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

玄中寺

玄中寺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

從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後駐錫過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三大祖師,彌陀淨土信仰從士人階層迅速向中國民間流傳,進而開宗立派,並遠播朝鮮、日本,玄中古寺成為繼廬山東林寺之後,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又一個祖庭。

1983年,玄中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玄中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交城縣
  • 占地面積:6,000 平方米
  • 景點級別:AAAA級
  • 著名景點:戒壇碑、寺莊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
  • 修建時間:北魏延興二年(472年)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景點,建築,碑刻,佛像,寺廟保護,文化價值,歷代高僧,佛事活動,旅遊貼士,交通,位置,

歷史沿革

玄中寺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476年)。
北魏時期,高僧曇鸞(476-542年)晚年移住玄中寺,宣傳淨土宗要義,很多人皈依該宗。曇鸞所奉的《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三經之一。它是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淨土莊嚴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
隋末唐初名僧道綽主持玄中寺,寺廟再度興盛。道綽隋大業五年(609年),到玄中寺,因睹《曇鸞和尚碑》,被碑文中記述的曇鸞法師念佛往生所感動,此後他即以玄中寺為中心傳播淨土教義,提倡掐珠念佛。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尊親臨瞻禮,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並賜名“石壁永寧寺”,為長孫皇后祈福消災。貞觀十九年(645年),道淖在玄中寺圓寂。之後,善導回長安傳播淨土教義。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賜名“龍山石壁永寧寺”。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內建“甘露無礙義壇”,同西都長安的靈感壇、東都洛陽的會善壇並稱為全國三大戒壇。
宋哲宗趙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兩次大火,燒毀大半,分別由主持道珍元釗主持修復。
金末,寺院再度毀於兵火。
元太宗窩闊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賜玄中寺為“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此後便統稱“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重興寺院。太宗後乃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參加長達三晝夜的水陸道場,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惠信弟子廣安做了太原路都僧錄。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達到了極盛。不僅寺內擁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屬下院多達40處。
明朝永樂嘉靖和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玄中寺隨封建王朝興盛而興盛,寺廟多次得到重修和擴建。
交城十景之石壁秋容(光緒八年《交城縣誌》插圖)交城十景之石壁秋容(光緒八年《交城縣誌》插圖)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玄中寺也淪為廢墟,僧眾四散,文物流失。
1994年5月10日,玄中寺隆重舉行佛教淨土宗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銅像開光法會。
2011年,玄中寺被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授予“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稱號。
2012年11月,玄中寺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建築格局

玄中寺在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山門為單檐式門洞,正中是“永寧禪寺”四個古樸剛健的大字。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正中供皆大歡喜的彌勒佛像,兩邊為泥塑的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像。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天王殿往大雄寶殿的南道上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內各立一通古碑。西邊是唐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鐵彌勒像頌並序碑》。東邊是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年(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

主要景點

建築

寺內最古建築為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閣、四殿三院,逐級升高,依山就勢,層層疊置。此外還有鐘鼓二樓、南北塔院祖師殿、鳩鴿殿、接引殿、準提殿及僧舍、禪院、客房、齋堂等建築散布各處;秋容塔雄峙寺東山巔,為宋代遺物。
大雄寶殿,正院大雄寶殿,正院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玄中寺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長約25米,寬約20米,單檐歇山式。正中供奉著阿彌陀佛木刻立像,莊嚴凝重,慈祥肅穆。阿彌陀佛是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被認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寶殿不象其他寺院的大雄寶殿那樣供奉釋迦牟尼佛,而是獨奉阿彌陀佛像。大殿四周懸掛著十六羅漢畫像,姿態各異,形態超脫。大雄寶殿西側的院內,有祖師堂。堂內正面懸掛著曇鸞、道綽、善導三位法師的畫像。這三幅畫像是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慶長老與高階瓏山為首的佛教訪問團參觀玄中寺所贈,是由日本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願寺東本願寺分別繪製的。佛龕前懸掛著一對形制精美的幢幡,是1980年日本淨土宗為紀念善導大師圓寂1300年來華參拜祖跡時贈送的。祖堂內還陳列著日本佛教界贈送的經書、法物、照片等禮品。
七佛殿
七佛殿上懸掛著“西方聖境”門匾,寺內供奉著泥塑鍍金的七佛像,均為坐像。這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玄中寺玄中寺
墓塔亭
墓塔亭閣式,單層石結構,全塔高2.31米,底座直徑1.5米。墓塔取為四方形,塔基座為四方形蓮花座,座上為四方形須彌座式的金剛寶座。束腰三面刻蓮花浮雕。座上即四方形塔身,塔身上部由一組仰蓮花托著冀角如飛的塔頂,是按中國古代建築四阿頂的傳統形式設計。塔頂上部向內收四層疊澀,其上又托著一組秀麗挺拔的卷葉。塔剎部分由三組蓮花圖案組成,上托一顆摩尼寶珠。全塔共108瓣蓮花,表示念佛能除百人煩惱,得百八之昧。

碑刻

寺內歷代碑碣48通。這裡有北魏、北齊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壇碑、寺莊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此外,還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數十座。其中有一塊罕見的八思巴文聖旨碑,刻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陰面是漢字正書。此外還有唐長慶三年(823年)的《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記載了玄中寺創建始末和特賜田莊的情況。
千佛閣外景千佛閣外景
碑文不僅記述了玄中寺的興衰歷史,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佛教史,特別是研究淨土宗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佛像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齊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兩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歷史的重要材料。並有宋鑄鐵彌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為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也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參考價值。
北魏造像殘碑上刻佛像,供養人與銘文。銘文為:“大代延昌四年歲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卻波村邑師比丘法歡合邑七十人上為皇帝陛下造石佛兩區願天下太平人民和順願從心。”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廢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鐵佛兩尊,對研究宋代鑄造工藝也有所幫助。

寺廟保護

玄中寺獲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為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保存佛教文物,當地政府對寺內的殿堂、佛像和文物進行保護,並且從1954年起,對整個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師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門、鐘鼓樓、碑廊、東峰白塔等建築。
1983年,玄中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化價值

日佛尋根
淨土宗在中國的出現則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頗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學理論簡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淨土宗是佛教中國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國1億多國民中大約有8000萬人信仰佛教,而在8000萬信仰者中又有4700萬人信奉淨土宗或者淨土真宗。日本的佛教傳自中國是不爭的史實,而淨土宗的傳入緣於中國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說:高倉天皇安元元年(中國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據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思想創立了日本佛教淨土宗,因尊曇鸞、道綽、善導為淨土宗之祖,並視三位祖師創辦、駐錫、主持之玄中寺為其祖庭,但長期以來玄中寺何在卻成為不解之謎。20世紀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學者常盤大定博士歷盡艱辛,多方考證,認定山西省交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裡的玄中寺為祖庭。
日本漢學家常盤大定日本漢學家常盤大定
價值
從佛教的傳承關係來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這兩大宗派都繼承了曇鸞道綽善導三祖的淨土法門體系,都尊曇鸞、道綽、善導為他們的祖師,視玄中寺為其祖庭。
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兩大宗派的信徒多次來中國訪問,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會會長高階瓏仙為團長、菅原惠慶、竹村教智、冢本善隆為副團長的日本佛教訪華親善使節團與我國佛教界四眾弟子一道,在寺內舉行了慶祝古剎重興及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像開光法會。菅原惠慶長老一生曾八次參拜玄中寺,1963年來寺時還將脫落的牙齒埋於祖師堂前的樹下。1982年菅原長老圓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將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見,玄中寺在當代中日佛教關係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記載,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立了佛教淨土宗派,並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淨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淨土宗就傳颳了日本。以後,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了淨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凡日本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來中國參觀、訪問,都要到玄中寺進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歷代高僧

曇鸞法師:北魏時期高僧,曾住玄中寺傳播淨士教義,使玄中寺逐漸聞名於世。東魏孝靜帝元善對其十分敬重,尊為“神鸞”。南朝梁武帝蕭衍也很崇倍曇鸞,稱之為“肉身菩薩”。正是由他所倡導的持名口稱念佛,簡便易行,在南北朝時期,使得淨土念佛法門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
曇鸞少年出家,駐錫玄中寺時,已屆晚年。有關他的修行實踐,史料並無詳細記載,但由他首倡的“二道二力說”,為日後淨土宗的判教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對整箇中國佛教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曇鸞提出修習佛法有兩種途徑:一是難行道,一是易行道,接著闡發到與二道相應的是二力,即自力和他力。修行佛法者若僅憑自己的力量,既艱苦又難以成就,猶如陸路步行,事倍功半,是難行道;如果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及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則猶如水路乘船,既省力又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易行道。曇鸞創造性的把觀想念佛的心念與持名念佛等同起來,開創了後世口稱念佛,口誦阿彌陀佛名號的先河。
道綽法師:隋未唐初名僧,寺院再度興盛。道綽是曇鸞淨土宗思想繼承者,在玄中寺,道綽先後宣講《觀無量壽經》近二百場。玄中寺鐵彌勒像頌碑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臨玄中寺,拜謁道綽法師,並大做布施儀式。儘管其真實性存疑,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的民間對道綽的尊崇。
道綽在曇鸞二道二力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地論述了阿彌陀佛本願。在他的傳世著作《安樂集》中,道綽指出淨土門承佛願力,即使是凡夫、惡人,只要專心念佛,也能滅障往生。
道綽常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稱之為“西河禪師”。
善導法師:唐朝名僧,山東臨淄人,十歲出家。一次偶入藏經樓,翻讀《觀無量壽經》,被經中描繪的極樂世界深深吸引,聽說山西石壁山有道綽法師大弘淨土法門,便不遠千里來此,專修淨土,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拜道綽為師,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圓寂後,他才回長安傳播士教義。
據《佛祖統紀》記載,在長安,善導律已極嚴,演說淨土法門,護持戒品,纖毫不犯。集諸前輩之大成,主張淨土為凡夫而設,非為聖人。五逆十悲以至誹謗正法者,均可往生。同時,善導明確宣稱:稱名即是行願具足,念佛即可往生,進一步簡化了修行方法。
善導著《往生禮讚偈》一卷、《淨土法事贊》一卷、《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為淨土宗日常課業制定了詳細的儀軌。至唐高宗時,其教義和行儀均已完備,中國淨土一宗開宗立派,後世追認為繼廬山慧遠之後的中國淨土宗二祖。
惠信法師:元朝名僧,在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重興寺院。太宗後乃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參加長達三晝夜的水陸道場、告天祈福。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達到了極盛。不僅寺內擁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屬下院多達四十處,遍布華北各省。
悟證法師:玄中寺現任監院,山西臨縣人,1991年出家,師從了滿法師,畢業於新加坡佛學淨士班,兼任山西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交城縣政協常委。

佛事活動

1983年3月,日本佛教淨土宗菅原長老的部分遺骨安放在玄中寺,譜寫了中日友好往來的又一佳話。1942年,他克服重重困難,突破封鎖,從日本東京來到玄中寺,參加曇鸞大師1400年的紀念法會,並將玄中寺的棗帶回東京運行寺種植,將寺改為“棗寺”,列為玄中寺的下院。抗戰勝利後,他參加“中國在日殉難烈士遺骨護送團”。在喚起日本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反省,促進日中和平友好方面做了許多工作。1956年10月,菅原長老應邀來參加玄中寺開光法會,受到中國佛教界的熱烈歡迎。這是戰後日本佛教界的第一個友好訪華使團,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菅原長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謁祖庭,並取“玄中寺”三字分別為其三個孫女命名。1964年7月來寺時還在祖堂前樹下埋下落齒。
2015年5月25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初八,為佛祖釋迦牟尼佛誕辰日。玄中寺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浴佛節祈福大法會”,祈願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015年10月31日,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日,在此龍天護佑,諸佛歡喜的日子,玄中寺隆重舉行觀世音菩薩出家日法會暨秋季皈依法會。
2015年11月10日,玄中寺舉行圓寂根通長老七天報恩追思大法會,法會於上午九時開始,由玄中寺監院悟峰法師主法。有上百位僧眾和居士參加了法會,恭誦大乘無量壽經,祈願恩師蓮品高增,乘願再來。
佛事活動佛事活動

旅遊貼士

交通

玄中寺距天寧寺約7千米,距交城約10千米。從交城至文水的公路經過玄中寺山口,搭過路中巴到交城。路口進到寺院還有4~5千米。

位置

山西省呂梁交城縣城西石壁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