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區(溫江縣)

溫江區

溫江縣一般指本詞條

溫江區古稱“柳城”,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天府,是成都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成都平原腹心,東臨成都市青羊區,南與雙流區連界,西與崇州市接壤,北與郫都區、都江堰市相連,東西寬18.5公里,南北長33公里。區政府所在地柳城街道,距成都市中心城區16公里,雙流國際機場18公里。全區土地面積277平方公里,轄6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6個鎮同時掛“街辦”牌子),共118個村(社區),其中35個村委會、83個居委會(其中:11個城市社區、72個涉農社區)。

溫江,作為古蜀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設定溫江縣,距今已1463年。2002年4月,溫江縣撤銷,設立成都市溫江區,成為成都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溫江區光華大道、芙蓉大道、成溫邛高速、成溫邛快速路等多條主幹道聯通成都市區,成青旅遊快速通道、成新蒲快速路直連天府新城,成都捷運4號線已運營。

溫江區獲得“聯合國全球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傑出成就獎”“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示範獎”“國際花園城”“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示範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多項殊榮。2018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70位,入選“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成功創建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國家級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獲評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區、四川省工業強區(縣)示範區稱號。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土壤,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花木文化,魚鳧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獲得榮譽,

建制沿革

溫江區古為蜀國領域。區西北壽安鎮境內的“八卦山”、 “大墓山”,相傳為蜀國柏灌王墓和魚鳧王墓;區北萬春鄉境內的“魚鳧城” (俗呼“古城埂”)相傳為古魚鳧王都,沿江安河一帶曾先後發現不少與古蜀族文化有關的大石遺蹟,表明今區境是古蜀族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於原蜀國地置蜀郡,今區境屬蜀郡郫區地。兩漢及三國時期,分屬益州蜀郡郫區和江原區;公元304年,成漢李雄據有蜀地,分蜀郡置漢原郡,今區境分屬益州蜀郡郫區和漢原郡江原區;公元347年,晉滅成漢後,改漢原郡為晉原郡,今區境分屬益州蜀郡郫區和晉原郡江原區。
溫江區
南朝齊(公元479至502年)改晉原郡為晉康郡,今區境屬益州蜀郡郫區和晉康郡江原區。南朝梁(公元502至557年)改晉康郡為江原郡,今區境屬益州蜀郡郫區和江原郡江原區。
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分郫區南境和江原區東境,始置溫江區,屬益州蜀郡。
北周(公元557躉581年)時,溫江區屬益州總管府蜀郡。
隋統一中國後, “經正疆理,劃分九州”,州、郡、區設定屢有變動。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悉罷諸郡,以州統區,省溫江入郫區。
仁壽三年(公元603年)又從郫區分置,名萬春區。隋大業初省並諸州,改州為郡。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又省萬春區入郫區。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實行州區二級制。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復置萬春區,屬益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復改萬春區名為溫江區,屬劍南道益州。此後,區的建置即未再變更,而溫江區名亦相沿至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益州為蜀郡,溫江區屬劍南道蜀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劍南道為東、西二節度,改蜀郡為成都府,溫江區屬劍南道西川成都府。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郡為州,溫江區屬劍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五代時,蜀地先後為前蜀、後唐和後蜀轄境,地方政區建置,基本沿襲唐制,溫江區仍屬劍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太祖趙匡胤遣王全斌滅蜀,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推行路、州、區三級制,於唐代劍南東、西兩川之地置西川路,溫江屬西川路益州。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將西川路、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總稱四川路。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後又恢復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溫江屬成都府路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南宋時,建置隸屬關係與北宋同。
元統一中國後,在大都(今北京)設中書省,在全國各地建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下設路、府(司)、州、區。溫江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成都路直轄錄事司。
明初,仍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省以下廢路改府,省州改區,實行府、州、區三級制,溫江屬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
清初,仍繼明制,置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順治三年(1646年)改置為四川省。嘉慶初,於省府之間加置道,形成省、道、府、州、廳、區制,直到清末。溫江屬四川省成綿龍茂道成都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綿龍茂道改名川西道溫江屬四川省川西道成都府。
民國元年,北洋政府廢道,以府、州、廳直隸於省。民國2年,劃全川為7道,同時廢除府、州、廳。次年,改全川為5道,實行省、道、區三級制,溫江區屬四川省西川道。以後,軍閥割據,形成“防區制”。
民國24年,國民黨入川主政,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劃全川為18個行政督察區(後減為16個),溫江縣屬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並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地。
1949年12月26日,溫江解放。1950年,劃全川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與6西康省同屬西南大行政區,溫江縣屬川西行署溫江行政區,為溫江行政區專員公署治地。1952年,撤銷川西等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溫江區屬四川省溫江專區(1968年,改為溫江地區)。至1979年,仍為溫江地區行政公署治地。
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溫江地區,其所屬行政區大部分劃歸成都市。
2002年4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溫江縣,設立成都市溫江區,成為成都市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撤銷柳城、天府、湧泉、公平四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溫江區在萬春鎮金馬鎮永寧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溫江區初置時的地域,由郫區南境和江原區東境構成。由郫區區境分出的地域,約當今區境北部和東北部的玉石、壽安、鎮子、萬春、永寧等鄉。
據《元和郡區志·蜀州·唐興區》條載: “蜀州唐興區,本漢江原區地”.有都江,一名皂江,經區東二里”。唐興區即今崇慶區, “都江”即今流經區境的岷江正流金馬河,在中唐時歸崇慶區領屬。因此,由江原區東境分出的地域,約當今區境西部,金馬河東岸的天府、金馬等鎮。
有關溫江區區域較為詳細的記載,始見於清代。清乾隆《溫江區志·疆域》記: “(溫)邑……在(成都)府治西南五十里,縱五十里, 橫四十五里。(以區城為中心)東至蘇坡橋抵成都區界三十里,西至宣家街(今合江店)抵崇慶州界十五里,南至龍池寺、卷洞橋(均屬今雙流區龍池鄉),抵雙流區界二十里,北至馬壩河抵郫區界十五里,西北至石虎壩(今玉石鄉東嶽村)抵灌區界四十里。”
民國時期,溫江區區域疆界與清代大體相同。據民國《溫江區志·建置》記載: “溫江區在省城西少南五十里,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二里。(以區城為中心)東至蘇坡橋三十五里交成都區界,西過石虎壩抵界牌六十里交灌區界,南至輪金橋(在石魚河上)二十五里交崇慶區界,北至魚鳧橋十七里交郫區界,東北至三邑橋(在清水河上)二十四里交成都、郫區界,東南至瓦窖灘(在今成都市金牛區文家鄉境內)二十六里交雙流區界,西南至樂豐橋(在石魚河上)十八里交崇慶區界,西北至清遠場(今止水廟)三十里交郫區界。”當時全區總面積約325平方公里。
溫江區地圖溫江區地圖
1952年撤成都縣,1952年恢復四川省建制後,成都為省會。
1956年,隆興鄉北部何家碾至黃家碾段劃歸郫縣回龍鄉(今郫區合作鄉),永盛鄉通濟村劃歸崇慶縣廖家鄉。同年12月7日,溫江縣蘇坡、青蘇兩個鄉和蘇坡橋鎮及文家鄉6個村劃歸成都市。
1959年雙流縣撤銷後,其所屬行政區劃歸溫江縣。不久,將黃甲、維新兩個公社劃歸華陽縣。
1960年初,原屬雙流縣的簇橋公社劃歸成都市。
1962年復置雙流縣時,原劃入溫江縣的區域隨之分出。
1965年,壽安公社江安河東岸的龍蟠、楠木兩個大隊劃歸郫區解放公社(今郫都清河鄉)。
經過上述調整變動後,溫江縣疆域比解放初期面積減少約50平方公里。區境以柳城鎮為中心,東至公平鄉正宗村約7公里抵成都市金牛縣文家鄉界,南至湧泉鄉雙堰村約8公里抵雙流區柑梓鄉界,西至永勝鄉勞模村約10公里抵崇慶區羊馬鄉界,北至萬春鄉魚鳧橋7.5公里抵郫縣德源鄉界,西北至玉石鄉東嶽村石虎壩約25公里抵灌區土橋鄉界。
1997年,溫江縣面積277平方公里,人口29.3萬,轄10鎮。縣政府駐柳城鎮。
1999年,溫江縣轄11個鎮、4個鄉:柳城鎮、和盛鎮、通平鎮、天府鎮、金馬鎮、公平鎮、萬春鎮永盛鎮永寧鎮、湧泉鎮、踏水鎮;玉石鄉、壽安鄉、柳林鄉、鎮子鄉。
2003年9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24號)批覆同意溫江區湧泉鎮政府駐地由幹家店子遷至花土村6組。轄10個鎮,182個村:柳城鎮、和盛鎮、通平鎮、天府鎮、永盛鎮金馬鎮、湧泉鎮、公平鎮、萬春鎮永寧鎮、踏水鎮。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溫江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04]38號)同意溫江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溫江區轄4街道:柳城街道天府街道湧泉街道公平街道;6鎮:和盛鎮永盛鎮金馬鎮萬春鎮永寧鎮壽安鎮
2004年,溫江區轄4個街道(柳城、天府、湧泉、公平)、6個鎮(和盛、永盛、金馬、萬春、永寧、壽安),27個社區委員會、166個村委會。
2006年10月,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准溫江區的萬春鎮金馬鎮永寧鎮增設街道辦事處。根據規定,增設的街道辦事處為區政府派出機構,分別與萬春鎮金馬鎮永寧鎮政府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所轄區域和駐地均保持不變。

區劃詳情

溫江區轄4個街道6個鎮(其中6個鎮同時掛“街辦”牌子):柳城街道天府街道湧泉街道公平街道和盛鎮永盛鎮金馬鎮萬春鎮永寧鎮壽安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溫江區地處成都平原腹心,東鄰青羊區、南毗雙流區、西接崇州市、北連郫都區都江堰市。面積277平方公里,東西寬18.5公里,南北長33公里,境狀呈掃帚形。地理坐標北緯30°36′-30°52′,東經103°41′-103°55′;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8公里。
溫江區

地形地貌

溫江區地貌簡單,地勢平坦,從整個微地貌看,幾千年來興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為作用是很顯著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平均比降4.1%,為自流引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成都平原這個斷陷盆地,自第四紀以來持續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從上游帶來的大量冰水物質與流水沖洪積物質的充填,後又經過河流的不斷堆積與浸蝕,進一步改變了平原面貌。從巨觀形態來看,區境地貌均為平原,就成因而論,為浸蝕堆積型。其中根據各自不同特徵,又分為冰水堆積島狀平原(或二級階地)、一級階地和河漫灘。一級階地及河漫灘均以內迭嵌入形式,鑲在冰水堆積扇狀平原內,順河延展,由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物組成。
冰水堆積扇狀平原,由第四繫上更新統冰水堆積物組成。由於近代河流浸蝕作用,扇面多殘存河間地塊及起伏不大的窪地,形成了區境內“大平小不平”的地貌景觀。

水文

  • 綜述
溫江區河流均屬岷江水系。境內四條大河一一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東南呈扇狀分布,其走向與區境地勢一致,由西北流向東南,占地面積9.67平方公里,為全區總面積的3.5%。
金馬河為岷江排洪河道,楊柳河屬排、灌兼用河道,江安河清水河則為都江堰內江灌溉乾渠。這四條大河通過1058條支渠、斗渠和農渠,在區境內織成了布局合理,排、灌自如的水網,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 金馬河
岷江自灌區都江堰魚嘴被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向南流經灌區、崇慶、溫江、雙流,至新津區武陽鎮段稱金馬河,全長74公里。
金馬河自區內玉石鄉東嶽村界牌入境,流經玉石、通平、柳江、天府、永勝、金馬6個鄉,於金馬鄉金竹村糧米渡出境人雙流區。境內流程32.4公里,占地面積12989畝。河道斷面最寬處1200米,最窄處300米,平均比降4‰。
金馬河屬遊蕩性河流,洪峰高,砂石重,河床疏鬆,擺動很大。最大洪峰6500立方米每秒(1964年7月),最小洪峰1640立方米每秒(1956年6月),主要洪水期為6至8月,洪水來勢兇猛,持續時間較長。岷江洪水經都江堰魚嘴進入金馬河以後,由於坡降減緩,隨洪水挾帶而來的大量懸移質、推移質滯留於河床中,形成河灘,阻礙泄洪,所以每遇洪水沖刷,河床易於遊蕩,威脅堤防工程。
根據對灌區紫坪鋪、楊柳坪、二王廟水文站1937年至1981年(缺1957年)共44年的資料,都江堰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5.91億立方米(包括內江和外江,下同),多年平均流量486立方米每秒。豐水年頻率為10%,平均流量564立方米每秒,徑流總量177.9億立方米(1954年)。枯水年頻率為80%,平均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徑流總量132.55億立方米(1969年)。由於金馬河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上游融雪形成,因而年水量分布不均,春季(3至5月)來水量26.76億立方米,占全年17.2%,夏季(6至8月)來水量68.63億立方米,占全年44%,秋季(9至11月)來水量45.57億立方米,占全年29.,2%,冬季(12至2月)來水量14.95億立米,占全年9.6%,其中豐水期為5至10月,占全年來水量的77.7%。目前,金馬河徑流量尚無實測資料,只能根據上述都江堰資料,按照內外江分流比例(夏季: 內江40%,外江60%;冬季:內江60%,外江40%)加以推算。
  • 楊柳河
楊柳河位於金馬河以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玉石、通平、鎮子、柳江、和盛鎮、踏水、天府、柳城鎮、柳林、湧泉10個鄉(鎮),是區境中部的排、灌兼用河道。
楊柳河是溫江、雙流、新津3區的排、灌兼用河道,總灌溉面積235534畝,其中灌溉溫江區農田104535畝,同時也曾有航運之便。民國《溫江區志》記載:楊柳河“自全集鄉西北境至雙合橋,流經八十餘里,自大船灘以下可行小船,載重五千斤”。在當時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楊柳河實際承擔了全區物資進出的運輸任務,形成了區城船幫河壩和區西北境河壩場兩個貨物集散碼頭。楊柳河航運以區城為中心,上溯經柳江、玉石入金馬河而通灌區,下經雙流、新津而達樂山、瀘州等沿江城市,主要輸出區內土特產品菜油、煙、麻、大米等,輸入食鹽、布匹、木材、藥材、陶器等物資,每年來往船筏不下1200餘艘,泊航碼頭,熱鬧非常,素有“白日千人拱手,夜晚萬盞明燈”之說。以後,陸路交通逐步發展,楊柳河航運不斷減少。1957年楊柳河改在江安河駱家灘起水前,仍有零星船筏通航。1957年楊柳河改從江安河駱家灘起水,歸入都江堰內江渠系,成為四條大河中唯一起水於區內的河流。隨著公路交通的日益發展,楊柳河航運終被陸運所取代。
楊柳河從玉石鄉至柳城鎮西遊家磨段,由於兩岸地勢低洼,農田長期漬水,下濕田集中, “水腫病”嚴重,一遇區間暴雨,往往使大片田地遭受澇災,嚴重影響沿岸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縮短流程,便利灌溉,增強排澇能力,1970年改楊柳河於江安河青龍嘴起水,1976年至1978年,又對楊柳河進行了徹底改造。改造後的楊柳河,自玉石鄉江安村起,到柳林鄉新橋村出境入雙流區,流程23.5公里,占地面積368畝,河道斷面寬2到16米,平均比降1‰,漭:i既面積50736畝。最大流量12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2立方米每秒,正常輸水可保持26個流量,挖掘地下水和匯集回歸水二三個流量,最大排洪量160立方米每秒。河道分為上下兩段, 上段白玉石鄉江安村起至柳城鎮西遊家磨,流長16.5公里,主要排泄地下水和區間降雨;下段從游家磨至柳林鄉新橋村,流長7公里,排灌兼備。現在,楊柳河已從過去的寬、亂、彎、淺的自然河,變成溝端道直、兩岸綠樹成蔭的人工河道。
  • 江安河
江安河自區內玉石鄉東嶽村界牌入境,流經玉石、壽安、鎮子、踏水、萬春、公平、柳城鎮、湧泉8個鄉(鎮),於湧泉鄉共和村黑沱子出境入雙流區。在區境內流程為40.71公里,占地面積1008畝,河道斷面寬21至59米,平均比降2.87‰。
江安河為溫江區東北面的主要灌溉河道。民國《溫江區志》稱: “……自全集鄉北境到此流經百里,可行小船,載重五千斤。”可見江安河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航運之便。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尤其是經過1970年:至1971年渠改後,區境內江安河各支、斗渠已全面配套,灌溉面積達137238畝,占全區總灌溉面積的55.1%。江安河多年平均流量29.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量9.42億立方米。溫江區配水比例為32.88%。5月中、 下旬平均流量17.28立方米每秒。平均水量3135.1萬立方米。據調查分析,豐水年和中水年來水量比需水量略多,枯水年則比正常需水量少263.1萬立方米。1981年7月,青龍嘴實測江安河最大洪峰為228立方米每秒。
  • 清水河
解放初期,清水河為區內永寧、文家、蘇坡、青蘇等鄉的灌溉乾渠。
1956年文家、蘇坡、青蘇劃歸成都後,清水河成為溫、郫兩區界河,西岸沿區界流長3.5公里,區境僅灌溉永寧鄉農田5618.1畝。1970年以後,先後修建、改造了紅旗渠、團結渠、天王堰等引水工程,灌溉範圍擴大到萬春、公平、永寧3個鄉。
1982年改渠後,清水河不再是溫、郫界河。該河自永寧鄉磚橋村朱家碾入區境,至永寧鄉天王村田家橋下樑家堰出境入成都金牛區蘇坡鄉,境內流長3.2公里,占地面積150畝,河道寬30米,比降2.5‰。 最大流量24.5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2.6立方米每秒。排洪量200立方米每秒。灌溉萬春、 公平、永寧3個鄉的農田50708畝。

氣候

溫江區地勢平坦,幅員不大,各種自然條件在境內表現較為均一。按氣候區劃劃分,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無霜期較長。年均氣溫16.0℃,平均降雨量865.9毫米,年均日照時數991.1小時,年均風速1.2米/秒。
溫江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冬季長,分別為108天和105天,春、秋季短,各為76天。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5.0℃),極端最高氣溫35.4℃(1972年8月13、14日),基本上無酷暑;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5.1℃),極端最低氣溫一5.1℃(1975年12月15日),基本上無嚴寒。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夏季氣溫高,光照強,雨量集中,易產生洪澇,秋季降溫快,多綿雨,冬暖多霧,霜雪少。全年無霜期長達282天,平均初霜日12月5日,平均終霜日2月27日。年平均風速1.2米/秒。年降雨量充沛,平均達966.1毫米,年際變化大,四季分配很不均勻。累年平均相對濕度達84%,具有明顯的冬千夏濕氣候特徵。固體降水(雪及冰雹等)很少,冰雹在局部地區時有發生,同時伴有大風、雷雨,70年代以來有逐步增多的趨勢,降雪很少,霜不嚴重。日照時數少,不足可照時數的三分之一,屬全國日照低值區,但夏季所占比例大,加上雨水多,對大春作物很有利。按現有光熱條件,從當前農業技術來看,糧食作物種植一年兩熟有餘,三熟不足。
造成上述氣候特點的環流背景是:春季正值東亞大氣環流調整時期,南北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因而春回大地較早但不穩定,有時出現對水稻播種很不利的“倒春寒”(寒潮低溫)天氣。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和西南氣流影響,雨最集中,加上日照多,氣溫高,是水稻等大春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但往往連降大、暴雨,造成洪澇。秋季高原低槽活動頻繁,降溫快,多綿雨,不利於中稻收割和晚稻的抽穗揚花。冬季受西伯利亞南下氣團的影響,氣溫明顯下降,但因盆地周圍的地形屏障,冷空氣受阻,故較同緯度其他地區偏暖,它既有利於越冬作物的生長,但也為來年春天各類昆蟲蟲口基數加大提供了條件。冬季陰天多,雨水少,常出現冬乾,如遇春季到初夏雨水過少,容易造成冬乾春旱、春夏連旱,影響油菜、小麥生長及水稻播種、栽插。因全區具有得天獨厚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優勢,所以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如熱量和光照不足的矛盾突出。

土壤

溫江區境內土壤母質單純,均屬第四系近代河流沖洪積物, 多為變質灰色岩風化物,經岷江懸運搬遷沉積於平原區,具有明顯的質地層次,礦質養分含量豐富。沉積物層理清楚,顆粒近河床粗,遠河床細, 上部覆蓋o.5至3米厚的壤質土,下部為厚約20米的砂礫層。在地貌、水文、氣候、植被,以及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發育為水稻土。第四繫上更新統黃色粘土在境內未見出露,但縣境東部和東北部的公平、永寧等鄉的部分地段,由於第四系全新統灰色沖積物覆蓋較薄,第四繫上更新統黃色母質埋藏淺(土表下30到40厘米即有出現),因而也發育有部分黃泥底泥田土種。
據土壤普查資料,溫江區土壤共分2個土類、5個亞類、5個土屬、15介土種。
水稻土是全縣的主要土壤,各鄉均有分布。溫江區水稻土層次分化十分明顯,水熱狀況比較穩定,pH值趨於中性至弱鹼性,有機質及速效氮、磷、鉀都顯著高於旱作土。據45個骨幹剖面和225個耕作層農化樣測定, 水稻土耕作層養分平均含量為:有機質2.69%,全氮0.170%,鹼解氮138ppm,全磷0.075%,有效磷8 ppm,全鉀2.30%,有效鉀39ppm。又據45個骨幹剖面的132層土壤容重測定,耕作層平均容重為1.23克/立方厘米,變幅為0.98克/立方厘米到1.40克/立方厘米,總孔隙度平均為53.84%, 變幅47.13%到63.02%。土壤質地,楊柳河以西粒徑較大,一般為砂壤、中壤、重壤, 楊柳河以東粒徑較小,且越往東越小,一般為重壤,個別達輕粘土。
溫江區91.2%的潮土分布於河漫灘和一級階地內,其餘主要分布於柳城鎮蔬菜大隊。溫江區潮土受人們長期澆灌的調控影響,因而土壤水分動態較水稻土穩定,氧化作用強,還原勢弱,有機質礦化程度高,礦質養分分解快。該類土壤土層深厚,剖面層次分化不明顯,上下比較均一,其水熱狀況,理化性質和養分含量,均與水稻土有較大差異。據3個骨幹剖面和6個農化樣分析測定:有機質平均為1.88%,全氮平均值為0.126%, 鹼解氮平均值為95ppm,全磷平均為0.159%,有效磷平均為3 ppm,全鉀平均為3.15%,有效鉀平均為26ppm。耕層平掃容重1.43克/立方厘米,平均總孔隙度52.51%。pH值範圍7.3至7.7,多呈中徑,碳酸鈣平均為4.42%。耕層細砂平均為21.48%,粘粒平均為12.12%,物理粘粒平均為35.32%。土壤質地,砂壤至重壤。該類土壤孔隙度、全氮、全磷、全鉀高,物理性粘粒、鹼解氮、有效磷、有效鉀偏低。
按溫江區所處地理條件,本應生成地帶性黃壤,但因成土時間短,土壤發育程度不深,受地貌、水文、氣候、成土母質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因而形成非地帶性土壤,表現出非地帶性的分布規律。
溫江區土壤分布情況與河流定向及距離河床遠近密切相關,垂直於河道的水平方向,由近及遠,地勢由低漸高,土壤顆粒由粗變細,質地由砂變壤再變粘,呈條狀帶分布。其中尤以金馬河對土壤的沉積影響最大。從河床起自西向東,土壤分布總的規律是砂土(團)一一潮田一一二油砂田一一油砂田一一大土油砂田一一大土泥田一一泥田一一白鱔泥田。江安河以西,沉積顆粒較粗,以滲育型,淹育性水稻土為主,在垂直於金馬河的水平方向上,依次分布著砂土(田)一一潮團一一油砂團一一大土油砂田一一大土泥田。江安河以東,沉積顆粒較細,土壤分布以淹育型,瀦育型水稻土為主,在一級階地高處,也分布有少量黃泥底泥田,自西向東依次分布有砂田一一油砂田一~大土油砂田一一大土泥田一一自鱔泥田一一黃泥底泥田。溫江區中部,由於江安河的旁蝕,堆積兩側土壤分布一般是卵石底砂田一一油砂田一一大土油砂田。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2016年12月溫江區人民政府官網顯示,溫江區土地總面積41.42萬畝(二調工作面積),其中:農業用地23.3165萬畝;建設用地16.5811萬畝; 未利用地1.5235萬畝。

植物資源

溫江區為平壩農業區,除金馬河灘外,主要為人工植被類型,可分為由“四旁”作物等構成的農耕區人工植被,和果園、基本沒有成片林業用地,地面植被植樹及隨季節變換而覆蓋地表的農院宅等種植果木、花卉、竹子等形成的園林人工植被。
截至2016年3月,溫江區森林覆蓋率達20.18%,綠地率38.1%,綠化覆蓋率41.86%;城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7.71%和41.6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33平方米,鄉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63%。
溫江區境內自然條件較好,適宜多種樹木的生長。據民國《溫江縣誌》記載,全縣有用材林木21種,薪炭林木3種,花木果樹43種,竹類10種,共77種。解放後引進了桉樹、法國梧桐等樹種,柏、楠、銀杏等昔日主要造林樹種,現已成為次要的造林樹種,柘、皂角、紅豆等樹已不多見。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現有林木(包括花果竹類)共約58科156種。用材樹種和薪炭林木主要有桉樹香樟水杉、乾丈、榿木、麻柳、苦楝、法國梧桐、柏樹等30餘種。經濟林木有桑樹杜仲黃柏厚朴漆樹核桃板栗烏桕棕樹、五倍子等。花卉品種繁多,主要品種有菊花茶花月季牡丹梅花桂花櫻花玉蘭白蘭花(黃桷蘭)、蘭草、含笑梅、木香花(七里香)、杜鵑烏柿(金彈子)、茉莉花貼梗海棠(貼足海棠)、垂絲海棠六月雪晚香玉夜來香水仙玫瑰紫荊、紫薇等。果木有蘋果石榴櫻桃葡萄等。竹類有慈竹斑竹荊竹白夾竹毛竹、硬頭黃、鳳尾竹紫竹刺竹苦竹箬竹共11種。
2016年,溫江區栽植的主要樹種為桉樹、千丈、榿木、麻柳、苦楝等速生、豐產樹種,分別占現有樹木總數的27.3%、27%、10.6%、10.2%和8.5%。法國梧桐、香樟、水杉等栽植亦較普遍。屬重點保護珍稀樹種的有水杉、杜仲、銀杏、厚朴、紅豆木等,但為數不多。

動物資源

溫江區由於無山無丘、植被稀疏,且人口稠密,因而不適於大中型野生動物棲息繁衍。
民國《溫江縣誌》列出全縣家養及野生動物77種。貉、鼬獾、林麝、水獺等已多年未見,烏鴉、老鷹、貓頭鷹已瀕於絕跡,蛇、貓大量減少,致使鼠害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溫江區主要飼養及野生動物共有百餘種,飼養動物以家禽家畜及池塘養魚為多,主要有鴿蜜蜂桑蠶水牛黃牛奶牛山羊等,池塘養魚以白鰱、鯉、鯽、草魚為大宗,近年又引起了尼羅羅非魚、日本白鯽、草鬍子鯰和國內試驗推廣品種如興國紅鯉、東北銀鯽等,全縣常規養殖品種近20個。近年也有人工養殖黃鱔、鵪鶉、蚯蚓及地烏龜,但不普遍。作為觀賞而養殖的動物有金魚、畫眉、相思鳥及外地引起的鸚鵡等。
溫江區野生動物以鳥類和魚類居多,鳥類主要有黃鸝喜鵲啄木鳥畫眉相思鳥白頭翁斑鳩伯勞八哥秧雞、黃雞婆、、鳶、大杜鵑、、鸕鶿、麻雀、偷雀、地麻子、點水雀、竹雞子、烏鴉、貓頭鷹等。魚類主要有桃花魚、白漂魚、黃顙魚、黃勒丁、泥鰍、沙翁子等,此外,還有烏龜、團魚、河蚌、蝦、河蟹等水族動物。其他野生動物主要有蚯蚓、螞蟥田螺蜈蚣、蟋蟀、蜻蜓、蟬、蟾蜍、青蛙、蛇、蜥蜴、壁虎、蝙蝠、巢鼠、黑線姬鼠(華北亞種)、黃胸鼠、大足鼠褐家鼠、小家鼠(華南亞種)、黑腹線鼠等。野貓、野兔、野鴨、黃鼠狼等不多見。

水能資源

溫江區水資源總量6.2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億立方米;地下水1.705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42億立方米溫江區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約40.94%。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地表水資源量開發利用率僅為3.85%,主要靠都江堰工程引入岷江水量供水;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開發利用率約為44.15%。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52.26萬人,戶籍人口48.7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2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194人,死亡人口2462人,自然增長人口數373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92‰。

民族

漢族為主,有少數藏族羌族彝族土家族回族壯族滿族等兄弟民族。

經濟

綜述

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45.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05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71.19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254.76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結構為3.5:49.8:46.7。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47.7%和50.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5661元,增長6.2%。
2018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267.51億元,比上年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49.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3%。其中,第一產業中民營經濟增加值0.17億元,下降61.8%;第二產業中民營經濟增加值144.35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中民營經濟增加值122. 99億元,增長10.1%。
2018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2.4%。其中,食品菸酒類價格上漲1.0%,衣著類價格下降0.3%,居住類價格上漲11.1%,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1.0%,交通與通信類價格下降0.7%,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下降0.4%,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1.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1.2%。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5%。

第一產業

2018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09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022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0.78萬噸,油料總產量0.05萬噸,肉類總產量0.11萬噸。全年農村生產用電量達5543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折純)2885噸。發展年銷售收入上兩千萬元龍頭企業21個,創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個,獲得農產品有機認證4個。

第二產業

2018全年工業增加值260.37億元,比上年增長8.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7.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9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7.9%。分產業看,三大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總產值增長15.6%,占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8.8%。其中健康食品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分別增長8.6%、31.4%、18.9%。主要產品生產保持穩定。
201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8.59億元;利稅總額43.61億元。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134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98家。

第三產業

201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92.37億元,增長9.9%;餐飲收入29.05億元,增長12.4%。按經營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99.68億元,增長10.6%;鄉村實現零售額21.74億元,增長9.8%。
2018年末,全區共有55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和19家限額以上個體戶及產業活動單位。年末共有A級景區5處,其中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2處,2A級景區1處;全年接待遊客1601.5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8.49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全年共申請專利4242件,其中專利授權3009件。

教育事業

溫江區域範圍內共有國小16所,在校學生3.96萬人,專任教師2287人;普通中學17所,在校學生2.02萬人,專任教師1713人;普通高校(含高職院校)11所,在校大學生10.35萬人。
溫江區行政區域內普通高等學校一覽表
主要中學
學校名稱
備註
成都市教育局直屬全國重點中學
溫江區教育局直屬全省重點中學
四川省一級示範高中
四川省二級示範高中
溫江區教育局直屬私立學校
主要國中
溫江區湧泉學校
溫江區公平學校
溫江區永寧中學
溫江區壽安學校
溫江區踏水學校
溫江區和盛中學
溫江區永盛學校
溫江區金馬學校

文化事業

2018全年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49.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5%。年末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5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48.9萬冊,劇場、影劇院7個。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共有醫院2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82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個,衛生院10個,村衛生室152個,門診部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5807張;衛生技術人員60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219人;全年各類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數548.44萬人次,其中,門、急診人次達529.93萬人次。
溫江區醫療機構名單(部分)
成都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溫江院區
溫江區婦女兒童醫院(原溫江婦幼保健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醫院
溫江區同仁醫院
溫江區人民醫院
成都市艾思特國際腫瘤醫院
溫江區人民醫院光華院區
溫江區魚鳧醫院
溫江區人民醫院永寧院區
溫江區金馬醫院
溫江區中醫院
溫江區蓉台醫院
溫江區紅十字醫院
溫江區萬春醫院
溫江區光華醫院
成都市長庚醫院

社會保障

2018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1.72萬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0.63萬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22.55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33.4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15萬人。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64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16人。

交通運輸

2018年末轄區內公路里程達833.3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806.38公里,高速公路26.96公里。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8.70萬輛。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155052萬人公里;全年公路貨運周轉量5568萬噸公里。全區全年完成客運量4516萬人次,完成貨運量108.7萬噸。

歷史文化

花木文化

歷史上,位於溫江區中心城區的柳城街道,是4000多年前古蜀魚鳧王國領地。因魚鳧王建都,下令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溫江城北魚鳧城遺址)。魚鳧亡國後,每年魚鳧城依然萬柳迎春,隋代建萬春縣,民間稱柳城,因水道遷移,縣城南遷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溫江。縣內種柳風俗盛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種柳樹是清嘉慶年間大修時,於環城濠溝沿堤植柳700餘株,柳城的美譽流傳了整整四千年。

魚鳧文化

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來生活於岷江上游的魚鳧氏族,進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領繼蠶叢柏灌之後而為蜀王,史稱魚鳧王。

風景名勝

魚鳧遺址
魚鳧遺址位於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依稀可見城牆遺蹟。古城遺址埂長1810米,保存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初次發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體形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鑿、石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餘件、陶器數十件,以及房址、城牆、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
溫江文廟
溫江文廟,建於宋鹹平初,明末四年毀於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迭經擴建。1984年2月16日(農曆正月十五日),文廟大成殿因火災被焚毀,左右兩廡,東西兩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築風貌。
陳家桅桿
陳家桅桿位於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天鵝村,系清代鹹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年營建,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經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於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築群。上花鳥彩繪,光彩奪目。
溫江區(溫江縣)
大乘院
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溫江區公平惠合村,屬溫江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史載,始建於宋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擴建,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後又加維修,故有新廟子之名。
國色天鄉樂園
置信·國色天鄉樂園地處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屬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生態示範區,是置信集團進入文化旅遊產業的標誌性項目。項目集千畝主題公園、五星級酒店、會議中心、高尚國際主題社區、自然生態綠地於一體,並輔以歐洲風情商業中心、國際雙語學校、幼稚園、大型醫院等完善的配套設施”。
溫江水上樂園
國色天鄉二期水上樂園,總占地面積近300畝,將於2012年6月盛大開園,是西南地區首家大型戶外水上主題樂園,建成後將填補西南片區水上樂園行業空白。水上樂園由夢之港、花之島、狂歡海三大主題區域構成。
泰迪熊博物館
中國泰迪熊博物館落戶於成都市溫江區金馬鎮金馬湖畔,於2012年正式向公眾開放。它是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鐵二局和韓國JS&F公司聯合打造。設定有歷史館、中國館、世界館、海的世界、藝術之熊、熊貓園、雕刻廊、韓流館和錯視空間、互動空間、彩繪空間。

著名人物

姓名年代事跡
後蜀
後蜀官員外郎、侍御史、山南道節度判官
堯湛
清代
蜀中詩人,存《志果齋詩集》《古錦囊集》
清代
蜀中詩人,存《巴山七種》
王再鹹
清代
蜀中詩人,存《湧泉詩集》
吳慶熙
中華民國
今萬春人,四川著名革命派人士,四川保路同志軍統帥,“四川英雄”
馮化之
中華民國
今金馬人,民國21軍第一師師長,陸軍少將
李東海
中華民國
今湧泉人,川西醫聖
王光祈
中華民國
今萬春人,中國著名音樂學家、愛國主義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曾學傳
中華民國
今湧泉人,四川國學院院長(後併入四川大學)
宋潤生
中華民國
今湧泉人,著名川劇藝術家,被譽為“西方聖人”
楊志全
中華民國
今湧泉人,畢業於成都高等師範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工程院院士
夏 炯
中華民國
今湧泉人,四川軍閥楊森部20軍軍長,民國陸軍中將
瓊瑤
中華民國
出生於柳城,後遷往台灣省,原名陳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
賈培之
中華民國
今柳林人,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
官夢蘭
中華民國
今湧泉人,國立四川大學教授,著《勵志齋文叢》
李國定
中華民國
今柳林人,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
劉藜芳
新中國
今柳城人,原溫江地區政府督學
曹荻秋
新中國
原籍資陽,成長於湧泉,中共八大代表,原上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
劉儀偉
新中國
今天府人,著名主持人,語言幽默,身兼多職
胡韻
新中國
今湧泉人,中國詩歌協會副會長,當代青年作家、學者、詩詞活動家
周仕強
新中國
今玉石人,四川金強事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金強男籃俱樂部主席
劉仁懷
新中國
今湧泉人,板殼結構分析與套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學教授、校長
張志成
新中國
今金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司令、中將軍銜

獲得榮譽

2004年6月,獲得“全國百強縣”稱號。
2005年9月28日,舉辦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簡稱(“花博會”)。
2007年11月26日,獲得第十一屆全球“國際花園城市”榮譽稱號。
2008年,獲得“國際人居獎”杜拜最佳人居良好範例稱號。
2009年,獲得“影響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獎榮譽稱號。
2013年,獲得中國生態樣板區(全國僅有的三個區縣之一)。
先後獲得“聯合國全球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傑出成就獎”、“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示範獎”、“國際花園城市”、“杜拜獎”等多項殊榮。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71位,四川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第5位。
2015年11月27日,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