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概述
書籍提要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提要
宋
楊仲良撰。案:
李燾取
北宋九朝事實,仿
司馬光長編之體編年述事,為《
續資治通鑑長編》,成書一百五十卷,卷帙最為繁重。仲良乃別為分門編類,以成此書,每類之中,仍以編年紀事:太祖七卷,太宗七卷,真宗十四卷,仁宗二十四卷,英宗四卷,神宗三十四卷,哲宗二十六卷,徽宗二十八卷,欽宗六卷,共一百五十卷。各有事目,目中復有子目。汴京百七十年禮、樂、兵、刑之沿革制度、政令之舉廢,粲然具備,可以案目尋求。
李燾而後,陳均之前,煩簡得中,洵可並傳。而今所傳《長編》足本,徽、欽兩朝皆已闕失,藉此得以考見崖略,尤可貴也。仲良之名不見於書中,卷端有寶佑丁巳廬陵
歐陽守道序,亦不言著書人姓名。而
陳均《九朝編年》引用書目中有之,雲《長編紀事本末》,楊公仲良。故知此事出仲良手。然其書不見於《宋史·藝文志》,而趙希弁、
陳振孫、
馬端臨諸家亦皆不著錄。近代藏書家,惟
季振宜、
徐乾學兩家有之。徐目云:闕一百十四卷至一百十九卷。今此舊鈔本亦闕此六卷,又闕六、七兩卷,而五、八兩卷亦非完帙,較乾學藏本蓋又多闕佚矣。據守道序,此書寶佑元年刻於廬陵郡齋,貢士
徐琥重為校刻,則寶佑五年也。
書籍目錄
卷一到十五
卷第一
太祖皇帝
受禪
親征潞州
親征揚州
收復湖南
收復荊南
卷第二
收復西川
卷第三
收復江南
卷第四
收復嶺南
收復吳越(太宗朝附)
卷第五
(下半卷原闕)
親征河東(太宗朝附)
卷第六
(闕)
聖德(闕)
聖學(闕)
卷第七
(闕)
罷節度使權(闕)
優禮節度使(闕)
駕馭將帥(闕)
政跡(闕)
卷第八(上半卷原闕)
太宗皇帝
受位(原闕)
秦王事跡
卷第九
諸王事跡
卷第十
官制
卷第一百二十六
八行取士
卷第一百二十七
道學
神霄官
卷第一百二十八
八寶
卷第一百二十九
卷第一百三十
尊王安石
卷第一百三十一
蔡京事跡
卷第一百三十二
講議司
卷第一百三十三
議禮局(大觀政和二禮附)
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制局
卷第一百三十五
大晟樂
四學
卷一百三十五到一百五十
卷第一百三十六
卷第一百三十七
水磨茶
解池鹽
卷第一百三十八
方田
馬政
卷第一百三十九
收復湟州
卷第一百四十
收復鄯廓州
收復銀州
卷第一百四十一
討卜漏
討方賊
卷第一百四十二
金盟上
卷第一百四十三
金盟下
卷第一百四十四
金兵上
卷第一百四十五
欽宗皇帝
金兵下
卷第一百四十六
內禪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李綱守議
卷第一百四十八
誅六賊
卷第一百四十九
二聖北狩
卷第一百五十
高宗南渡
本書節選
太祖皇帝受禪
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鎮、定二州言契丹入寇,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領宿衛諸將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世宗征伐,薦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壬寅,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太原慕容延釗將前軍先發。時都下驩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宴然不知。癸卯,大軍出愛景門,紀律嚴甚,眾心稍安。軍校河中苗訓者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摩盪,指謂太祖親吏宋城楚昭輔曰:『此天命也。”是夕,次於陳橋驛。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征。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匡義時為內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紀薊人
趙普[1],語未竟,諸將突入,稱說紛紜。普及匡義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太尉心亦必不汝赦[2]。”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已而復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普察其勢不可遏,與匡義同聲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聽命。普復謂曰:『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攘卻,歸始議此?”諸將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俟寇退師還,則事變未可知也。但當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賊不難。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亦難向前矣!”普謂匡義曰:『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與約束。”因語諸將:『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系人心。前軍昨已過河,節度各據方面。京師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若能嚴飭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能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皆許諾。乃共部分。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贊馳告殿前都指揮使浚儀石守信、殿前都虞候洛陽王審琦。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將士環列侍旦。太祖醉臥,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聲振原野。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顧策太尉為天子!”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則相與扶出廳事,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太祖度不得免,乃攬轡誓諸將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也。”眾皆下馬曰:『惟命是聽!”太祖曰:『少主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無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無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眾皆拜。乃整軍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見執政諭意,又遣楚昭輔慰安家人。殿前都點檢公署在左掖門內,時方閉關設守備,及昭輔至,開關納之。宰相未退,聞變,范質下殿,執王溥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爪入溥手幾齣血,溥噤不能對。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在京巡檢太原韓通自內庭惶遽奔歸,將率眾備御,散員都指揮使蜀人王彥升遇通於路,躍馬逐之,至第,第門不及掩,遂殺之,並其妻子、諸將。翼太祖登明德門。太祖令軍士解甲還營,太祖亦歸公署,釋黃袍。俄而將士擁質等俱至,太祖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恩厚,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質等未及對,散員指揮都虞候太原羅彥瑰挺劍而前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太祖叱之,不退。質等不知所為。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太祖詣崇元殿,行禪代禮,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獨未有周帝禪位制書。翰林學士承旨新平陶谷出諸袖中,進曰:『制書成矣。”遂用之。宣徽使引太祖就龍墀北面拜受,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東序,還,即位,君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京。
蘇轍《龍川別志》言
韓通以親衛戰
闕下,敗死。太祖脫甲詣政事堂。范質見太祖,首
陳禪代議,與國史及《飛龍記》、
司馬光《記聞》、《朔記》等所載都不同,恐《別志》誤。
韓通倉卒被殺,兵未嘗交鋒,而太祖實歸府第,將士即擁范質等至。質等見太祖,必不在政事堂。其約束將士不得加無禮於太后、少帝,固先定於未入城時,非緣質請也。惟執王溥手出血及光所記質不肯先拜,當得其實,今參取刪修。
乙巳,詔因所領節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改元,大赦。內外馬步軍士等第優給。命官分告天地、社稷,遣中使乘傳齎詔,諭天下諸道節度使,又別以詔賜焉。辛亥,
石守信等並加官爵勛階,酬翼戴之勛也。壬子,賜文武近臣、禁軍大校襲衣、犀玉帶、鞍馬有差。
三年,周鄭王出居房州。
開寶二年,有
辛文悅者,上幼從其肄業,及即位,召見,授太子中允、判太府寺。周鄭王時在
房州,上謂文悅長者,十二月,命文悅知房州事。
六年三月乙卯朔,房州言周鄭王殂。上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命還葬慶陵之側,曰順陵,謚曰恭帝。
親征河東(太宗朝附)
建隆元年。先是,北漢誘代北諸部侵掠河西之地,詔諸鎮會兵以御之。三月,
定難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李彝興言:遣都將李彝進援麟州,北漢引眾去。北漢主知
昭義節度使李筠有異志,潛以
蠟書誘筠,筠執監軍亳州防禦使周光遜等送於北漢,納款求援。
五月辛酉,以洺州團練使博野
郭進為本路防禦使兼西山巡檢使,備北漢也。北漢主遣內園使李弼以詔書、
金帛、善馬賜李筠,筠遣劉繼沖詣晉陽,請北漢舉兵南下,己為前導。北漢主即日大閱,傾國自將以出。至太平驛,筠身率官屬、耆老迎謁。筠還,遣宣徽使萊人盧贊監其軍。丁巳,上親征
李筠。
六月辛巳,克澤州,
李筠赴火死。獲北漢宰相衛融[1]。北漢主聞筠敗,自太平驛遁還晉陽。
七月戊申,上至京師,因使衛融致書北漢主求周光遜等,約亦
歸融太原。北漢主不報。辛亥,以融為太府卿。武勝節度使張永德來朝。上將有事於北漢,因密訪策略,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力援,未可倉卒取也。臣以為每歲多設
游兵,擾其田事,仍發問使諜之。先絕其援,然後可圖。”上曰:『善。”
九月壬寅,
李繼勛言帥師入北漢境,燒平遙縣,虜掠甚眾。
二年十一月,晉州言敗北漢兵於汾西,獲馬、牛、驢數千計。
三年正月,北漢寇潞、晉二州,守將擊走之。
四月,邢州言:北漢民四百七十人來降。戊申,北漢寇麟州,防禦使
楊重勛擊走之[2]。
七月,北漢捉生指揮使路貴等十一人來降,並補內殿直。
乾德元年七月丁巳,安國節度使
王全斌言:與西山都巡檢使、洺州防禦使
郭進等率兵入北漢界,獲生口數千人來獻,詔釋之。
八月丁亥,
王全斌言:復與
郭進、
曹彬等攻北漢樂平縣,降其拱衛指揮王超等及所部兵一千八百人。北漢侍衛都指揮使尉進等悉蕃漢兵來救,三戰皆敗之,遂下樂平,即建為樂平軍。辛卯,以
樂平降兵為效順軍。丙申,北漢靜陽等十八寨首領相帥來降。
九月,北漢主誘契丹兵攻平晉軍,命洺州防禦使
郭進、濮州防禦使張彥進、客省使
曹彬、趙州刺史陳萬通領步騎萬餘往救之,未至一舍,北漢引兵去。
十一月乙亥,上將有事於
南郊,命沿邊諸將分道略北漢境。
十二月,遣內客省使
曹彬、通事舍人王繼筠分詣晉、潞州,與節度使
趙彥徽、
李繼勛會兵入北漢境,攻其邊邑及遼、石州。初,北漢主嗣位,所以事契丹者多略,不如世祖時每事必稟之(
劉旻廟號世祖。)於是契丹遣使持書來責。北漢主得書恐懼,遣使重幣往謝,契丹執其使不報。北漢主再遣使修貢,契丹又執其使不報。北漢地簿產少,又歲輸契丹,故國用日削,乃拜五台僧繼容為鴻臚卿。繼容,故燕王劉守光之子,為人多智,善商財利,世祖頗倚賴之。繼容能講《華嚴經》,四方供施,多蓄積以佐國用。五台當契丹界上,繼容常得其馬以獻,號添都馬,歲率數百匹。又於栢谷置銀冶,募民鑿山取礦
烹銀。北漢主取其銀以輸契丹,歲千金,因即其冶建
寶興軍。
乾德二年正月,
昭義節度使李繼勛、兵馬鈐轄康延紹等帥步騎萬餘攻遼州,北漢馬軍都指揮使郝貴超領兵來援,戰於城下,貴超大敗。刺史杜延韜危蹙,與拱衛都指揮使冀進、兵馬都監供奉官侯美籍部下兵三千人,舉城來降。北漢尋誘契丹步騎六萬人入寇,繼勛復與彰德節度使羅彥瑰、西山巡檢使
郭進、內客省使
曹彬等領六萬眾赴之,大破契丹及北漢軍於遼州城下。
二月乙未,北漢耀州團練使
周審玉等四人來降,各賜方物有差。以審玉為汾州團練使,改名承瑨[3]。
四年,北漢復取遼州[4]。
開寶元年秋七月,北漢主鈞殂,養子繼恩立。初,世祖女適
薛釗,生繼恩;
再適何氏,生繼元。二子初幼孤,世祖以鈞無子,命養為子。鈞嘗謂
郭無為曰:『繼恩巽軟,非濟世材,恐不能了我家事,將奈何?”無為不對。至是
病篤,召無為付以後事。繼恩既嗣位,怨無為初不助己,且患其專政,加守司空,外示優禮,內實疏之。
八月戊辰,遣
李繼勛將兵伐北漢。初,帝嘗因諜者謂漢主曰:『君家與周世讎,宜不屈。今我與爾無所間,何為困此一方人也?若有志中國,宜下太行,以決勝負!”漢主遣諜者報曰:『河東土地甲兵不足以當中國,然我家世非叛者,區區守此,蓋懼漢氏之不血食也。”帝哀其言,謂諜者曰:『為我語鈞,開爾一生路。”故終鈞世不加兵。至是,聞其卒,遣
李繼勛等以禁軍伐之。
北漢主初立,宋兵已入其境,乃遣
劉繼業、
馬峰等領軍扼團柏谷。峰至銅鍋河,
李繼勛前鋒將
何繼筠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遂奪汾河橋,薄太原城下,焚延夏門。
九月,北漢主欲逐
郭無為,畏懦不能決。月余,供奉官侯霸榮率十餘人,挺刃入閣,反扃其門。時繼恩獨處喪次,見之驚起,繞屏還走,霸榮以刃揕其胸,殺之。無為使人梯屋入,殺霸榮。繼恩立才六十餘日,並人疑無為授意於霸榮,亟殺之以滅口。無為與群臣議
立繼恩之弟繼元,參議中書事張昭敏獨曰:『少主非劉氏,故嗣位不終。今宜立宗姓,以慰民望。世祖嫡孫繼文,久留契丹,歷險阻,宜迎立之,可以固宗社,結虜援。”無為不從,以繼元易制,遂立之。
十一月,北漢主遣使告即位於契丹,且乞師。契丹主遣撻烈將諸道兵救之。帝亦遣使齎詔諭北漢主令降,約以平盧節度使授之。又別賜
郭無為詔,許以邢州節度使。無為得詔色動,勸北漢主納款,北漢主不從。初,帝使諜者惠璘偽稱殿前指揮使,負罪奔北漢,無為知其謀,使為供奉官。及宋兵入境,璘即奔赴,至嵐谷,候吏護送太原,北漢主使無為鞫之,無為釋不問。有李超者,知璘奸狀,上告,無為怒,並超斬之以絕口。
李繼勛等聞契丹兵來,皆引歸,北漢因大掠晉、絳二州。
北漢主繼元妻段氏嘗以小過為孝和後郭氏所責,既而病卒。繼元疑後殺之,後方
縗服哭孝和帝於柩前,繼元遣其
嬖臣范超執而縊殺之。宮中
嬪御遭罹逼辱,無復嫌間。世祖十子,鎬、鐃、錫最有賢行,繼元聽群小之譖,幽囚之,未逾年皆死。
二年三月,帝以
李繼勛等師還無功,謀再舉,以問
魏仁浦曰:『朕欲親征太原,何如?”仁浦曰:『
欲速則不達,惟陛下重之。”帝不聽,
命繼勛等將兵先赴太原,以光義為東京留守,自將發汴。三月,至太原。築長連城圍之,立砦於城四面:繼勛軍於南,趙贊軍於西,曹彬軍於北,党進軍於東。北漢
劉繼業等乘晦突門,犯東、西砦,戰敗而遁。帝又命壅汾、晉二水以灌城,漢人大恐。
郭無為復勸北漢主出降,漢主不從。一日,因宴群臣,無為痛哭於庭曰:『奈何以空城抗宋百萬之師乎!”引佩刀欲自刺,冀動眾心。漢主遽降階執其手,引升坐而止。
夏四月,契丹復救北漢,帝度其必由鎮、定救太原,使
韓重贇倍道兼行赴之。又聞其分道,一自石嶺關入,召
何繼筠逆擊,授以方略。繼筠遇契丹兵於陽曲,大敗之,斬首千餘級。重贇亦先陣於
嘉山,契丹兵自
定州西入,見旗幟,大駭欲遁,重贇急擊,大破之,擒其首領三十餘人。帝命以所獲契丹俘示於城下,城中喪氣。憲州判官史昭文、嵐州刺史趙文度各以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