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紅茶

湖南紅茶

湖南紅茶始於1854年,自清同治年間,就已列為貢品,並與“祁紅”、“建紅”鼎三而足,同為中國紅茶。湖南紅茶是中國歷史上三大紅茶之一。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主產區域,品種,種植技術,大田扦插苗技術,容器苗快速繁育技術,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控,採收,

發展歷史

湖南紅茶始創於1854年。
清鹹豐七年(1857年),贛粵茶商在桃源設莊收購鮮葉,試製工夫紅茶,始為湖紅工夫。清同治四年(1865年),於桃源沙坪開埠運銷紅茶,經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出口國外。
1915年湖紅工夫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後,湖南紅茶成為世界紅茶的代表。
湖南紅茶
“湖南紅茶”茶葉加工職業技能競賽現場
自1891至1916年的25年中,湖南紅茶年產80萬擔,1915年超過100萬擔,主產縣有新化安化石門、桃源、平江等。
20世紀50年代,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漣源、石門等縣相繼建立國營紅茶精製廠。
1955年,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厂部第一次頒發《紅茶技術規程》。
1958年,開展技術革新,開始使用揉切機試製分級紅茶。
20世紀末,國家取消紅茶出口補貼,湖南紅茶淡出市場。
2018年起,湖南省農業農村廳開始在全省支持“湖南紅茶”省級公用品牌建設。
湖南紅茶
湖南省紅茶產業發展促進會
2019年8月1日,湖南省紅茶產業發展促進會在長沙成立。審議通過了《“湖南紅茶”品牌使用管理辦法》。

主產區域

湖南紅茶產自武陵山脈雪峰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茶園集中建設在海拔300-1000 m之間,全省122個縣(市、區)中有78個產茶,其中有30個重點產茶縣。
湖南紅茶原產地域地理範圍為東經108°47′-114°45′、北緯24°39′-30°28′,總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基本覆蓋湖南全境,包括域內的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張家界市益陽市常德市婁底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14個市(州)107個縣(市區)。
湖南紅茶
湖南紅茶在湖南的分布

品種

郴州市以汝城白毛茶為特色品種,永州市以江華苦茶為特色品種,邵陽市以城步峒茶為特色品種,益陽市以雲台山種為特色品種,湘西州以黃金茶系列為特色品種。發揮主推良種優勢,湘中地區推廣櫧葉齊、城步峒茶、湘紅3號;湘南地區推廣英紅九號、櫧葉齊、湘茶研8號(原瀟湘紅21-3)、金萱、金觀音;湘西地區推廣保靖黃金茶1號、櫧葉齊;湘東、湘北地區推廣櫧葉齊、保靖黃金茶1號、金觀音、軟枝烏龍
湖南紅茶
湖南紅茶

種植技術

大田扦插苗技術

苗圃整理
要求:地勢平緩(坡度小於25度)、水源充足、易於排灌。有效土層厚度0.4米,其餘園地有效土層0.8米,pH值4.5-5.5。
整地:根據地勢開圍溝,一般為40厘米深、30厘米寬,1畝地開一條腰溝。按150厘米開廂(含溝、埂),廂溝深15厘米、寬30厘米,廂面寬120厘米,平整不積水。廂面加黃土,厚度6厘米,每畝黃土量27立方米。
遮蔭:用竹拱(玻璃纖維桿)支撐遮蔭網,每廂每1.2米插一根竹拱,形成龜背型的遮蔭棚,棚中高50厘米,周邊用長20厘米左右竹籤(玻璃纖維簽)固定遮蔭網,每畝地約需竹弓(玻璃纖維桿)420根,竹籤(玻璃纖維簽)700根。
扦插繁育
插穗標準:選用適制紅茶品種作母本剪取插穗,插穗長3-4厘米,每穗帶一個完整的腋芽和一片健康的新葉,上端剪口距葉柄著生處0.4厘米,剪口下端不能低於腋芽生長點。一般一節一穗,節間較短的枝條,可兩節一穗,僅留上位葉;
密度:行距為8厘米,穗距為2厘米,每畝插穗32萬穗。
茶苗出圃
苗高:自根頸處量至頂芽基部,用尺測量,精確到0.1厘米;苗粗:距根頸10厘米處的苗乾直徑,用遊標卡尺測量,精確到0.1毫米;側根數:根徑在1.5毫米以上的根總數。
苗木質量:以苗齡、苗高、莖粗和側根數為分級主要依據,分為Ⅰ、Ⅱ兩級,低於Ⅱ級標準為不合格苗。純度要求100%。
中小葉品種扦插苗質量指標
級別
苗齡
苗高(厘米)
莖粗(毫米)
側根數(根)
純度(%)
Ⅰ級
一足齡
≥30
≥3.0
≥3
100
Ⅱ級
一足齡
≥20
≥2.0
≥2
100
包紮:100棵一小捆,5小捆一大捆,用稻草包紮,根據要求套袋,做到保濕透氣,防止重壓和風吹日曬。數量誤差2%以內。

容器苗快速繁育技術

育苗棚
選擇塑膠大棚或溫室為育苗設施,將苗床整平,苗床寬1.2米,長度不超過15米,苗床間用排水溝隔開,溝寬30厘米、深15厘米,在大棚或溫室外覆蓋一層遮陽率80%的遮陽網,棚內配備灌溉設施。
基質
選用草炭土為育苗基質。
穴盤
選擇50孔穴盤為扦插育苗容器,將基質灑水拌勻後裝穴盤中。
扦插
一穴一個插穗,將剪好的插穗插入準備好的穴盤中,扦插深度為插穗底部位於穴盤正中間的深度,插穗葉片方向保持一致。
苗期管理
扦插完成後澆透水,待葉片晾乾後噴生根劑和消毒劑,後續管理主要在於控制基質的濕度和空氣濕度,基質濕度60%-70%,空氣濕度80%左右。每7-10天補水一次,每20天防治一次病蟲害,在氣溫持續低於10℃的冬季可適當減少病蟲害防治次數。扦插後第4個月開始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0.2%的尿素水溶液。第5個月開始噴施1∶300複合肥水溶液,並進行揭網煉苗。
培育大苗
每缽栽2株茶苗,一般用口徑10-13厘米、裝土後高度約10厘米的營養缽,營養土以草炭土為主,適量添加有機肥進行配製,營養缽中培育4-5個月後可出圃移栽。移栽成活率95%以上,長勢快,定植後1年內可採茶。
出圃與運輸
穴盤苗扦插後第6個月可出圃移栽,起苗後一般用長、寬、高為60厘米×40厘米×20厘米的塑膠筐裝運。

茶園管理

要求
選擇坡度15°以下,開墾深度60厘米以上,茶園道路路面平整且形成小型路網,步行道、田間道和機耕道相互連通,方便運輸。
條栽種植,雙行雙株或雙行單株,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5厘米,株距33厘米,行長30-45米;階梯茶園,梯面寬不少於200厘米,距內側100厘米處條栽;每加植1行,梯面增寬150厘米。
灌溉方式
滴灌:滴灌時間,依土壤濕度和茶樹生理指標,結合天氣,分析確定。乾旱季節,在茶樹需水臨界期之前進行。第一次滴灌保持田間持水量90%。
噴灌:將水通過水泵增壓,由噴頭射向四周空中,以自然降雨的方式落在茶園,需在茶園中鋪設管道,合理安裝固定噴頭。
施肥技術
要增施有機肥,在施用氮肥基礎上,增加磷鉀肥比重,配施微肥
施肥量:按細嫩采和適中采的標準計算,100千克乾茶需要500千克鮮葉,一芽一葉占160千克,一芽二葉占340千克。一芽一葉全氮含量7.55%,一芽二葉全氮含量6.73%,100千克乾茶所需25千克尿素(45%)+150千克複合肥(15%)。
施肥措施 :
基肥(當年茶樹地上部分停止生長後):幼齡茶園,150-200千克/畝菜子餅或800-1000千克/畝農家肥;成齡茶園200-250千克/畝菜子餅或1000-1200千克/畝農家肥,配合茶樹專用複合肥等均勻施入溝中後及時蓋土。
催芽肥(春茶開採前15天左右):幼齡茶園施用茶樹專用複合肥40-50千克/畝或用尿素30千克/畝;成齡茶園施用茶樹專用肥、複合肥50-60千克/畝或用尿素40千克/畝,施肥後及時覆土。
夏肥(春茶結束後):幼齡茶園追肥尿素15-20千克/畝;成齡茶園追肥尿素20-30千克/畝。
秋肥(夏茶結束後):占總量的20%,以速效氮肥為主,已封行的茶園,則在兩行茶樹之間開溝施肥。
樹冠培養
培養良好採摘面,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採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養最佳化樹冠,復壯樹勢。
覆蓋度過大的茶園,應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隙20厘米左右,以利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修剪枝葉應留在茶園內,培肥土壤,病蟲枝條和粗乾枝應及時清除出園。

病蟲害防控

防控對象
茶角胸葉甲、灰茶尺蠖茶毛蟲茶小綠葉蟬茶麗紋象甲茶餅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等。
生態調控
園地坡度小於25度;茶園四周種植萬壽菊芝麻、三葉草等蜜源植物;茶園行間種植遮陰樹木如桂花樹杜英紫薇、景葉白蘭杉樹槐樹等,花卉植物如杜鵑花格桑花紫花苜蓿等,綠肥如油肥一號、三葉草、茶肥一號等。
防控策略
輕控,利用非化學防治技術來控制茶葉病蟲害,壓低基數。
燈誘:使用風吸式太陽能誘蟲燈。設定密度20-25畝/台,光源距茶蓬40厘米,根據防控對象在每代成蟲羽化期天黑後開燈6-8小時。
色誘:使用可降解色板。防控茶小綠葉蟬設定密度20-25塊/畝,東西朝向,色板距茶蓬5-10厘米;防控茶角胸葉甲40塊/畝,色板放在茶蓬下方。
性誘:性誘劑3-5套/畝,懸掛高度距茶蓬5-10厘米。
防治灰茶尺蠖,在3月上旬至10月中旬;
防治茶毛蟲,6月上旬至7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30天左右更換一次誘芯;
茶小綠葉蟬性誘芯可配合色板使用。
輕防 病蟲危害達到一定程度,在輕控前提下,採用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進行防控。
茶小綠葉蟬蟲口達到防治指標,噴施0.3%印楝素120-150毫升/畝,或0.5%藜蘆鹼600-800倍液或茶皂素
茶毛蟲蟲口達到防治指標,噴施橄欖鯊60-75毫升/畝,或16000IU/毫克蘇雲金桿菌800-1600倍液。

採收

細嫩采
採摘單芽、一芽一葉以及一芽二葉初展的新梢,適用於名優紅茶,全年可采1-2輪次,鮮葉量200千克左右。
適中采
採摘一芽二、三葉和細嫩對夾葉,適用於大宗紅茶,全年可采2-3輪次,鮮葉量200-300千克。
成熟采
一芽三四葉和同等嫩度地對夾葉,適用於機采,用於加工紅碎茶、紅茯磚,春茶結束後可采3輪次,鮮葉量600-700千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