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社會懈怠,英文叫SocialLoafing(Loaf,遊蕩、遊手好閒的意思),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幹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也叫社會惰化作用、
社會惰化。
社會懈怠是指在團體中由於個體的成績沒有被單獨加以評價,而是被看作一個總體時所引發的個體努力水平下降的現象。另外,它也是一種跨文化的現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團隊精神社會中,社會懈怠沒有個人主義社會強。
社會心理學家注意到,在群體條件下,人們會受到“搭便車”的誘惑,並做了很多的實驗來反覆觀察這一點:
(1)六個人一起盡全力喊叫或鼓掌發出的喧鬧聲,沒有一個人單獨發出的喧鬧聲的三倍大。
(2)所有選手在群體拔河比賽中所付出的努力,僅有個人單獨努力之和的一半。按照咱們中國寓言的解釋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努力程度100%),兩個和尚抬(一桶)水喝(努力程度為50%),三個和尚沒水喝(努力程度降為0%)。
經典實驗
心理學家黎格曼( Ringelman 1880)最早發現了社會懈怠現象,他發現當人們一起拉繩子的時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個人單獨拉時的平均拉力小。
在研究中他讓參加實驗的工人用力拉繩子並測拉力,實驗包括三種情境:有時工人單獨拉,有時3人一組,有時8人一組。按照社會促進的觀點,人們會認為這些工人在團體情境中會更賣力。
但事實恰恰相反:獨自拉時,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時總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個人一起拉時,總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單獨時的一半。
產生原因
在群體情況下,個體的工作是不記名的,他們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測量的,因為這時測量的結果是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所以,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就成了可以不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評價意識就必然減弱,使得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減弱了。
在群體中的個體,也許會認為其他成員不會太努力,可能會偷懶,所以自己也就開始偷懶了,從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在一個群體作業的情況下,每一個成員都是整個群體的一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接受外來的影響,那么,當群體成員增多時,每一個成員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就必然會被分散,被減弱,因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之所以產生“社會懈怠”這種現象,專家的解釋是:人們可能覺得團體中的別人沒有盡力工作,為求公平,於是自己也就減少努力;人們也可能認為個人的努力對團體微不足道,或是團體成績很少一部分能歸於個人,個人的努力難以衡量,與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的關係,故而降低個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當然,也有人認為應細分發生這種現象的社會環境。無論每個人發生這種現象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看來,在團體中確實會存在著“社會懈怠”現象。為了降低“社會懈怠”現象發生的嚴重程度,國外研究者提出許多增加個體的參與感與責任感的方法。同時,也有專家認為,當工作較困難或具有挑戰性,並且個體相信自己對團體有特殊貢獻時,“社會懈怠”現象會有所降低。
在個體可以不必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情況下,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隨之減弱。其次,群體作業時會出現
責任擴散,也就是說,群體受到外界的影響與任務的壓力由群體內成員共同承擔,每一個成員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就被分散和減弱了,因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在團體作業,人的責任意識下降,可能被評價的
焦慮減弱了,並且自己的努力是無法有效展示的,打個比方,我多出一份力氣,分攤到所有人,根本沒多出多少,你少出一份力,分攤到這么多人也沒少出多少,在這種自己的個人業績和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關係的情況下,故而降低個人努力,不全力以赴。
降低途徑
社會惰化作用明顯減弱了群體的工作效率。減少社會惰化的有效途徑是:
(1)不僅公布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而且還公布每個成員的工作成績,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監控的,是可評價的。
(2)幫助群體成員認識他人的工作成績,使他們了解不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將一個群體弄得太大,如果是一個大群體,就可以將它分為幾個小規模的群體,使得更多的成員能夠接受到外在影響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