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2022年12月21日,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湖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 印發時間:2022年12月21日
檔案印發,檔案內容,

檔案印發

湘工信節能〔2022〕592號
   
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全省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切實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依據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結合我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實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共同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經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2022年12月21日

檔案內容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全省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切實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根據工信部等三部委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工業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聚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強化源頭削減、嚴格過程控制、最佳化末端治理,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徵的現代工業體系。
    (二)工作原則
    目標導向、穩妥推進。把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作為促進制造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導向,在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有計畫分步驟積極穩妥實施碳達峰行動。
    效率優先、源頭減碳。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最佳化用能和原料結構,提升利用效率,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加強產業間耦合連結,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從源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和產業發展生態,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攻關和成果轉化,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套用,以數位化智慧型化賦能綠色化,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
    政策引領、市場主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強化政策支撐引領,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碳達峰工作,以高質量的綠色供給激發綠色新需求,為全社會碳達峰提供有力支撐。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建成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研發、示範、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築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0%,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於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成,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取得新突破,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低碳賦能成效顯著,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二、重點任務
    (四)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
    升級建設“3+3+2”產業集群,優存量擴增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1.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動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低碳工藝革新和數位化轉型,鞏固提升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及航空航天裝備等優勢產業集群國際先進地位。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現代石化、生物醫藥、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先進儲能材料、智慧型網聯汽車、節能環保、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等綠色產業布局,推進氫能產業化。著力打造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具有影響力的國家級產業集群。(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最佳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嚴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準入關口,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加強重點行業產能過剩分析預警和視窗指導。完善以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為主的綜合標準體系,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持續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範。推進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紡織、造紙等行業耦合發展,實施煉化一體化、鋼化聯產、林漿紙一體化、林板一體化。推進產業鏈跨地區協同布局,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有效模式,減少中間產品物流量。鼓勵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行業間企業開展協同降碳行動,構建企業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低碳產業鏈。建設一批“產業協同”、“以化固碳”示範項目。(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入推進節能降碳
    大力最佳化工業用能結構,推動電氣化套用和能源低碳轉型,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大幅提升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和重點產品能效水平。
    1.最佳化工業用能結構。科學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加快推進煤炭利用高效化、清潔化,有序推動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煤炭減量替代,實施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因地制宜推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加快推進“氣化湖南”工程,推動工業大用戶天然氣直供,提高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比例。開展高性能燃料電池及高效氫氣製取、純化、儲運和加氫等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示範,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鼓勵企業、園區就近利用清潔能源。(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有序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在鑄造、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科學有序推廣電爐鋼、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科學穩妥有序對工業生產過程1000℃以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鼓勵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促進電能替代。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範企業和園區創建,最佳化電力資源配置。(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散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餘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促進就近大規模高比例消納可再生能源。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套用。鼓勵以園區為核心開發建設冷熱電三聯供、新能源分散式能源站和區域智慧型微電網以及能源梯級高效利用項目。探索在工業負荷大、新能源條件好的地區,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深入挖掘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潛力,加快節能降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與推廣套用,加大能量系統最佳化、餘熱余壓利用、污染物減排、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公輔設施改造力度,系統提升能效水平。推動企業對照行業能效指標體系,全面開展對標達標,加快實施節能降碳行動,培育一批能效“領跑者”。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積極培育水效“領跑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實施變壓器、電機等能效提升專項行動,推動變壓器、電機、泵、壓縮機、風機、工業窯爐、鍋爐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升級。建立以能效提升為導向的激勵機制,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變壓器、三角形立體卷鐵芯結構變壓器、可控熱管式節能熱處理爐、變頻無極變速風機、磁懸浮離心風機等新型節能設備,積極培育“能效之星”產品。到2025年,新增高效節能電機占比達到70%以上,新增高效節能變壓器占比達到80%以上。(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健全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系,持續開展工業節能監察。聚焦重點企業、重點用能設備,加強節能法律法規和強制性節能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用能行為;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階梯電價等政策措施,推進合理用能、科學用能。全面實施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審計,加強節能診斷及成果運用,鼓勵企業採用契約能源管理、能源託管等模式實施改造。鼓勵在湘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帶頭開展節能自願承諾。(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統籌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持續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和綠色設計產品創建,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打造一批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示範單位。
    1.建設綠色低碳工廠。開展綠色製造技術創新及集成套用,在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裝備製造、消費品、電子等行業培育一批綠色工廠。引導綠色工廠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創建“超級能效”工廠和“零碳”工廠。鼓勵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發展年度報告。到2025年,新增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構建園區綠色低碳產業鏈條,推進園區企業採用工業餘熱余壓、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等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實施園區“綠電倍增”行動。推動園區企業開發綠色低碳產品、創建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支持有條件的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到2025年,新增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園區50家,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碳達峰優秀典型經驗和案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支持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為代表的22條優勢產業鏈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構建涵蓋採購、生產、行銷、物流、回收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鼓勵“一鏈一策”制定低碳發展方案,發布核心供應商減碳成效報告。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大力提升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等物流綠色水平。到2025年,新增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0家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培育綠色低碳設計產品。推行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引導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設計產品,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建立全生命周期綠色產品管理體系。鼓勵企業採用自我聲明或自願性認證方式,發布綠色低碳產品名單。到2025年,新增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設計產品500個,創建一批生態(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制修訂一批綠色設計產品標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鼓勵中小企業套用節能節水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動實施綠色化改造。培育一批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服務機構,積極開展綠色低碳服務。探索開展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引導中小企業提升碳減排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重點推動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等行業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鼓勵制定“一行一策”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畫。研究將碳排放指標納入清潔生產審核。鼓勵工業企業大力推行自願性清潔生產審核。到2025年,重點行業企業依法至少開展一輪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強化工業產品低碳原料替代,推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積極發展再製造產業,通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
    1.推動低碳原料替代。鼓勵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提高低碳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在保證水泥產品質量和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前提下,鼓勵水泥企業利用脫硫石膏、氟石膏、礦渣、電石渣、鋼渣、錳渣、粉煤灰等非碳酸鹽原料制水泥。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衍生可燃物。充分發揮大湘西地區生物質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生物質化工,推動化工原料多元化。(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膠、廢舊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舊動力電池、廢鉛蓄電池、廢礦物油、廢舊紡織品、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實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範管理。推動退役光伏組件、廢棄風電葉片等新興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套用。推行電器電子、汽車等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等回收利用體系。延伸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做強做優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重點基地。到2025年,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3000萬噸。(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發展再製造產業。聚焦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高端裝備等領域,大力發展挖掘機、隧道掘進機、旋挖鑽機、汽車發動機、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等高端智慧型裝備再製造,培育一批再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加快再製造智慧型設計、評估、無損檢測,以及智慧型拆解、增材製造、柔性成型、特種材料等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套用。探索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工程機械、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等保稅維修和進口再製造。加強再製造產品認定與推廣套用。(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推進尾礦(共伴生礦)、粉煤灰、煤矸石、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化工廢渣等工業固廢在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市政設施建設、井下充填、生態修復、土壤治理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積極推進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培育認定一批省級示範基地、示範企業和示範項目。探索建立區域固體廢物資源化協同處置長效機制,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跨區域協同發展。到2025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2030年進一步提升至62%。(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大低碳技術創新
    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突破和改造套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工業減碳去碳。
    1.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在可再生能源、新材料、高效清潔發電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中試基地。鼓勵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研發機構。支持省內高等院校、職業學院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科建設。(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強化工業低碳前沿技術研究,重點布局“減碳去碳”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及裝備、關鍵基礎材料、基礎軟體、產業技術基礎等技術研究。開展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創新攻關,突破一批高效儲能、能源電子、氫能、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廢棄物資源化與再製造、碳捕集利用封存等關鍵核心技術。鼓勵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行業節能低碳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和相關設施裝備研發。(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套用。推進“政產學研用金服”深度融合,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和服務機制,建設低碳技術領域專業孵化器、創業創新基地,加快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轉化。定期發布綠色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組織制定技術推廣方案和供需對接指南,促進先進適用的工業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產業化和推廣套用。圍繞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術示範工程,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技術案例。(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加快推進數字轉型
    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建立數位化碳管理體系,全面推動製造業數位化賦能工業綠色化。
    1.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5G、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超高清視頻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深入實施智慧型製造,持續推進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最佳化和生產過程智慧型化,打造一批智慧型製造標桿企業和標桿車間。在原材料領域加強全流程精細化管理,開展綠色用能監測評價,持續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力度。在裝備製造領域打造數位化協同綠色供應鏈。在消費品領域發揮信息技術在個性化定製、柔性生產、產品溯源等方面優勢,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綠色技術軟體化封裝,培育數位化、模組化的綠色製造解決方案。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立數位化碳管理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等領域的開發套用,鼓勵企業基於能源管控系統建立數位化碳管理平台,協同推進用能數據與碳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管理。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提升碳排放的數位化管理、網路化協同、智慧型化管控水平。探索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綜合服務平台,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礎資料庫,深化重點行業碳排放實時監測。(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工業網際網路+綠色低碳”。加強以綠色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統籌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推動數據匯聚、共享和套用。鼓勵企業利用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等典型場景,培育推廣“工業網際網路+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助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大行動
    (十)重點行業達峰行動
    落實湖南省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研究裝備製造、消費品、電子、數據中心等行業低碳發展路線圖,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分業施策、持續推進,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
    1.鋼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落實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估審查等相關規定,推動先進產能發展,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和已化解過剩產能復產。最佳化原料結構,提高煉鋼廢鋼比,推進鋼鐵與建材、電力、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產業耦合發展,提高鋼渣等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支持成立區域大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提升廢鋼資源供給保障能力。最佳化工藝結構,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力度,有序發展短流程電爐煉鋼,推進非高爐煉鐵、氫冶金等低碳技術研發套用,實施焦化、燒結、煉鐵、煉鋼工藝裝備改造升級,加強餘熱余壓餘氣梯級綜合利用。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高強高韌、耐蝕耐腐、節材節能等精品鋼材比例。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大工業數位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技術和服務力度,推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套用,建設高標準智慧型化車間和工廠,加強用能排碳精細化管理。到2025年,煉鐵、煉鋼工序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30%,廢鋼比達到30%,高效品種鋼占比達到65%。(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  鋼鐵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焦化工序:重點推廣上升管餘熱回收、循環氨水及初冷器餘熱回收、煙道氣餘熱回收、高效蒸餾、熱泵等先進節能工藝技術,焦爐精準加熱自動控制技術。重點研發焦爐煤氣重整直接還原煉鐵等技術。
    燒結工序:重點推廣低碳厚料層燒結技術、燒結機綜合密封技術、燒結煙氣內循環技術、氫系燃料噴吹清潔燒結技術、智慧型化高效燒結餘熱回收技術等。
    煉鐵工序:重點推廣高爐富氧燃燒、鼓風脫濕、熱風爐燃燒控制、高爐爐頂均壓煤氣回收、高爐大比例球團礦冶煉等技術。重點研發高爐煤氣循環噴吹、富氫煤氣噴吹、高爐爐渣顯熱回收、氧氣高爐等先進技術。
    煉鋼工序:重點推廣轉爐高廢鋼比冶煉、廢鋼預熱、一次煙氣乾法除塵、鐵水一罐到底、鋼包烘烤節能技、電弧爐高效冶煉等技術。重點研發二氧化碳煉鋼、鋼渣顯熱利用等先進技術,電爐、轉爐等複雜條件下中高溫煙氣餘熱、冶金渣餘熱高效回收技術。
    軋鋼工序:重點推廣熱裝熱送、熱軋全線溫度精準控制等技術。重點研發近終形軋制等先進技術。
    石灰窯工序:重點推廣迴轉窯排煙風機變頻調節控制、迴轉窯窯頭尾雙層雙向片式密封等技術。重點研發石灰窯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先進技術。
    氫冶金技術:重點研發制氫儲氫、氫基豎爐工藝等先進技術。
    2.有色金屬。加強新建和改擴建項目管理,嚴格落實新建和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節能審查等政策,鼓勵有色金屬與鋼鐵、建材等行業開展區域流程最佳化整合,形成跨行業協同降碳新模式。重點推進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銅、鋁、鉛、鋅、銻、鎢和稀貴金屬精深加工產業,不斷壯大高端硬質合金、高性能輕合金、銅基材料、鉛鋅基材料、高純銻材料、稀貴金屬材料、稀土材料等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推進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提高再生有色金屬深加工能力,促進有色金屬生產原料低碳替代。充分發揮冶煉行業龍頭骨幹企業技術優勢,鞏固鉛鋅冶煉生產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地位,帶動中小企業大力實施節能工藝技術改造,實現行業工藝技術水平提升。到2025年,銅、鉛、鋅冶煉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國家要求,深加工產品產值占比達到70%以上,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比提高至70%,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產業年產量突破2000萬噸。(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  有色金屬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銅:重點推廣銅冶煉閃速吹煉和連續吹煉、側吹熔池熔煉連續煉銅、NGL爐處理廢雜銅、銅陽極純氧燃燒等技術。重點研發銅冶煉旋流電解、砷資源化利用等技術。
    鉛:重點推廣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以底吹為基礎的鉛富氧熔池熔煉技術。重點研發鉛冶煉熔池智慧調節等技術。
    鋅:重點推廣高效濕法鋅冶煉、鋅精礦大型化焙燒、鋅電解大板陽極及自動剝鋅、赤鐵礦及針鐵礦法除鐵煉鋅、砷鹽淨化、鋅二次資源萃取等技術。重點研發氨法煉鋅、鋅濕法冶金多金屬高效回收、鋅電解低耗無鉛陽極、鋅浸出渣熔池熔煉等技術。
    銻:重點研發銻熔池熔煉等先進技術。
    其他:重點研發冶煉餘熱回收、海綿鈦顛覆性製備、新型還原劑替代、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連鑄連軋一次成型等技術。
    3.石化化工。最佳化石化產業結構,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規範建設認定一批化工園區,加快化工企業入園,提高集約集聚和綠色安全發展水平。推進岳陽100萬噸/年乙烯項目落地。加快發展高端合成材料、新能源化工材料、鹽基化工、精細化工、生物醫藥、農用化學品、電子信息化學品和專用化學品等現代石化產業產品,打造“油頭化尾”全產業鏈。推進煤炭消費替代,增強天然氣、乙烷、丙烷等原料供應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力度,重點推動煉廠乾氣、液化氣等副產氣體高效利用,有序發展和科學推廣可降解塑膠,推動廢塑膠、廢棄橡膠等廢舊化工材料再生和循環利用。加快工藝技術改造提升,重點推動煉油、合成氨、電石、純鹼、燒鹼等工藝升級與節能技術改造,提升產品能效水平。推進技術進步,重點開展新型催化、綠色合成、化工過程強化、功能-結構一體化高分子材料(含單體)製造、“綠氫”製備與套用、基礎化學品短流程製備等前沿技術開發套用。探索開展二氧化碳規模化捕集、封存和制化學品等示範。到2025年,煉油、合成氨、電石、燒鹼、純鹼、乙烯等領域能效標桿水平達到國家要求,全面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任務。(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石化化工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煉油:重點推廣高效空氣預熱器、高效換熱器、輕烴資源升級利用、CO燃燒控制、冷再生劑循環催化裂化等技術。重點研發渣油漿態床加氫等劣質重油原料加工、先進分離、組分煉油及分子煉油、低成本增產烯烴和芳烴、原油直接裂解等深度煉化技術。
    合成氨:重點推廣新型煤氣化裝置節能低碳技術、大型化空分技術和先進流程等。重點研發綠色低碳能源制合成氨技術。
    電石:重點研發推廣電石顯熱回收及高效利用、熱解球團生產電石等技術。
    純鹼:重點推廣熱法聯鹼工藝、濕分解小蘇打工藝、井下循環制鹼工藝、氯化銨乾燥氣循環技術、重鹼二次分離技術。重點研發一步法重灰、重鹼離心機過濾、重鹼加壓過濾、迴轉乾銨爐等先進技術。
    燒鹼:重點推廣高電流密度膜極距電解槽、副產氫氣高值利用等技術。重點研發燒鹼蒸發和固鹼加工等先進技術,探索氯鹼—氫能—綠電自用新模式。
    乙烯:重點推廣熱泵流程、裂解爐線上燒焦、先進減粘塔減粘、分凝分餾塔、餘熱利用熱泵集成、急冷油塔中間回流、爐管強化傳熱等技術。推動原油直接裂解、電裂解爐技術開發套用。加強裝備電氣化與綠色能源耦合利用技術套用。
    4.建材。嚴格執行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政策。堅持水泥生產以滿足我省建設需求為主的原則,進一步最佳化水泥熟料產能區域布局,實施水泥常態化差異化錯峰生產。加強低碳無碳原料替代技術研究,加快高貝利特水泥、石灰石煅燒黏土低碳水泥等新品種的推廣套用,逐步減少碳酸鹽原料用量。鼓勵利用廢碎玻璃生產再生玻璃。推動水泥、建築陶瓷和平板玻璃等企業對標行業先進能耗進行節能改造。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製品化轉型,大力發展先進陶瓷材料、石墨及碳基材料、特種(技術)玻璃、化學建材及裝飾裝修材料、新型牆體材料和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產業。到2025年,平板玻璃、水泥、建築衛生陶瓷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分別達到20%、30%、30%。(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  建材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水泥:重點推廣第四代篦冷機、分級分別高效粉磨、低阻旋風預熱器等節能降碳技術裝備。重點研發高固廢摻量的低碳水泥、新型固碳膠凝材料、全固廢免燒新型膠凝材料、綠色氫能煅燒水泥熟料、市政污泥建材化處置、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技術。
    石灰:重點推廣雙膛立窯、預熱器等節能技術裝備。
    玻璃:重點推廣浮法玻璃一窯多線、純氧助燃、玻璃熔窯窯外預熱等工藝及成套技術與裝備。重點研發浮法玻璃低溫融化、大型玻璃熔窯大功率“火-電”複合熔化、浮法玻璃工藝流程再造等技術。
    陶瓷:重點推廣陶瓷乾法制粉、連續球磨、低能及餘熱的高效利用、壓力注漿成形等技術及工藝。建築、衛生陶瓷重點研究電能、氫能、富氧燃燒等新型燒成技術及裝備。建築陶瓷重點研究電燒輥道窯、氫燃料輥道窯燒成技術與裝備,微波乾燥技術及裝備等。
    5.裝備製造。重點推動裝備行業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大力發展電動化工程機械、汽車、農機、船舶、航空和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等綠色裝備,加強高性能動力電池、高效驅動電機、氫燃料電池及動力系統等技術協同攻關和套用,最佳化裝備行業能源動力結構。加大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和工藝的創新套用,加快推廣抗疲勞製造、輕量化製造等節能節材工藝以及再製造技術。研發推廣先進近淨成形工藝技術。積極推進裝備產品綠色化認定、製造過程綠色化改造以及裝備產品綠色化標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發展智慧型化、無人化裝備產品,開發面向特定場景的智慧型成套生產線以及新技術與工藝結合的模組化生產單元,建設基於精益生產、柔性生產的智慧型車間和工廠,推廣套用數位化設計、遠程運維服務、個性化定製等模式。到2025年,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的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  裝備製造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重點推廣清潔鑄造、精密鍛造、綠色熱處理、先進焊接、抗疲勞製造、輕量化製造等技術。重點研發一體化壓鑄成形、超高強鋼熱成形、異質材料焊接等先進近淨成形工藝技術,純電驅動、氫動力、輕質高強度材料等裝備產品。
    6.消費品。加大行業節能降耗和減污降碳力度,提升清潔生產、減污降碳協同及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引導企業通過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等方式增強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重點推進食品行業低碳科技創新,最佳化生產工藝管理,實施綠色低碳製造,嚴格限制過度包裝。重點推進造紙行業建立農林生物質剩餘物回收儲運體系,加強紙漿生產等過程低碳原料、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套用。重點推廣低能耗印染裝備,減少製造過程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  消費品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食品加工:重點推廣電烘乾、電加工、電制茶、製糖熱能集中最佳化控制、高濃度糖醇廢水沼氣發電、稻穀適度加工、膜法生產高純度液體鹽等技術。
    造紙:重點推廣廢棄物資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熱電聯產、低能耗蒸煮、氧脫木素、寬壓區壓榨、污泥餘熱乾燥等工藝和技術。重點研發利用生物質替代化石能源技術。
    印染:加大對染整技術的研發,套用低溫印染、小浴比染色、針織物連續印染等先進工藝。
    7.電子信息。著力支持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在全國率先打造“兩芯一生態”格局,做大做強信創、新型顯示器件、功率半導體及積體電路、智慧型終端、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推動北斗套用、超高清視頻、車聯網等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加大高性能計算、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等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布局。推進全行業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加快套用清潔高效生產工藝,減少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以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半導體裝備為重點,推進矽提純、電極箔、磁性材料、電子陶瓷、鋰電材料、電子玻璃、光纖及光纖預製棒、光伏組件、逆變器、晶矽電池等生產工藝改進。加快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循環利用,鼓勵企業和園區自建專業化、規範化電子廢物處置設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  電子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重點方向
    重點研發推廣多晶矽閉環製造、先進拉晶、節能光纖預製及拉絲、基礎電子元器件清潔生產等工藝技術。
    8.數據中心。深化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和架構最佳化,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升基礎設施能效、自然冷源和綠色能源使用水平,加快形成布局完善、適度超前、架構先進、能效最佳化的新型數據中心。提高存量數據中心利用率,推進數據中心由存儲型向計算型轉變。分類分批推動存量“老舊小散”數據中心融合、遷移和改造升級。加大安全綠色的全快閃記憶體儲技術使用,大力發展自然冷源、裝配式、蓄放電/冷、系統級最佳化等節能技術,加強液冷、高溫熱管、餘熱回收等新型冷卻系統和高密度集成高效IT設備的研發及套用。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高於1.3,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推動電能利用效率超過1.5的數據中心實施節能降碳改造。(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
    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中的核心支撐作用,提高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能力,引導綠色消費,促進工業領域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1.加大能源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圍繞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推進智慧型電網、風電、太陽能、儲能、氫能、核電、地熱能等領域電力裝備綠色低碳發展,打造支撐能源清潔生產和能源綠色消費的低碳裝備供給體系。推動風電裝備向大容量、高功率、智慧型化方向轉型,開展變流器、主軸承等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發展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整機、高風速智慧型大功率機型等。統籌能源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在電網裝備領域的融合套用,推動光伏、新型儲能、重點終端套用、關鍵信息技術產品協調創新。積極推動特高壓輸變電、柔性輸電技術裝備開發。實施智慧型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畫並開展試點示範,推動分散式光伏發電成套裝備及智慧光伏發電系統研製及產業化。(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加強純電動乘用車和商用車、氫燃料電池重卡等產品的研發,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智慧型網聯汽車增量零部件等配套產業的發展,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擴大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積極推進LNG動力、電池動力、氫燃料等綠色智慧型船舶示範套用,謀劃布局新能源飛機。加快充電樁、加氫站和主要港口液化天然氣加注站、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換電模式創新,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路體系。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達到50%左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大力發展新型低碳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節能玻璃、高性能門窗、新型保溫材料、新型牆體材料等綠色建材產品,將水泥、玻璃、陶瓷、石灰、牆體材料等產品碳排放指標納入綠色建材標準體系,提升綠色建材產品供給質量水平。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推廣套用,推動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產品,促進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築協同發展。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積極發展高效節能空調、照明器具、電梯等用能設備和太陽能熱水器、分散式光伏、熱泵等清潔能源設備,擴大在建築領域的套用。(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大綠色低碳消費品供給。加大綠色食品、綠色家居、綠色服裝等培育力度,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開展節能家電、智慧型家電下鄉行動,推動節能、節水、高效、安全綠色智慧型家電、環保家具等家居產品的廣泛使用。充分利用電商、商場、超市等流通平台,積極推廣使用綠色低碳產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減少一次性消費品使用。(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十二)加強標準建設。對標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支撐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地方標準體系。加快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等節能地方標準制修訂。完善綠色製造標準體系。建立全省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落實行業碳排放核算機制,提升企業碳排放核算能力,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探索建立產品碳足跡計算和碳標籤認證體系。強化標準實施,推進標準實施效果評價。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制修訂能效、低碳標準。開展工業領域關鍵計量測試和技術研究,構建全生命周期低碳標準計量體系。(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大政策支持。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可再生能源有關政策。完善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擴大實施範圍、加大實施力度。統籌利用現有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渠道促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最佳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體、首套件基礎零部件以及元器件套用產業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綠色材料、綠色零部件及元器件等產品套用。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政府採購力度。倡導在湘中央企業、國有企業發揮綠色低碳消費引領作用,建立健全綠色採購管理制度。(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稅務局、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健全市場機制。建立碳排放權、用能權等管理機制,引導控排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有序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報告與核查機制,引導重點企業對標建立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積極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綠電交易,做好綠電交易與綠證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的銜接。(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發展綠色金融。構建金融支持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綠色信貸、能效信貸,合理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鼓勵企業發行中長期綠色債券,支持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現代石化等行業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加強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將保險資金投向綠色企業和項目。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工業綠色發展基金。(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湖南銀保監局、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開展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台的功能優勢,利用亞太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計算大會、湖南綠博會等重大平台,深化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貿易等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擴大綠色低碳產品、節能環保服務等進口,推動我省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相關服務和產品“走出去”。鼓勵參與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十七)加強統籌協調。貫徹落實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工作部署,統籌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強各部門協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專業諮詢委員會智力支撐作用,統籌研究制定實施工業領域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工程。積極指導市州開展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形成上下聯動、區域協同的良好局面。(省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強化責任落實。按照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各級各相關部門切實履職盡責,加強分工協作,制定責任分解落實方案。各市州結合本地區工業發展實際,編制出台本地區實施方案,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明確工作目標、重點任務、達峰路徑,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力度,切實做好本地區工業碳達峰工作。強化督導考核,將碳達峰指標任務納入地區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鼓勵碳排放重點行業企業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各市州相關部門、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加強培訓宣傳。加強系統幹部教育培訓,提升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水平。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特色和優勢,構建綠色低碳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及新聞媒體,多形式多渠道多平台開展宣傳活動,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及時總結推廣全省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先進經驗做法,樹立示範引領標桿。(各市州相關部門、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名詞解釋
     
    “3+3+2”:建設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及航空航天裝備三個世界級產業集群,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三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升級傳統產業打造時代經典產業集群,培育新興支柱產業集群。
    微電網:是指由分散式電源、儲能裝置、能量轉換裝置、負荷、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電系統。
    冷熱電三聯供:是指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驅動燃氣輪機、微燃機或內燃機發電機等燃氣發電設備運行,產生的電力供套用戶的電力需求,系統發電後排出的餘熱通過餘熱回收利用設備(餘熱鍋爐、餘熱吸收式制冷機等)向用戶供熱、供冷。
    源網荷儲一體化:是電源、電網、負荷、儲能整體解決方案的運營模式,也是一種可實現能源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運行模式和技術,通過源源互補、源網協調、網荷互動、網儲互動和源荷互動等多種互動形式,從而更經濟、高效和安全地提高電力系統功率動態平衡能力,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發展路徑。
    兩芯一生態:飛騰晶片、鯤鵬晶片和麒麟作業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