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第11版)

社會心理學(第11版)

《社會心理學(第11版)》是2022年6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戴維·邁爾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心理學(第11版)
  • 作者:[美]戴維·邁爾斯
  •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頁數:707 頁
  • ISBN:9787115369840
  • 定價:3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是美國700多所大專院校社會心理學教學所採用的教材,自出版以來深受廣大師生和社會心理學愛好者的喜愛,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本書譯自第 11版。
《社會心理學(第 11版)》共分四編:社會思維、社會影響、社會關係和套用社會心理學。第 1章(社會心理學導論)著重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重要觀點、價值觀對心理學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等內容,為讀者系統完成後面四編社會心理學的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 一編(2~4章)著重探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務偏差、印象管理、社會信念和判斷、態度與行為的相互影響等內容。第 二編(5~8章)著重探討我們如何彼此影響和聯繫,深刻剖析社會影響的威力。涉及態度與行為的文化根源、社會服從的力量、說服的原理和群體影響等內容。第三編(9~13章)著重探討我們彼此如何發生聯繫,分析了人與人之間感受和行為的正負極性:偏見、攻擊、吸引與親密、利他、衝突與和解。第四編(14~16章)著重將前面章節中的理論原理、研究成果套用到現實生活之中,社會心理學的套用其實貫穿全書,但這編系統介紹了社會心理學在臨床、司法等領域中的套用,**後還展望了社會心理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關係,尤其探討了在面臨人口增長、過度消費、全球變暖等生態危機時,社會心理學應該發揮的作用。
戴維·邁爾斯充分發揮了其在心理學寫作方面才能,將科學的嚴謹性和人文的寬泛性巧妙地結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過程中輕鬆掌握心理學知識。可以說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甫一問世即成為同類圖書的翹楚,即使是抽象嚴謹的科學知識,都能通過生動的插圖、幽默的漫畫、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優美的語言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知識的學習變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邁爾斯都會向全球心理學的師生們徵求意見,以保證本書學術的前沿性、研究的嚴謹性、理論的全面性。此外還通過一些專欄啟發讀者思考,如“聚焦”關注社會心理學歷史上的一些經典研究;“研究特寫”介紹當前社會心理學的一些重大發現;“研究背後的故事”則能讓讀者了解這些社會心理學大師們的研究之路。
《《社會心理學(第 11版)》》適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的廣大師生,同時也適合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作者簡介

[美] 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自從獲得愛荷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戴維·邁爾斯就在密西根的霍普學院工作,成為心理學教授,並且開設了多門社會心理學的課程。霍普學院的學生邀請他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並評選他為“**傑出的教授”。
  在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邁爾斯曾在30 多種科學書籍和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心理科學》和《美國心理學家》等。
  邁爾斯同時還致力於把心理科學介紹給普通大眾。他在40 多種雜誌上發表過科普類文章,如《今 日教育》和《科學美國人》等。他的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與直覺的追尋:權力與危害》。
  他撰寫的《心理學》(由著 名心理學家黃希庭教授組織翻譯並審校,**新第9 版已於2013 年12 月出版)是當今**暢銷的心理學導論性教材,全球有數百萬學生在用它來學習心理學。同樣,這本《社會心理學》在過去的10 多年中占了將近40% 的市場份額(社會心理學類書籍)。正如他在《心理學》第9 版前言中所寫的,“我希望以一種充滿熱情的、富有個性的方式來講述心理學,而不僅僅用一種嚴謹的科學方式”。這應該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歡迎的秘訣吧。
  由於邁爾斯在研究和寫作領域的突出貢獻,他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高爾頓·奧爾波特獎”、美國腦和行為聯合會的“傑出科學家獎”、美國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分會的“傑出服務獎”以及“2011 年美國科學院總統獎”,等等。
  戴維·邁爾斯還是城市人際關係委員會的主席,幫助創建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協助中心,以扶助貧困家庭,同時他還去過數以百計的大學和社區做演講。他還寫了一些聽力喪失的文章,倡導在美國進行一場助聽技術革命。
  他常年騎腳踏車上下班,每天中午都會去打籃球,他還是希望學院校籃球隊的冬粉。邁爾斯夫婦共同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還有一個孫女。

圖書目錄

中譯版序言
致中國讀者
作者來信
前言
第 1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2
社會心理學的概念 4
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觀點 5
我們構建了社會現實 5
社會直覺通常強大但有時也危險 6
社會影響塑造行為 7
個人態度和性格傾向塑造行為 8
社會行為有其生物性基礎 8
社會心理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套用 9
人類的價值觀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 10
價值觀直接影響心理學的方式 10
價值觀間接影響心理學的方式 11
我早就知道了:社會心理學只是常識嗎 13
聚焦:我早就知道了 15
研究方法:如何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 17
假設的形成與驗證 17
相關研究:探尋自然的聯繫 18
實驗研究:探尋因果關係 24
從實驗室推廣到生活 28
後記: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30
第 一編 社會思維
第 2章 社會中的自我 32
焦點和錯覺:對了解我們自己的啟示 34
研究特寫:害怕自己顯得緊張 35
自我概念:我是誰 37
我們世界的核心:我們的自我感覺 37
社會自我的發展 37
自我與文化 40
研究背後的故事:馬庫斯和北山忍論文化心理學 44
自我認識 45
自尊的實質及其動機力量 50
自尊動機 51
自尊的陰暗面 52
“知覺到的自我控制”的意義 55
自我的能量 55
控制點 56
習得性無助與自我決定 58
研究背後的故事:丹尼爾·吉爾伯特論不可撤消之承諾的益處 60
對積極和消極事件的解釋 61
我們所有人都能高於平均水平嗎? 62
聚焦:自我服務偏差——我們如何愛自己?看看其表現方式 63
盲目樂觀 64
虛假普遍性和獨特性 66
對自我服務偏差的解釋 67
對自尊和自我服務偏差的反思 68
自我表現的管理 71
自我妨礙 71
印象管理 72
後記:傲慢的危險與積極思維的力量——一對相反的事實 74
第3章 社會信念和判斷 76
社會世界的感知 78
啟動 78
感知和解釋事件 79
信念固著 82
建構我們自己和我們世界的記憶 83
社會世界的判斷 86
直覺判斷 86
過度自信 88
啟發式判斷:心理捷徑 92
錯覺思維 97
情緒和判斷 99
社會世界的解釋 100
歸因因果:歸於個人還是情境 101
基本歸因錯誤 104
我們為什麼會犯歸因錯誤 106
社會期望的影響 110
教師的期望與學生的表現 110
聚焦:股市的自我實現心理 111
從他人那裡獲得我們的期望 113
社會信念和判斷的結論 115
後記:對錯覺思維的反思 117
第4章 態度和行為 118
態度對行為的預測 120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121
研究背後的故事:馬扎林·巴納吉對實驗社會心理學的探索 122
行為對態度的影響 126
角色扮演 126
言語變成信念 128
登門檻現象 128
聚焦:言語變成信念 128
邪惡行為與道德行為 130
社會運動 133
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134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134
自我辯解:認知失調 135
研究背後的故事:費斯廷格與減少不協調 138
自我知覺 139
理論比較 144
後記:通過行為改變我們自己 147
第 二編 社會影響
第5章 基因、文化與性別 150
自然天性和後天教養對人類的影響 152
基因、演化與行為 152
文化與行為 154
聚焦:文化動物 155
研究特寫:東西方的行人研究 158
性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161
性別和基因 162
獨立性與聯繫性 163
社會支配性 165
攻擊 167
性特徵 167
演化與性別:與生俱來的行為 169
性別與擇偶偏好 170
對演化心理學的反思 172
聚焦:演化學與宗教 173
性別與荷爾蒙 174
文化與性別:文化塑造的行為 175
因文化而異的性別角色 176
因時代而異的性別角色 177
同伴相傳的文化影響 177
基因、文化與性別各自的影響 179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 179
研究背後的故事:艾麗斯·伊格利兩性異同的研究 180
環境與人的力量 181
後記:人類是社會塑造的被動產物抑或是塑造社會的能動主體? 182
第6章 從眾和服從 184
從眾的概念 186
經典的從眾和服從研究 187
謝里夫的規範形成研究 187
研究特寫:哈欠的傳染性 189
聚焦:群體妄想 191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192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193
米爾格拉姆實驗的道德倫理問題 195
引起服從的因素 196
聚焦:將受害者個性化 198
研究背後的故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 200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200
行為和態度 201
預測從眾的因素 206
群體規模 206
一致性 207
凝聚力 208
地位 209
公開的反應 209
事前承諾 209
影響個體從眾的原因 211
從眾的個體差異 213
人格 213
文化 215
社會角色 216
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218
逆反 218
堅持獨特性 219
後記:成為社區中一員 220
第7章 說服 222
說服的路徑 225
中心路徑 225
外周路徑 226
不同目的選用不同路徑 227
說服的要素 228
說服者:信息的傳達方 228
研究特寫:虛擬社會現實的實驗 232
說服內容:信息特點 233
說服渠道 241
說服對象:信息的接受方 245
態度依從行為 250
邪教說服的因素 251
群體效應 252
抵制邪教說服的方法 254
加強個人承諾 254
研究背後的故事:麥圭爾的態度免疫研究 255
現實生活中的套用:免疫工程 256
態度免疫的意義 259
後記:開明但不幼稚 260
第8章 群體影響 262
群體的概念 264
社會助長作用:他人在場的影響 265
純粹他人在場 265
擁擠現象:眾多他人在場 267
他人在場引起喚醒的原因 268
社會懈怠:群體中的個人減少努力 269
人多未必力量大 270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懈怠 272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274
群體失控:法不責眾 274
弱化自我覺察 278
群體極化:群體對我們觀點的強化 278
“風險轉移”的案例 279
群體對我們觀點的強化 280
聚焦:群體極化 284
對極化的解釋 284
群體思維:群體對決策的影響 287
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 288
研究背後的故事:賈尼斯對群體思維的研究 288
對群體思維的批評 290
預防群體思維 291
群體問題的解決 292
研究背後的故事:諾貝爾獎的背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293
少數派影響:個體對群體的影響 295
一致性 295
自信 296
背叛多數派 296
領導是否屬於少數派影響 297
聚焦:轉變型社區領導 299
後記:群體的利弊 300
第三編 社會關係
第9章 偏見:不喜歡他人 302
偏見的本質和作用 304
偏見的界定 304
偏見:微妙形式和公開形式 306
種族偏見 307
偏見的微妙形式 308
性別偏見 312
偏見的社會根源 315
社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與偏見 315
社會化 316
社會制度的支持 319
偏見的動機根源 321
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 321
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自己比他人優越 322
避免偏見的動機 326
偏見的認知根源 328
類別化:將人歸入不同群體 328
獨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331
歸因:這是一個公正的世界嗎 335
偏見的後果 338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339
歧視的影響:自我實現的預言 340
研究背後的故事:克勞德·斯蒂爾談刻板印象威脅 343
刻板印象會使個體判斷出現偏差嗎 344
刻板印象扭曲認知解釋和記憶 345
後記:我們能夠減少偏見嗎? 347
第 10章 攻擊:傷害他人 348
攻擊的概念 350
攻擊的理論 351
攻擊的生物學理論 351
攻擊的挫折—攻擊理論 356
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 358
攻擊的影響因素 361
厭惡事件 361
喚醒 363
攻擊線索 364
媒體影響:色情作品和性暴力 365
媒體影響:電視和網際網路 368
媒體影響:電子遊戲 374
電子遊戲對兒童的影響 374
研究背後的故事:克雷格·安德森談暴力電子遊戲 377
群體影響 378
研究特寫:被激怒時,群體比個體更具攻擊性嗎? 380
減少攻擊行為 381
宣洩假說成立嗎 381
社會學習法 383
文化改變和世界暴力 384
後記:對暴力文化的改革 385
第 11章 吸引與親密:喜歡他人與愛他人 386
導致友誼和吸引的因素 390
接近性 391
聚焦: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395
外表吸引力 396
研究背後的故事:埃倫·伯奇德談吸引力 401
相似性與互補性 405
研究背後的故事:詹姆斯·瓊斯論文化多樣性 407
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408
聚焦:缺點比優點更有影響力 410
關係中的回報 412
愛情的種類及要素 413
激情之愛 414
影響愛情的因素:文化與性別 416
伴侶之愛 417
促進親密關係的因素 419
依戀 419
依戀類型 420
公平 421
自我表露 422
親密關係的結束 425
聚焦:網際網路創造了親密關係還是人際隔絕 426
離婚 427
分離的過程 428
後記:經營愛情 430
第 12章 幫助行為 432
幫助行為發生的原因 435
社會交換與社會規範 435
研究背後的故事:丹尼斯·克雷布斯論生活經歷與利他研究 437
進化心理學 443
比較和評價幫助行為的理論 446
真正的利他主義 446
聚焦:同理心誘發的利他主義的益處與代價 450
幫助行為的影響因素 451
旁觀者數量 452
研究背後的故事:約翰·達利論旁觀者效應 455
當別人也提供幫助時 457
時間壓力 457
相似性 458
研究特寫:內群體相似性與幫助行為 459
幫助者的特點 461
人格特質 461
性別 462
宗教信仰 463
增加幫助行為 465
減少模糊性,提高責任感 465
內疚和對自我形象的關注 466
利他主義的社會化 467
聚焦:猶太人救助者的行為和態度 470
後記:讓社會心理學走進生活 473
第 13章 衝突與和解 474
引發衝突的原因 476
社會困境 476
競爭 483
知覺到的不公正 485
誤解 485
研究特寫:誤解和戰爭 489
獲得和平的途徑 491
接觸 491
研究特寫:本應該有的關係 494
研究背後的故事:妮可·謝爾頓和詹妮弗·里奇森談跨種族友誼 495
合作 496
聚焦:為什麼我們那么在意誰獲勝? 499
聚焦:布蘭奇·里基、傑基·羅賓遜和棒球運動的種族融合 503
溝通 506
和解 510
後記: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利之間的衝突 512
第 14章 社會心理學在臨床領域中的套用 516
導致臨床診斷的偏差的原因 518
相關錯覺 519
事後聰明與過分自信 519
自我證實的診斷 520
臨床預測與統計預測 521
聚焦:醫生的觀點:醫學中的社會心理學 523
對更好的臨床實踐的啟示 523
伴隨行為問題的認知過程 524
抑鬱 524
研究背後的故事:泰勒對正性錯覺的研究 526
孤獨 528
焦慮和害羞 530
健康、疾病與死亡 531
有助於治療的社會心理方法 536
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 536
打破惡性循環 537
通過對成功的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539
通過社會影響來進行治療 540
社會關係對健康與幸福感的促進 541
親密關係與健康 541
親密關係與幸福感 544
後記:提升幸福感 548
第 15章 社會心理學在司法領域中的套用 550
目擊者的證詞是否可靠 552
目擊者證詞的說服力 552
當眼見不為實時 553
誤導信息效應 555
重述 557
減少錯誤 558
研究特寫:對目擊者的反饋 559
影響陪審團判斷的其他因素 562
被告的特徵 562
法官的指示 565
其他因素 567
影響個體陪審員的因素 568
陪審員的理解 568
陪審團的選擇 570
“死刑認定”陪審員 571
群體因素對陪審員的影響 573
少數派的影響 573
群體極化 574
研究特寫:自然法庭情境下的群體極化 575
寬容 575
12個人會比1個人要好嗎 576
6個人會和12個人一樣好嗎 576
從實驗室到生活:模擬陪審團和真實陪審團 577
後記:心理科學使我們的思考更睿智 578
第 16章 社會心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580
心理學與氣候變化 584
氣候變化的心理學效應 584
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態度 585
缺乏理解 586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587
新技術 587
減少消費 588
物質主義和財富 590
日漸盛行的物質主義 591
財富與幸福感 591
為什麼物質主義未能讓我們滿意 595
聚焦:社會比較、歸屬感和幸福 598
面向可持續發展與生存 599
研究特寫:測量國民幸福感 602
結語 605
參考文獻 6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