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

烏魯木齊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

烏魯木齊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計畫實施以來,烏魯木齊市教育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市教育工作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以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為基礎,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為中心,積極探索現代教育規律,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投入穩步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質量顯著提高,課程改革全面推進,雙語教學民漢合校成果顯著,師資隊伍素質繼續提高,是我市教育事業的改革和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魯木齊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
  • 單位:烏魯木齊市政府
  • 發展計畫:“十一五”規劃
  • 作用:教育質量顯著提高
我市教育發展的基本概況,我市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形勢,我市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十一五”期間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措施,

我市教育發展的基本概況

(一)各類教育穩步協調發展
“十五”期間,我市教育在全面完成“兩基”任務基礎上,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建設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九年義務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幼稚園236所,在園幼兒38218人;國小共有180所,在校生173774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44210人);國中學校77所,在校生81052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8843人);中等職業學校8所,在校生3379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661人);普通高中68所,在校生5579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4359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生568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333人;成人各類培訓蓬勃發展,全市共有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機構)201所;高等學校2所,在校生5283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803人),學校規模穩步增長。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經過多年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社會認可度高的學校不斷增加;市級示範性高中已達到19所,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達到50%以上,有一所國家級優秀高等職業學校、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專學校、一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在努力滿足各族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接受優質教育需求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新課程改革穩步推進。全市七區一縣已全部成為國家級或自治區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區。廣大教職員工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理念和以人為本、育人為首的教育觀、人才觀、價值觀正在不斷提升。
(二)教育投入穩步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農村學校危房改造任務提前完成
“十五”期間,全市用於教育經費的總投入達到280798萬元。2005年,教育的總投入達到70028萬元,其中預算內經費達到49221萬元,占教育總投入的70.3%,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的有效機制。
“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6.06億元,新建、改建和擴建中國小校舍面積456576萬平方米,其中:中國小危房改造投入資金7964萬元,完成項目38個,改造危房73767平方米;撤併了教學點30餘個,教育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全市國辦普通中學占地面積達4811706平方米,建築面積1572463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11.49平方米;國小占地面積達2589139平方米,建築面積56768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3.27平方米;國小體育運動場面積達標率為40%,普通國中體育場(館)面積達標率61%。普通高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61.8%、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69.1%;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64.7%、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64.7%、理科實驗儀器達標率71%;66.7%的普通高中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全市中小學生平均每15人擁有一台計算機。民辦學校自籌資金辦學,學校占地面積768834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66999平方米,在校生已達2萬人。
(三)教師整體素質顯著提高
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繼續提高。全市國小教職工10367人,其中專任教師9392人(其中少數民族教師3022人),其中專科以上學歷專任教師7987人,占專任教師的85%,生師比率18:1。中學教職工11548人,國中專任教師5427人,學歷合格率99.3%,其中國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3519人,占專任教師總數64.8%,生師比率15:1。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346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250人,學歷合格率72.3%,生師比率10:1;普通高中專任教師3384人,高中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的2375人,學歷合格率87.6%,生師比率16:1;從事特殊教育教職工人數162人,其中專任特教教師118人。2003年至2005年,全市培訓中國小教師16176人,選派106名幹部參加各類培訓,126名幹部到內地掛職鍛鍊,接收疆內兄弟地州46名幹部到我市學校掛職。各級各類學校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整體推進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市中國小實行了全員聘用制。以師德為核心,以提高育人能力為重點,採取脫產培訓、上崗培訓、校本培訓等方式,積極加強教師教育。2005年,全市教職工達28194人,較2001年增加1710人。
(四)穩步推進“雙語教學”,大力培養“民漢兼通”人才。
“十五”期間,我市把加強雙語教學,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積極培養“民漢兼通”人才,作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雙語教學和民漢合校取得顯著成果,至今,全市中國小基本上實現了民漢合校,民漢合校國小45所,在校少數民族學生22958人;民漢合校國中20所,在校少數民族學生9885人;民漢合校高中12所,在校少數民族學生8492人。在實施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市始終把雙語教師培訓放在首位,制定措施,落實責任,採取脫產培訓和校本培訓的方式,大力加強雙語教師的培訓工作。至2005年底,已培訓雙語教師224人。
(五)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加強巨觀管理,強化區縣政府統籌管理區域內基礎教育的責任。
從2004年開始,市教育局先後向區縣教育局下放了幼稚園、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和短期培訓機構的審批管理職責,經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2006年開始將21所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移交有關區縣人民政府管理,市教育局巨觀管理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學校布局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在一些義務教育的“盲點 ”和民眾就學不便的地區新建或改建了部分學校。積極按照中央、自治區關於剝離企業社會職能的要求,“十五”期間先後接收企業辦學校52所,企業辦中國小移交政府管理工作基本完成。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中國小德育工作得到切實加強
“十五”期間,我市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採取一系列措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推進素質教育中取得了積極成效。先後制定了《烏魯木齊市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檔案,嚴格控制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和課外作業量,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評價觀,充分尊重學生的知情權、選擇權、申辯權,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民主意識和人文精神。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格中國小教學用書管理,
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堅持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重要內容,以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為基礎,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明確提出德育工作要“管理到位、領導到位、隊伍到位”,開展德育達標學校評估工作,全市7所學校被命名為自治區德育達標示範學校,5所學校被命名為自治區德育達標校,14所學校被命名為市級德育達標校。
(七)學生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小學生鞏固率99.8%;國中階段入學率99.3%,鞏固率99.8%,國中生升學率90%,城市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5%;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入高校升學率80%。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9.77年,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我市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五”期間,我市的教育事業有了快速的發展,為今後全市教育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於歷史、自然、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各類教育的發展同全國尤其與發達城市相比,仍相對滯後。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是:
(一)全市中國小學校布局不盡合理,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和各族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流動人口子女增加過快,造成教室數量短缺、班額過大。
(二)教育經費投入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還沒有達到國家有關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校舍和場館教學設備不能滿足標準要求,教室數量不足。
(三)少數民族教育質量需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教師還不能完全適應雙語教學的要求。
(四)民辦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理念、管理水平還有待於提高,辦學條件亟待改善,辦學行為需要進一步規範,領導、教師隊伍不穩定的現象亟待解決。
(五)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教學質量、專業設定尚不能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發展薄弱,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後,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比例不協調。
(六)教師隊伍建設仍有待加強。我市中國小教師的學歷合格率有了較大提高,但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素質教育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驗的要求,市區教師知識結構有待完善、更新,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市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我市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增加教育投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發展各種教育服務,提供更多教育機會,在全社會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積極建設學習型社會,使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鞏固和提高城鄉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在全市農牧區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最佳化高中階段教育,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促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比例達到6:4,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入高等學校達到85%。穩步發展高等學歷教育,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與培訓。加大對特殊教育扶持力度。大力推進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鞏固和發展民漢合校成果,擴大“雙語”教學規模,2007年,全市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民漢合校實行雙語教學模式教學,2010年,民漢合校高中學校實行雙語教學模式教學。
繼續深化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各項改革,積極從滿足社會對就學數量的需求向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優質教育服務轉變;從注重應試教育傾向向注重辦學效益提高學生終身受益的良好素質轉變;堅持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與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的改革並舉。完善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的評價制度。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互配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互銜接。建立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機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智育與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相互協調、全面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教師隊伍最佳化的有效機制,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完善辦學機制,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引導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多渠道、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加快建立健全貧困生助學制度。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根據城市改造和人口分布變化趨勢,調整國小和國中學校布局。進一步調整高等院校和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布局。加快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套用,提高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

我市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到2010年,要形成中、小、幼各類教育結構和布局合理、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局面;形成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等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初步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多元化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以及用人制度在內的教育發展機制;初步實現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設施在內的教育現代化,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提升教育對科技進步、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增強教育的輻射能力,基本實現學前教育低齡化、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優質化、職業教育規模化、成人教育終身化、高等教育大眾化,使我市教育整體上達到西部省會(首府)城市先進水平。
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
(一)建立學前教育新體制,將學前教育納入素質教育整體規劃
1、2010年,學前一年兒童受教育率達到90%;城區常住人口適齡兒童入園率達到90%;全市示範性幼稚園達到幼稚園總數的20%,等級以上幼稚園達到80%。
2、形成以公辦幼兒教育為骨幹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3、積極開展0-6歲幼教一體化建設,不斷規範學前教育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二)鞏固、擴大“兩基”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
1、鞏固和提升全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水平,農村義務教育免收雜費,積極改善農牧區寄宿制學校辦學和生活條件,滿足農牧區青少年入學的需要,推動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2、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全市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免繳雜費;貧困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免課本費、免雜費、補助學金);2010年免繳課本費,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全市貧困學生助學制度,確保家庭困難學生就學。
3、積極開展雙語教學,進一步強化民漢合校建設,加快培養“民漢兼通”的高素質人才。鞏固和發展民漢合校成果,擴大“雙語”教學規模。2007年,全市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民漢合校實行雙語教學模式,2010年民漢合校高中學校實行雙語教學模式教學。
4、進一步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適度增加普通中國小特教班的數量和輻射點,努力提高殘疾少年兒童的入學率,建立特殊教育學生助學金。
5、進一步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建好烏魯木齊教育城域網。中國小實行計算機聯網,全市完成教育信息標準化建設示範區工作,使90%以上的學校教室可演示多媒體課件,努力實施中國小信息化建設目標。
(三)發展高中階段教育
全市優質高中教育覆蓋面達到80%,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升學率達到95%,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水平,高中階段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錄取率達到85%。通過高中課程改革和創建示範學校,促進高中各校不斷更新辦學理念,規範辦學行為,積極探索並建立與高中課程改革相匹配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質量。
(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成多種教育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
1、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使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的招生比例達到8:2,2007年達到7:3,2010年達到6:4。同時,積極促進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和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的發展。
加強示範校和示範專業的建設。“十一五”期間,重點辦好一所國家級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兩所自治區級示範性職業學校,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新市區、水磨溝區和烏魯木齊縣各辦好一所市級示範性職業學校。同時,各職業學校要集中精力辦好1―2個重點專業。各區縣建設好一所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中心。
2、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信息網路化建設。完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的校園千兆網建設項目,建立校園網,實行寬頻互聯。
(五)協調發展高等教育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資源,加快高校後勤社會化步伐。
(六)基本形成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師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各類學校的教師學歷水平達到《教師法》規定標準,國小90%教師達到專科以上水平,中學90%以上教師達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其中:高中5%教師達到研究生水平。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達到一定比例。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具備碩士和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有較大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的專業結構、職務結構和年齡結構更為合理。專任教師的數量、知識結構基本滿足學校的規模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需求。繼續開展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的評選,在國小開展中學高級教師、中學開展教授專業技術職務的評選試點。

“十一五”期間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進一步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作用,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政策措施,把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繼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做到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投入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育人才優先引進、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教育設施優先配備。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健全全市教育目標責任年度考核機制,切實解決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捐資助教活動,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創設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採取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堅持和發展“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籌資體制,積極鼓勵個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投資、捐款或集資辦學和助學,使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達到4%。保證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經費。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努力增加教育資源,逐步形成教育經費籌資體制。要加大教育經費的監管力度,開源節流、厲行節約,有效利用教育資金,對校舍工程採用招標的辦法,對大宗教學儀器和辦公用品實行政府採購,做好對教育經費的審計工作。
“十一五”期間,要加快教育均衡化建設,促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每個區縣新建2―5所義務教育學校,建2所進城務工子女學校,使中國小學生班額控制在50人以內,達到國家辦學標準要求。
(三)加強教育管理幹部教師隊伍建設,夯實教育發展基礎
1、通過全面實施校級幹部聘任制、考核制、任期目標制、輪換制、職級制等措施,激活幹部隊伍管理機制。通過交流調整,使幹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專業結構達到最佳化組合。
2、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考察學習、經驗交流、與高校合辦教育管理研究生班等措施,不斷提高幹部的文化素養、業務技能、管理能力、創新精神,培養一支專家型的教育管理隊伍;要加大年輕幹部的培養使用力度,提高年輕幹部實踐管理和理論指導能力,完善中層幹部、校級幹部競聘制度,為年輕幹部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建立健全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做到每五年對所有教師輪訓一次,逐步改變培訓形式,使教師把自身素質提高變成自覺自愿的行為。教師培訓工作要在提高教師教育理論、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的同時,注重創新能力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文化水平。
4、繼續實行教師競聘上崗,激活和最佳化教師隊伍。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向社會招聘優秀人才和吸收非師範類高等院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國小任教,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1、要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工作首位,並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之中。要針對學生特點,分層次、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教育,最佳化教育環境,形成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區教育密切結合的“三位一體”教育網路,推動德育工作開展,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將學生道德認知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通過完善德育工作各項制度和工作機制,規範德育工作。
2、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構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著眼於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做好以提高學生能力為主課程的結構改革。
採用各種形式在各族教職工和青少年學生中廣泛深入開展黨和國家民族宗教政策和反對民族分裂、非法宗教活動的教育。
(五)繼續提高實施義務教育水平
市級主要直接管理好各類示範性學校和重點學校,大部分中國小均交由各區管理,強化區縣政府統籌管理區域內基礎教育的責任。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提高規模效益和資源利用率。要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加強薄弱學校特別是薄弱國中建設,逐步縮小校際間的差距,為學生提供接受素質教育的機會。要注重提高全體中小學生的整體素質,由僅注重學生學校教育向培養學生獲得終身持續發展的能力轉變。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並建立健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監督檢查制度,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提高質量和效益。
(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市、區縣級政府要把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發展職業教育的各項政策,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結構比例作出合理安排。加大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點職業學校建設力度,發揮其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整合職教資源,對跨部門、跨行業、跨類型的職業教育實行最佳化資源重組;採取積極特殊政策鼓勵新辦民辦職業學校,將部分公辦普通高中改為中等職業學校或綜合高中。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對職業教育進行有效調節,加強職業教育骨幹學校和重點專業建設,加緊建設1―2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實訓生產基地;改革培養模式,實行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建立職業學校與企業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要主動適應市場需要,有針對性組織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千方百計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職業學校要以課程改革為核心,深化教學改革,通過開設選修課、綜合課以及採用模組式課程結構,培養學生掌握直接就業的知識、技能和創業的發展性能力,促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積極構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銜接、優勢互補的“立交橋”,滿足想繼續提高學生受教育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學習型社區和終身學習原則下開放的職業教育體系。
農村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創業技能,實現“教育富民”工程,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在農村普通中學開設職業技術課,實行2.5+0.5或3+X學制試點,實行“雙證”制度。通過大力發展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回鄉初、高中畢業生100%得到技能培訓。通過培訓農村致富骨幹,重點推廣農業科技致富項目,增大農業科技含量,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為市、縣(區)區域共同發展服務,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七)加強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全民終身教育體系
進一步加大對成人教育的統籌力度,適當擴大發展規模。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投入資金,興辦適應我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需求的各種專業培訓班或學校,擴大成人教育對象範圍。在市統籌規劃下,逐步實現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協調銜接與溝通,構築人才培養和成長的“立交橋”,逐步建設終身教育體系。
(八)優先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教育的質量
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直接關係影響到我市教育總體水平的提高。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繼續進行學校布局的調整,提高辦學效益和教學質量,並加大調整後學校改造的力度。為適應高考科目改革的要求,使少數民族學校漢語和英語授課水平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加大“雙語”、“三語”師資培養力度。
有計畫地組織教師參加全國“HSK”考試,要求各學段教師達到市教育局提出的相應標準。
切實做好教育對口支援,努力辦好疆內國中班。2006年以後將保持每年1500人的招生規模。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每年撥出專款用於發展民族教育。
(九)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
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網、衛星視頻傳輸系統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和資源,建立開放遠程教育網路。按照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健全專用教室,實現“校校通”。2010年建成功能齊全、覆蓋全市中國小校、在全自治區處於領先的教育城域網。全市完成教育信息標準化建設示範區工作。全市中學全部建成校園網,85%以上的學校建有完整的校園網,城鎮中國小90%的教室有多媒體設備,農村中國小80%的教室有多媒體設備。所有中國小都能接入網際網路,實現每10名學生一台電腦,提高中國小管理信息化水平。搭建中國小信息資源平台,建成內容豐富、共享共用、覆蓋全市的教育資源庫。全市所有中國小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所有教師都能基本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廣大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
(十)堅持依法治教,保證素質教育全面實施
認真貫徹依法治國方針,堅持依法治教,切實把各級各類教育納入法制化軌道。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和宣傳教育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各項教育法律法規,規範辦學行為和教育行為,妥善解決教育熱點問題。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落實國家、自治區和市安委會各項安全生產工作部署,紮實有效的開展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安全和學校穩定。
教育行政部門要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嚴肅查處,要對亂收費、亂補課等違紀、違規現象進行長期堅決的治理
建立教育執法監督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家長和學生,對教育執法進行監督,定期聽取人大、政府、政協、各有關部門對教育執法的意見,不斷提高依法治教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