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人口,交通,經濟發展,工業,農業,第三產業,民情風俗,桃源方言,擂茶,民間曲藝,名勝古蹟,桃花源,桃源八景,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友好縣市,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域屬楚國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於今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黃楚村的采菱城遺址)。
秦朝時,屬黔中郡。
公元50年(東漢建武二十六年),桃源地域從臨沅縣析出,置
沅南縣,隸屬武陵郡。其縣治設於武陵縣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區
長茅嶺鄉)。
公元106年(
漢殤帝延平元年)遷至潯陽坪(今漳江鎮潯陽坪村)。三國、
兩晉、南北朝時期,縣名均為沅南縣。
公元583年(
隋文帝開皇三年),合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隸屬
朗州。
唐、五代時期,今桃源地域均為武陵縣的一部分。
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轉運使
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後,建議置桃源縣。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
桃花源記》傳頌於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晉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觀,名桃川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桃源縣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1950年8月,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改為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桃源縣隸屬其下。1969年,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被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1980年撤銷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4月改為常德市,桃源縣仍屬其治下。
1984年春,全縣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8月13日,設立桃花源、黃石、三陽港、西安、沃溪等5個建制鎮(其中沃溪鎮於1986年12月隨同湘西金礦的行政劃歸沅陵縣管轄)。1986年1月,撤銷楓樹鄉、茅草街鄉,設立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
1995年,桃源縣撤銷9個區公所,將原有59個鄉鎮調整為8個鎮、3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漳江鎮、三陽港鎮、西安鎮、沙坪鎮、陬市鎮、桃花源鎮、黃石鎮、漆河鎮、九溪鄉、木塘垸鄉、馬鬃嶺鄉、牛車河鄉、太平橋鄉、太平鋪鄉、車湖垸鄉、雙溪口鄉、龍潭鄉、寺坪鄉、觀音寺鄉、興隆街鄉、蘆花潭鄉、佘家坪鄉、楊溪橋鄉、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泥窩潭鄉、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鄭家驛鄉、牯牛山鄉、架橋鄉、鐘家鋪鄉、茶庵鋪鄉、郝坪鄉、熱市鄉、凌津灘鄉、浯溪河鄉、理公港鄉、黃甲鋪鄉、剪市鄉、深水港鄉、盤塘鄉。總面積444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96.6萬人,縣政府駐漳江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桃源縣常住總人口932771人,其中(15個鎮、25個鄉),漳江鎮112497人,陬市鎮53587人,盤塘鎮21096人,熱市鎮29628人,黃石鎮19970人,漆河鎮55412人,理公港鎮15568人,觀音寺鎮23264人,龍潭鎮27675人,三陽港鎮23407人,剪市鎮24384人,茶庵鋪鎮24717人,西安鎮14443人,沙坪鎮16697人,桃花源鎮29351人,青林鄉22310人,車湖垸鄉15554人,楓樹鄉30403人,木塘垸鄉34059人,架橋鄉30933人,馬鬃嶺鄉21398人,雙溪口鄉23681人,郝坪鄉10969人,九溪鄉21674人,黃甲鋪鄉16771人,鐘家鋪鄉15568人,牛車河鄉13196人,余家坪鄉21183人,太平橋鄉15885人,浯溪河鄉13810人,深水港鄉19883人,泥窩潭鄉17509人,凌津灘鄉17625人,興隆街鄉11546人,太平鋪鄉10670人,牯牛山鄉6625人,楊溪橋鄉10759人,寺坪鄉12954人,鄭家驛鄉12970人,蘆花潭鄉13140人。
行政區劃
自
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置桃源縣後的一千餘年間,縣內政區劃分,常撤常合,易動較大。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半個世紀以來,就經歷了6次大的易動。1988年,全縣政區劃為9區、51鄉、8鎮(其中城關、陬市兩鎮為縣直屬鎮)。1995年11月,實行撤區並鄉,縣內取消區建制,合併為40個鄉鎮(鄉25個、鎮15個),844個村,16個居民委員會,8748個村民小組,80個居民小組。
截止2008年12月31日,桃源縣轄40個鄉鎮(現有鎮18個、鄉20個、民族鄉2個),822個村,55個居民委員會。
2017年2月,桃源縣楊溪橋、鄭家驛、雙溪口、牛車河、九溪等5個鄉將撤銷鄉建制,並在各自原行政區域基礎上設鎮。
2018年2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政府批准,原桃源縣漳江鎮撤銷,設立漳江、潯陽2個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漳江閣、文昌閣、漁父祠、觀音巷、黃花井、紡城路、文星園、西苑、白佛閣、官家坪、楚旺、交岩、桐木港
行政村:海螺山、均田坪、延泉、富強、勝利、高湖、高橋、金鳳、雲台、金雁、高岩、和諧、金旺
潯陽街道
轄8個社區(二里崗、蓮花湖、洞庭宮、萬壽橋、堯河、義豐坊、梅溪橋、八字路)和10個行政村(鐵船堰、菉蘿坪、福慶山、豐禾、大平、教仁、綠溪口、仙石、鎮江渡、廻峰)
轄:下街、上街、解放街、興盛街、李家洲、萬家咀6個居委會;崇慶、酒鋪(崗)、五桂、毛家橋、指防(口)、東林、高灣、高家崗、朱家崗、長樂、戴家口、李家崗、楊家巷、三里舖、畹田、郊區、茶庵、新堤、鸕鶿洲、竹林、畲田(坪)、塞水(庵)、鹿田(坪)、黃溪港、馮家壋、印山(庵)、神仙橋、土地坡、長嶺、黃花(橋)、洋洲31個村委會。郵編:415701
轄:盤龍橋、回龍庵2個居委會;白鶴、車家坪、六房灣、花樹橋、黃葉崗、常青、朱家港、王家壋、紅岩山、華林、青草崗、鐵家壋、楠竹鋪、白家堉、張家橋、董家坪16個村委會;創元生活區。郵編:415702
轄:熱水坑、棠梨崗2個居委會;湯口、鳳鳴、粟坪、彰善、九龍、龍家咀、榮祿、大田、勝豐、雲泉、溫泉、永豐、金鳳、桃子、馬家堰、象牙、明月、太平寺、夏家堉、星德山、菖蒲(埡)、山河、華林、平橋、松樹、會同、得五崗、老棚、桃埡29個村委會。郵編:415709
轄:和平、萬壽街2個居委會;金鶴、泉井、黃安、楊柳、金洪、花園、新橋、東山、新灣、雙(拱)橋、桃花(井)、施家、竹岩、新鋪、卓灣、包公(潭)、莫堉、向垉、學堂(堉)、杜灣、香山、郭灣、大谷、卓溶、陳棚、觀音(洞)、寨坡、(黃石水庫)榔樹埡28個村委會。郵編:415707
轄:仙鶴路、興隆祠、長壽街、仙人山4個居委會;勒馬山、紅光、六角堰、石板坪、曉溪、列甲橋、建華、羅灣、禁碑埡、聶坪、漢宮(廟)、廟兒崗、玉鳳坪、曙光、華岩河、黃鳳坪、展旗(山)、謝家壋、新華、崇壽寺、金龍山、鐵佛寺、劉家咀、重陽、黃婆(店)、白家溶、奪旗(山)、方家橋、龍昌(寺)、鎮龍(觀)、玉皇坪、黃土堉、高碑、株湖、碌場(橋)、封火溶、八房坪、獅子、關橋、福星(山)、呂家壋、湧泉(寺)、約集崗、新民、天保(山)、白馬坪、鄭坪、聚寶(山)、松嶺崗、顯化(崗)、連珠橋51個村委會。郵編:415705
轄:蘭溪居委會;觀音埡、白洋坡、觀音橋、牌樓寺、獅子坪、楊公橋、洗馬池、馬進洞、泥頭山、小河口、養珠湖、金雞山、商家坪13個村委會。郵編:415711
轄:姚家坪、長潭坪2個居委會;舒溪、會人溪、田坪界、湯家界、株木溪、小館、道山頭、朱家山、板溪、撩弓溪、野豬溪、東陽溪、高家洲、李家坪、梁家界、蘇坊溪、湯家店、蕭家坪、臘洞溪、曾家河、雷家洲、燕家坪、高都驛、大洑溪、甘溪、楊家溪、燕家溪、馬鬃嶺、白石溪、羊樓坪、連岩頭、桃兒堉、劉家坪33個村委會;株木溪、萬陽山、團垉3個林場。郵編:415718
轄:大屋、龍中2個居委會;丁家坊、杜家坊、棗兒埡、皮家堉、株木山、水碓堉、仙花山、王家溪、郭家界、左家溪、落家坪、黃傘坡、雙堰埡、同觀山、徐家坪、楠木灣、花香坪、沉溪坪、桃花溪、湖田界、梨樹埡、剪家界、鄢家溪、松山寺、七鈴坪、金盆山、仙境埡、小洑溪、羅家灣、仙峰(山)、仙娘、梁皇殿、郭家橋33個村委會。郵編:415717
轄:新湖、上街2個居委會;裴家埡、株木橋、官家洲、叢桂山、三陽、土黃坪、袁家坪、白岩寺、青草坪、株木堉、禾生堉、新屋、茅葉寺、紅岩(壋)、青家坪、石牛山、白栗坪17個村委會。郵編:415714
轄:剪家溪、中巷口2個居委會;湖堤、喜雨、姚公坪、騎龍、龜山、發軔(沖)、岩咀、梅子、九龍、旺家(莊)、沙蘿、八公(橋)、岩板灘、天台山、九龍殿、白麟洲、廣福殿、張家灣、老鋪崗、鵝公井、岩子崗、走馬坪、玉皇殿、五峰山、新鋪(崗)、板橋灣、八頭山、獅子殿28個村委會。郵編:415719
轄:橋東、橋西2個居委會;江岩、鐵山溪、堰塘灣、茶庵鋪、下高坪、新店驛、毛家溪、黃鹿坪、上高坪、古溶溪、西溪、陳家溪、玉印山、長板鋪、賀家埡、七里沖、盧家沖、八斗溪、尚寺坪、長崗(頭)、三元潭、松陽坪、雲台、木石溪、向雲(寨)、下南溪、李梓溪、雙岔溪、正溪29個村委會。郵編:415725
轄:閔家坪居委會;桃安、文明、東安、橋塘、千斤園、西安(溪)、土洞溪、大水田、和平溪、山洞溪、楊柳山、明溪、磨子坪、石板溪、大池塘、湖南坪、白洋坪、薛家沖18個村委會。郵編:415726
轄:大橋、大興、萬壽宮3個居委會;沙坪、油溪、金明、紗帽莊、紅花、湖湘(坪)、官(店)坪、紅土(坳)、賽陽、南坪、後溪、湖坪、大約坪、晚溪、岩門界、竹山、小溪17個村委會。郵編:415723
轄:桃花源、翹望咀2個居委會;青山、桃花(源)、水溪、膏田(坪)、雙湖、雙崗、黃土坡、金橋、金井、同仁、湯家山、聯岩、白櫟、虎形、井崗、金盤(堆)、伏圖山、楠竹、蟠龍、官莊、上莊、農協、集雲、馬家坪、鄭家沖、朝陽、三莊、茶莊、三合、雙峰30個村委會。郵編:415722
轄:架橋、東門橋2個居委會;六斗港、葉家坡、覃家溶、軍溶、蔡家堰、鐵爐崗、挖斷崗、吳家橋、車堰、翰林橋、倪家溶、萬代崗、跑馬(崗)、讓湖(坪)、石(家)坪、農團、麒麟崗、新橋(坪)、祠堂(崗)、天鵝(堰)、朝陽(山)、馬路、南昌溶23個村委會。郵編:415702
轄:馬鬃嶺居委會;陶家溶、吉安灣、沈家港、木槎(橋)、鶴峰、竹灣、羅家店、響水壋、大路坪、三口堰、文峰山、平庵、沙堰、劉炎、興安(場)、白雲寺、尖峰崗17個村委會。郵編:415702
轄:凌津、窄溶、五一3個居委會;青龍、紀公、安溪、三印、馬石(溪)、堡子(堆)、穿石、石洞、一甲(程)、新湘溪、紅鶴、金龍(寨)、黃龍、琚家溶、獅寶、高峰、鮮花(井)、牧馬口、仙人溪19個村委會。郵編:415719
轄:莫溪堉、南堉、古堤、青林、堆金、金雞(堰)、黃楚、珠明、馬灣、羊耳、大洋、白洋河、安家(沖)、項家(堰)、茨樹(埡)、觀山(嶺)16個村委會。郵編:415700
轄:長堰、車家灘、游家河、古市、交岩(寺)、高湖、黃土、四坪、延泉、鳳凰、巴溪、艟船洲、小洲13個村委會。郵編:415700
轄:栗林壩、田河、老井、江家堉、金雞山、桐嶺、南嶽、袁家巷、大家灘、牛場、仙塢、黎家坡、桂竹崗、蘇家堆、莊家橋、公路、回維、新屋崗、覃家咀、新河、砌口、雞婆山、田湖23個村委會。郵編:415701
轄:仁豐、馬鞍、周灣、雙港、貴陽、桂洲、文藝、正洪、三汊港、慶蘭、樟樹、彭家湖、長堤、易家橋、王排洲、龍虎、大溪、三元、桫木(塘)、集民20個村委會。郵編:415701
雙溪口鎮轄11個建制村,總面積66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5萬人左右,鎮人民政府駐復興;牛車河鎮轄12個建制村,總面積170.18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1.4萬人左右,鎮人民政府駐柿子坪。郵編:415708
轄:仙娘廟、杉溪、郭家埡、劉坪、圓鼓、黃金(埡)、馬口、暴家(埡)、天會(山)、茅草鋪、金坪、郝坪12個村委會。郵編:415709
九溪鎮轄13個建制村,總面積100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3萬人,鎮人民政府駐九溪。郵編:415706
轄:小蘇(溪)、舒家(坪)、乾元寺、靈岩、三元(橋)、青棚(埡)、街頭(坪)、長壽、河家坪、楊(家)莊、竹園(坪)、汪家(山)、鐵甲、莫家坪、黃甲(鋪)15個村委會。郵編:415711
轄:朱家堉、青年、交界、殷家坪、萬勝、黃家坪、艾家棚、城關、泉栗、伍家坪、千丈河、棚埡、杜坪、馬勒口、陳家界、陳家塔、八斗丘、張家山、銀杏坪、大田垴、落珠坪21個村委會。郵編:415712
轄:柿子坪、毛公壩、凡寺坪、湯家溪、馬路坪、唐家坪、真龍橋、龜龍山、龍鳳山、灰溪(河)、馬家河、馬家堉、黃傘坪、百斗(溪)、大莊坪、洞溪河、麻潭河、水田坪、丁家坪、殷家橋、毛坪21個村委會。郵編:415713
轄:梏木嶺、橋梓堉、騎龍山、盤龍山、貓兒岩、六角埡、東嶽殿、黃荊(堉)、方田堉、龍潮寺、簡家壩、竹林寺、雷峰山、三旺坪、新港、金子山、前山橋、南嶽殿、天寶山、赫曦(堉)、龍陽坪、三聖殿、十字路、大里山24個村委會。郵編:415716
轄:中心、太陽山、跑馬嶺、新坪、向家坪、譚家鋪、九莊峪、兩汊港、青雲山、金鳳山、蘭家橋、黃柏山、龔家溪13個村委會。郵編:415715
轄:株林橋、華陽、楊家港、九龍山、飛龍山、大塘坪、老官坪、彭家坪、明月山、白沙園、金牛場、杉元、浯溪河13個村委會。郵編:415714
轄:子賢(坡)、長湖、八斗(嶺)、發旺、雁落坪、金岩、鴉鵲潭、白鶴山、牡羊崗、蘇金、金牛山、木公(橋)、高橋、鐵靈、高岩坪、梅家沖16個村委會。郵編:415700
轄:五馬寨、燕子岩、湖堰、靈雨寺、仙人岩、青龍山、岩溪寺、集財坡、座河堰、鹹泉寺、牛車磴、燕岩廟、茶驛(坪)、龍門埡、古岩堉、花轎坪、官宦坪17個村委會。郵編:415728
轄:沙灣、興隆、松林、竹林、龍潭溪、大同、桃江、竹園、蕉林、簡家溪、夷望(溪)、陳家灘、黃沙13個村委會。郵編:415721
轄:雙溪、木旺溪、洞溪、太平鋪、連龍、湖塘、成功坪、蘇黃溪、李龍、野毛坪、陸家沖、小桃源12個村委會。郵編:415725
轄:落馬洞、金虧、冷家溪、十八磴、西坪、(下)管水、蔡家塘、黃山(溪)、梁山(坳)、蒼灣10個村委會。郵編:415727
楊溪橋鎮轄14個建制村,總面積192.18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1.7萬人左右,鎮人民政府駐楊溪橋;郵編:415724
轄:楊家橋、金陵、中寺、七鳳山、粟家橋、梨子崗、白石鋪、營盤(洲)、葉家沖、大楊溪、小楊溪、鄭(家)河、游鹿溪、鮮花、青銅溪15個村委會。郵編:415723
鄭家驛鎮轄14個建制村,總面積15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7萬人左右,鎮人民政府駐鄭家驛;郵編:415722
轄:青獅(口)、何坪、蘆花、太平、杏花、興隆(崗)、觀音岩、新躍、高山、馬王溪、向陽、玉坪、老屋棚、黃石溪14個村委會。郵編:415722
2015年,根據桃源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轄鄭家驛、木塘垸、雙溪口、泥窩潭、佘家坪、楊溪橋、九溪、牛車河8個鄉,
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2個少數民族鄉;漳江、陬市、觀音寺、龍潭、架橋、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石、熱市、理公港、剪市、三陽港、沙坪、茶庵鋪、西安、夷望溪、桃花源18個鎮,共10個鄉(其中2個少數民族鄉)、18個建制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桃源縣地理位置經度111° 29' E,緯度28° 55' N,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西起牛車河鄉高峰村萬家河,東至三汊港鄉仁豐村草鞋洲,直線距離約75公里;南起西安鎮薛家沖村獅子嶺,北至熱市鎮老棚村,直線距離約118公里,縣域面積4441.22平方公里,其縣域在湖南省縣(市)中居第四位。
桃源縣西與懷化地區的
沅陵縣、張家界市的
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
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
地貌
桃源縣境地處沅水中下游,雪峰、武陵兩山脈尾端,雲貴高原向湘贛丘陵、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東部地面高程為海拔50米上下,西部200~1000米,南部與北部地勢均由西向東傾斜,海拔一般在50~200米之間。
水文
沅水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呈缺口朝北的“C”字形。境內河段長99公里,有白洋河、大洑溪、小洑溪、夷望溪、陬溪等48條一級支流匯入。沅水河段及各支流下游兩岸,地勢較低,多衝積平原。全境崗地、平原占總面積的22.49%,丘陵占40.15%,山地占35.99%,余為沅水幹流水面。其土質,紅壤居多,水稻土次之,還有黃壤、紫砂土等。
氣候
桃源縣域為中亞熱帶向
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冷熱四季分明,乾濕兩季明顯,多年平均氣溫為16.5℃。年平均氣溫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區低於16.0℃之外,其餘均在16.0—16.5℃之間。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4.5℃,7月最高,為28.5℃,3—10月皆在10.O℃以上。縣域位於雪峰山北端以安化縣為中心的多雨區邊緣,雨量由南向北遞減。年平均降水量為143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年日照時數152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
自然資源
桃源縣耕地面積130萬畝。全縣擁有水面50萬畝,草地52萬畝,丘崗山地400萬畝,森林蓄積量300多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5200萬根,森林綠化率達56.8%。
桃源石材資源豐富,所產
桃花石、大理石、輝綠石、瑪瑙石較為有名,
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就是採用桃源的虎皮黃大理石板材裝飾的。
人口
1988年桃源縣人口為92.7萬,除占99.24%的漢族同胞外,還有回、維吾爾、土家、滿等10個少數民族的同胞。
桃源縣域內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
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人口97.6萬(農業人口82.93萬,非農業人口14.62萬)人。
桃源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和回族均在3000人以上。
交通
桃源縣素有“滇黔孔道”之稱。國道319線,省道1848、1801線縱橫全境。過境桃源的常張(常德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常桃(常德至桃源)高等級公路已經建成通車;石長鐵路桃源站已經全面啟用。沅水黃金水道過境99公里,逆水至貴州,順水入洞庭至長江各碼頭。
桃花源機場距縣城15公里,可起降波音737客機。
經濟發展
2006年桃源縣GDP達到79.1億元,縣級財政總收入3.2億元。
2011年桃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5.8億元,同比增長13%。三大產業比由上年的35.5:32.2:32.3調整為31.4:35.7:32.9,第二產業比重提高3.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實現財政總收入8.5億元,增長3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1億元,增長4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6億元,同比增長4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6億元,增長17.6%。農民人均純收入6347元,增長1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8元,增長13.3%。
工業
2011年,桃源縣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家,達到45家。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51.3億元,同比增長23.2%;實現利潤3.2億元,同比增長51%;入庫稅金3.6億元,同比增長23.6%。實施技改項目138個,完成投入36.6億元,同比增長38.1%。開展關鍵技術產學研合作項目29項,完成研發投入3.2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28億元,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47.5%。創元鋁業、創元新材料、磊鑫科技等3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園區承載能力明顯提升,新增入園規模企業6家。成立了縣經濟開發區投資有限公司,初步形成自主融資建設能力。創元工業園基礎建設投入達到306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9億元,增長24%。
農業
2005年,桃源縣有耕地面積134萬畝,水面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4.1%。縣內盛產水稻、棉花、茶葉、苧麻、獼猴桃、桃源大柚、無核桃柑、柰李、板栗、荸薺、野生葛根,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糧食、油料、肉類產品已躋身全國百強,桃源黑豬、桃源大種雞、桃源大葉茶等名優特產享譽中外。其中,桃源野茶王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認證和國家地理標誌性保護產品。年產糧食60萬噸、棉花產量7500噸、油料8萬噸,年出欄生豬110萬頭、家禽3800萬羽。桃源先後贏得了全國農業現代化試點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縣、首批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及國家商品糧、優質油料、優質棉、瘦肉型牲豬、蛋品出口重點縣和出口綠茶優勢區域縣的美譽。
2011年,桃源縣糧食種植面積達到204.3萬畝,實現總產75.5萬噸。大力推進了5個市級、4個縣級標準化示範園區建設,修訂各類規範、制度、流程52個,成為全省唯一的蛋雞標準化養殖示範縣。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2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11個、綠色食品9個、有機食品認證10個,湖南省名牌產品2個、著名商標3個。新增農機總動力4萬千瓦,水稻機耕、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87.5萬畝和112.5萬畝。全縣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1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1%。集體林地確權、發證率達100%,獲得“全省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第三產業
2011年,桃源縣實現旅遊經濟綜合收入3.2億元,同比增長20%。黃石水域生態公園項目正式簽約,星德福山旅遊開發項目啟動建設。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幫助中小企業落實信貸資金5億元。新開發商品房32.9萬平方米,銷售19.7萬平方米。家電下鄉實現銷售額2.54億元,發放補貼2842萬元。實現貿易出口2489萬美元,同比增長27.6%,居全市第二位。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23.8億元,同比增長23.8%,貸款餘額達到41.6億元,同比增長16.9%。
民情風俗
桃源方言
桃源方言是北方話與江西話融匯後產生的語種,與四川話、重慶話、湖北話發音相近,屬於西南官話常澧片。
桃源方言與北方方言和江西中部(吉水、樟樹、豐城一帶)的贛方言都有密切的歷史淵源關係。從宋到清,桃源一直是京都通往雲、貴一帶官方驛道必經之地,縣人所操語言受北方話影響很深;江西中部人在明代及清初陸續大批遷居桃源,江西吉水、樟樹、豐城話便滲入桃源語言。桃源方言按實際語言可分為中心區和滲透區兩大類。中心區方言是縣內的地道方言,覆蓋縣境中心區域,包括漳江鎮及其郊區,陬市鎮、漆河鎮、三陽鎮及剪市鎮的一部分。滲透區包括桃源與鄰縣接壤的一些狹長地帶。
擂茶
桃源地處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過渡地帶,其民風民俗有其自己的特色。在飲食上,桃花源一帶流行喝“
擂茶”。相傳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南徵到桃源時,士兵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民間獻“五味湯”(即用茶葉、生薑、茱萸、綠豆和食鹽研末熬湯),服後痊癒,擂茶即由此演變而來。
民間曲藝
武陵戲是深受桃源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縣裡有專業的戲劇團。1979年該劇團作為湖南省唯一被選拔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的縣級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發霉的鈔票》獲全國演出二等獎和劇本創作獎。為了後繼有人,縣委縣政府撥專款成立了小演員班,使該劇團煥發出勃勃生機。儺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桃源儺戲在民間仍廣為流傳並保留著原始的特色。2000年在桃源召開了國際儺戲研討會,2002年還舉行了全縣儺戲會演。三陽港鎮被譽為儺戲之鄉。
民間流行舞龍、舞獅、尤以節日為盛。九溪鄉一帶流行的板龍燈,由木托組成,一人一節,一般長數十節,最長近百節,舞起來頗有氣勢。同時,縣內有三棒鼓、漁鼓、老絲弦等民間曲藝流傳。
名勝古蹟
桃源文物古蹟眾多。離縣城不遠的采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遺址,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桃花源不僅是風景名勝,也是文化古蹟,遺有唐代以來眾多大詩人如
孟浩然、劉禹錫、李白、王昌齡等碑刻詩文及古建築,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有“三閣三塔”、星子宮、馬援石室等古蹟遍布縣內,還有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桃花源
桃花源在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臨沅水,背倚群山,蒼松翠竹。相傳因東晉詩人
陶淵明所寫的《
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而得名。自唐代開始建寺觀,宋時更盛,元末毀於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復毀於火。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置亭閣,按陶淵明詩文命名,此後又屢經修葺。解放前荒蕪殆盡。1950年後除對原有建築物進行加固維修外,並對已經傾圮的部分亭閣,也陸續進行整修和復建。修復桃花觀、秦人洞、高舉閣等古代建築,拓展桃林10餘里。
桃源八景
自縣城下約十華里的潼舫,溯
沅江而上至桃花源,共約四十華里。
桃川仙隱:(即今桃花源,包括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
潼舫晚渡:縣城下十里,相傳曾有仙人在此渡江。
漳江夜月:沅水流經這一段稱漳江。相傳江底晦(三十)朔(初一)都有月光。另,原有漳江閣(今已毀),江 中倒映的閣窗之中,白天黑至天明,都有一輪明月,賞月之人無不稱奇。
潯陽古寺:遺址在沅江東岸八字路的潯陽坪,據傳寺內有一古井,井中有龍泉劍一口,時現劍光,故寺亦名龍泉寺。
楚山春晚:縣東南四里,此山狹而卑、園如彈丸。氣曖春早、花木先發,雞亦先鳴。
綠蘿晴畫:在縣南三里,沅江之濱。峭岩削立、具畫理、雨時常有晴色。
梅溪煙雨:在縣南四里、雖久晴、溪中煙生如雨。
曰馬雪濤:縣南七里,沅江至此處、山狹水急、雲奔石怒,放眼遠望、雪浪沖天。此地被道家譽為“三十五 洞白馬玄光之天”。
社會事業
教育
清末,漳江書院、桃溪書院和一批私塾、義學,組成全縣教育網,頗具規模。後經過改革,至光緒三十三年907),全縣擁有新學堂28所(其中中學堂1所),在校學生1005名,其學堂和學生數居湖南省各州、縣的第三位。宋教仁、覃振、董維鍵、翦伯贊等著名人物均是從上述書院、學堂之內走出,走入外部世界,進而投身民主革命的。民國時期,學習歐、美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全縣先後建起中等師範學校、初級中學和國小共300多所,民國38年(1949),全縣共有教職員工1000餘名,師範學校、中學和中心國民國小在校學生5100多名。創建於民國初期,校址設在桃源縣城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今
桃源師範學校),是省內著名學校,不但培養出陳兆森、劉璞等桃源籍巾幗革命志士和包括外縣籍著名作家丁玲等人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人才,而且對桃源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然在50年代中期以前,受到經濟實力薄弱的制約,從50年代中期以後至70年代末,又經受過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內的幾次嚴重的“左”傾錯誤的挫折,但由於有著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優越性,加上縣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桃源的教育事業仍然發展迅速,成績顯著。1988年,全縣有
電視大學1所,中等專業學校4所,縣屬高級中學和完全中學共11所,職業中學3所,鄉、鎮辦初級中學68所,國小915所,幼稚園及學前班733所(個),共有在職教職員工8700餘名,在校(園)學生及 幼兒14.85萬名,學齡兒童入學率99%以上。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培養出大批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工人、農民和知識界拔尖人才。縣第一中學和漳江國小,被長期列為全國和湖南省的重點學校。
2011年,桃源縣教育經費投入總額達到3.4億元。完成校安工程16項,建成合格學校11所、鄉鎮中心幼稚園3所,縣城區新增學位1500個。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86.2 %,高中學業考試成績位居常德市第一。
科技
1988年,全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5821名。40年間,先後取得多項科研成果,特別是在1978~1988年間,共有294項科研成果和技術推廣成果獲縣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級(含部級)9項,湖南省級(含廳局級)33項,常德地區(市)級28項。
2011年,桃源縣實施省以上科技項目12個,取得專利授權94件,磊鑫科技列入全省首批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試點單位。“農村遠教+12396熱線”農科服務模式、科技特派員工作得到省市推介。
文化
桃源縣民間歷來流行桃源漢劇(現名
武陵戲)和桃源花鼓戲。由於政治的和經濟的原因,直至民國末期,看戲幾乎是縣人唯一的文化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思想逐步占領文化陣地,文化逐步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加上經濟建設發展的促進作用,桃源縣的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桃源漢劇先後幾次進京獻演,多個劇目獲國家級和湖南省級獎勵。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廣播、電影、電視、圖書、民眾文藝等各種文化事業,如春園百花,漸次怒放,斗芳爭妍。至1988年,除縣城有文化館、廣播電台、電影院、劇院、電視差轉台、新華書店、圖書館、工人俱樂部等文化機構和文化活動場所外,各區、鄉(鎮)均建有文化站、廣播站、電影放映隊及影劇院等,其中有28個區、鄉(鎮)建起文化中心,3個鄉(鎮)建起業餘劇團。文學創作也取得很多可喜成果,繼50~70年代作者常有短篇小說及詩歌等作品發表在省級以上報刊之後,80年代,更有多部中、長篇小說等作品問世。
2011年,桃源縣強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共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30個,農家書屋344家,並且縣圖書館、縣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免費開放。
衛生
清末、民國時期,由於環境衛生條件差,加上缺醫少藥,桃源縣疾病肆虐,瘟疫猖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建設社會文明,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中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50年代中期,衛生醫療機構即已遍布全縣,至1988年,全縣除設有縣屬的人民醫院、中醫院、
防疫站、婦幼保健所、藥品檢驗所等醫療衛生機構外,還有區、鎮醫院11所,鄉(鎮)衛生院53所;共有病床1678張,專業醫生及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765名,設備較為完善,醫療技術亦有較高水平,能勝任許多高、精手術。各類疫苗預防接種覆蓋率均很高,烈性傳染病基本絕跡。
2011年,桃源縣啟動了縣精神病醫院建設項目,完成104個市級示範村衛生室建設。新農合補償標準提高10個百分點,封頂線達到10萬元。鄉鎮衛生院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全面完成適齡農村婦女宮頸癌免費普查任務,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100%。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三查一治”覆蓋25萬人次,社會撫養費徵收到位率提高9.8個百分點,落實獎扶資金828萬元,被評為全省人口計生模範縣、全省陽光計生示範先進縣。
友好縣市
台灣桃園縣 2007年3月28日
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