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文澍
- 別稱:汝霖
- 字號:橘庵
- 所處時代:明成化年間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湖廣桃源縣杜青村
- 出生時間:明宣德九年
- 去世時間:明正德十年
- 主要作品:《桃源賦》、《武陵志後序》
- 主要成就:放賑活民、收服劇盜
文澍,字汝霖,號橘庵,明宣德九年(1434年)十一月初六日生,其曾祖文均玉,江西南昌人,元末戰亂,始避地湖廣桃源縣杜青村木塘坪(今木塘垸鄉)。祖父文宗義因罪謫戍邊區落籍金齒(今隆陽)。父親文政“構樓當山水之勝,匾曰“高明圖書”,經常閉戶焚香讀書,素以孝悌忠信處世,儉樸誠信,治家從嚴。母親堅持 “教子讀書以取科第”。明天順三年(1459年)文澍以金齒衛軍籍,考中雲南己卯鄉試第七名舉人。明成化二年文澍赴京師參加禮部會試,得中第二十名貢士,殿試時列三甲第一百五十一名進士,後授南京刑部江西司主事,歷郎中,出補四川重慶府,政尚寬平,有古循吏風。歲飢,請米萬石,賑活甚眾。有劇盜嘯聚山林,論之使復業,盜服其誠信,隨解散。明弘治元年(1488年)因與監司齟齬,調貴州思南府,遂告休。明弘治二年其母親在金齒逝世,他從桃源長途跋涉回金齒,將父母的墳墓從金齒城(今保山城)北的陡山遷葬到法寶山。今保山城西部的太保山,原名松山、寨子山。
嘉靖元年(1522) 年,地方官民為表彰文澍的懿德善行,將其改名為太保山。嘉靖三年改設縣治時,以縣城西倚太保山而命名保山縣,今為保山市名。
文澍與明理學家、人稱“陽明先生”的王守仁為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忘年交。明正德元年(1506),在北平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1510年8月,劉瑾被誅後,王陽明移官廬陵。從貴州龍場前往廬陵的途中,王陽明特意拜訪了心儀多年的文澍。兩人在桃源沅水邊的杜青村談文作詩,每每談至夜深,大有相恨見晚之感。已過古稀的文澍還特意租船逆沅水而上,陪同王陽明遊覽了桃花源。王陽明興致盎然地寫下了《桃源洞》和《晚泊沅江》兩首詩,表達了自己對桃源山水的留戀之情。文澍也欣然和詩一首《桃源洞》。這次相會留給王陽明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回憶與文澍交談竟“三夕而不輟”,在桃源滯留“旬有五日而未能去”。相逢期間,文澍作為長者,帶給王陽明更多的是人生的閱歷,迎接人生挑戰的勇氣,以及人生堅定的方向。這對於剛剛經歷人生重大挫折的王陽明來說,受益終身。這也成就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使他們結成了忘年之交。明正德十年(1515年)當文澍死後,已是名滿天下的王陽明不忘親自為他的老朋友撰寫《文橘庵墓志銘》,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