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髮展的質和量叫生物鐘。
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24小時循環節律,比如一個光-暗的周期,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生物鐘是受大腦的
下丘腦"
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也正處在口腔上齶上方,我們有
晝夜節律的睡眠,清醒和飲食行為都歸因於生物鐘作用。
功能
生物鐘有四點功能:提示時間、提示事件、維持狀態和禁止功能。
提示時間
是指你在一定的時間必須做某事,到了這個時間,你就自動會想起這件事來,比如你想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到時你會自動起來。現實生活中有大部分事物都是時間提示起作用的,比如幾點上班、某時會見某人、愛人生日的獻花、
愚人節、趕某趟車等等。
提示事件
是指當你遇到某事時,生物鐘可以自動提示另外一個事件的出現。比如有人拜託你將一件東西給甲,當你遇到甲時,生物鐘這一功能就會自動起作用,使你馬上想到這個託付的東西來。用得最多的是看到某事時,在你的大腦里所依次產生的那些“憶塊”(回憶的一種),比如看到
熊貓,你就會想到:它是中國的國寶、它喜歡吃竹子、它是中國作為友好象徵出使國外的使者等等憶塊。再比如當你看到一道難題時,你就會調動很多憶塊,在一些規則的組合下,去求解它,這一連串的事情必須啟動你過去很多年時間裡所學到的知識,這些知識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於你的大腦的,它們必須在生物鐘的該功能作用下才可依次出現於你的大腦里。
維持狀態
是指人們在作某一事時,能夠使人一直做下去的力量。比如上8個小時的班,就是生物鐘這一功能的結果,又比如人的眼睛觀看某一事時,能夠聚精會神地看,也是它的結果,當注意力從視覺轉向聽覺時,也是生物鐘作用的結果,那是提示事件功能在起作用,但是,你要聽完一堂課,你就必須用生物鐘的該功能才能聽完,否則你就會
瞌睡不已,甚至逃課。這種維持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斷續的維持,比如你和你愛人的家庭的維繫就是斷續的,因為你不能長期呆在家裡無所事事,你必須去工作,去交結,去謀取。
禁止功能
是指機體某個功能或行為可以被生物鐘終止。比如說看到一個恐怖的事件(如地震),你無論在做什麼,都有可能產生逃跑,這種逃跑就是對前面所做事物的終止。再比如說你在專心專一上網,結果你老爸打來了,你對上網的終止就是生物鐘的功能在起作用。如果沒有這種作用,一個人就會出現永不停頓的做事,比如睡覺,如果沒有這種終止,這個人就會長期睡下去,成為植物人。
植物人發生的原因可能與此功能的失控有關。
相對這四點功能,在人的大腦里有對應的四個中樞:時間中樞、空間中樞、功能中樞和終止中樞。
特徵
生物鐘有點像開汽車:人什麼時候上車,開車到哪裡,踩多久的油門,到達後的一腳剎車。
遺傳的實質是生物鐘上的
記塊的釋放,進化的實質是
染色體的變異,退化的實質是染色體功能的關閉。比如人的盲腸和人類的尾巴,都退化了,但是都有痕跡,它們的生物鐘的子鐘還是存在於那個部位,只是功能沒有了,被母鐘關閉了;所有器官,只要不用,其功能都會退化,不僅僅是盲腸,退化以後的器官,第一是器官縮小,第二是功能消失。由此看來生物鐘具有兩面性:
器質性和功能性,器質性決定器官的性質,主要是決定器官的大小、形狀和細胞數量,功能性決定器官功能的發揮程度、功能的有無、分泌功能物(如各種酶和素)的多少。
DNA是指起遺傳作用的
螺旋體,生物鐘是DNA和它周圍所附帶的蛋白質等物質。
DNA分兩種:一是“端點”,也就是DNA上分支的交叉連線部位,這個端點控制著基因的發生時間和順序,試構想一粒種子,放在土裡,沒有一定的
原塊(外界條件)的刺激是不會發芽生長的,一旦條件足夠,端點就被激活,端點指令DNA依次解碼,如果沒有這種控制,基因就會各自為戰。
人的生長發育行為的產生,都是
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的,什麼時候停止生長,什麼時候產生
性慾,什麼時候
分娩,什麼時候停經等等這一切都是一個人按時按刻來完成的,沒有一個不是生物鐘的體現,所以DNA就是生物鐘,是它決定一個人的一切生理進程。如果DNA所決定的這些按時按刻出現的東西都不屬生物鐘的範疇,那就沒有人體生物鐘了。
再來看看生命過程(智慧型過程)生物鐘是怎么發揮作用的,老師或父母將你的名字告訴你並告訴你怎么寫,以後,在你的一生中,只要問及你的名字或必須簽上你的名字的地方,你都可以準確無誤的書寫或報上名來,這一過程中,你的名字首先是一種刺激,使你的感官接受了這一信息並被儲存在大腦里,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你的名字就是一種儲存在記庫的記塊,一旦有人呼叫你的名字,這種刺激就會將你的大腦和
聽覺中樞等很多中樞溝通,生物鐘的提示事件功能馬上就會將你的名字從記庫中調出來,調出來的這個憶塊(實際上就是一塊僅僅包含你的名字信息的東西),被放到思維中樞,它的存在,使得思維中樞不可以產生其它思維,此時的思維中樞因為過去的習慣或其它原因,使你產生回答或看著呼叫者,產生回答不一定每次發生,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必須發生,比喻你媽叫你,你的上級領導叫你,或在非常時期叫(如發生突發性事件,叫你趕快離開),這些情況下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回答這種叫喚,但是,很多場合下,你對這種叫名行為都是抱著報以微笑或目視對方來回答,以上情況的發生必定產生了四種思維規則:一種是習慣性回答,每叫必答,這種規則的產生是幼時形成的;一種是微笑規則對應叫名行為,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規則;另一種是沉默規則,一般是應對無關緊要的人的叫喚;還有一種是突然叫喚規則,這種規則使人必須回答。生物鐘按照這四種規則去自動應對叫喚人。
生物鐘分為母鐘、子鐘和孫鐘,母鐘是受精卵攜帶的那條染色體。
生物個體就是以母鐘為藍圖進行分解、合成的,該母鐘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母鐘的分裂是一定的,不是無止境的分裂下去,母鐘在人類一般是分裂5次產生24條與母鐘一致的體染色體,以後人類的所有器官都在這24條子鐘下面分裂產生,母鐘在分裂時,就已經嚴格地將24條子鐘各自應該怎么釋放、怎么解碼、解哪些地方的碼等等都安排好了,24條子鐘就開始各行其是了,造肝的造肝,造腎的造腎,造心的造心,同時各自功能的發揮也開始進行,一個新的個體產生了。這就象一個母親生下幾個雙胞胎兒子,兒子們就各發展各的了,但是作為一個大家庭來說,雙胞胎們會有相互影響的一方面,直到長大在他們中都可以看到整個家庭的痕跡,但是他們又各有鞦韆、各不相同。
不要忘記了,如今談的母鐘,不是純的DNA的概念,應當時刻記著該母鐘的外面有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膜,還應該記著細胞質里的高爾基體等物質。母鐘的分裂不是單一的,是連著細胞膜等等一起分裂的。精子所攜帶的XX或XY染色體進入卵細胞和卵細胞的染色體結合一般稱為“合子”,合子裡首先只有一對染色體,在人類,它們開始參照這一對染色體進行複製,生成23對體染色體,這時的這個卵細胞本文稱為“母鐘”,母鐘開始分裂,每分裂一次,就產生一個新的“子鐘”,每個子鐘都是一個攜帶某方面遺傳信息的、完整的、與母鐘在個體、大小、功能上完全不同的新的細胞了。
生物鐘怎樣參與思維
外界刺激人體產生感覺(感塊),感覺使人產生去記(
記塊),生物鐘提示功能使人產生回憶(憶塊),憶塊被放到思維中樞,通過“規則”進行組合產生
思塊(思維),思塊進入行為中樞使人產生行塊(行為和語言)。這個過程就是人體的智慧型過程。 看來,生物鐘是通過控制回憶過程來實施對智慧型過程的控制的。
關係
體溫變化
從細菌到哺乳動物的大多數生物都存在分子時鐘,也就是生物鐘,它的存在使生物的生理、生化、行為表現出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性。
一個人的睡眠與覺醒有一定的節律,在不同的狀態下人的體溫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通過測量體溫的變化,也就可以了解自己的
晝夜節律。測量的方法是每隔2個小時測一次體溫,連續測一個月或一個半月,一定要在相同時刻測,然後求出各時間點體溫的平均值,將這12個平均值點畫在坐標紙上,縱坐標為體溫,橫坐標為時間。
正常體溫波動在攝氏36.9±0.5度,變化雖不大,但節律性卻一目了然。睡眠安排在體溫剛剛下降的階段最為理想,而覺醒則多在體溫回升的初始階段。絕大多數人的體溫是在下午稍高,入夜後就漸漸下降,在體溫開始下降的時候上床就寢,不但入睡快,而且睡的時間也會相對地長一些。假如你的睡眠時間安排在體溫最低點,會使睡眠時間縮短而且很容易早醒。
古來托曼博士曾經做過一項叫做“洞窟實驗”的實驗。受試者有6人,讓他們生活在洞窟中,洞中恆溫、恆濕,空氣新鮮,消除一切干擾,斷絕一切外界信息。其中1名受試者,體溫高峰是在上午9:00~11:00,就寢時間安排在22:30,此時體溫正在下降,結果很快就能入睡。有4個人,生活規律與體內節律不一致,22:30時體溫仍很高,安排在這個時間睡眠,常常很難入睡。有一名受試者到凌晨1時體溫仍很高,此人1時30分以前很難睡著。
松果體
松果體是人體的“生物鐘”的調控中心。由於
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調節,因此,晝夜周期中光照與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會引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相應地出現晝夜周期性變化。實驗證實,褪黑激素在血漿中的濃度白晝降低,夜晚升高。松果體通過褪黑激素的這種晝夜分泌周期,向
中樞神經系統發放“時間信號”,轉而引發若干與時間或年齡有關的“生物鐘”現象。如人類的睡眠與覺醒、
月經周期中的排卵以及青春期的到來。新近發現,人體的智力“生物鐘”以33為周期進行運轉,情緒“生物鐘”為28天,體力“生物鐘”為23天。這三大生物鐘的調撥也是由松果體來執行的。
生物鐘研究
人體隨時間節律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
周期性節律。例如人體的體溫在24小時內並不完全一樣,早上4時最低,18時最高,相差1℃多。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節律發生改變,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矯正節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由生物體內源性生物鐘所產生的晝夜節律是近年來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之一。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活動的
生物節律,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減輕疲勞,預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所謂智力生物節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時記憶力好,有時則差,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的人早上5—9時
記憶力好,而另一些人則是晚上記憶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體內的生物鐘的節律安排作息,人就會在身體上感到疲勞、在精神上感到不
舒適。
肺病治療
人們對生物鐘機制並不陌生,地球上幾乎所有生物的生理節奏都會受到該機制的影響。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小鼠肺組織的抗氧化防禦通路會因生物鐘機制影響而有節律地開啟或關閉,利用這一節律,或可有效提高慢性肺部疾病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稱,受生物鐘影響,小鼠肺葉中與抗氧化防禦通路相關的基因會按照一定的時間節律打開和關閉,這一節律性活動使得小鼠肺部能夠承受日常污染物的侵襲。實驗表明,小鼠肺部在夜間時段所受到的氧化和纖維化損傷會更嚴重,而據此節律來給小鼠定時服用抗氧化複合蘿蔔硫素,會顯著降低小鼠肺組織的纖維化程度。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下一步將研究人體肺組織是否也有類似的抗氧化防禦通路節律性活動。如果這種節律機制也適用於人類,則對於一些氧化、纖維化肺病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根據肺組織生物鐘節律服用藥物,可增強藥物的有效性,這意味著服用較少劑量的藥物即可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同時還能夠降低服藥引起的副作用。
有趣的生物鐘現象
許多生物都存在著有趣的生物鐘現象。例如,在南美洲的瓜地馬拉有一種第納鳥,它每過30分鐘就會“嘰嘰喳喳”地叫上一陣子,而且誤差只有15秒,因此那裡的居民就用它們的叫聲來推算時間,稱為“鳥鐘”;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種報時蟲,它每過一小時就變換一種顏色,在那裡生活的家家戶戶就把這種
小蟲捉回家,看它變色以推算時間,稱為“蟲鐘”。
在植物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
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鐘”;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能報時,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鐘”。
不僅如此,微小的細菌也知道時間。某些單細胞生物體內不僅存在生物鐘,而且這些生物鐘十分精確。
人體內的“隱性時鐘”
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受著生命節律的支配。什麼是
人體生物鐘?有人把人體內的生物節律形象地比喻為“隱性時鐘”。科學家研究證實,每個人從他誕生之日直至生命終結,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節律,如體力、智力、情緒、血壓、
經期等,人們將這些自然節律稱作生物節律或生命節奏等。人體記憶體在一種決定人們睡眠和覺醒的生物種,生物鐘根據大腦的指令,調節全身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發揮作用。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注意到了生物體具有“生命節律”的現象。上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里斯和一位
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他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雷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於是,科學家們將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繪製出了三條波浪形的
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被形象地喻為一曲優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又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鐘”一詞。
生物鐘:人的第三隻眼
生物鐘的位置到底在何處?傳統的觀點認為,生物鐘應該存在於大腦中,但對於具體位置的說法卻又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生物鐘的確切位置在
下丘腦前端,
視交叉上核內,該核通過視網膜感受外界的光與暗,使之和體內的時鐘保持同一節奏。也有人認為,生物鐘現象與體內的褪黑素有密切的關係,由於褪黑素是由
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鐘也應該位於
松果體上。
後來產生了外界信息所導致的外源說、生物體內在因素決定的內源說和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說等。
外源說認為,某些複雜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美國學者弗蘭克
布朗博士認為,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電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其他行星運動周期、光的變化、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節律的周期性。
內源說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決定的。對夜間活動的倉鼠的試驗表明,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如在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條件下,仍然有相似的節律。人在恆溫和與外界隔絕的地下,也表現出近似於24小時的節律,因此,人的生命節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綜合說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
12個生物鐘基因
生物鐘基因普遍存在於生物界,其作用在於產生和控制晝夜節律的運轉。生物鐘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質組成反饋迴路,維持振盪系統持續進行並與環境周期保持同步,各級進化水平物種生物鐘的基因組成和控制途徑有同有異。
據專家介紹,人類已經發現了12個與生物鐘相關的基因,生物鐘不但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療疾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由於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71年英國科學家在其研究的果蠅中發現了一隻特殊果蠅,它的生物鐘只有21小時。科學家花了14年時間,直到1985年才找到了引起這個果蠅生物鐘異常的基因。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與生物鐘相關的基因,這個基因被命名為period———“周期”。科學家一直試圖克隆該基因在其他物種,尤其是哺乳動物的類似基因,但一直未能成功。1997年《細胞》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科學家通過對上萬隻實驗鼠的研究,發現了一隻實驗鼠的生物鐘周期是27小時,並定位克隆了這個核酸發生變異的基因,命名為“時鐘”基因—ClockGene。
與此同時,
孫中生博士等為了克隆
乳腺癌基因,對17號
染色體基因進行大規模的篩選。他們發現,其中有一個基因與果蠅的生物鐘基因“周期”呈現一定的序列類似性,因此假設該基因是果蠅“周期”在哺乳動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類似基因。通過動物實驗,他們發現“周期”基因有24小時表達節律,同時該基因的表達能隨光周期的改變而變化。這一發現因揭示了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被評為當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
近年,國際上對
時間生物學研究十分重視,提出了時間病理學、
時間藥理學和
時間治療學等概念,生物節律已成為研究臨床、預防及基礎醫學的一個重要學科。中科院計畫在我國建立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時間生物學研究基地,推廣時間生物學在我國醫學臨床的套用。
研究表明人類生物鐘一天慢18分
人類的生物鐘同時鐘並不同步。日本科學家近日發表研究論文說,他們發現人類生物鐘的周期是24小時18分。而其它動物和植物的這種生物鐘與時鐘差距更明顯,一些動物的生物鐘周期是23小時至26小時,而植物是從22到28小時。
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用
達爾文的
進化論來解釋。以鳥兒為例,如果它嚴格按照時鐘作息的話,那么當它每天早上醒來覓食時會發現,樹上的蟲子已經被先飛入林的鳥兒吃得差不多了。所以嚴格守時的生物會面臨最大的競爭壓力,最終趨於滅亡。
但是為什麼生物鐘與時鐘的不同步不會累計起來最終打亂我們的生活規律,讓我們醒來得一天比一天晚?研究者說,光線會通過影響體內激素水平和體溫等不斷重新設定生物鐘。
研究者用計算機做了一個模擬生物鐘進化的實驗。實驗證明,那些對競爭最有利的生物鐘周期的確是接近24小時,但又不是特別接近。
動物皮膚里藏著生物鐘
哺乳動物的皮膚組織里存在生物鐘,而且與腦內的生物鐘步調一致。這一發現有可能用於診斷由生物鐘紊亂導致的各種病症。
這位科學家在對老鼠的實驗中發現,老鼠的皮膚粘接組織的成纖維細胞里有大量的生物鐘基因存在。他把存在於腦丘下部的生物鐘叫做“母鐘”,把皮膚等組織細胞里的生物鐘稱為“子鐘”。他還發現,子鐘和母鐘連動,而且作用機制也相同。據認為,包括人在內的各種哺乳動物的生物鐘結構與機制大致相同。
研究發現連線生物鐘與糖代謝系統關鍵環節
近日來自薩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新研究中發現了連線人體生物鐘與糖代謝系統的關鍵環節,他們證實參與調控機體生物節律的cryptochromes蛋白可與某些抗炎藥物靶向的代謝開關分子互作。發現crytopchromes不僅在生物鐘的調控中起關鍵性作用,它們還參與調控了糖皮質激素功能,由此揭示了生物鐘與日常營養物質代謝相互作用的關鍵機制。研究發現也為研製出避免直接靶向糖皮質激素開關的新型抗炎藥物提供了可能。
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該研究或還能幫助研究人員解析機體睡眠與營養代謝之間的關鍵機制,解開某些與晝夜工作時間相關的高風險疾病例如肥胖症和糖尿病的疾病機制。
生物鐘規律
科學家發現,人體擁有自己的
生理時鐘。同時,生理美容學家也證實,每個人的皮膚隨生理時鐘的變化有其須特別遵循的時刻表。專家建議,美容保養若能與皮膚自然作息時刻相配合,就可發揮它最大的功效。晚上11點至凌晨5點,細胞分裂的速度要比平時快8倍左右,能使皮膚保養和修復達到最佳效果。早晨6點至7點,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此時達到高峰期,它抑制蛋白質合成,而且
再生作用減慢,細胞的再生活動降到最低點。水分聚集於細胞內,
淋巴循環緩慢,一些人會眼皮腫脹。
人體一天中的各種生理波動如下:
1點鐘:處於深夜,大多數人已經睡了3-5小時,由入睡期--淺睡期---中等程度睡眠期--深睡期,此時進入有夢睡眠期。此時易醒/有夢,對痛特別敏感,有些疾病此時易加劇。
2點鐘:肝臟仍繼續工作,利用這段人體安靜的時間,加緊產生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物質,並把一些有害物質清除體外。此時人體大部分器官工作節律均放慢或停止工作,處於休整狀態。
3點鐘: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鬆,此時
血壓低,脈搏和呼吸次數少。
4點鐘:血壓更低,腦部的供血量最少,肌肉處於最微弱的循環狀態,
呼吸仍然很弱,此時人容易死亡。此時全身器官節律仍放慢,但聽力很敏銳易被微小的動靜所驚醒。
5點鐘:腎臟分泌少,人體已經歷了3-4個“睡眠周期”(無夢睡眠與有夢睡眠構成睡眠周期),此時覺醒起床,很快就能進入精神飽滿狀態。
6點鐘: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體溫上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開始增加,此時機體已經甦醒,想睡也睡不安穩了,此時為第一次最佳記憶時期。
7點鐘: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進入高潮,體溫上升,血液加速流動,免疫功能加強。
8點鐘:機體休息完畢而進入興奮狀態,肝臟已將身體內的毒素全部排盡。大腦記憶力強,為第二次最佳記憶時期。
9點鐘:
神經興奮性提高,記憶仍保持最佳狀態,疾病
感染率降低,對痛覺最不敏感。此時心臟開足馬力工作,精力旺盛。
10點鐘:積極性上升,熱情將持續到
午飯,人體處於第一次最佳狀態,苦痛易消。此時為內向性格者創造力最旺盛時刻,任何工作都能勝任,此時虛度實在可惜。
11點鐘:心臟照樣有
節奏地繼續工作,並與心理處於積極狀態保持一致,人體不易感到疲勞,幾乎感覺不到大的工作壓力。
12點鐘:人體的全部精力都已調動起來。全身總動員,需進餐。此時對酒精仍敏感。午餐時一桌酒席後,下半天的工作會受到重大影響。
13點鐘:午飯後,精神睏倦,白天第一階段的興奮期已過,此時感到有些疲勞,宜適當休息,最好午睡半到1小時。
14點鐘:精力消退,此時是24小時周期中的第二個
低潮階段,此時反應遲緩。
15點鐘:身體重新改善,感覺器官此時尤其敏感,人體重新走入正軌。工作能力逐漸恢復是外向型性格者分析和創造最
旺盛的時刻,可持續數小時。
16點鐘:血液中糖分增加,但很快又會下降,醫生把這一過程稱為“飯後糖尿病”。
17點鐘:工作效果更高,嗅覺、味覺處於最敏感時期,聽覺處於一天中的第二高潮。此時開始鍛鍊比早晨效果好。
18點鐘:體力活動的體力和耐力達一天中最高峰,想多運動的願望上升。此時痛感重新下降,運動員此時應更加努力
訓練,可取得好的運動和訓練成績。
19點鐘:血壓上升,心理穩定性降到最低點,精神最不穩定,容易
激動,小事可引起口角。
20點鐘:當天的食物、水分都已充分貯備,體重最重。反應異常迅速、敏捷、司機處於最佳狀態,不易出事故。
21點鐘:記憶力特別好,直到臨睡前為一天中最佳的記憶時間(第四次,也是最高效時)。
22點鐘:體溫開始下降,睡意降臨,免疫功能增強,血液內的
白細胞增多。呼吸減慢,脈搏和心跳降低,激素分泌水平下降。體內大部分功能趨於低潮。
23點鐘:人體準備休息,細胞修復工作開始。
24點鐘:身體開始其最
繁重的工作,要換已死亡的細胞,建立新的細胞,為下一天作好準備。
生物鐘調整
冬季如何調整生物鐘
在冬季,人們的食慾多有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這是由於人體的“激素鐘”在寒冷的氣候下,運轉有所改變造成的。
科學研究發現,冬天的寒冷影響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
甲狀腺素、
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對於體質偏弱而無嚴重疾病的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一些藥食兩用的食品,如
紅棗、
芡實、
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
山藥、
扁豆、
桂圓、山楂、
飴糖等,再配合營養豐富的食品,就可達到禦寒進補的目的。
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冬季是減輕體重、控制肥胖的大好時機。此時,肥胖者晚餐應少吃,並安排得清淡一些。由於晚間人體攝入的營養素易轉化成脂肪而儲存,同時,晚間活動量小,如果晚餐豐盛則易引起血脂升高,並易沉積於血管壁上,為動脈硬化埋下隱患。
婦女在冬季應增加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尤其是鈣和鐵應有充分的供應。老人和兒童及體質虛弱者或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生理耐寒能力差,寒冷對他們是很大的威脅,尤其需要優質蛋白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應保持合理的比例,三者應分別占13%-15%、25%-35%、60%-70%為宜。
老人冬季宜常吃
粗糧、雜糧和薯類。如玉米、蕎麥、燕麥、紅薯、馬鈴薯、羊奶、兔肉、動物肝、動物血、豆腐、芝麻醬、紅糖、蝦米、蝦皮以及帶色葉菜都適於冬季進食。
高考考生如何調整生物鐘
經過長時間的複習備考,很多考生形成了晚睡的習慣。有些人甚至到了上午10:00左右還懶洋洋的,興奮不起來。如果到了高考時還是處於這種生理狀態,就很不利,應該注意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鐘。
人的生物鐘是長時間形成的一種生理反應。要想調整到最佳狀態,應該在考前半個月左右就著手進行。高考的第一場考試一般在上午9:00開始。考生要想保證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適度的興奮狀態,就要完全按照高考期間的作息時間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逐步把生物鐘調整過來。
第一步是把晚睡的習慣改掉,第二天早上也不能
睡懶覺。具體地說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在22:00以前入睡,第二天早上要在6:00~6:30左右起床。起床洗漱完畢後,活動一下身體,看幾頁複習資料,7:30左右再吃早餐。這樣到9:00左右整個人已經逐漸進入興奮狀態。為適應考試,考生在9:00~11:00之間可以自己找一些卷子試著做一做。這樣既能進行一下複習,又能體會適度緊張的感覺。
根據生物鐘原理合理安排醒睡節律及工作學習
最近,位於美國芝加哥醫療中心的生物節奏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指出:周末
睡懶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非好事,因為這會使人體時鐘紊亂,睡眠時間順延,使星期天晚上難以入睡,星期一早上昏昏沉沉,而這種紊亂狀態甚至需要數天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由於人體生物鐘的變化,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的功能也在時時發生著變化,研究的結果表明:
上午8~11點,是組織、計畫、寫作和進行一些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最佳時間。最好把一天中最艱巨的任務放在此時完成。同時,這段時間疼痛最不敏感,此時看牙醫最合適。
上午11~12點,是開會的最佳時間,人們此時最為清醒。這段時間易用於解決問題和進行一些複雜的決策。
12時~下午2時,此間一天中快樂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適宜進行商業社會活動。
下午2~4時,會出現所謂的“下午低沉期”。此時易出現睏乏現象,最好午睡片刻,或是打一些必要的電話,做些有趣的閱讀,儘量避免乏味的活動。
下午4~6時,人體從“低沉期”解脫出來,思維又開始活躍。可把一天中較重要的工作放在此時做。並且這是進行長期記憶的好時光。
下午5~7時,人體的體溫最高,此時做些鍛鍊有助於你在晚上順利入睡並提高睡眠質量。
晚上7~10時,可就一些較嚴肅的家庭話題進行討論,也是學習的最好時間。
晚上11~12時,人體準備休息,各臟器活動極慢,進入夢鄉。
改變入睡和起床時間會影響人的情緒嗎?
美英兩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人的情緒好壞不僅受睡眠時間長短的影響,而且還與是否按生物節律安排入睡和起床時間有很大關係。
養生法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體的生物規律與自然的規律有著內在聯繫,這樣人體的生物規律稱生物鐘。生物鐘的正常運轉是人體健康、長壽、益智、歡愉、增美的保證。
生物養生的特點是採取綜合措施養生。對此,提出“養生木桶論”來加以說明。
木桶是由幾塊木板箍成的,它的盛水量是由好幾塊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的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即由此塊木板決定的。其他的木板再長也沒有用。這塊短木板就成了木桶盛量的限制因素,只有加長這塊木板,才能加大木桶的盛水量。
養生保健也是如此,要採取全面措施和“補短措施”。
一是順應生物鐘,減少生物鐘磨損,保證生物鐘“準點”。生物鐘“準點”是長期健康的基礎。
二是保養生物鐘,生物鐘難免錯點,不能等到出了問題時才注意,而要經常保養,進行健康充電。
三是“維修”生物鐘,生物鐘“錯點”已表現出來,但還不嚴重,還未出現疾病,此時需要維修,以免繼續發展。
順應生物鐘、保養生物鐘、維修生物鐘稱為“康壽三訣”。
最佳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如果人長時間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律,就會改變體內激素分泌量,導致神經紊亂,體內生物鐘必然受到影響,因此,要儘可能提倡順應人體內部規律的生物鐘養生法。
最佳起床時間:早晨5-6點鐘是人體生物鐘的“高潮”,體溫升高,此時起床會精神抖擻。
最佳飲水時間:起床後飲水既可補充一夜消耗的水分,又可稀釋血液,有洗滌腸胃、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餐前1小時喝一杯水,有助於
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慾;睡前飲水,可沖淡血液,使循環通暢。
最佳工作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工作效率最高。一般而言,上午適於
腦力勞動,下午適於體力勞動。
最佳午休時間:人腦的活動能力在下午1時左右為低落,故此時午睡最佳。
最佳鍛鍊時間:一般下午4時以後,是進行體育鍛鍊的最佳時間,這時人體耐力上升,肌肉溫度高,血液黏滯性最小,關節最靈活。
最佳減肥時間:飯後1小時左右,緩速步行20分鐘,有利於消耗熱量,以利減肥。
最佳刷牙時間:應在飯後3分鐘內進行,因此時口腔內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所產生的酸性物質,會腐蝕和溶解人的牙釉質,此時刷牙效果最好。
最佳吃水果時間:飯前1小時吃水果有益無害,飯後2小時吃水果其營養成分最易被吸收。
最佳喝牛奶時間:牛奶中含有一種成分,具有催眠、鎮靜作用,因此睡前喝一杯牛奶,既可補充營養,又有助於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