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 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具9-13葉,稍下彎,直徑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彎,下部挺直,綠色;節間長30-50厘米,幼時薄被白蠟粉,並於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後者在近節以下部分尤其較為密集,老時則光滑無毛,竿壁稍薄;節處稍隆起,無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節即開始,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較粗長。
竿籜幼時薄被白蠟粉,早落;
籜鞘 呈梯形,背面無毛,先端稍向外緣一側傾斜,呈不對稱的拱形;籜耳極微小以至不明顯,邊緣有少許繸毛;籜舌高1-1.5毫米,邊緣呈不規則的短齒裂;籜片直立,易脫落,狹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脫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漸尖,基部寬度約與籜鞘先端近相等。
末級小枝具5-12葉;
葉鞘 無毛,縱肋稍隆起,背部具脊;
葉耳 腎形,邊緣具波曲狀細長繸毛;葉舌圓拱形,高0.5毫米,邊緣微齒裂;葉片線形,葉片長3.3-6.5厘米,寬4-7毫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麵粉綠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具粗糙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
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枝
簇生 於花枝各節,並在基部托有鞘狀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6厘米;先出葉長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具芽
苞片 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狹卵形,長4-7.5毫米,無毛,具9-13脈,先端鈍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間
小花 為兩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4-4.5毫米,無毛;穎不存在;外稃兩側稍不對稱,長圓狀披針形,長18毫米,無毛,具19-21脈,先端急尖;內稃線形,長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6脈,脊外有一邊具4脈,另一邊具3脈,先端兩側各伸出1被毛的細長尖頭,頂端近截平而邊緣被短纖毛;鱗被中兩側的2片呈半卵形,長2.5-3毫米,後方的1片細長披針形,長3-5毫米,邊緣無毛;
花絲 長8-10毫米,
花葯 紫色,長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畫筆狀毛;
子房 卵球形,長約1毫米,頂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柱頭3或其數目有變化,直接從子房頂端伸出,長5毫米,羽毛狀。成熟穎果未見。
分布範圍 原產中國,華東、華南、西南以至
台灣 、
香港 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 鳳尾竹喜
酸性 、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盆栽的培養土以腐葉土1份、園土0.5份、及少量河沙和礱糠灰等混合配製而成。忌粘重、鹼性土壤。
繁殖方法 分株: 可在2-3月結合換盆時進行,分株時將生長過密的株叢,從盆中倒出,從根莖處用刀切開,另行上盆。注意不要傷根。切分時至少要讓每個筍芽都帶有一枝老竹,並儘量保留鬚根,以期保證成活。新分的植株要栽在大小適中的盆內,培以沃土,注意灌水,保持濕潤,置於半陰處養護,筍芽將迅速成長。
扦插: 鳳尾竹
扦插 繁殖在5-6月進行,將一年生枝剪成有2-3節的插穗,去掉一部分葉片,插於沙床中,保持濕潤,當年可生根。
栽培技術 溫度 鳳尾竹為常綠叢生灌木。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強光曝曬,怕漬水,宜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溫度不低於0度。
光照 鳳尾竹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喜歡潮濕和溫暖,還喜歡半通風和半陰。冬天應該搬到室內有陽光的地方。鳳尾竹喜向陽高爽之地,有“向陽則茂,宜種高台”之說;但也能耐陰,可作為室內觀葉賞姿的理想裝飾。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視窗通風處,入冬放置在向陽處,就可良好生長。地栽的鳳尾竹,春後抽長新葉(這是
畏寒 之反映),在暖地則四季常青。
土壤 鳳尾竹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以pH4.5至7.0為宜,忌粘重、鹼性土壤。北方土壤鹼性強,可加入0.2%的硫酸亞鐵。土壤最好為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
沙質 壤土,可用農田土拌紅黃壤、腐殖土與細沙。菲白竹如用普通盆土栽植成活率低,可用蛭石或泥炭拌珍珠岩作為基質,成活率較高。以保持姿態的優美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鬆的沙質土就可以了。
水分 鳳尾竹喜濕怕積水,裝盆後第一次水要澆透,以後保持盆土濕潤,不可澆水過多,否則易爛鞭爛根。從裝盆至成活階段還要經常向葉片噴水。如果盆土缺水,竹葉會捲曲,此時,應及時澆水,則竹葉又會展開。夏天平均1至2天澆水一次,冬天少澆水,但要保證盆土
濕潤 ,以防“乾凍”。
肥料 鳳尾竹肥料以有機肥為主,經腐熟後的畜糞、垃圾肥及河泥等均可。有機肥主要作為基肥,拌入盆土中混合使用,用量一般為盆土量的10%至15%。鳳尾竹生長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
病蟲防治 受到真菌等病菌侵害引起的
葉斑病 ,易使葉片局部壞死,出現黃色斑點或斑塊,嚴重時整葉枯黃脫落,受到花葉病毒侵染後葉片上出現黃綠相嵌的斑駁,遭受介殼蟲、
紅蜘蛛 等為害,葉片也會變成局部黃枯,甚至整葉萎黃脫落。均應及時噴藥防治。
主要價值 適於在庭院中牆隅、屋角、門旁配植,植株較小的鳳尾竹可栽植於花台上,也可製作竹類盆景,同時也栽於寺廟庭園中,在南方地區也常作為低矮綠籬的配植材料廣泛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