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
- 地理位置:桃源縣東部,距縣城15公里
- 面積:58.95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人
簡介,歷史沿革,發展現狀,
簡介
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位於桃源縣東部,距縣城15公里,到常德18公里,省道226線穿境而過,離常張高速公路陬市出口僅6公里,與常吉高速公路及桃花源飛機場的距離也在15公里內,沅水一級支流白洋河流經9村,已被列入旅遊聖地桃花源的接待景點之一,更是通往神奇張家界的必經之地,發展旅遊事業條件十分優越。
地理位置
全鄉土地面積58.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2075畝其中水田31645畝、旱地10430畝),山地面積20260畝。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系丘陵區,東南則是平原低洼地。
歷史沿革
建國前,這裡分屬陬市鎮、浯溪河鄉,解放後設田河、黎家坡、桐嶺、大家灘、楓樹、巴溪、莊家橋、金雞山8個小鄉,屬於桃源縣第三區、第四區。1956年,撤區並鄉,分屬陬溪鄉、回族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縮小公社轄區,建楓樹公社。
據《桃源縣誌》記載:“縣東20里,有楓樹,夏綠秋紅,景色宜人。”公社因此得名。1983年撤社,建楓樹鄉,1986年10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楓樹鄉,成立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全鄉現轄栗林壩、田河、老井、桐嶺、南嶽、袁家巷、新河、雞婆山、砌口、田湖、江家育、金雞山、大家灘、牛場、仙塢、黎家坡、桂竹崗、蘇家堆、莊家橋、公路、回維、新屋崗、覃家咀23個村,239個村民小組,8275戶,30411人,其中維吾爾族7688人,回族2316人,是除新疆外最大的維吾爾族群聚地,素有“維吾爾族第二故鄉”之稱,著名的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者翦伯贊就出生在我鄉回維村。
據大量史料記載:湖南維吾爾族的祖籍不在桃源,亦不在湘楚之地,而是元朝時期在我國西域高昌王國的統地,即現在新疆的吐魯番、哈密,屬高昌王國的一個望族。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統帥下的一支伊斯蘭軍將領哈勒,曾任高昌王國兵馬大都督,爾後率軍攻滅西夏,進入了現在的甘肅、寧夏一帶,他的後裔也因此一直在元朝為官。
公元14世紀中葉,元滅明興。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平定南方叛亂,鞏固其統治地位,起用了哈勒的後裔、時任燕京總兵的哈勒·八十為大都督,率眾將南征,進入湘楚之地。因哈勒·八十“翦除敵對勢力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晉封為“鎮南定國將軍”,加封“太子太保”銜;賜其姓“翦”,更其名“八十”為“八士”。命其鎮守湖、廣、雲、貴一帶,翦八士駐兵桃源楓樹,設立大本營,稱為“哈旗營”。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八士因平定南方終於疆場,其子拜著繼其父職,先後出征湖、廣、雲、貴等地,屢建奇功,不幸死於雲南戰場,與父敕葬在常德東關外黃龍崗(後遷桃源楓樹翦家崗)。
拜著長子常蒲不願為官,辭職北歸新疆,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晉封次子常黎為常德衛正指揮使,誥授中憲大夫。朱洪武念哈勒父子平定叛亂有功,降詔在湖南桃源楓樹翦旗營(今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回維村)敕建的“忠勇坊”、“薦德樓”、“鎮南堂”、“講經殿”均於永樂元年完工。朱元璋御筆親賜“威震南方”金匾懸掛鎮南堂以示嘉獎和紀念。從此其後裔所率領的伊斯蘭軍隊都在常德、桃源一帶落籍定居,或力田為農,或服賈為商,或讀書為仕,或披甲為戎,至今已繁衍到26代,8000多人。
湖南維吾爾族定居常德、桃源一帶,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其間有過繁榮、興旺,也有過曲折、艱辛。新中國成立後,“維吾爾族第二故鄉”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成立20年來,曾多次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阿拉伯國家元首以及眾多外省、市領導和穆斯林同胞,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賽福鼎·艾則孜曾親筆題詞,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鐵木爾·達瓦買提、現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現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曾親自來楓樹視察和指導工作,來楓樹參觀和訪問的還有蘇丹國總統尼邁里、衣索比亞總統孔切以及全國人大、國家民委、共青團中央、新疆、河南、甘肅、青海等單位的領導和民眾。省委、省政府的領導經常來楓樹進行考察,市委、縣委為了支持楓樹發展,也在鄉設立了多個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村。
發展現狀
2005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07元,全鄉工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衛生教育及社會各項公益事業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民族政策全面落實。在農業稅取消以前,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一直享受農業稅減半的優惠政策,僅此一項就受益3000多萬元;本鄉的鄉長始終由本民族幹部擔任,並適當配備了少數民族幹部;夫妻雙方都是農業戶口、且一方是少數民族的,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照顧生二胎。另外,對維吾爾族幹部和職工進行了一定的生活補助,對在民族地區工作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補貼;對民族地區的考生實行了10分或20分的照顧。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設立了清真餐館,每逢節日集會或開會聚餐,開辦了清真席,開發了清真系列產品,對民族地區的企業實行了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稅收適當減免等政策。
2、民族經濟全面發展。多年來,全鄉經濟發展勢頭較好。從種植業來看,建有萬畝無公害優質水稻基地、千畝棉花制種基地和500畝苗木基地,並擬開發葡萄基地300畝,今年已試種3畝。從養殖業來看,建有年出欄肉牛達7000頭的種草養牛示範小區和年可宰牛8000頭以上的清真牛定點屠宰場,還建有年孵化達3000萬羽的家禽孵化基地和年出籠家禽50萬羽的養殖基地。養殖業產值占到了全鄉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成為全鄉主導產業。從工業發展來看,全鄉共有企業15家,年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有3個,個體私營經濟845家,2005年全鄉完成工業總產值3.2億元。從旅遊開發來看,把握江南維吾爾獨特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啟動了中國“維吾爾族第二故鄉”民族風情源建設項目。目前已完成了“十里民族新街”的規劃構思,正在著手建立民族風情、旅遊、度假一條街;牛羊市場、加工一條街;小吃、休閒、娛樂一條街。
3、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了水利基礎設施,確保全鄉旱澇保收農田達31200畝,占耕地面積的90%。加快了道路交通建設,新修水泥路10公里,改造村級公路72.5公里,硬化43公里。完成了12個村的農網改造,建立了1個變電站和供電所,新建移動、聯通通信塔各1個,程控電話安裝4700餘戶,入戶率達56%。新修建了楓樹、白洋河兩大市場。
4、科教文衛迅猛發展。我鄉是科普示範鄉,教育“兩基”達標。現建有普通中學一所,中心國小一所,村級國小8所,共有中國小師生3175人,教師225人,中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升學率均為100%,教學質量突出,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獎,特別是2003年我鄉有3名學生同時考入清華大學。文化設施齊全,2005年獲“全省百強文化鄉鎮”提名,完成了縣鄉有線電視光纜共網改造,有線電視入戶數達到3000戶,電視節目增至30個頻道。民族衛生院有醫師10人,醫士7人,設定有西醫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產科、口腔科、檢驗科、影像學科、預防接種門診等科室,並設有住院床位12張。醫療設備有B超、心電圖機、100毫安X光機、生化檢驗等設備。新建了一個公共衛生管理站,1家自來水廠,完成沼氣池建設68口,改水改廁8000來戶。
5、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形成。2005年新建敬老院1個,床位80張,集中供養老人50人。每年發放優恤金12萬元,發放低保金3.75萬元,對困難戶、散居孤老殘幼人發放集體供養金21萬元。
6、文明鄉風深入人心。先後開展了“鄉村夜話”、“黨員聯戶帶創”、“義務奉獻日”、“雙學雙比”、“文明家庭十星戶”、“五好老人”、“美德在農家”、“見義勇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2004年桃源縣電視台對我鄉“美德在農家”活動評選現場進行了全程轉播,並錄製了三期“桃源縣美德在農家活動系列報導”節目。還開展了民眾體育活動,2005年,我鄉組織承辦了一場農民趣味運動會,有120餘名農民運動員參加了挑稻穀、拔河、競走、農機維修等項目的競賽,受到國家農業部的關注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