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概念
融貫論
一般而言融貫論認為,真理是整個信念或
命題系統內各部分的一致。儘管如此,通常融貫意味著某些超出簡單邏輯
一致性的東西。例如,概念基本
集合的
完全性和廣泛性是判斷融貫系統效用和有效性的關鍵因素。融貫論貫徹的原則是以下觀念,真理根本上是整個命題系統的性質,個別命題只因與整體相融貫而衍生地被賦予真理的性質。在通常被視為融貫論的各類觀點中,理論家們在究竟融貫論帶來許多可能為真的思想體系還是只有一個絕對體系是真的問題上並不一致。
一些融貫論的變體被認為描述了邏輯和數學形式系統的內在本質特徵。而進行形式推理的人樂于思索並列的、在
公理方面獨立而又相互矛盾的系統,例如各種可供選擇的幾何學。大體上,融貫論被批評為在將它套用於真理的其他領域時缺少適當的理由,特別是涉及大部分關於自然世界、經驗予料的斷定以及關於心理和社會實際事件的斷定,尤其當融貫論沒有其他主要真理理論輔助的情況時。
符合論
符合論符合論主張,真信念和真陳述在於與真實事態相符合。 這種理論本質上試圖在思想或陳述與事物或
客體間建立關係(真理關係),該關係理論上可以獨立於涉及該關係的人,並獨立於其他真理關係而存在。這是一個傳統模式,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些
古希臘哲學家。這類理論認為陳述的真或假原則上完全取決於它如何關聯於客觀實在,它是否準確地描述(換言之,符合於)實在。
真理被認為在於知識與
客體的一致之中。按照這一
純粹的語詞定義,那么,我的知識,為了是真的,必須與客體相一致。既然,我只有用這種方法,即通過認識客體的方法,比較客體與我的知識。那么,我的知識便為它自己所證實,對於真理來說這遠遠不夠。因為正如客體外在於我一樣,知識在我之中,我只能判斷我對客體的知識是否與我對客體的知識相一致。這樣一個解釋的循環被古典作家稱為Diallelos。而且邏輯學家被懷疑論者批評犯這種謬誤,
懷疑論者評論道這種對真理的說明就像一個上法庭的人為支持他的陳述而訴諸無人認識的證人,但該證人卻通過陳述召喚他為證人的人是可敬的來為他自己的可信度辯護。(康德,45)按照康德的說法,符合論的真理定義是純粹的語詞定義,這裡運用了亞里士多德名義定義和
真實定義間的區分,前者引入新的術語,而後者顯示了事物真正的原因或本質,術語已經被先行定義了。從
康德對歷史的記述來看,符合論的真理定義從古典時代起已處於爭論之中,懷疑論者批評
邏輯學家採用循環推理的形式,雖然邏輯學家實際所認為的符合論涉及的範圍被未被適當評估。
符合論傳統上基於以下假設才能成立,即客觀的真理關係是存在的,站到真理關係一邊來只是人類的任務然而實際上,更多的理論家已清晰明白地表明如不對附加因素加以分析,這一理想不可能達到。例如,在特定語言內對符合論的分析被迫承認,在理論工作的開端,正被探討的特定語言是個附加的限制因素,只有通過精心論述不同語言間翻譯的理論,才能逐漸構造語言中立的真值謂詞。強有力的理論局限限制了這一工作的完成。評論家們和下面所介紹的一些理論的支持者們普遍宣稱符合論忽略了真理關係中人的作用。
冗餘論
按照真理的冗餘論,斷定一陳述為真完全等價於斷定該陳述本身。例如,斷定語句
“雪是白的”是真的等價於斷定語句
雪是白的。冗餘論者從下述
前提中推斷出他們的觀點,即真理是個冗餘的概念,換言之,它只是在某些談話語境中方便使用的語詞,並不指向任何實在。該理論通常歸功於
蘭姆賽。他認為使用語詞“
事實”和“真理”不過是斷定一命題的迂迴方式,將這些語詞視為隔離於判斷之外的單獨問題來處理不過是語言混亂。
冗餘論的一個變體是消除引號論,它運用
塔斯基模式的修正形式:
“P”是真的與
P等價。而緊縮論的另一個版本是真理的代語句論,由格羅芙、
坎普、貝爾納普首先提出,更詳細地闡明了蘭姆賽的主張。他們認為當語句
這是真的作為對
正在下雨的回響時,
這是真的就是
正在下雨的代語句,亦即一複述其他表達式內容的表達式。在語句
我的狗餓了,所以我餵它中,
它與
我的狗意義相同,同樣地,
這是真的與
正在下雨意義相同——如果你說後者,而我說前者的話。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緊縮論和代語句論——根據緊縮論,
“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是真的與
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等價;根據代語句論,
哥德巴赫猜想是真的就是
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代語句,
哥德巴赫猜想是真的與
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意義相同。根據這些變體並不必然遵循蘭姆賽而斷言,真不是性質,相反它們會主張,比如,斷定“P”可能涉及實質真理,既便如此理論家們會儘可能最小化,使只有冗餘或代語句與語句“P”相關。
緊縮原則並不適用於與常見語句不相似的表述,也不適用於許多其他一般被判斷為真或假的事物。試考慮,語句雪是白的與人名Snow White間的類比,在某種意義上兩者都能是true。對於最小論者來說,“雪是白的”是真的(“Snow is white”is true)與雪是白的等價,但Snow White是忠誠的(Snow White is true)與Snow White並不等價。
構造論
社會構造論認為真理由社會過程所構造,帶有歷史和文化特質,並認為真理某種程度上體現於共同體中的權力鬥爭中。構造論將我們的知識視之為“被構造的”,因為它並不反映任何
外在的超越的實在(純粹的符合論會抱有此觀點)。真理觀念更應被看作隨習俗、人類的感受和社會經驗而定。構造論者相信對人類體質和生物學事實的表述,包括對種族和性別的表述,是由社會構造的。
維柯、
黑格爾、Garns和馬克思是這一雄心勃勃地擴展社會
決定論的先驅。
共識論認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體一致同意的東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體可能就此達到一致同意的東西。共識論的標籤以不同的名稱被貼在許多在其他方面非常不同的哲學觀點上。某些實用主義理論的變體被包括在共識論中,雖然實用主義理論範圍十分廣泛而應有它自己的分類。共識論作為一種有益的對真理概念的說明,
哈貝馬斯是它的當代倡導者。哲學家雷謝爾則是當代強有力的批評者。
履行論
履行論被歸功於斯特勞森,該觀點認為說“‘雪是白的’是真的”即履行一種言語行為,發出同意雪是白的這一斷定的信號(與點頭表達贊同十分相似)。某些陳述履行超出言語交流以外行為的思想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古怪。試考慮,例如,當新娘在婚禮的適當時候說“我願意”,她在履行接受身邊的男人為合法丈夫的行為。她並不是在描述自己接受他為合法丈夫。以同樣方式,斯特勞森認為:“說一個陳述為真,並不是就該陳述作一個陳述,而是履行了同意、接受或贊成該陳述的行為。當一個人說‘正在下雨,這是真的’,他斷定的只是‘正在下雨’。而陳述‘……,這是真的’的功能是同意、接受或贊成陳述‘正在下雨’。”
位格理論
人們通常認為真理是客觀存在的,受人討論的,是人
理性思維的印證。但是聖經中對真理的定義和此不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這句話完全不符合人類的邏輯,人怎么可能是真理,(注意這裡是“是”真理,不是有真理),因為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這句話不是指他肉身講的,因為他是降卑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他創世以先就與天父上帝同在,是上帝的第二位格(上帝是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一個本體)。這句話是說他的神性,他是有位格的真理和生命的本體,是人犯罪以後神人和好的道路和
中保。這是基督教的觀點。
實用主義
一般而言,在實用主義思想中意義並不僅僅在
語詞中表達,還在行為中表達。沒有任何陳述不被直接限定也能成立,必須首先定義它的術語,然後詳述不同作者賦予每個術語的不同意義。這一做法使實用主義對意義和真理的理解產生分歧,關於這一做法的問題甚至導致了古典實用主義者的第一次分裂,而原本
皮爾士、詹姆斯、
杜威在他們共同的哲學的出色觀點上有一致意見。最關鍵的分歧來自於
唯理論和
實在論在實用主義中所扮演的角色。
皮爾士將真理定義如下:“真理是抽象陳述與理想極限的一致,無盡的探究將帶著科學信念趨於真理,抽象陳述通過承認它的不準確和片面性而擁有與理想極限的一致,這種承認是真理的本質要素。”這一陳述強調了皮爾士的觀點,即有限的探究所獲結論是不完全的、有偏見的,但探究活動會使信念逼近真理,在別處他表述為可誤論並指向未來,這兩者構成了恰當的真理概念的本質內容。儘管皮爾士使用一致這樣的詞語描述符號間關係的一個方面,他同樣頗為直率地說僅僅基於符合論的真理定義不過是個名義定義,他認為名義定義次於真實定義。
詹姆斯版本的實用主義理論,通常經由他自己的陳述概括為:“真的”不過是有關我們的思想的一種方便方法,正如“對的”不過是有關我們的行為的一種方便方法一樣。通過這句話,詹姆斯意味著真理是一種性質,其價值由在實際實踐中運用概念所得的效用來確認(因而,稱為實用主義)。杜威對真理的定義比皮爾士廣,但狹於詹姆斯,他認為為了澄清、證明、改進並且/或者反駁已提出的真理而將它提交到探究者共同體公開檢驗,如果這樣做,探究無論是科學的、技術的、社會學的、哲學的還是文化的,都會隨時間而自我更正。
最小理論
將真這個概念或術語歸之於語句或命題的實在性質,這個議題被許多哲學家所拒斥。這些哲學家對真值謂詞的通常使用(“…是真的”,或其等價表達),至少在其主要方面,作出回答,該回答在20世紀上半葉對於真理的哲學探討中顯著流行起來。按這一觀點,斷定命題“‘2+2=4’是真的”邏輯上等價於斷定命題“2+2=4”,而且短語“是真的”在這一
語境和在其他語境中一樣完全是不必要的。這一觀點被普遍表述為:
真理的緊縮理論,因為他們旨在縮小概念“真”被假定具有的重要性。消除引號論,關注於如上述例子的情形中消去引號。 真理最小理論。無論使用何種術語,緊縮理論被認為共同相信真值謂詞是為了表達的方便,而非一種需要深入分析的性質的名稱。
除了強調謂詞“是真的”的形式特徵外,某些緊縮論者指出概念使我們能以簡略的方式表達事物,否則將需要無限長的語句。例如,一個人無法表達相信麥可所言正確,通過斷定如下無盡的語句:
麥可說,“雪是白的”,且雪是白的;或者他說,“玫瑰是紅的”,且玫瑰是紅的;或者他說……但它能被簡潔地表達,通過說:“白雪”,“紅玫瑰”......
無論麥可說什麼都是真的。 一旦我們識別出真值謂詞的形式特徵和功用,緊縮論者主張,我們所說的一切就是關於“真”我們能說的全部。該觀點的主要理論關注點是消除
悖論,悖論發生時概念“真”具有奇特而令人感興趣的性質。
克里普克
克里普克主張事實上自然語言能包含對自身的真值謂詞而不引起矛盾。下面顯示了他是如何構造的:
從一個自然語言語句的子集開始著手,它不含有任何表達式“是真的”(或“是假的”)存在。所以,“穀倉是大的”包含於該子集中,但“穀倉是大的是真的”被排除在外,使人困惑的語句如“這句話是假的”同樣如此。僅對該子集中的語句定義真。 其次,擴展對真的定義以包含新的語句,它們斷定原初子集中語句的真或假。於是,“穀倉是大的是真的”被包含了進來,但不包括“這句話是假的”和“‘穀倉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然後,對斷定第二個
集合所包含句子真或假的所有語句定義真。構想這一過程無限次重複,那么對於“穀倉是大的”定義真,而後對於“穀倉是大的是真的”定義真,再對於“‘穀倉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 注意對於語句“這句話是假的”,“真”從未得到定義,因為它不在最初的子集中,也不斷定最初或所有後繼集合中的任何語句的真值。在克里普克的術語中,這稱為“
無根”。即便定義真的過程無限進行,這些語句也決不能指派為真或假,克里普克的理論意味著某些語句既非真也非假。這與二值原則相牴觸,該原則認為所有語句或者為真或者為假。由於這一原則是推出
說謊者悖論的關鍵前提,因此該悖論被解決了。
真理語義學理論
真理的語義理論主張,對於給定語言,任何可接受的真理定義應該以下述模式的全部實例作為後承:
“P”是真的,若且唯若P 當“P”是語句的
指稱(語句的名字)時,P正是語句本身。
邏輯學家和哲學家
塔斯基發展了對於
形式語言(比如
形式邏輯)的理論。這裡,他以如下方式約束該理論:語言不能包含對自身的真值謂詞,換言之,表達式“是真的”只能被套用於其他語言中的語句。後一種被談論的語言他稱之為
對象語言(繼而,對象語言可能包含套用於其他語言中的語句的真值謂詞)。這種約束的原因在於,包含對自身真值謂詞的語言會包含悖論。因此,塔斯基認為語義學理論不能被套用於任何自然語言,如英語,因為它們包含對自身的真值謂詞。
戴維森將該理論作為他的真值條件語義學的基礎,並以融合主義的形式將其與徹底解釋相聯繫。
注意到這些
悖論甚至存在於最符號化形式化的數學之中,要歸功於
羅素在他年輕時期的工作,特別是由他名字命名的
羅素悖論。羅素和
懷特海試圖在《
數學原理》中通過將陳述分為不同類型層次來解決這個難題,在
類型論中陳述不能指稱自身,只能指稱層次較低的陳述。這繼而導致新的困難,如關於類型的準確性質,關於概念上可能的類型體系結構仍有待解決。
馬克思主義真理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理論認為,真理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在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於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正確認識,他是對客觀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應。
相對真理和絕對
真理是辯證統一的,絕對真理寓於相對真理之中,在相對真理中包含有絕對真理的成分,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合就是絕對真理。
馬克思
客觀性
(1 )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人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 )真理是某一時空的同一個客觀的世界在跨越時空的不同的主觀的世界的同一認識,在客觀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表現為反覆出現與必然出現。實踐的過程是把主觀世界與某一時空的客觀世界接軌的過程。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
主觀的,因為真理屬於認識範疇。不能把真理等同於客觀實在。
②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客觀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屬性。因為: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於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真理的內容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 3 )堅持真理一元論,反對真理多元論
①由於真理是客觀的, 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說, 不論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但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 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 不以階級的主觀願望為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 真理沒有
階級性。
③真理多元論主張不同的人、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真理因人而異。真理多元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一種
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4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
唯物主義主張真理是客觀的,世界上不存在著任何主觀真理。
唯心主義則主張真理是主觀的。主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做是純粹主觀自生的東西, 客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識和“客觀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取決於雙方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從“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出發,必然堅持真理是客觀的;唯心主義從“意識第一性, 物質第二性”出發,必然堅持真理是主觀的。
( 5 )批判實用主義真理觀
實用主義真理觀把“有用”作為真理的根本屬性,主張“有用就是真理”。實用主義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個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於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性, 混淆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並會導致真理多元論。按照這種觀點, 謊言也可以成為真理,因為它對騙子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因為不同的理論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都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某一理論之前對我們有用,它是真理,之後對我們無用或者有害, 它就是謬誤。
真理的確是有用的,因為真理具有價值性, 它能夠滿足人的需求。但是,價值性並不是真理的根本屬性, 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為基礎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個正確的命題, 但是不能把它換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顯然,並非所有“有用的”理論都是真理。
( 6 )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和
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真理和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沒有真理, 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戰勝謬誤的過程也就是發展自己的過程。
相互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向謬誤的轉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其一, 真理是具體的,總是適用於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範圍。如果條件發生了變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範圍, 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其二,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必然要隨著客觀事物和社會實踐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如果人們的認識不能及時地反映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 新情況、或者超越歷史發展, 就會造成主觀和客觀由相符變成不相符,從而使真理轉化成謬誤。其三, 真理是全面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來, 把它加以絕對地誇大,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在一定條件下謬誤向真理的轉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其一, 條件和範圍發生了變化,謬誤可以變為真理。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範圍內是謬誤的東西, 在另外的條件下和範圍內則可以轉化成真理。其二,失敗往往是成功之母, 謬誤往往是真理的先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許多的失誤獲得的。其三,批判謬誤能夠發展真理, 這也屬於
謬論轉化為真理的一種特殊情形。
辯證關係
(1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①絕對真理(或真理的絕對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都有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 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承認了客觀真理, 也就等於承認了絕對真理。其二,人類的認識, 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每一個真理的獲得, 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 絕對的。
②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它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 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
理性認識都是對整個客觀世界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在一定範圍內的正確反映。其二, 從認識的深度來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也只是對特定的
具體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層次上的近似的正確反映。
( 2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係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個基本屬性,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①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對立的。(詳見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統一的。其一,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一方面, 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 顆粒,絕對真理寓於相對真理之中;另一方面, 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要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 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了絕對真理。其二,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辯證轉化的。真理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相對走向絕對的
永無止境的轉化和發展的過程。人類對於客觀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屬於由相對真理轉化為絕對真理的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③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 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3 )
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從兩個極端割裂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係
絕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絕對性,否認了真理的相對性。絕對主義認為人們所獲得的真理都是絕對真理, 真理不可能是相對的。人們所獲得的真理具有永恆不變性,它窮盡了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一切認識。絕對主義否認了真理的發展。
相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相對性, 否認了真理的絕對性。相對主義否認了絕對真理,必然同時否認了客觀真理, 從而把真理變成了主觀隨意的東西。相對主義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標準,必然混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
實踐標準
( 1 )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真理標準
①唯心主義否認真理標準的客觀性。它們提出的真理標準有:其一,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其二, 以大家公認或多數人的意見為真理標準。其三,以“有用”為真理的標準。其四, 以“上帝”為真理的標準。其五,以“理論”或者“絕對精神”等客觀精神為真理的標準。
②舊唯物主義承認真理的客觀性, 主張把客觀事物本身作為真理的標準。
③無論唯心主義還是舊唯物主義,都不懂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2 )只有實踐才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①所謂真理,就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要判定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就必須對主觀和客觀進行比較,這也就是說, 作為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結起來的特點。
②在人的主觀認識範圍內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標準, 我們不能用主觀檢驗主觀,用認識檢驗認識。客觀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因為客觀事物也不能把主觀認識和其自身加以對照。
③實踐是精神見之於物質、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實踐除具有普遍性的優點外, 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所謂“直接現實性”,是指實踐可把正確的認識變成直接的現實。這樣, 實踐就成為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關係的橋樑。
④這樣,人們在實踐過程中, 能夠以一定的認識作為指導改造世界,並直接引出現實的結果。如果人們達到了目的, 就證明了這種認識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它就是正確的,反之, 就是不正確的。
(3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既確定又不確定。
實踐標準的絕對性、 確定性表現:其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客觀標準。其二, 人類的認識歸根到底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從長遠看, 實踐可以檢驗一切認識。一切正確的認識終將被實踐肯定,一切錯誤的認識終將被實踐推翻。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 不確定性表現:其一,實踐檢驗認識是一個過程,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實踐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所在時代提出的一切學說,同時, 已被實踐所證實的某種正確認識,也要繼續接受實踐的檢驗。其二, 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所證實的某種認識的正確性, 是相對的、有限度的。
堅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是在堅持真理標準問題上的
辯證法。只看到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而否認其相對性,會導致絕對主義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實踐標準的相對性而否認其絕對性, 會導致
相對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和
不可知論。
(4 )實踐標準與邏輯證明
邏輯證明在認識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①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使實踐檢驗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為實踐檢驗提供理論依據,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邏輯證明不能成為同實踐標準相併列的第二條真理標準, 它是不能離開實踐的。邏輯證明所遵守的規則是在實踐中產生的。邏輯證明所依據的前提是否正確,要由實踐來檢驗。邏輯證明的思維過程和結論是否正確, 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由實踐來做最後的檢驗。
相關名言
人需要
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樣。——
高爾基人應該有愛好
真理,一見真理就採納它那樣的心靈。——
歌德真理標準大討論
70年代末大討論
20世紀70年代末,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一次馬克思
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運動。1977年底,中共中央黨校1000多名高、中級學員研究“
文化大革命”以來黨的歷史問題。當時主持中央黨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鬍耀邦規定黨史研究應遵循的兩條原則:一條是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一條是以實踐為檢驗真理、分辨路線是非的標準,實事求是地研究。胡耀邦在黨校創辦的理論刊物《理論動態》上發表文章,論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在黨內和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兩條思想路線的爭論,在相當範圍內展開,批評與抵制“
兩個凡是”,程度不同地涉及真理標準問題。1978年3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真理只有一個》的文章,提出了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5月10日,《理論動態》刊登了一篇經胡耀邦審定的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5月11日、12日,《光明 日報》、《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發表和轉載了這篇文章。文章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指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文章發表後,立即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絕大多數幹部民眾熱烈支持和擁護文章的觀點;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對文章的觀點加以斥責和壓制。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共中央多數領導人和許多老幹部,旗幟鮮明地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堅定熱情地支持了真理標準的討論,進一步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5月19日,鄧小平在接見文化部核心領導小組負責人時指出,文章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著重闡述了“實事求是” 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怎樣正確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
思想問題,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6月24日,《解放軍報》、《人民日報》發表《解放軍報》特約評論員文章《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篇文章是胡耀邦下決心組織寫的,得到當時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
羅瑞卿的支持和幫助。文章批判了
林彪、“
四人幫”對理論與實踐關係的根本顛倒,系統地從理論上回答了對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種種責難,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個有力的推動。之後,胡耀邦又組織了第三篇文章:《一切主觀世界的東西都要受實踐檢驗》,刊登在9月10日的《理論動態》上,9月25日又以《人民日報》評論員名義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大討論的意義
這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大討論,意義重大,關係到思想路線、政治路線能否正確,也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積極領導和熱情支持下,廣大黨員、幹部和民眾積極參加,使這個討論擴大成為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達到了高潮。中央黨政機關各部門、全國大多數
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總部和各大軍區負責人以及大批理論工作者,紛紛撰寫文章或發表講話,熱情支持這場討論。據不完全統計,截止1978年底,中央及省級報刊登載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專文共650餘篇。一致認為,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次真理標準的討論,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對廣大幹部民眾進行了一次普遍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打破了過去盛行的
個人崇拜和
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和“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推動了對毛澤東晚年“左”傾錯誤的糾正和各條戰線的整頓,為大規模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條件,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思想理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