞-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器官移植的臨床研究。研究胚胎幹細胞和骨髓基質幹細胞的定向誘導分化;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特別是對移植物慢性失功能的機理;器官移植過程的免疫應答機制及其調控;建立免疫狀態臨床評價標準,免疫耐受誘導方法。
(七)資源與環境領域
優先主題29.節能技術研究與套用
積極推廣電機、車船、空調等節能技術。開展熱、電、冷聯產和冷能利用技術研究試點;開展建築節能關鍵技術的研究,新型節能牆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節能門窗、節能燈具以及建築節能設備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
優先主題30.可再生能源開發
重點研究開發以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和生物質制氫為代表的生物質能源的低成本開發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大型沼氣工程建造、運行、輸送和利用技術;研究風力發電機的設計、製造技術、負荷的調節與控制技術;開發太陽能綜合利用與建築一體化技術,燃料電池、生物能電池、光伏發電套用技術及太陽能光電產品。
優先主題31.礦產資源高效利用
研究我省金屬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及其找礦和勘查技術。開發共伴生礦、難選冶礦、低品位礦和尾礦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生物濕法冶金技術;開展大範圍隱伏礦預測,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套用。
優先主題32.節水技術
重點開發農村和城鎮飲用水安全保障集成技術;研究多尺度水質線上監測、遙感遙測水質水量最佳化調配技術;研究雨水和海水利用技術,水肥耦合與微灌技術、工業用水循環使用技術和中水深度處理及輸送技術;推廣工農業生產與生活節水技術,節水型的污水處理技術及尾水再利用技術。
優先主題33.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在冶金、火電、水泥等耗能行業,重點開發工業窯爐清潔燃燒技術、脫硫、脫氮技術;開發與套用有機廢氣吸收、吸附、氣體膜分離技術,新型催化燃燒、吸附-濃縮-催化燃燒、靜電除霧、光催化技術。
優先主題34.環境保護產品研究開發
重點研發煙氣處理設備,推廣使用潔淨燃料設備。開發歐Ⅲ、歐Ⅳ標準的系列化汽車排氣催化轉化器,研究低成本膜處理技術,開發高效的固體廢物處理裝置、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設備;污染源線上監測儀器與設備、攜帶型監測儀器等。
優先主題35.環境動態監測技術
研究陸地、流域、海域等生態與環境本底值監測技術,陸地、流域、海域環境污染監測技術,陸地與水域非污染性環境破壞監測技術,生態與環境安全監測理論與技術,長期野外環境監測網路組建技術,環境監測多源資料庫構建與網路共享技術,遙感技術在陸地環境和水環境監測中的套用技術。研究海洋環境持續性有毒物質的監測新技術、富營養化和有害赤潮的預警預報及快速檢測技術。
(八)公共安全領域
優先主題36.自然災害防禦與減災技術
研究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防、預警、動態顯示、危險性評估、災情分析、快速反應與救援、指揮決策、災後評估和恢復重建等關鍵技術,開發以信息化技術為平台,實時監測、數據快速傳輸、資料庫、模型庫、預案庫互動的綜合技術,信息的虛擬仿真與空間化表達技術,災情的應急指揮技術。
優先主題37.食品安全監測與控制技術
重點研究食品安全和風險評估、安全標準制定、有效監測檢測等關鍵技術。開展食物鏈中有害物質富集、疊加規律、污染物溯源研究;開發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器設備及檢測試劑,高通量檢測和監控技術。
優先主題38.公共安全和重大事故預警與救援技術
研究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處置應急聯動、事故現場信息蒐集、多媒體信息遠程傳遞、信息分析技術,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開展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病毒、物種和易燃易爆危險品等重大危險源的檢測評估、監控防範研究;開發推廣礦山安全監測、公共運輸、通訊等安全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研究和開發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技術,淨化網路環境;探索生產與科研安全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制定生產與科研安全控制指標體系。
(九)套用基礎研究領域
優先主題39.電子信息科學
開展光電子及光通信基礎理論研究,發展雷射新波長、雷射能量理論研究;研究新一代高性能計算系統軟體,虛擬計算環境機理,格線計算理論,海量信息存儲和處理以及知識挖掘理論與方法,人機互動理論,網路安全與可信可控信息安全理論等;開展寬頻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工作,重點發展數字廣播技術,超高速、超寬頻通信網路技術,新型寬頻帶、高功率微波器件設計技術等領域的套用基礎理論研究;開展空間信息科學、虛擬現實與計算機仿真、信息科學的數學基礎研究等。
優先主題40.醫藥與衛生科學
重點研究病原體的變異規律、變異體與疾病種類的關係; 病原體、免疫、神經、內分泌和遺傳因素等在重大疾病發生髮展中的作用;重大疾病發生髮展過程及其干預的分子與細胞基礎;藥物在分子、細胞與整體水平上的作用機理,環境對生理過程的干擾;開展中醫基本治法、中醫“證”的實質、辨證方法的機理,中醫藥診療、中草藥新型藥物等研究。
優先主題41.農業科學
重點研究我省重要糧食、經濟作物和動物的基因組及相關組學,重要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其調控機制,農業生物多樣性維護與新品種培育的遺傳基礎以及植物抗逆性、抗污染與資源高效利用的機理;農業生物安全與有害生物的生態控制理論與技術基礎,以及農業生物災害與生物入侵的災變規律、入侵生物生長環境限制因素、套用生物多樣性進行有害生物生態控制的理論與方法;海洋與海岸生物遺傳圖譜構建和標記輔助選育的研究。
優先主題42.新材料與工程科學
重點研究金屬、陶瓷、高分子和複合材料改性的組織設計、相變過程、結構控制;新型材料的設計、合成、製備;材料表面改性和整體改性及其所製備的元器件的新特性、新機制、新效應和新原理;材料服役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變、失效機制及壽命預測;化學工程與機電工程重要理論與方法。
優先主題43.資源與環境科學
重點研究資源勘探和開發過程生態風險預測,山坡水文過程影響機理試驗研究;重要生態系統的能量、物質循環規律和調控機制,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加強區域、流域尺度上重大水、大氣環境問題及其特徵的系統性、協同性研究。環境污染形成機理與生物修復、控制理論,陸海相互作用與海岸帶生態修復,濱海濕地的形成、演化、退化與修復技術及試驗;重要港灣與河口動力沉積關鍵過程與淤積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設對近岸和港灣動力與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對策;海岸與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演化、服務功能及調控研究,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優先主題44.軟科學研究
重點研究我省經濟、社會、科技協調發展中的戰略、規劃、政策、體制、管理等決策理論和套用問題,為各級各類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最佳化方案。
五、科技重大專項
“十一五”期間,要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目標,以科技重大專項為抓手,本著有利於提高我省產業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集成,有利於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的原則,按照“突出重點,力求突破;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專家監理,滾動支持”的管理機制,實施17個科技重大專項。
(一)新材料與器件開發及套用
重點研究開發光電子功能晶體及光電集成器件;大尺寸高功率晶體材料生長及外延技術;高效耦合的LD泵浦模組技術;系統集成全固態雷射器關鍵技術;雷射顯示技術的研發。研究新型特種陶瓷材料;開發SiC纖維、微波介質陶瓷及元器件、先進陶瓷刃具等。
(二)納米材料與器件開發及套用
重點研究基於納米結構的材料設計與製造技術。開展高性能納米材料、納米吸附材料研發,開發納米感測微系統技術,高功能密度的信息存儲材料與技術;開展基於納米特性的高效催化劑等新材料套用研究。
(三)環境友好材料開發及套用
連結“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重點研究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與再生循環技術,開發高性能專用樹脂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綠色建築材料、環保包裝材料等,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高值化利用技術;開展低耗能的材料生產工藝研究。
(四)信息化集成與套用服務
推廣CAD/CAPP/CAM/PDM/ERP/CRM/SCM等信息化集成技術與ASP套用服務技術,加強網路化製造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推動企業信息化向集成和協同發展;在我省電子、機電、紡織、服裝、陶瓷等產業集群的區域,整合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網路化設計、製造與服務體系;開展電子政務和信息安全等重大系統國家技術研發、實用技術集成和套用服務示範。
(五)新一代網路關鍵技術開發與套用
重點研究網路套用軟體平台和信息支撐系統。開展新一代網路通信技術研究,開發相關組網設備、光纖通信技術及器件,以及嵌入式軟體、高集成度專用IC等終端技術與產品;研製高性能的網路設備及其配套技術,開發網路電視、網路遊戲、網路計算等服務的設備和系統。
(六)先進裝備與儀器開發
重點開發高可靠性、模組化數控加工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研究先進船舶設計製造技術、工程機械智慧型控制系統、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等;開展小型化、智慧型化、快速無損檢測的分析儀器和新型功能感測器研究。
(七)動植物良種培育及關鍵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
加強水稻雜交、轉基因、航天和常規育種研究,選育糧油作物、生物質能源等專用品種,閩台合作開發水果、茶葉、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品;建立重要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良種生產基地,開展良種保護利用及規模化快繁技術研究;研究動植物檢疫、疫病蟲害快速診斷及防治技術研究,開發推廣規模化畜禽養殖和高產種植配套技術。
(八)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及套用
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果蔬、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的無公害(綠色)保鮮、加工和儲運技術及裝備與設施,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控制技術。
(九)工業原料林和花卉產業現代化關鍵技術
開展工業原料林優良種源篩選和育種。研究非木質利用定向培育、高產栽培技術以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藝;加強閩台花卉產業合作,引進與選育特色優良、抗病蟲花卉新品種與種植新技術,開發造型技藝、花期控制、采後處理、保鮮貯運等關鍵技術,培育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花卉產業。
(十)水產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點研究重大水產養殖疾病預警及綜合防治技術,開發設施漁業與深水增養殖等技術、高效安全水產品配合飼料;開展水產品重金屬、藥物殘留等有害物質代謝研究,養殖清潔生產及環境污染修復治理技術研究,推廣水產健康養殖及生態最佳化模式,建立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
(十一)新藥臨床研究與地道藥材開發
重點支持獲得臨床批件的新藥臨床研究。研究地方特色藥用動植物種質繁育技術、中藥材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藥用成份高效提取技術和裝置,建立我省地道藥材標準化示範生產基地。
(十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
重點開展我省多發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重大疾病的早期預測、早期診斷等相關技術研究,研究安全有效的診斷、治療技術和設備;開展出生缺陷的早期預測和診斷技術以及營養學干預研究。
(十三)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與產品
重點研究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生產過程節能新工藝及余能回收利用技術,開發能量系統最佳化集成技術,研發適用我省煤種的工業鍋爐、爐窯的節能等重大關鍵技術;引進能源植物與微生物,開發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氫能等低成本生物質能源的生產技術。研究風能、潮汐能、太陽能利用技術與設備。
(十四)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示範
重點研究開發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和節水型生產工藝,推廣套用各種清潔生產技術、建立清潔生產科技型示範企業。重點開發工業窯爐潔淨煤燃燒技術、脫硫、脫氮技術、研究有機廢氣吸附-濃縮-催化燃燒、氣體膜分離技術、靜電除霧、光催化技術,開發固體危險廢物、工業窯爐廢渣、污泥綜合治理及利用關鍵技術等。
(十五)區域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流域和近海水污染綜合治理,水環境生態修復,亞熱帶區域淡水濕地保護,以及飲用水污染源控制,城市群人居環境監測等關鍵技術。重點開展生態農田建設、土壤肥力保育、生物綜合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研究;研究農林剩餘物利用、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和鄉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技術與設備;開發推廣循環經濟技術和模式。
(十六)區域重大災害監測與防禦技術
開展颱風、暴雨等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技術研究;研究福建省地質災害成因及其危險性評價,獲取區域地質災害的活動規律;開發重大災害信息的跟蹤和快速獲取、實時傳輸、分析和輔助決策技術,研究重大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技術和防災減災應對技術措施。
(十七)“一縣一業”科技富民工程
按照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發展規模化的要求,重點抓好畜禽、水產、林業、水果、茶葉、花卉、糧油、食用菌等優良新品種的繁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農產品深加工開發,提升農產品加工產業的技術、工藝、裝備和管理水平,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幹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加強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科技巨觀管理體系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有機統一、具有福建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一)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套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調整科技政策導向,支持企業承擔政府研究開發任務。通過共同開發,聯合創辦技術開發中心等多種形式,建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引導、支持大中型骨幹企業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在條件相對成熟的企業中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推動企業建立有利於持續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提升產業技術支撐能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我省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等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重點發展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材料、軟體、光電、積體電路、生物、製藥、環保和海洋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新的增長點,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提高產業的競爭能力。引導和支持重點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集成創新,整合科技資源,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逐步實現單項技術創新向與集成創新相結合轉變,形成一批產業帶動性強、關聯度大、優勢資源集成度高的新技術產品。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限制盲目、重複引進,實現從注重技術、設備引進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轉變。套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鞋業、食品、建材、林產、冶金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製造業。重點建設若干個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二)加快知識創新體系建設
加快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以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資源,集中力量形成若干優勢學科領域、創新基地。
增強科研機構知識創新能力。突出福建科技及產業的優勢與特色,政府以任務和項目等形式,加大並穩定扶持套用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領域創新活動,引導和支持戰略產業領域的原始創新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大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基地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強其研究開發能力,形成科技資源共享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基地。
發揮高校在科研活動中的基礎性作用。以高校重點學科和開放實驗室為載體,鼓勵學科交叉創新,鼓勵高校通過聯合承擔科研任務,開展重大套用基礎科學研究,取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形成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電子信息、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先進制造等領域的優勢學科。以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占據產業技術制高點,推動產業技術跨越式發展。
(三)加快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範化方向發展。
構築信息服務網路。支持各類專業化科技信息服務組織,依託“數字福建”,形成互聯互通的信息服務網路,為產業發展提供研究、開發、產品、服務與市場相結合的信息服務。促進知識服務發展。健全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努力提高各類服務機構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諮詢、智慧財產權、技術引進、創業創新、市場開拓、投融資等多種形式知識服務。
建立共享機制。推動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資源共建、共享、交流、互動,逐步實現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組織網路化、手段現代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運作市場化。
(四)加快科技巨觀管理體系建設
加快科技巨觀管理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業的體制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和其他社會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形成科技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不斷推動科技進步的良好機制。
健全科技巨觀組織協調管理機制。強化省科教領導小組的統籌規劃和協調職能,建立科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部門科技計畫的協調機制和省、市、縣協作機制,統籌配置科技資源,形成合力。加強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的歸口管理和業務指導作用,完善科技計畫管理體系,健全重大科技項目生成和監理程式。改變部門之間科技計畫相互重疊和分工錯位,以及資源配置混亂、效率低下的局面。完善科技進步考核機制,健全上級政府部門對下級政府部門貫徹執行科技政策法規的檢查、考核制度。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將科技進步作為各級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科技行政部門、地方政府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責任制度以及人大質詢、執法檢查、監督制度等。
七、科技條件平台建設
加強科技條件平台建設,完善共享機制,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構建技術研發協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中介服務和科技資源共享等四個平台,最佳化科技創新創業環境,為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構建技術研發協作平台
根據產業技術創新需求,新建一批國家級或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國際合作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和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和優勢行業建立科研機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或博士後工作站,整合行業協會、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其它社會團體研發力量,逐步實現研發基地與企業之間信息共享、科研合作互動、研發資源共享的產業技術研發平台。
(二)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以“6・18”項目成果交易會為載體,構築海峽西岸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強化項目推介、成果對接、技術轉移、人才集聚和資金導向功能,實現與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和全國科技成果與技術交易信息平台對接,不斷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科技項目生成和成果轉化的新機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推進各類科技園區建設,發揮高新技術成果的輻射功能、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效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擴散功能。對農業科技推廣實行分類指導,分類支持,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完善和加強省市縣鄉四級農業科技推廣網路,進一步深化和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農村科技工作機制創新。採取省、市、縣共建方式,鼓勵引導各級科技項目資金捆綁配套,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共性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為產業集聚和支柱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全面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三)構建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重點建設20個生產力促進中心、10個具有產業特色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基地二期工程。提高檢驗檢測和計量技術服務水平,整合和健全公益性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完善有利於服務科技創新的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相關政策,探索制定科技中介機構分類指導的意見和管理辦法,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建立科技評估機構,擴大省高新技術產權和專利交易網路,鼓勵和推動社會力量興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培養專業化的科技服務人才,提高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逐步構建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推廣、功能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四)構建科技資源共享平台
完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和共享。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科技文獻數據、專利信息服務、自然科技資源等共享系統,構建科技資源共享平台,並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對接。建立新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針對不同類型科技資源的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共享模式,打破條塊分割、相互封閉、重複分散的格局,形成廣泛的多層次的合作機制,建立健全績效優先、鼓勵創新、競爭向上、協同發展、創新增值的資源分配機制和評價機制,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