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雞(環頸雉)

雉雞(鳥綱雉科動物)

環頸雉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雉雞(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共有30個亞種。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鳥和雌鳥羽色不同,雄鳥羽色華麗,多具金屬反光,頭頂兩側各具有一束能聳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邊緣披散如髮狀;翅稍短圓;尾羽18枚,尾長而逐漸變尖,中央尾羽比外側尾羽長得多,雄鳥尾羽羽緣分離如髮狀;雄鳥跗跖上有短而銳利的距,為格鬥攻擊的武器,近年來還發現距的長度與其所擁有的配偶數量明顯相關,是雌鳥選擇配偶的一個重要標準。

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

棲息於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分布於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中亞、中國、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人工養殖,繁殖特點,人工孵化,飼養管理,疾病防治,

形態特徵

雉雞亞種甚多,個體大小和羽色變化亦大,但基本特徵相同,現僅以雉雞東北亞種為例描述如下:
雄鳥前額和上嘴基部黑色,富有藍綠色光澤。頭頂棕褐色,眉紋白色,眼先和眼周裸出皮膚緋紅色。在眼後裸皮上方,白色眉紋下還有一小塊藍黑色短羽,在相對應的眼下亦有一塊更大些的藍黑色短羽。耳羽叢亦為藍黑色。頸部有一黑色橫帶,一直延伸到頸側與喉部的黑色相連,且具綠色金屬光澤。在此黑環下有一比黑環更窄些的白色環帶,一直延伸到前頸,形成一完整的白色頸環,其中前頸比後頸白帶更為寬闊。上背羽毛基部紫褐色,具白色羽乾紋,端部羽乾紋黑色,兩側為金黃色。背和肩栗紅色。下背和腰兩側藍灰色,中部灰綠色,且具黃黑相間排列的波浪形橫斑;尾上覆羽黃綠,部分末梢沾有土紅色。小覆羽、中覆羽灰色,大覆羽灰褐色,具栗色羽緣。飛羽褐色,初級飛羽具鋸齒形白色橫斑,次級飛羽外翈具白色蟲蠢斑和橫斑。三級飛羽棕褐色,具波浪形白色橫斑,外翈羽緣栗色,內翈羽緣棕紅色。尾羽黃灰色,除最外側兩對外,均具一系列交錯排列的黑色橫斑;黑色橫斑兩端又連結栗色橫斑。頦、喉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胸部呈帶紫的銅紅色,亦具金屬光澤,羽端具有倒置的錨狀黑斑或羽乾紋。兩脅淡黃色,近腹部栗紅色,羽端具一大形黑斑。腹黑色。尾下腹羽棕栗色。
雌鳥較雄鳥為小,羽色亦不如雄鳥艷麗,頭頂和後頸棕白色,具黑色橫斑。肩和背栗色,雜有粗著的黑紋和寬的淡紅白色羽緣;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漸變淡,呈棕紅色和淡棕色,且具黑色中央紋和窄的灰白色羽緣,尾亦較雄鳥為短,呈灰棕褐色。頦、喉棕白色,下體餘部沙黃色,胸和兩脅具黑色沾棕的斑紋。
虹膜栗紅色(♂)或淡紅褐色(♀),嘴暗白色,基部灰色(♂)或端部綠黃色,基部灰褐色(♂),跗蹠黃綠色,其上有短距(♂),跗蹠紅綠色,無距(♀)。
大小量度:體重♂1264-1650g,♀880-990g;體長♂730-868mm,♀590-612mm;嘴峰♂33-36mm,♀29-30mm;翅♂213-245mm,♀210-220mm;尾♂435-528mm,♀225-286mm;跗蹠♂61-79.5mm,♀57-6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分布高度多在海拔1200米以下,但在秦嶺和中國四川,有時亦見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

生活習性

雉雞腳強健,善於奔跑,特別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也善於藏匿。見人後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進入附近叢林或灌叢,有時奔跑一陣還停下來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時才起飛,邊飛邊發出“咯咯咯”的叫聲和兩翅“撲撲撲……”的鼓動聲。飛行速度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飛行不持久,飛行距離不大,常成拋物線式的飛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後又急速在灌叢和草叢中奔跑竄行和藏匿,輕易不再起飛,有時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飛起。秋季常集成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群進到農田、林緣和村莊附近活動和覓食。
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果實、種子、植物葉、芽、草籽和部分昆蟲為食,冬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莖、果實、種子和穀物為食,夏季主要以各種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漿果和草子為食,春季則啄食剛發芽的嫩草莖和草葉,也常到耕地扒食種下的谷籽與禾苗。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保加利亞、中國、喬治亞、希臘、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韓國、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引進: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哈馬、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加拿大、智利、克羅地亞、古巴、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日本、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墨西哥、摩爾多瓦、黑山、英國、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羅馬尼亞、聖赫倫那、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英國、美國、越南。
雉雞分布圖雉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中國南方較北方早些。繁殖期間雄鳥常發出‘咯-咯咯咯’的鳴叫,特別是清晨最為頻繁。叫聲清脆響亮,500米外即可能聽見。每次鳴叫後,多要扇動幾下翅膀。發情期間雄鳥各占據一定領域,並不時在自己領域內鳴叫。如有別的雄雉侵入,則發生激烈的毆鬥,直到趕走為止。
一雄多雌制,發情時雄鳥環在雌鳥旁,邊走邊叫,有時猛跑幾步,當接近雌鳥頭側時,則將靠近雌鳥一側的翅下垂,另一側向上伸,尾羽豎直,頭部冠羽豎起,為典型的側面型炫耀。
營巢於草叢、蘆葦叢或灌叢中地上,也在隱蔽的樹根旁或麥地里營巢。巢呈碗狀或盤狀,較為簡陋,多系親鳥在地面刨弄一淺坑,內再墊以枯草、樹葉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約為23cm×21cm,深6-10cm。產卵期在中國東北最早為4月末,而在貴陽4月末即見有雛鳥。
1年繁殖1窩,南方可到2窩。每窩產卵6-22枚,南方窩卵數較少,多為4-8枚。卵橄欖黃色、土黃色、黃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類型。卵的大小在南北不同地方亦有較大變化。

亞種分化

雉雞(3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hasianus colchicus alaschanicus
Alphéraky & Bianchi, 1908
2
Phasianus colchicus bianchii
Zarudny, 1914
3
Phasianus colchicus chrysomelas
Severtzov, 1875
4
Phasianus colchicus colchicus
Linnaeus, 1758
5
Phasianus colchicus decollatus
Swinhoe, 1870
6
Phasianus colchicus edzinensis
Sushkin, 1926
7
Phasianus colchicus elegans
Elliot, 1870
8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1870
9
Phasianus colchicus hagenbecki
Rothschild, 1901
10
Phasianus colchicus karpowi
Buturlin, 1904
11
Phasianus colchicus kiangsuensis
Buturlin, 1904
12
Phasianus colchicus mongolicus
Brandt, 1844
13
Phasianus colchicus pallasi
Rothschild, 1903
14
Phasianuscolchicuspersicus
Severtzov, 1875
15
Phasianus colchicus principalis
P. L. Sclater, 1885
16
Phasianus colchicus rothschildi
La Touche, 1922
17
Phasianus colchicus satscheuensis
Pleske, 1892
18
Phasianus colchicus septentrionalis
Lorenz, 1888
19
Phasianus colchicus shawii
Elliot, 1870
20
Phasianus colchicus sohokhotensis
Buturlin, 1908
21
Phasianus colchicus strauchi
Przevalski, 1876
22
Phasianus colchicus suehschanensis
Bianchi, 1906
23
Phasianus colchicus takatsukasae
Delacour, 1927
24
Phasianus colchicus talischensis
Lorenz, 1888
25
Phasianus colchicus tarimensis
Pleske, 1889
26
Phasianus colchicus torquatus
Gmelin, 1789
27
Phasianus colchicus turcestanicus
Lorenz, 1896
28
Phasianus colchicus vlangalii
Prjevalsky, 1876
29
Phasianus colchicus zarudnyi
Buturlin, 1904
30
Phasianus colchicus zerafschanicus
Tarnovski, 189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中國亞種全部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人工養殖

繁殖特點

性成熟晚,季節性產蛋。雉雞生長到10月齡左右才達到性成熟,並開始繁殖。雄雉雞比雌雉雞晚1個月性成熟。在自然環境中,野生雉雞的繁殖期從每年2-7月份,此階段雉雞的產蛋量即達到全年產量90%以上。在人工養殖環境中,產蛋期延長到9月份,產蛋量也較野生雉雞高。人工馴化後的雉雞性成熟期可提前,美國七彩雉雞4-5個月就可達到性成熟期。
配種。野生狀態下雉雞在繁殖季節以1雄配2-4雌組成相對穩定的婚配群,每年2-3月開始繁殖,5-6月是繁殖高峰期,7-8月逐漸減少並停止。人工養殖的雉雞要掌握適時放對配種。
產蛋。野生狀態下,雌雉雞年產蛋2窩,個別的能產到3窩,每窩15-20枚蛋。蛋殼色為淺橄欖黃色,呈橢圓形,蛋重24-28克,縱徑25.0-32.5毫米,第一窩蛋被毀壞,雌雉雞可補產第二窩蛋。在產蛋期內,雌雉雞產蛋無規律性,一般連產兩天休息一天,個別連產三天休息一天,初產雌雉雞隔天產1枚蛋的較多,每天產蛋時間集中在上午9時至下午3時。
就巢性。野生雉雞有就巢性,通常在樹叢、草叢等隱蔽處營造簡陋的巢窩,墊上枯草、落葉及少量羽毛,雌雉雞在窩內產蛋、孵化。在此期間,躲避雄雉雞,如果被雄雉雞發現巢窩,雄雉雞會毀巢啄蛋。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要設定較隱蔽的產蛋箱或草窩,供雌雉雞產蛋,也可以避免雄雉雞的毀蛋行為。

人工孵化

種蛋的選擇。雉雞種蛋的顏色有橄欖色、暗褐色、淺褐色、灰色和藍色。蛋殼厚度0.25-0.28毫米,縱徑平均4.37厘米,橫徑平均3.43厘米,蛋形指數1.27左右。
平均蛋重。地產雉雞25-30克,美國七彩雉雞29-32克。入孵的種蛋應大小適中,蛋形正常,蛋殼顏色符合本品種標準,蛋重一般以26-30克為宜,小於23克,大於31克的蛋都不適合作為種用。雉雞種蛋的其他選擇方法與家雞相同。
種蛋孵化時間。雉雞的孵化期為23-24天,在孵化正常時,22天末開始啄殼,個別的開始出殼,23天半全部出殼,24天末清掃出雛器。
孵化溫、濕度。雉雞孵化溫、濕度要求既不同於家雞,也不同於其他珍禽,溫度採取變溫孵化法,濕度掌握前期高、中期低、後期高的原則。
涼蛋。從入孵後的第七天開始涼蛋,如夏季溫度較高時每天要涼蛋1-2次,每次10分鐘左右。
孵化效果的檢查與分析。人工飼養的雉雞種蛋孵化,頭照無精蛋不超過5%-6%,死胚蛋為2%-3%,如果死胚率過高,多數是由於種蛋保管不好,孵化溫度過高或過低,翻蛋不足。無精蛋過多則是因為種雉雞雌雄比例不當,種雉雞患病,雄雉雞雄性不強或沒有射精能力等原因。二照時死胚蛋不應超過2%-3%,死胚蛋過多常是種雉雞飼養不良,胚胎營養不足及孵化溫度不適合,通風不良所致,孵化後期移盤後死胚率為6%-7%,如超過此值有可能是中、後期孵化條件不好,主要表現為啄殼不出的死胚蛋較多。

飼養管理

飼養5-10周齡的雉雞每天餵四次以上,11-18周齡,每天餵三次。飼餵時間應早晚兩次,儘量拉開時間間距,中間再餵一次,這樣就可避免夜間空腹時間過長,切忌飼餵不定時,雉雞饑飽不均。在飼養過程中,應給雉雞不間斷供給清潔飲水。
轉群。雉雞膽小敏感,易受驚嚇。因此,在雉雞轉群前,要進行大、小、強、弱分群,以便分群飼養管理,達到均衡生長。同時,雉雞由育雛籠養轉到育成舍平面飼養,環境條件的突然改變,使得雉雞精神不安,驚慌萬狀,易在舍內四角起堆,互相擠壓,造成局部密度過大,特別是夜間,天氣較涼,雛雉雞更易扎堆,造成死亡。為避免壓死雉雞應在四處牆角用墊草墊成30度角的斜坡,將墊草踏實,這樣雉雞鑽不進草下,減少了擠壓的傷亡。在轉群的前2-3天內,夜班人員要隨時將擠堆的雛雉雞及時分開。
驅趕馴化。在網舍飼養條件下,在轉群的1星期內,將雉雞關在房舍內,定時飼喂,使之熟悉環境及飼養員的操作動作等,建立條件反射,使之願意接近人。在天氣暖和的中午可將雉雞趕到室外自由活動,下午4點前趕回房舍。1星期後,白天將雉雞趕到網室運動場自由活動,晚上趕回房舍。如遇雨天,應及時將雉雞趕回舍內,防止淋雨感冒,待形成一定的條件反射後就可以晝夜敞開雞舍門,使雉雞自由出入。

疾病防治

雉雞以其外貌美觀、雞肉堅實而細嫩、味道鮮美而營養豐富以及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等優點而備受人們的歡迎。雉雞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一帶的飼養規模迅速擴大,在珍禽業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但在飼養過程中,由於疫病防治滯後,養殖不斷受到疾病的困擾,嚴重影響了雉雞養殖業的發展。根據實踐經驗,綜合有關資料,重點介紹飼養雉雞過程中幾種常見病的防治方法。
新城疫
雉雞和家雞一樣,對新城疫病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不免疫或免疫程式不科學的雞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雉雞新城疫病在不少情況下是由雞傳染的,尤其是家禽和珍禽混養的情況下更為突出。
症狀與病變:病雉雞表現體溫升高,精神委頓、呆立、羽毛松亂、減食或廢食,嚴重病例伸頸張口呼吸,並伴有咳嗽;下痢、排黃白色或黃綠色糞便,有明顯的脫水症狀。病程稍長者出現側身倒地、歪頸等共濟失調的神經症狀。剖檢見喉頭及氣管充血、出血;腺胃黏膜水腫和乳頭出血,盲腸扁桃體及腸道出血性炎症;硬腦膜下呈樹枝狀充血和出血。
防治:該病除加強飼養管理和綜合性防疫措施外,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手段。建議免疫程式:15日齡和30日齡分別用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免疫(按疫苗羽份使用);50日齡用新城疫Ⅰ系弱毒疫苗肌注(按疫苗羽份使用)。有條件的禽場,應做免疫監測,及時了解群體免疫水平,按計畫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腦脊髓炎
該病是由禽腦脊髓炎病毒引起雛雉雞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以共濟失調和頭頸震顫為主要特徵,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蛋垂直傳播而發病。該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雛雉雞的發病多由於種雉雞感染後,種蛋內帶毒而導致雛雉雞出殼後表現典型的臨床症狀。
症狀與病變:該病常發生於3周齡內的雛雉雞,尤以10-15天齡的雛雉雞發病率最高。隨著日齡的增大,其易感性會逐漸下降。病初表現精神不振,嗜睡,隨後出現漸進性運動失調,兩腿不能自主,走動時東倒西歪,不能站立,常以足關節著地,嚴重時呈犬坐式姿勢。隨著病程發展,常出現頭頸震顫,尤以受驚或餵料後更為明顯。多數病雞仍有食慾,但由於不能站立,飲食困難而常被其他雞隻踏死。唯一肉眼病變可見肌胃肌層有細小的灰白區,但要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其餘器官無異常。病理組織學檢查顯示病毒性腦炎病變和神經原變性,膠質細胞增生血管套,肌胃組織內見淋巴細胞浸潤。
防治: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先將發病雞群撲殺作無害化處理,場地及孵化室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消毒。由於該病常可經蛋傳遞,種雞場只要曾發生過該病或附近雞場發生過該病,都應對種雞進行免疫接種,保護雛雉雞。建議免疫程式:後備種雞在10-12周齡滴眼接種雞傳染性腦脊髓炎弱毒疫苗;開產前一個月肌注雞傳染性腦脊髓炎油乳劑滅活疫苗,能有效預防該病。
大腸桿菌病
該病是由多種血清型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各種齡期的雉雞都具易感性,尤以2-4周齡的雛雉雞易感性最高,常引起敗血症死亡。此外,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氣候驟變、營養不良和疾病等因素的應激均可誘發該病。
症狀與病變:病雉雞精神不振,羽毛松亂,怕冷,擠堆;食慾減少或廢食,拉黃白色或綠色稀糞,惡臭。常見肉眼病變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室內通風,堅持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對常發生該病的雉雞場,可選取本場流行的血清型菌株製備滅活菌苗進行接種,能收到良好效果。對患病的雉雞,多種抗菌藥有治療作用。但是要注意大腸桿菌極易產生耐藥性,為保證療效,常通過藥敏試驗,選用高敏藥物治療,效果更好。
巴氏桿菌病
該病又稱禽霍亂,是由禽巴氏桿菌引起家禽、珍禽以及野鳥的一種敗血性傳染病。該病主要侵害成年雉雞,呈現急性敗血症經過,常引起較大的經濟損失。
症狀與病變:發病初期,病雉雞常無明顯症狀而突然死亡。大多數病例表現精神沉鬱、廢食,離群獨處;下痢,排白色或綠色稀糞,病程短,常於1-2天內死亡。剖檢病變見皮下、漿膜和腹部脂肪有出血點;卡他性出血性腸炎,尤以十二指腸更為嚴重;肝瘀血腫大,表面散布針頭大小的灰白色壞死點。
防治:磺胺類藥物及多種抗生素對該病有良好療效。對經常發生該病的雉雞場,在藥物預防效果不夠理想的情況下,可考慮接種菌苗,免疫效果理想。
麴黴菌病
該病又稱黴菌性肺炎,是由致病性煙麴黴菌引起雉雞常見的黴菌病。常引起幼齡雉雞的急性暴發,成年雉雞多呈散發性經過。
症狀與病變:病雉雞表現精神不振,減食或不食,呆立,兩翅下垂,繼而出現喘氣和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呼吸。後期嚴重下痢,消瘦。部分病雉雞還表現黴菌性眼炎,常見一側的瞬膜下形成黃色乾酪樣物而導致眼瞼凸出。眼觀病變見肺臟表面有米粒至綠豆大的黃白色小結節;胸腹部氣囊偶見有綠色的絨毛狀黴菌團塊,嚴重病例還擴張到肝、腸漿膜及體腔壁上出現毒菌結節。
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是嚴禁使用發霉飼料和發霉墊料。加強禽舍的通風,減少室內空氣中黴菌孢子的數量。大群治療:每千克飼料加入50萬-100萬單位制黴菌素,連用7-10天;同時餵0.05%硫酸銅溶液(每天上午喂,下午餵清水),連用5天。
傳染性鼻炎
該病是由副雞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多種家禽及珍禽都能感染。而近年來,雉雞的感染率也隨著飼養量的增多而升高,尤以開產前的後備種雞及產蛋高峰期的種雞最常發生。雖然死亡率不高,但嚴重影響產蛋率及繁殖力,淘汰率極高,且發生後不易在短期內清除,給正常生產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症狀與病變:病初流鼻液,隨著病程發展,表現精神委頓、減食、呆立;眼結膜炎,眼瞼腫脹,多為單側性,偶有雙側性,分泌物增多。病程後期嚴重消瘦,精神極度沉鬱而衰竭死亡。肉眼病變見鼻竇和腔下竇黏膜腫脹,內充滿濃稠分泌物或乾酪樣物;肺有炎症,氣囊、腹腔及輸卵管內有大小不等、凝固程度不同的乾酪樣物。
防治:多種磺胺類和抗菌藥物對該病有良好療效。在治療的同時,應加強消毒和清潔衛生工作,每天帶雞消毒一次,以淨化飼養環境。對已有該病史的種雉雞場,在種群開產前最少接種傳染性鼻炎多價油乳劑滅活菌苗1-2次。此外,要注意不要同場飼養雞等家禽,避免交叉傳染該病。
組織滴蟲病
該病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引起雉雞的一種急性原蟲病。自然感染情況下,主要發生於火雞,雉雞也可感染。由於種雉雞多在地面環境飼養,極易發生該病。
症狀與病變:病雉雞精神不振,食慾減少或廢食,羽毛松亂,身體蜷縮,翅膀下垂,嗜眠;下痢,排淡黃色或淡綠色稀糞,嚴重時糞便帶血。眼觀病變見盲腸腫大,形似臘腸樣,內腔形成乾酪樣栓子;肝臟腫大,表面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的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灶。
防治:加強雞舍清潔衛生,及時清除雞糞;幼齡雉雞與成年雉雞分開飼養,防止帶蟲雞傳給幼雉雞。由於異刺線蟲卵能攜帶組織滴蟲,因此應給成年雉雞群,尤其是種雉雞群定期驅除異刺線蟲,對預防該病有重要意義。多種藥物對該病有良好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