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赤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湛江市赤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湛江市赤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 執行情況: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等
  • 地區:湛江市
  • 重大工程:湛江城市中心廣場項目等
目錄,一、“十五”計畫執行情況,二、“十一五”發展環境,三、“十一五”指導思想和主要發展目標,四、“十一五”發展重點,五、“十一五”重大工程,

目錄

一、“十五”計畫執行情況
(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二、“十一五”發展環境
三、“十一五”指導思想和主要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十一五”主要任務和目標
四、“十一五”發展重點
(一)突出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構建湛江中央商務中心區
(二)加快工業發展,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積極實施外向帶動,發展壯大外源型經濟
(五)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創建環境優美的中心城區
(六)大力推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
(七)加快“科技興區、人才強區”步伐,大力推進科教文體事業的發展
(八)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九)加大體制創新的力度,加快形成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切實維護民眾利益,構建平安和諧赤坎
五、“十一五”重大工程
附:湛江市赤坎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表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結合我區實際,在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和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編制《湛江市赤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一、“十五”計畫執行情況

(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十五”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打造強勢中心區,推進發展新跨越”、“經濟總量三年再造一個赤坎”的目標,採取有力措施,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化解矛盾,紮實做好各項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全面完成預期目標,為“十一五”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我區經濟成長的質量、速度不斷提高。2005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9.95億元(按當年價、增速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增長16%,比2000年增長80.0%,“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2.5%,高於預期目標4.5個百分點;期末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7200元,折合2121美元(按8.11元人民幣:1美元折算),年均增長9.8%,經濟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突破,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十五”期末,三大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4.4:32.7:62.9調整為2.9:32.2:64.9。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億元,年均增長17.8%。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市各縣(市)區前列。
──工業經濟穩步增長
200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5.74億元,增長18%,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8.8%,比“九五”期末增長90.8%,年均增長13.8%。“十五”期間,粵華水產、豐源水產、金蘭水產、愛心電器、新南方電器、鳴達、椰湛飲料、潤海食品等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20多家落戶我區建成投產。其中粵華水產飼料有限公司產值超過3個億,企業被評為湛江市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
工業載體建設取得進展,設立湛江(省級)民營科技園赤坎園區,成功引進珠啤40萬噸易地改造、新南方電器、鳴達、愛心電器、豐源水產等項目。發展工業的機制和激勵措施不斷完善,出台《加快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制定加快街道工業發展獎勵辦法和工業園區建設的優惠政策,“十五”期間,獎勵發展工業先進街道、外經貿工作先進單位和有突出貢獻的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獎金將近200萬元。
──第三產業快速增長
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98億元,年均增長12.7%;實現商品銷售總額75億元,年均增長9.6%。各類市場載體建設加快,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業發展迅速。
專業市場的規模效益凸顯,建成占地1000畝的八大專業批發市場,其組成的海田商貿小區專業批發市場群年成交額超過30億元,成為粵西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
建成了世貿、愛華等商業大廈,好又多、屈臣氏、國美電器等一批上檔次、上規模的國內外知名商家進駐設立大型連鎖超市,世界第一大零售商美國沃爾瑪落戶興建大型購物廣場。區域性汽車集散中心品牌逐步形成,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專賣店19家入駐我區。
房地產業發展迅速,金沙灣、華景公寓、華盛家園、幸福花園等相繼落成,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日益改善。
“食在赤坎”的品牌越做越大,大天然海鮮居、豪苑、金海酒家、澳門美食街等酒家烹飪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成功承辦了五屆湛江海鮮美食節,吸引了廣大市民和各方遊客,一屆比一屆辦得更好。
──農業農村工作紮實推進
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235萬元,年均增長4.1%。積極構建農業示範區,扶持生態農業基地、對蝦養殖基地建設和畜牧業的發展。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農村近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農村電網改造取得新進展,農村閒置土地得到進一步盤活,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糧食、蔬菜等產量均保持穩定,畜牧漁業持續增產,居民“菜籃子”不斷豐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
“十五”期間,我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和投資總額均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近20億元,年均增長35.0%。
──外經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出台《赤坎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等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獎勵外經貿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成立區投資服務中心,對在建、擴建、擬建的項目進行跟蹤,為企業登記註冊、用地審批和建設投標等提供貼身服務。積極參加各項招商經貿洽談會,廣交朋友、宣傳赤坎。先後與東莞城區、海南秀英區、安徽新蕪區等10多個區(市)締結為友好區(市);非洲20國商貿高級官員等外商來我區考察達500多人次。
成功引進珠江啤酒湛江40萬噸易地改造、沃爾瑪購物廣場、奧理德眼科醫院等大型項目。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400萬美元,年均增長43.3%,外貿出口總額達2.23億美元,年均增長2倍。
──財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005年,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億元,年均增長17.8%,實現翻番;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5%;城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4.5%,消費率達68%;物價基本穩定;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入家庭,城市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腦46.6台,汽車1台,行動電話140部,城市、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22平方米和27平方米,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住房、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支出由2000年的43.4%提高到51%;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80台,機車78輛,行動電話50部,家用電腦3台;人均預期壽命75歲,高於全國、全省平均壽命。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
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要求,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引導和服務,鼓勵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做大規模、創建名牌、提升綜合競爭力;表彰優秀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總量上規模、質量上檔次、管理上水平。
2005年,全區民營企業達800家、個體工商戶10600戶,實現增加值達14億元,年均增長18.2%,占全區生產總值的71.0%,民營企業出口總額達0.79億美元,占全區出口總額的88.7%。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取消不符合法律、法規的行政審批事項5項;財稅制度改革加快,實行收支兩條線和公務員工資津貼統發,合理利用財政資源;實行政府採購招標;設立區國庫支付中心、非稅收入管理中心和農村財務管理中心;環衛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環衛站全部下放街道管理,環衛作業公開招標;成立了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建立公有資產監管體系,加快企業體制創新和產權制度發展,區屬企業42家,關閉10家,破產3家,採用各種形式改革放開4家;全面清理整頓涉農收費,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負擔減負率達98%。
困撓我區多年的4.18億元基金會債務問題基本化解;香港公司7000多萬元的債務得到解決;結合城市拆遷建綠工作,民政工業總廠100多萬元、冷櫃廠5000多萬元的銀行債務及區辦公樓的反抵押責任得到化解。
──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五年累計,投入市政建設資金1852萬元(未含市投入部分),相當於“九五”期間146.57萬元的13倍。配合市政府完成南北橋河、椹川大道、金沙灣觀海長廊、赤坎污水處理廠一期、南橋公園、北橋公園、金康榕園、橋興園、海田公園、寸金紀念廣場、紫荊小遊園、吉祥大王椰公園、百果園、殯儀館等以及中山二路步行街的建設、搬遷和改造整治。拆除違章建築、妨礙景觀等各類建築物約25萬平方米,建成街頭小遊園、小綠地10多個,轄區內新增綠地面積約42萬平方米,改造小街小巷20多條,市容市貌大為改觀。期末,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6.5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1.4平方米,市區綠地覆蓋率達39.18%;街道亮燈率98.6%,居民用氣普及率94%。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成效顯著。按照“完善、鞏固、提高、突破”的工作思路,科教、文體、法律、衛生、物價“五進社區”;解決16個社區的辦公用房,建起13個“星光老年之家”,社區工作被列為全省試點單位,九二一社區被評為省十個平安和諧紅旗社區之一,全省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暨“星光計畫”現場會推廣了我區的經驗和做法。率先在全市成立社區服務中心,強化社區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社區的向心力和民眾的認同感。
科教發展被擺上突出地位,區黨政領導推進科技進步實績考核獲得全市第一,被評為省科技進步優秀單位。全區省級高新科技企業6家,省、市級民營科技企業分別為4家和5家。縣(區)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基礎教育實績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最佳化、美化育人環境,五年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對十九小等6所中國小進行大規模校園改造,改造面積達1.3萬平方米,增加學位7100個;鞏固“普九”教育成果,教育質量明顯提高,高中、國中、國小毛入學率分別為60%、99%和103%。教育扶貧力度加大,減免全區中、國小2200名特困生書雜費80萬多元。
文化事業發展迅猛,文化市場管理不斷完善,並朝著文明、健康、活躍、有序的方向發展。全區1200多件文藝作品在全國、省、市獲獎,名列全市業餘創作第一,年年被湛江市評為文藝創作優秀縣(區)。開心廣場演出350多場,觀眾達70萬人次。
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建立,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城區。義務獻血工作居全市前列。加強對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確保不發生疫情。婦幼保健、計畫免疫、傳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新成績。積極推行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加率達54.5%。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成績優異,投入300多萬元改造赤坎體育場,增設大批社區公共健身設施,全區體育健兒參加市級以上比賽獲得金牌449枚、銀牌246枚、銅牌252枚,其中在世界級比賽獲得金牌達12枚;勞麗詩在雅典奧運會上取得1金1銀的好成績,實現我區乃至我市在奧運會上金牌零的突破。我區獲得廣東省體育貢獻獎,取得市十運會總分第一、金牌第二的優異成績,區少年兒童業餘體校被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南橋街道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社區。
計生工作的管理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計畫生育率達93.51%,出生率控制在8.46‰,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41‰;2003年我區計畫生育工作經省考核由二類地區提升為一類地區管理,同年被評為湛江市唯一的“廣東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2004年被國家計生協會定為全國“青少年生殖健康宣傳教育”和“預防愛滋病知識宣傳”拓展點,並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2004年度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這是湛江市獲此殊榮的唯一縣(區);同時,我區連續三年被市政府評為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我區已通過省“2005年度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年終考核驗收。2005年,全區共有59417戶,人口213062人。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率先建立全市第一家縣(市、區)級勞動力市場,搭建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實現勞動保障就業服務機構三級互動,新增就業崗位7800多個,為“4050”困難人員實行特殊就業援助,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就業近1000人;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3639人、醫療保險13446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4157人和366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4%以內;全區農村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加人數14260人,覆蓋率54.5%,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綜合指數59%。
人民武裝工作成績顯著,徵兵工作連續19年獲市全優;雙擁工作取得較好成績,率先在全市設立赤坎區擁軍基金,籌款40多萬元,幫助駐軍解決實際困難,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
率先在全市成立治安聯防巡邏大隊,實施軍警民共建平安城(區)。深入開展以打擊“雙搶”、“雙盜”、私彩、賭博為重點的嚴打整治行動,繼續加強與邪教組織的鬥爭,著力解決影響社會治安的突出問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大重大安全隱患督查整改力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我區“十五”計畫執行情況良好,絕大多數指標完成情況好於預期。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
1、部分幹部民眾缺乏信心和實幹精神。一些幹部民眾對我區發展的優勢和面臨的困難認識不夠充分,如何實現“打造強勢中心區,推進發展新跨越”的工作措施還不夠具體,思想不夠解放,改革的步子緩慢,實幹創業的“四乾”精神有待進一步提高。
2、經濟總量偏小,財政實力較弱,可支配資源不足。“十五”時期,我區經濟實現了較好的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均居全市各縣(市、區)前列,但與全省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我區經濟總量仍然顯得偏小;財政收入雖然實現了翻番,但為了化解歷史遺留問題,財政能夠拿出來投入科教、文化、城建等方面的建設資金十分有限;由於受土地資源缺乏、地價成本高等客觀因素影響,工業項目難以落戶我區,致使工業對經濟貢獻不大;農村經濟發展不快,農民增收的成效不夠明顯。
3、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城市建設的配套資金不足,城區大街小巷的改造、維護存在較大的困難。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市民的衛生、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地加強宣傳教育和提高,“髒亂差”死角尚未有完全清除。
4、社會治安、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十五”時期,我區社會治安、投資環境已得到有效的整治和改善,但是距離人民民眾的要求與願望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繼續加大對“雙搶”、“雙盜”、私彩、賭博等治安案件進行嚴厲的打擊。

二、“十一五”發展環境

經濟國際、國內形勢有利於我區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為我區發展提供一個穩定有利的外部環境;我國已進入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內外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和擴大,隨著“10+1”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9+2”泛珠三角區域協作兩個機制的啟動,湛江港口的優勢進一步突顯,為我區利用地緣、區位優勢,打造現代物流圈、發展第三產業提供了契機。
湛江發展大環境為我區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市“十五”期間重點項目數量之多、投資額之大創歷史新高。眾多項目將會給湛江特別是給赤坎帶來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會對我區物流、配送、金融、信息、房地產、商貿、飲食等各行各業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我市正著力構建粵西和環北部灣經濟圈中心城市,這為我們承勢而上,加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赤坎發展的亮點和新增長點增多,為自身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十五”期間,全區上下圍繞“打造強勢中心區”目標,群策群力、團結實幹、奮發開拓,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都名列市前列,第三產業亮點頻現,三大產業比例不斷最佳化,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形成。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珠啤、沃爾瑪、奧里油幾項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另兩個世界500強企業又擬進軍赤坎,新的經濟成長點正在形成,經濟發展後勁逐步增強。隨著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赤坎的綜合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大大提升。

三、“十一五”指導思想和主要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為主線,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和諧赤坎的目標,繼續實施“打造強勢中心區,推進發展新跨越”的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重點,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全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大力推動經濟總量擴張和中心城區功能提升,促進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十一五”主要任務和目標
1、主要任務
努力“打造強勢中心區,推進發展新跨越”,大力推動經濟總量和中心城區功能提升,進一步增強赤坎的綜合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動力。2010年,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978元。把赤坎建設成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和諧社會,讓赤坎成為一個建設創業的熱土和人人嚮往的地方。
2、主要發展目標
——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到2010年達44.77億元(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3.5%,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5%(其中工業15%),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3.8%,人均生產總值31978元(約3963美元),期末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為2.0:23.1:74.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62.5億元,年均增長2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
——外貿出口總值年均增長12%;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長20%。
——全區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
——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
——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期望壽命達到75歲;城區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四、“十一五”發展重點

(一)突出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構建湛江中央商務中心區
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區的優勢所在,是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緩解就業壓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作為中心區,我區發展第三產業將立足服務整個湛江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發展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並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加快服務業的制度改革和創新,增強服務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按照“發展大流通、建設大市場、形成大物流”的思路,著力推進金海、雲廣、南橋三大物流圈建設,積極打造飲食、住宅、車市、旅遊四大品牌,促進現代物流業大發展,進一步拉動經濟的增長。
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湛江市高檔次、高品位的中央商務區,是我區“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工程項目,也是市委、市政府對我區的期望。在推進“四大物流圈”建設、打造“四大品牌”的同時,積極籌劃建設湛江城市中心廣場、湛江國際新城(東協村)、赤坎生態園等項目的開發建設,完成五星級湛江民大商貿大廈的建設。成立湛江中央商務中心區籌建工作領導小組以及相應管理機構,委託相關單位編制《湛江中央商務中心區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規劃(方案)的設計,並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和上報審批工作,加倍努力,把赤坎建設成為湛江的最重要的核心商務活動場所。
做大做強金海物流圈:按照海田市場群功能拓展總體規劃,繼續抓好各類專業市場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信息諮詢等現代服務業,抓好海田新機電市場的建設,籌劃建設服裝布匹城、土特產市場、保健品市場,壯大和提升金海專業市場群的規模和檔次。
做專做大雲廣物流圈:積極推進雲廣物流二期工程和國家公路主樞紐赤坎貨運站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增強雲廣物流圈產業的關聯度和集聚度,把雲廣物流圈打造成粵西地區大宗貨物倉儲、批銷基地。
做旺做優南橋物流圈:以沃爾瑪購物廣場的建成,帶動立交橋、區政府辦公樓、區物資公司和503停車場一帶的改造。引進國內外品牌,開設“名、特、優、新”專賣店、專業店,整合沃爾瑪、世貿、好又多、國美電器等品牌資源,引導商家在南橋河兩岸集聚,提高經營品位,形成“一河兩岸”休閒消費帶,架構南橋商業航母,打造粵西現代商貿中心。
發展壯大調順臨港物流圈:充分發揮調順現具有的以港口運輸為主體,公路、鐵路等相配套的交通運輸網路優勢,構建以港口為核心,面向東南亞、輻射大西南的區域性物流平台,發展壯大調順物流圈。
壯大美食品牌:建設湛江國際大酒店、湛江美食街、美食城,辦好美食節。引進世界先進經營理念,提升餐飲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引入各地特色美食,大力弘揚美食文化,提高餐飲文化品位,培育名牌餐飲服務企業,進一步樹立赤坎的飲食品牌。
打造住宅品牌:隨著金沙灣新城、華景公寓、華盛家園、幸福花園等相繼落成,住在赤坎的品牌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間,致力抓好華德力中央花園、年豐豪庭、榮基、田德、龍達等房地產項目的建設,把住在赤坎的品牌打造好。
打響車市品牌:建設湛江汽車商貿中心、二手車市場、汽車配件市場以及人民大道至廣湛路沿線汽車品牌店,吸引更多的汽車品牌進駐,形成汽車交易、零配件供應、售後服務、信息諮詢於一體的區域性汽車銷售集散中心。
打造旅遊品牌:加快“三民路”、“三和社區”一帶古商埠資源的綜合開發,充分利用寸金紀念廣場、古渡口、會館遺址、古井泉等歷史人文資源和南橋、金海物流圈的商業資源,完善“一廊二河三園”(金沙灣觀海長廊、南橋河、北橋河、南橋公園、北橋公園、海田帶狀公園)景點建設,建設旅遊購物中心,積極發展赤坎古文化旅遊、休閒購物、城郊觀光和農家生態等旅遊項目。
(二)加快工業發展,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以湛江(省級)民營科技園赤坎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啤酒製造、家用電器、包裝印刷、車輛配件等無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城區內傳統老產業逐步向工業園區發展和轉移。實施名牌戰略,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1億元。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完成珠江啤酒湛江40萬噸易地改造、中谷糖業集團年產20萬噸食糖包裝生產線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在重點項目的帶動下,發展包裝生產、印刷製作等下游產品,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鏈。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一是擴大家用電器集群。著力扶持百事佳、恒生、鳴達、新南方等一批發展潛力大的家用電器生產企業,擴大我區家用電器生產規模。2007年,完成湛江市百事佳家用電器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的家用電器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二是擴大車輛配件製造業集群。重點發展德利化汽車零配件、湛威機車裝配的加工生產,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使企業形成較強的生產、研發設計、系統集成能力。三是擴大包裝印刷製造業集群。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我區包裝印刷製造業已經成為我區工業發展的增長點。隨著各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產業鏈的形成,力爭包裝印刷製造業再上新台階。四是繼續扶持飼料生產、水產品加工集群。著力扶持金蘭水產、潤海食品、豐源水產、粵華飼料等一批發展潛力大的企業,發揮名牌產品效應,努力擴大出口規模。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爭創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快工業載體建設。在建設好湛江(省級)民營科技園赤坎園區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調順臨港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爭取更多的土地完成儲備手續。積極盤活轄區內中央、省、市、區企業閒置土地和廠房發展工業,促進企業低成本運營。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緊緊抓住“10+1”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9+2”泛珠三角區域協作兩個機制啟動的契機,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成果。積極組團參加各類經貿洽談會,繼續到珠三角等地召開推介會、招商會,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不斷壯大民營經濟。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各項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和挖掘民營經濟的增長潛能。
加快建立健全民營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積極為民營企業提供信息諮詢、市場開拓、融資、技術服務、人才培訓等服務。
著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民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組改造,支持社會資金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事業等領域,為民營經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010年,民營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0%提高到70%以上。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和要求,大力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促進農民減負增收的各項配套政策,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促進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按照“五新”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展效益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步伐。繼續扶持宏嘉生態農業示範基地、調順對蝦養殖基地的建設,重點把蔬菜、水產、畜禽作為支柱產業培育壯大。繼續抓好以蔬菜基地為重點的水利設施建設,解決雲田垌治理問題。加大農村動物疫病的防控和農村扶貧力度,爭取資金開發優勢資源。促進現代農業新發展。
加快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十一五”期間,實現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000人以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增加農村公共事業經費投入,每個村委會設立一個衛生站,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2010年,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0%以上。基本解決民眾行路難、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飲水難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一保五難”問題,使農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婚育新風,實施農村計畫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繼續推進農村殯葬改革。倡導樹立學習型新農民形象,村村建有文化站,開展豐富多彩文體活動,取締私彩等賭博現象,促進村風鄉俗新改觀。2010年,全區80%自然村達到生態文明村標準。
充實“四通五改六進村”內容,實施農村安居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有新的改善。按照統一規劃,明確分工,統籌安排的要求,加快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大力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農村與城市銜接的公共運輸、供水供電、郵電信息、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網路。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生態環境建設,逐步解決農村“髒亂差”問題。到2010年,完成村村通路硬底化建設任務,農村民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
加強農村民主管理新機制的建設,有序推進村民自治,完善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項制度,通過農業新發展、生活水平新提高,人居環境新改善等,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積極實施外向帶動,發展壯大外源型經濟
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著力營造低成本、高質量、安全文明的投資環境,擴大外貿、廣引外資,構築內外源經濟互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努力擴大出口總量,積極主動進軍國際市場。建設家用電器、車輛零配件、水產品加工、電子產品、家具等特色的出口基地。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發展名牌產品、拳頭產品出口,解決以質取勝的問題。繼續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申領自營進出口權及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協助出口企業處理好出口退稅,扶持壯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和實力,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快構建國際行銷網路,深度開發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努力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方式和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提高赤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繼續保持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和強勢。加強招商隊伍建設,大力推進市場化招商和小分隊招商,主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種經貿洽談會,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招商新格局。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項目的同時,大力引進高技術產業、重工業大企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爭取生產原材料、裝備工業品等上游生產企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前端產品的投資,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和國際大財團來我區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採購中心,引導外商投資企業參與企業的改組改造,幫助民營企業擴大吸收外資。
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責任制,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充分發揮區投資服務中心和區社區服務中心的作用,切實為企業提供一流的服務。安排專項資金獎勵發展經濟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不斷增強招商引資的合力。
(五)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創建環境優美的中心城區
“十一五”期間,我區圍繞市建設粵西和環北部灣經濟圈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依託市區的發展規劃,積極協調配合市抓好南國熱帶花園、金沙灣觀海長廊二期、赤坎污水處理廠二期、新華路步行街、城市防洪工程以及北橋河上游整治、赤坎江改造、赤坎水庫生態園、赤坎濱湖公園等工程,建設赤坎區行政中心。在配合市建設好湛江大道、南方路、體育南路、北站路、站前路、明月路、東盛路、文西路等重點路段的同時,改造大通街、新景路等八條道路。跟蹤抓好南方路一帶改水工程,積極推進寸金河的整治。以“三和社區”為試點,加大文明小區的建設步伐。切實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抓住村莊道路硬底化建設這個突破口,加強村莊市政設施建設,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不斷加快城中村、城邊村改造步伐。
大力實施治污保潔、碧海藍天和寧靜工程,進一步加強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配合市建設垃圾處理站和公廁,2010年,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期末,城區功能將大大增強、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將大大提升,市區常駐人口預計達到23萬人,城區建成面積35平方公里,城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8平方米;增加市區親民小綠地數量,綠地率40%左右,市區人均公共綠化面積12平方米,實現市民出門10-15分鐘到達公園綠地的目標。
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政務系統信息化進程,推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泛套用,完善信息化管理體制,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促進信息的開發、共享和交換,使我區的經濟、社會、區位、人文等信息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城市信息化水平達到63%以上。
(六)大力推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
按照區委、區政府制定頒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和《赤坎區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工作方案》,努力把我區社區建設成為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的“六好”新型社區。
以人為本,全面提升社區服務水平。認真抓好社區服務硬體建設,2010年,25個社區都有自己產權的辦公用房,8個街道建有街道級以上敬老院。區、街道、社區聯成社區服務網路,逐步形成以區、街社區服務中心為龍頭,以社區服務站為主體,以駐社區單位、居民小型分散的服務設施為補充的社區服務體系。認真抓好社區醫療服務和社會保障工作,開展基本醫療、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康復治療和計生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醫療服務;組織實施做好提高“三條社會保障線”水平,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
傾力鑄造平安和諧社區。建立以軍警民聯防為輔助,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社區群防群治防控體系,營造平安和諧社區治安環境,確保社區安定有序、安居樂業。2010年,安全文明小區建設率要達到95%以上。
建立多渠道的社區文化資金投入體系,增加社區文化基礎建設投入;開展豐富多彩的陣地文化和地區特色的紅土文化活動,強力推進社區文化新發展。
共駐共建,打造和睦相處的赤坎大社區。爭取廣大社區成員和駐社區單位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通過各種形式,教育、啟發居民民眾和駐社區單位,正確認識他們在社區建設的權力和義務,引導駐區單位的服務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共駐共建,資源共享,和睦相處。
(七)加快“科技興區,人才強區”步伐,大力推進科教文體事業的發展
加速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巨大驅動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積極促進產業走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子。帶動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大力發展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光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培育、發展和壯大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引導企業積極申報專利。鼓勵和引導企業建立國家、省、市級技術開發機構,不斷增強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組織企業申報國家、省、市科技計畫項目,引導企業資源投向,促進關鍵技術產業化。廣泛運用電子信息、現代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技術改造工業產業。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抓好企業信息化工程,建立行業性企業信息化服務中心。搞好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域布局,集中力量建設好湛江(省級)民營科技園赤坎園區,積極申報和建設湛江(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赤坎園區,建立民營科技園服務平台。2010年,全區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2家,省級以上8家,實施國家級和省級火炬計畫項目4項,每萬人專利年申請量5件;力爭科技進步對全區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力求高新技術產業要在總量規模方面上一個新台階,關聯和帶動其他產業的作用明顯增強,
繼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緊緊抓住培養、吸引、使用人才三個環節,大力推進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的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2010年,全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1000人左右,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500人,大專以上學歷達到4100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91.1%,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180人。
努力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覆蓋全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2010年,使赤坎成為“廣東省教育強區”。完成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及學前教育協調發展。新建基礎教育網路及互動平台工程,完善全區中國小信息網路和互動教育平台的建設。實行教育扶貧計畫,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困難家庭子女免收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2006年9月份開始全面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免繳雜費制度。完成湛江師範學院附中的易地建設、完成六小、八小、十七小的拆建改造和湛江市初級實驗中學新校的建設,實施七中和十七中校園擴建拓寬工作,積極推進市五中創建省示範性高中,實現優質高中教育的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2010年,建設1所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全區在普及從國小到高中階段的12年基礎教育的基礎上,爭取建2所國中和2所國小,增加學位9000個;全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毛入學率保持100%,城區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5%,農村85%。完善教育投入機制,保證教育經費的正常增長和轉移支付按規定比例用於教育發展。全區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
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城鄉文明程度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為核心,以發展和壯大文化、體育產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開放文體投資領域,拓寬文體投融資渠道,發展文體產業、繁榮文體市場,提高文體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建設文化赤坎,創建文明城區。做好檔案、黨史、地方志工作。2010年,赤坎區青少年宮、文化館、檔案館、赤坎跳水館相繼建成,各村委會有文化活動室,45%的社區達到省和國家體育先進社區標準。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構建和實施體育活動多元化網路,加大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爭創省體育先進區。強化社區服務,健全社區養老托幼、休閒保健、文化娛樂、體育培訓等各種便民服務。
(八)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建設節約型社會。加快水資源開發,加大農業節水灌溉和工業循環用水力度。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合理開發土地資源。重視海洋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
進一步實施碧海藍天工程,控制和治理城鄉工業“三廢”,配合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堅持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並重,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地方環境管理體系。
強化優生優育工作,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質量,有效控制人口增長。努力鞏固省級計畫生育一類地區管理,提升省級計畫生育服務區水平,保持全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的先進行列,力創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2010年,計畫生育率達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把赤坎建成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濱海城區。
(九)加大體制創新的力度,加快形成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一五”期間,繼續加大改革攻堅和體制創新的力度,以新一輪的改革推動新一輪的發展,到2010年與省基本同步率先建成比較完善和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法制型政府。進一步推進區屬公有企業和公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用3至5年時間,全面完成區屬企業的轉制。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形成與生產力快速發展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重點加快推進企業重組。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形成和完善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範、巨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局面,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2010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村委會改為居委會的工作。
(十)切實維護民眾利益,構建平安和諧赤坎
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進一步發展社會事業,切實維護民眾利益,構建平安和諧赤坎。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培訓,切實解決再就業困難。2010年,全區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引導城鎮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積極參加社會保險,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適當提高城區最低生活保障金補差水平。2010年,養老、失業、醫療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2300人、16200人和19500人,養老金保持100%社會化發放。
完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疾病預防控制、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城鄉基本醫療服務等體系,新湛江中心人民醫院、赤坎口腔醫院、計畫免疫接種示範門診和赤坎骨傷康復醫院相繼建成,創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單位。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推廣平價診室、平價病房、平價藥房,逐步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10年,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及助理醫師和醫院床位分別達到2.3人和3.3張,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城市人口95%。完善並落實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積極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期末,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75%,農村人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力爭達到90%以上。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強對自然災害預防和減災賑災工作,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災情監測預報、災害預防和緊急救援體系。加強衛生防疫、食品安全和市場安全工作。2010年,億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5%;工礦商貿企業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比2005下降30%。2010年,建成防震避難示範場所1個和防震避難教育示範基地1個。
推進婦女兒童事業新發展。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就業、創業,提高婦女社會參與程度,優先保證兒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尤其要加強抓好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加大對各類不安定因素的預防和控制力度,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財產和生命安全,增強公眾社會安全感。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深入開展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生態文明村,特色文化村和衛生村等創建工作。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圍繞“自治完善、服務健全、管理有序、環境優美、居民團結互助、安居樂業”的目標,建立新型社區自治體系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體系。強化街道辦事處的職能,逐步推進“街道體制”向“社區體制”轉化。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國家權力職能,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支持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各人民團體的意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繼續抓好普法教育,加快依法治區的進程。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執政能力。建設法制型、服務型政府,保證政府工作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錯位。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提高從嚴治政、為民執政、科學理政、依法行政、廉潔從政能力。全面實施《公務員法》,健全公務員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提高公務員法律意識,創新意識,樹立公務員勤政廉政、秉公為民的良好政風,建設一支民眾滿意的公務員隊伍。

五、“十一五”重大工程

在完成珠啤40萬噸易地改造和沃爾瑪購物廣場續建項目,以及切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吸引更多項目落戶我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以下“六大工程”項目。
(一) 湛江城市中心廣場項目
位於赤坎舊城區東南部,北起軍民大道,南至規劃平陽路,西起人民大道,東至海濱大道,規劃用地面積31.37公頃(約470畝)。該地塊位處湛江市北部主要出入口的門戶位置,南與湛江市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和規劃的黨政中心毗鄰,東西兩側分別臨城市幹道海濱大道和人民大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希望所在。擬建成購物、休閒、娛樂、餐飲及書城、影城、數碼城為一體的國際性商業中心廣場。“十一五”期間,繼續完成已經展開的前期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期末動工開始建設。
(二) 赤坎南華市場片和文體商場片的改造項目
位於舊城區中部,沿中山一路、中華路、中山二路呈塊狀分布,規劃總用地面積20327平方米,總投資1.03億元,擬建成新的商貿城區。
(三)湛江古商埠保護開發項目
湛江古商埠由民族、民權、民生、大眾、大同、和平、幸福路以及“三和社區”等道路和區域的建築物構成。擬在上述區域建設為以經營風味美食、舊家具、珠寶、玉器、陶器古玩、文房四寶、金銀首飾、古字畫、花鳥為主的古文化街。整體項目分步實施,首期以建設美食街為主,在2006年建設投入使用。
(四)赤坎生態園建設項目
項目選址位於湛江市赤坎水庫,東靠陳屋港村、西鄰麻章區、南接湛江水廠社區公園、北至湛江海洋大學寸金書院、湛江師範學院、湛江一中等。園內陸地面積1427畝,水體面積436畝(14米深水位庫面面積達890多畝)。整體設計以人為本,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湛江獨特的南國風光及民俗風情,突出湛江豐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民俗風情和獨特的飲食文化。生態園規劃分為青少年活動、休閒度假、文體娛樂、會議展示、管理辦公、物流倉儲、生態農業示範等七大功能區。擬投資20.3億元,繼續完成已經展開的前期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期末動工開始建設。
(五)湛江國際新城(東協村)的開發項目
擬選址在風光秀麗的湛江市區東北面的金沙灣觀海長廊、調順島西面和環濱湖公園一帶,項目規劃占地6000畝,建築面積650萬平方米,概算總投資60億元人民幣。
國際新城東協村的定位是構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貿易平台,搶占“10+1”橋頭堡,滿足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協10國和中國居民居住、生活和經貿活動、文化交流的需求,促進湛江經濟的快速發展。東協村的建設是在按照湛江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的前提下,面向全世界招標,請國際名師設計,將高檔次的現代化建築群、東協各國特色建築和湛江“一灣兩岸”的迷人風景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南中國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化新城區,項目建設包括國際會展中心(東協論壇)、展覽中心、商務中心、交易中心、休閒購物街區,商務公寓、五星級酒店、高級住宅區、東南亞文化風情長廊等。可滿足召集國際會議、主辦經貿展覽、開展工商貿易、提供商貿合作、促進文化交流以及購物、休閒、娛樂、觀光、度假、居住等需要,規劃可容納15萬人居住。
(六)湛江市初級實驗中學新校
位於赤坎區擁軍路、北橋河畔,占地面積105畝,總投資3500萬元。新校建成後,可開設60個班,提供3000個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