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惰化

社會惰化是指許多人在一起工作,會降低個人活動積極性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惰化
  • 外文名:social loafing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社會惰化的概念,林格曼實驗,社會惰化的解釋——集體努力模型,減少社會惰化的途徑,

社會惰化的概念

社會惰化(social loafing)是指許多人在一起工作,會降低個人活動積極性的現象,即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所謂“出工不出力”,說的就是這種現象。與社會干擾不同的是;社會惰化作用往往發生在那些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合作,但個人的成績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而社會干擾則關注他人在場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即使和別人一起工作,也並非是做同一件事,而是個人完成自己的工作。

林格曼實驗

法國一位工程師林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個實驗。他要求被試們分別在單獨的與不同規模的群體等情境下來拉繩子,同時用電瓶秤來測量他們的拉力。結果發現隨著被試人數增加,每個被試平均使出的拉力減少了。個人拉時平均出力63 公斤;3個人的群體拉時,每人平均出力是53.5 公斤;8人群體時是31 公斤。佩欣的實驗也表明,如果要求大學生掌握一些無意義的音節,與沒有他人在場相比,有他人在場時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出現上述情況的可能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試未能使他們的努力協調至最佳狀態;二是出現了社會惰化作用。有關的元分析為社會惰化現象提供了確鑿的證據。研究者(J. M. Jackson&K.D.Williams,1988)總結了49個相關的實驗研究,被試超過4000人,結果表明,共同完成任務時的群體人數越多,個人的努力程度越低,當群體規模達到 16人時,個人的努力僅為單獨工作時的80%。

社會惰化的解釋——集體努力模型

集體努力模型(collective effort model,CEM》指個體與他人一起為群體工作時,假如知覺到個人努力與產出之間的關係比較弱,就可能出現社會惰化。他們認為社會惰化效應可以用群體工作下的期望一效價理論來解釋。期望一效價理論認為個體努力工作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他們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好的成績(期望);②他們相信好的成績會被認可和獎勵(工具;①獲得獎勵是他們看重並嚮往的(效價);研究者(Karau&Willlams,1993)發現,以上三個必要因素在群體工作時都會打折扣。以期望來說,期望是相信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績就會越好。當獨立完成任務時,這兩者的相關較高;而在群體工作中,這就很難估計了。因此,CEM理論認為,付出和得到之間的不確定狀態是造成社會惰化效應的原因,很多研究證實了這個理論的有效性。
根據CEM理論,社會惰化效應在以下情況下會得到減少和抑制:①群體規模較小;②任務很有價值或很重要;③與喜歡的成員合作;④認為個人的貢獻在組中是重要、不可替代的;⑤預計同伴的表現不會太好,這些假設都已經得到元分析結果的支持。可以說,通過CEM理論人們可以預測不同情況下社會惰化效應的強弱。

減少社會惰化的途徑

第一,讓每個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容易的區分,即不僅公布整個群體的成績,而且公布每個成員的成績,讓成員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單獨評價的。這樣就沒有人會袖手旁觀而坐收漁利,實際上也就減少了社會惰化的發生率。
第二,提高群體成員對任務完成的責任心,使他們了解不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努力,一樣富有工作責任心。即工作壓力也是克服社會惰化的一個好方法。
第三,提高任務的重要性和價值。
第四,讓個體看到他的貢獻是唯一的、不可為他人所替代的,即確保個人貢獻的獨特價值,也會降低社會惰化效應的發生。此外,控制群體規模,增加工作任務的挑戰性,提升群體的內聚力等,都能有,效減少社會惰化,提高群體工作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