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培育技術,場地選擇,準備基質,滅菌方法,接種方法,菌絲培養,出菇管理,採收管理,下級分類,主要價值,藥用價值,經濟價值,保護現狀,食物營養成分,
真菌學史
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有人採摘食用。有猴頭菇記載見於370年前明代的徐光啟《農政全書》。1959年中國對猴頭菇開始馴化,並在1960年用木屑瓶培植獲得成功。20世紀70年代開始批量栽培推廣,20世紀80年代普及。上海農科院從齊齊哈爾野生猴頭分離得到純菌種。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較大或大型,直徑3.5-10(30)厘米,肉質,外形呈頭狀或倒卵狀,似猴子的頭,故名“猴頭”。鮮時全部白色,乾燥後變為乳白色至淺黃或淺褐色,塊狀,由無數肉質軟刺生長在狹窄或較短的柄部,刺細長下垂,長1-5厘米,上端粗1-2毫米,下端尖細,呈針狀,下垂,稍彎曲,刺表面被有子實層。在子實體內部有肥厚而粗短的分枝,互相融合,呈花椰菜狀,中間有小孔隙,全體呈一肉塊,肉質柔軟細嫩,白色,有清香味,內實。在顯微鏡下觀察,擔子長20微米,寬6微米,
孢子近球形,無色,透明,含一油滴,(5.5-7.5)微米×(5-6)微米。孢子澱粉質狀,孢子印白色。
近種區別
猴頭菇 | 血紅鉚釘菇 | 皺環球蓋菇 |
---|
子實體中等、較大或大型,直徑3.5-10(30)厘米,肉質,外形呈頭狀或倒卵狀,似猴子的頭。 | 子實體小型。菌蓋寬3-8cm,初期鐘形或近圓錐形,後平展,中部凸起,淺咖啡色,光滑,濕時粘,乾時有光澤。 | 菌蓋表面新鮮時酒紅色,具白色纖毛狀鱗片,乾後變為淺黃褐色,無環帶,粗糙;邊緣鈍或銳,乾後內卷。 |
| | |
產地生境
猴頭菇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在北溫帶的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如西歐、北美、日本、俄羅斯等地。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大、小興安嶺,西北天山、阿爾泰山,西部的
喜馬拉雅山及西南橫斷山脈的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西藏、浙江、福建等省級自治區。
猴頭菇是中溫結實性菌類。
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6-34℃,最適生長溫度為25℃左右。低於6℃,菌絲代謝作用停止;高於30℃時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35℃時停止生長。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4-25℃,20-22℃菌絲易扭結成菇蕾,25℃時原基分化數量減少,高於25℃原基形成受到抑制,30℃時則不能形成原基;低於14℃子實體很難形成;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16-20℃;低於14℃心子實體變紅,隨著溫度的下降,色澤加深,無食用價值。溫度對子實體的形態影響也很明顯,溫度達到18℃以上時,子實體個數增多,生長快,菌刺細長,個體較小,疏鬆,出現發黃現象;溫度16℃時,子實體結實、雪白,菌刺粗壯、較長。
水分是指猴頭菇菌絲生長的培養料(基)中的含水量。培養料含水量與基質的鬆緊度有關,基質緊實的,含水量要求低;疏鬆、透氣好的培養料,含水量要求高。段木栽培含水量以40%左右為宜;木屑培養料含水量以55%為宜,棉籽殼及玉米芯、木屑培養料含水量以65%最適宜;甘蔗渣培養料要求較高的含水量65.9-75%為宜;通用含水量為60-65%。培養料含水量高,菌絲生長快,但易衰老。如果培養料含水量高於65%,培養基內部孔隙充滿水分,會造成供氧不足,使生長減慢,菌絲稀粗很快吐黃水。培養料含水量低,細胞液濃度高,抗逆性強,不易衰老,但菌絲生長減慢,菌絲細而密;若培養料含水量低於55%,有可能造成菌絲無法生長,即使能長滿袋,對產量也會有較大影響。
猴頭菇屬好氣性真菌,通過呼吸作用,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分解有機物質,產生熱量。但子實體和菌絲體對空氣的要求有所不同,菌絲能夠忍受較高的
二氧化碳濃度,可以在含二氧化碳0.3-1.0%的空氣中正常生長。菌絲培養階段採用棉塞或海綿雙套環可有效增加氧氣供應,使菌絲生長健壯;子實體生長階段對二氧化碳的濃度十分敏感,若通風換氣好,氧氣充足,則子實體生長迅速,菇形好孢子形成早。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時,就會刺激菇柄不斷分枝,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因此加強出菇棚(室)的通風換氣極為重要。
猴頭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任何光照,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能正常生長;在7-25勒克斯的弱光下能良好生長,但在25勒克斯以上的散射光下,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菌絲生長速度明顯降低,與暗光培養相比,菌絲生長速度減少40-60%。但在無光條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100勒克斯的散射光,才可刺激原基形成。猴頭菇子實體生長階段,則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照強度在200-400勒克斯時,子實體膨大順利,菌刺較長,菇體碩大而潔白;但光照強度超過1000勒克斯時,子實體膨大變緩,菇體發紅,質量差,產量下降。
猴頭菇屬喜酸性菌類,菌絲中的酶系要在偏酸條件下才能分解有機質。因此,只有在偏酸性培養基中,猴頭菇才能正常生長發育,而在弱鹼性條件下則受強烈抑制.不僅菌絲生長緩慢,面且對原基的形成也有不良影響。菌絲適宜生長的pH範圍是2.4-8.5,最適pH為4-6,當pH為5.5時,菌絲生長最快;當pH在4以下和7以上時,菌絲生長不良,當pH在2以下和9以上時,菌絲完全停止生長。子實體的形成和膨大,以培養基pH範圍4-5為最適宜。
培育技術
猴頭菇的繁殖方式可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有性生殖需經過擔孢子,菌絲體、子實體和擔孢子幾個連續發育階段,在自然條件下需相當長的時間,子實體在人工培養條件下有性生殖需4-12個月完成。無性繁殖是從菌絲體直接到子實體,一般只需30天左右。
場地選擇
猴頭菇種植場地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選擇那些無毒無公害、生態效益良好、水質優良的種植環境,猴頭菇本身的種植場地不僅要滿足以上條件同時以猴頭菇栽培場地200米半徑內儘可能地不要有污水以及其他的污染源,避免影響猴頭菇的生長發育和品質。
準備基質
母種擴繁培養基: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蛋白腖5克,酵母膏1克,水1000毫升,pH值為5.5。
原種培養基:麥粒99%,石膏1%。
配方:棉子殼90%,麩皮8%,石膏1%,
過磷酸鈣1%。
裝袋:按配方稱量原料,以1∶1.4-1.5的料水比加水,悶2小時,充分吸水,最後調至含水量約為65%。採用15厘米×32-34厘米×0.04厘米的聚丙烯雙筒塑膠袋,每袋裝1千克培養料,適度壓緊培養料,然後紮緊料袋口。
滅菌方法
培養料的滅菌處理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科學及合理的滅菌,否則的話,可能會直接影響到猴頭菇的品質及其產量,培養料的滅菌方式可以分為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
常壓滅菌:就是將培養料袋放置在滅菌鍋里,加熱至100℃,保持12小時,停止加熱並放置5-6小時,然後將袋取出冷卻,等待接種。
高壓滅菌:最適溫度一般控制在125-130℃之間,大約滅菌2小時,然後讓其自然冷卻,等到壓力為0時,溫度降至30℃,打開鍋蓋,取出培養料袋,等待接種。
接種方法
將滅菌後的袋料送入接種室,用殺菌劑進行噴霧消毒或者紫外線照射消毒殺菌.當菌袋溫度降至室溫的時候才可以進行接種。
進入接種室之前,工作人員要使用消毒液洗手,穿消過毒的白大褂、帽子或者其他工作服,換上拖鞋,攜帶上菌種進入接種室,注意不要二次污染。
接種前接種人員要使用75%的酒精棉球或者用生石灰消毒雙手、並用酒精棉擦拭菌種瓶外壁消毒,點燃酒精燈,在酒精燈外焰處灼燒接種工具,在火焰上方打開菌種瓶。打開被接菌袋口,使用接種工具將菌種迅速接入袋口內,然後封口,菌種用量10%。
菌絲培養
將接種好的菌袋放入培養室或者溫室大棚內,就開始進行菌絲的培養管理的階段了,但是在放入菌袋之前,培養室的要求也不能忽視,培養室的合格與否直接關係著菌絲的生長狀況。首先,要保證培養室乾燥,通風狀況良好,其次,還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也就是避光處理,避光的工具可以選擇遮陽網或者草氈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室的消毒殺菌工作,可以用石灰水噴灑地面和四壁,然後用甲醛或硫磺密閉熏蒸24小時,以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
出菇管理
要獲得優質和高產的食用菌,必須要加強管理.因此,在出菇期間,要創造適於猴頭菇子實體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協調好溫度、濕度、光照、空氣之間的關係以便順利出菇。
出菇時期對溫度要求是很嚴格的,一般子實體在生長階段的菇房的溫度應該在13-20℃之間,以18℃最為合適,在這個溫度下,從剛開始生長到出菇,大約10-12天即可採收。如果室內溫度超過了23℃,猴頭菇的子實體生長發育就會變慢,容易形成類似花椰菜狀的畸形菇,或者不長刺頭的光頭菇。如果在出菇時期室內溫度達到了25℃以上,那猴頭出菇就會更加緩慢,並且還會發生枯萎現象。因此,在出菇階段要注意控制溫度的變化,使其處在出菇最適宜的範圍。在這裡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控制溫度,在高溫時,可以在菇房頂部覆蓋棉簾,每天注意通風換氣,在菌堆表面增加噴水等;在低溫時,需要進行加強增溫等措施。
菇房內的
空氣相對濕度對猴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猴頭菇生產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85-95%之間,另外,還要根據子實體的實際生長發育狀態來視情況而定,隨著猴頭菇數量和體積的增加,需要的水分也隨著增加,一般每天要灑3-4次水,在下雨天可以不用噴水,空氣相對濕度適宜,則子實體生長迅速,菇體乾淨潔白。若子實體生長緩慢,表面發黃,甚至枯萎,這就可能是濕度過低,此時需要進行增濕處理;要是空氣相對濕度過高,雜菌就可能污染菇體,引起發霉甚至腐爛。總之,子實體生長發育期必須根據子實體的大小、表面色澤、氣候狀況等,科學管理水分。
猴頭菇是好氧型菌類,子實體對空氣要求很高,要想子實體生長速度快,質量好,產量高,必須要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否則,就會出現二氧化碳沉積嚴重,抑制子實體中心部位的生長發育,出現珊瑚形畸形菇,還可能感染雜菌。因此,應該注意菇房的通風換氣,每天定時打開通風口換氣,一天換氣3-4次,每次30分鐘左右;在低溫時,注意通風時間要在中午並適當延長,有效保持菇房空氣新鮮。但是切記不要讓風直接吹向菇體,以免使菇體發生萎縮。
猴頭菇的子實體雖然能在黑暗條件下生長,但是容易出現畸形菇,但在強光照射下也不利於子實體的形成,因此,我們要使用散射光,一般以光照200-700勒克斯為宜,可以通過遮陽網以及日光燈製造出適宜子實體形成的最適宜光照。
採收管理
猴頭菇從菌蕾出現到子實體成熟,一般需要10-12天的時間,猴頭菇要在子實體八分熟時進行採收。採收的標準是子實體球體基本長足、堅實,菌刺長0.5-1.5厘米,未彈射孢子採收過早的話會影響產量,採收過遲,則猴頭菇變老,顏色發黃,菇體枯萎,失去水分,變得很輕,口感也會下降,而且不利於下一批菇的生長。以至不利於出售,影響經濟價值,採收方法:用一隻手壓住猴頭菇的培養料,另一隻手將子實體輕輕拔下或者用消過毒的小刀和剪刀割取,採收之後處理掉表面的一些雜質,然後停水養菌3-4天,再按出菇要求管理即可。
下級分類
高山猴頭菇又稱霧猴頭菇,夏秋多野生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
雲杉、
冷杉和
箭竹林帶中的枯樹或倒木上。
針猴頭菇又稱小刺猴頭菇,日本稱為猴子頭。多野生於櫟屬的闊葉林活樹上,少數生長在腐朽枯木或倒木上,另有一些情況下成對生長在柞樹幹或樹杈上。成熟後多呈茶褐色,可食,味道甚佳。
珊瑚狀猴頭菇又稱玉髯菇、紅猴頭菇、羊毛菌。珊瑚狀猴頭菇的主要特徵是子實體從基部長出數枚主枝。每枚主枝上又生出短而細的小分支,小分支上再生出叢狀密集的短菌刺,菌刺纖細,呈針狀,頂端尖,菌刺長0.5-15厘米,子實體形如珊瑚,故名珊瑚狀猴頭菇。
主要價值
猴頭菇在中國既是食用珍品,又是重要的藥用菌。猴頭菇是中國八大“山珍”之一,自古就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說,與熊掌、海參和鯊魚翅並列為四大名菜,肉嫩味香,鮮美可口,營養豐富,色、香、味上乘。如三國沈瑩撰寫的《臨海水土異物志》就有以下記載:“民皆好啖猴頭美,雖五肉不然及之”,表明了古代人們對猴頭菇的喜愛。另外,猴頭菇也是中國傳統的貴重中藥材,具有滋補健身、助消化、利五臟的功能。現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肽、多糖、脂肪和蛋白質等活性成分,對消化道腫瘤、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腹脹等有一定療效。
藥用價值
抗腫瘤:抗腫瘤中猴頭菇的子實體提取物及菌絲體提取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降血糖:猴頭菇菌絲體提取物能夠對抗
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其作用機理可能是猴頭菇多糖與細胞膜上的特定受體結合,通過
環磷酸腺苷將信息傳至線粒體,提高糖代謝酶系的活性,從而使糖的氧化分解加快,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抗氧化和抗衰老:猴頭菇子實體的水提物和醇提物都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豆腐乳清中的猴頭菇菌絲體的三部分內切多糖,評估其潛在的抗氧化和保肝作用,結果表明他們在不同的體系中有不同的活性,而且在體外和體內表現出很強的抗氧化和保肝作用。
經濟價值
以猴頭菇、香菇、金針菇為原料製成食用菌三菇保健酒,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以猴頭菇為主要原料,加入輔助材料枸杞、蜂蜜,採用純高粱的清香型白酒基酒泡製工藝,調製成了食用菌保健酒,這種保健酒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勞的保健功效。
以猴頭菇和鮮葡萄為主要原料,製成風味獨特的猴頭菇葡萄汁保健飲料。在猴頭菇液體培養過程中配伍藥食同源的大棗、麥芽、枸杞等,以豐富該發酵體系,不僅有利於大棗、麥芽、枸杞中功能營養因子的釋放,還有利於猴頭菇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豐富其代謝產物,這樣不僅提高飲料的營養價值,而且具有技術創新價值。
以玫瑰花露、猴頭菇提取液與復原乳為原料,發酵製成玫瑰花露猴頭菇復配保健優酪乳,並對其加工工藝進行研究,製作出來的優酪乳口感爽滑、酸甜適宜、香氣宜人。
將猴頭菇子實體製備浸膏,然後與袋泡茶加工工藝有機結合製作成猴頭菇袋泡茶,既保持了猴頭菇中有效成分的
生物活性,又具有茶香,是風味獨特的營養保健品。
醫藥製劑的加工主要採用菌絲體的斜面試管培養,經過三級菌種的選育,在發酵罐中發酵7-10天,然後放罐收集菌絲體,烘乾後配製成各種劑型的中成藥,如“胃樂新”“健胃靈”“猴頭菇片”“猴頭浸膏”“複方猴頭沖劑”“猴頭菇口服液”等,用於治療
消化不良、
消化道潰瘍、炎症等疾病。
保護現狀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 含量參考 | 能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不溶性膳食纖維 | 鈉 | 鎂 | 磷 | 鉀 | 鈣 | 錳 | 鐵 | 銅 | 鋅 | 硒 | 維生素B1(硫胺素) | 維生素B2(核黃素) | 煙酸(煙醯胺) | 維生素C(抗壞血酸) | 維生素E |
---|
猴頭菇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21 千卡 | 2 g | 0.2 g | 4.9 g | 4.2 g | 175 mg | 5 mg | 37 mg | 8 mg | 19 mg | 0.03 mg | 2.8 mg | 0.06 mg | 0.4 mg | 1.3 μg | 0.01 mg | 0.04 mg | 0.2 mg | 4 mg | 0.46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