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從總體上探究了馬克思主義魅力的理論與實踐依據,深入分析制約馬克思主義魅力彰顯的因素系統,創新性地指明克服路徑。同時,該書也積極回應對馬克思主義存在的諸多質疑,直面共產主義信仰危機,並強調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持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魅力的總體分析 |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科學批判觀的當代價值 |
---|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魅力:科學真理性與價值合理性自覺統一 | |
| |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魅力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邏輯 | |
| |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人學魅力新開掘 | 第四章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魅力的彰顯 |
---|
| |
| |
| |
| |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與實踐 | 第六章 共產主義信念的理論與實踐 |
---|
| |
| |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 第三節 增強社會主義自信的主體維度:開闊眼界與提升境界 |
| 第四節 我國“90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實證研究 |
| |
作品思想
該書深入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人格魅力與其理論創造之間的內在關係,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主體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產生條件的研究中,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人格力量的作用。馬克思主義這個為無產階級解放而創立的偉大理論,不僅是那個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更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偉大人格的結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中蘊含著創立者的人格魅力,馬克思恩格斯崇高的追求是他們理論創造的價值航標,他們的人格力量是推動他們在理論創造過程克服一切困難的最根本的內在力源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如果沒有高尚的人格支撐,他們就不可能擁有克服在創立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常人所難以克服的無數艱難與困苦的毅力。人格魅力是創造富有魅力的意識形態理論的內在條件,這一結論解釋了在同樣的歷史條件下,為何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最終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原因。作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要素進行了概括,並深入分析了他們的人格力量要素在創造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具體作用。顯然,揭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與其創立者人格魅力之間的內在聯繫,有助於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該書從理論與實踐雙重維度概括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源泉及其弱化的原因。在大眾層面上來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一種觀點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或具有獨斷論傾向,沒有公認的客觀標準,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由此便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進而也就否定了它的指導思想的地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把科學性視為馬克思主義唯一的或根本的屬性。這在表面上看是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權威,可是,這種用唯科學主義化的思維來對待馬克思主義,最終又容易把馬克思主義拖入原教旨主義的獨斷論,進而否定它存在的合法性,因為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許多重要觀點尤其是其價值訴求是無法用單一的科學標準來衡量的。如果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也就意味著否定了它的階級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的價值指向,進而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存在的必要性。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真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自覺統一的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這一定義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階級屬性,又強調了科學真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二者統一的自覺性,避免了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馬克思主義魅力與信仰研究》認為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缺乏共識性認知、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和價值理論的忽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嚴重挫折、社會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緊張性關係是制約馬克思主義魅力彰顯的重要原因。
該書就日益泛濫的泛道德化批判思維的研究開創先河,並深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批判觀在矯正泛道德化批判思維中的意義。科學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和基本的方法論要求,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觀是科學批判與道德批判的有機結合,蘊含著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和人民的立場,因而是科學的和徹底的批判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是發現真理和超越自身的路徑;堅持馬克思主義批判的哲學性是發展真理和實現自身的路徑。唯有實現哲學的批判性和批判的哲學性的辯證互動,方能保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魅力和生命力,從而實現對其它社會思潮的引領功能和對泛道德化批判思維的矯正功能。自媒體時代,人的思想意識出現了網媒化傾向,網媒信息的自發性、功利性、情緒化和碎片化等,極容易將事件極端化、矮化和醜化。《馬克思主義魅力與信仰研究》用泛道德化批判概念來概括這一現象。作者將泛道德化批判界定為,它是將非倫理現象倫理化後再用理想主義化、甚至是雙重化的標準進行道德評判的一種批判方式。批判對象的泛化、批判標準的理想化和批判方法上的特稱判斷全稱化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維的主要特徵,社會生活的懷疑論和個人生活的悲觀論是其必然結果。泛道德化批判正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以及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悄然蔓延,已經構成了培育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良好的社會心態,凝心聚力實現中國夢的巨大負能量。歷史唯物主義信仰的缺乏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維的方法論根源;儒家德性論和德治論傳統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維的歷史文化基因;隨著物質生活需要的相對滿足後,幸福的意義更依賴於道德來賦予,人們對道德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這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維形成的重要社會背景。
該書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及其危機的辯證分析。共產主義運動的挫折失誤與將堅持馬克思主義簡單等同於教條式地堅守《共產黨宣言》的基本論斷密切相關,因為,各國社會主義實踐都無一例外地堅持過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社會主義公有制崇拜論,而階級鬥爭理論和消滅私有制正是《共產黨宣言》最重要的兩個論斷。中國共產黨雖然也犯過類似的錯誤,但最終成功地解決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和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對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當今時代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是不爭的現象,但事實上這一現象具有假象性,很多自以為不信馬克思主義,但事實上是在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很多人一邊懷疑共產主義,一邊又堅信人類社會會越來越美好、人性會越來越完善,而這正是共產主義信念的表征,因此,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是情緒上反感、行動上堅持。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會越來越多,但一定是理性化的信仰,即堅持“信中有疑、疑中有信”的辯證法。這樣才能避免在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上走向信仰主義或懷疑主義之兩極。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10日,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作者簡介
黃明理,男,1961年4月生,江蘇盱眙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點學科負責人。1986年南京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畢業,2004年華東師大倫理學碩士畢業,2003年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畢業。江蘇省倫理學學會副會書長、江蘇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副會書長。江蘇省公民道德發展與人的現代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