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

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

《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是王開莉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9月。

該書試圖區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知、情、意、行的信仰生成規律的基礎上挖掘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特殊性,探索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特有理念和特有內容。該書建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與平台,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領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場地實踐活動,提升信仰教育水平;創新大學生的實踐教育方式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
  • 作者:王開莉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字數:245千字
  • 首版時間:2019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在探討信仰內涵、起源、本質的基礎上,探討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涵與特徵,並與宗教信仰的比較中論證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科學的信仰,而科學信仰的塑造關鍵在於教育;該書分析了教育主客體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與問題,並且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學校和社會四個方面深度地剖析了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策略。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信仰和馬克思主義信仰
第二章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證研究
第三章 構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巨觀體系
第四章 探析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微觀機理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物質財富得到豐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代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享受著充沛的物質財富。當代大學生沒有經歷過戰爭與革命的洗禮,只有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浸染,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經濟的全球化、國際社會網際網路的一體化。資本橫行,文化霸權主義猖獗,各種社會思潮趁機湧入中國,意識形態之爭激烈。裹挾於市場經濟大潮之中的大學生,面對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以及多樣的思潮與多元的價值,何去何從,迷茫而困頓。在資本、大眾文化的誘導下,當代大學生慢慢地安樂於當下、迷戀上適用、拜服於金錢與享樂,與理想、信仰越來越疏遠,馬克思主義成了為修學分而不得不接受的課程。顯然,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受到衝擊,馬克思主義信仰遭遇質疑,共產主義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改革、創新與加強,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基於此,《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鑑賞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屬於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點。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研究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無可厚非,但是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比信仰教育外延寬泛得多的教育,信仰教育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它具有自身的規律與特點。但是在眾多的研究中,往往只強調一般性而忽略特殊性,往往以面代點,即只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研究信仰教育。該書在探討大學生成長規律、信仰生成規律以及溝通趨同規律後,緊接著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三大科學化理念。同時,人的全面發展性決定了人要全面地構建自己與社會各方的現實的聯繫,為了發揮現實聯繫各方教育合力的作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整合各方的理念。總之,該書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力爭挖掘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特有規律、特有理念,儘量從信仰教育的視角進行對策研究。
與其他的相關研究不同,該書所指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不僅僅指理論教育。信仰的科學內涵及其生成規律決定了信仰教育應該包括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而且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成是一個複雜的、變幻不定的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離不開反饋與調整。鑒於此,該書從整體上將之分為三大體系,即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教育體系、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教育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反饋調節體系。就理論部分而言,將主體部分即馬克思主義理論部分分為層層遞進的三個部分,即哲學工具、運用哲學工具進行的嚴密論證、最終達到的理論旨趣;就實踐部分而言,將實踐納入信仰教育的範圍之內,突出其實踐性特質;就反饋調節體系而言,建議高校建立一種所涉教育主體多且包括在校學生基本信息在內的有序、動態、互聯互動的聯動機制,突出現代網路技術的運用與創新。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
2019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4907-9

作者簡介

王開莉,女,博士,籍貫重慶,現任教於重慶師範大學。本碩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專業分別為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專業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