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

社會心理學家以及相互影響的方式和規律的心理學家。他們也研究群體的行為,進行民意調查和市場研究;其研究結果常常為和電視宣傳媒介以及政府機關等廣泛利用。宣傳與說明,依從和群體間的衝突,以及攻擊與偏見等,都是他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在社會心理學家的努力下,創建了。它是專門研究個體或者群體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心理活動的發生、變化與發展性規則 律的科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心理學家
  • 研究: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
  • 成果展示:報紙、雜誌、廣播
  • 所屬學科: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家
具體來講,其研究包括:(1)群體共同的心理現象,如從眾、模仿、暗示、輿論、感染、風氣、時髦、謠言、風俗、傳統等;(2)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如社會需要、社會動機、社會知覺、社會態度、順從、服從、侵犯、利他及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其他心理現象。前者屬於共性心理現象,後者屬於個性心理現象,兩者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構成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套用範圍聯繫在一起,構成社會心理的統一整體。一切社會心理現象都是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與人際關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套用範圍很廣的學科,其任務是在解決各種研究方法一般採用觀察、實驗法、調查法、問卷法、檔案研究法等。社會心理一詞首先由謝富勒起用。謝富勒在其1875年所著的《社會構造與生命》一書中,以社會心理與社會形態、社會生理並列,以解釋社會的性質。其後司馬爾與文森特在其合著的《社會學原理》一書中,將社會學等同於社會心理學。1897年,鮑德溫在其所著的《心理發展的社會與倫理觀》一書中,以"一種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為該書副標題。1989年,塔德所寫《社會心理學研究》一書問世,這是社會心理學發展史上第一部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緒論》和美國初期是以描述性為主。20年代之後,以繆德和奧爾波特為首的一些心理學家開拓了以實驗為基礎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新方向,社會心理史上一般以1931年墨菲夫婦合著的《實驗社會心理學》為標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分支。一支是由心理學者帶頭建立、發展的,稱之為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另一支是由社會學者所建立、發展的社會學的心理學。這兩個分支大約到1920年左右又發展綜合為一門社會心理學。當時以伯納德為代表的一派學者,如楊欽、蘭哈特、鮑格達斯、馬爾凱等人都持一種綜合的觀點。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
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
自我實現的需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社 交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顯然,這種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種族保護的意義,以饑渴為主,是人類個體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當一個人存在多種需要時,例如同時缺乏食物、安全和愛情,總是缺乏食物的飢餓需要占有最大的優勢,這說明當一個人為生理需要所控制時,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後。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具體表現在:①物質上的:如操作安全、勞動保護和保健待遇等②經濟上的:如失業、意外事故、養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嚴酷監督的威脅、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應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禦的實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誼與忠誠的夥伴關係,希望得到互愛等②歸屬感。希望有所歸屬,成為團體的一員,在個人有困難時能互相幫助,希望有熟識的友人能傾吐心裡話、說說意見,甚至發發牢騷。而愛不單是指兩性間的愛,而是廣義的,體現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給予上,包括給予和接受愛。社交的需要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與自尊有關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對獨立、知識、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劃分:①渴望實力、成就、適應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與自由;②渴望名譽與聲望。聲望為來自別人的尊重、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滿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導致自信、價值與能力體驗、力量及適應性增強等多方面的感覺,而阻撓這些需要將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基於這種需要,願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別人重視,藉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長的機會、有出頭的可能。顯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這種需要一旦成為推動力,就將會令人具有持久的幹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成就感與成長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廢寢忘食地工作,把工作當是一種創作活動,希望為人們解決重大課題,從而完全實現自己的抱負。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這五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
任何一種需要並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告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裡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自然界中充滿無數不確定的風險,人為了儘量降低風險或潛在的風險,就會請求社會心理學家,消除心理障礙,以提高抗風險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