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
清朝
皇帝的“
子”分“
宗室”和“
覺羅”,什麼叫“宗室”?什麼叫“覺羅”?是
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
子孫,叫“宗室”,他們系
黃帶,努爾哈赤的祖父
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繫著
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在
清朝,系黃帶子就是
黃帶子,系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宗室”它也分級,這個
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
親王、
郡王、
貝勒、
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後面五、六、七、八還是四級,後面四等就是
鎮國公、
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當年在
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後,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夠八份,你就別參加。後來就變成一個固定
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
奉國將軍,
奉恩將軍,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歲,大體上15歲就成年了,就是
指婚,
結婚,分府,
親王就是親王府,
郡王就是
郡王府,
貝勒府,貝子府,分府,就搬出
皇宮住了。但是有例外,個別的也可以住在皇宮。
親王的兒子封
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
貝勒,貝勒兒子是
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後,叫
閒散宗室,就沒有
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有的例外,叫做
世襲罔替,八個不降。這八個,就是
禮親王代善,
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
多爾袞,
豫親王多鐸,
肅親王豪格,還有敬謹親王尼堪,還有兩個郡王,一個是
克勤郡王岳託,還有一個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就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當年開國的時候,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個人繼承,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
鐵帽子王”,這么來的。另外四個親王世襲罔替,一個是
怡親王允祥,就是幫助
雍正取得皇位那個,恭親王奕訢,
醇親王奕譞,
慶親王奕劻,這四個親王世襲罔替,所以清朝世襲罔替的王,前面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後面是四個親王,一共是12個王,世襲罔替,就是他們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其他的不行。
子女
再說說
皇女,
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但是入關前不是這樣的,入關前,不叫公主,是叫“
格格”,入關後,因為清承明制,皇帝女兒就稱“公主”。滿漢不
通婚,皇帝的女兒更不能跟漢族通婚,所以皇帝的親生女兒下嫁給漢族,除了
吳三桂的兒子
吳應熊以外沒有別的例子。清朝的公主分等級的,
皇后生的女兒,稱“
固倫公主”,其他
妃、
嬪等等生的女兒稱“
和碩公主”,“固倫公主”的待遇相當於親王,“和碩公主”的待遇相當於郡王,親王不得了,親王年
俸銀,白銀一萬兩,郡王五千兩。這個公主在皇宮裡面不像我們百姓想像這樣,她母親對皇子就比較親,對公主就比較疏遠。有的書說公主生下來,到出嫁能見她母親也不過是幾十面,主要是保姆把她帶大。清朝公主的結婚年齡偏小,最小的是10歲,一般的是12歲、13歲、14歲,
虛歲。清朝的公主,一共有82個人,包括剛一生下就死去的都算,到了結婚年齡的一般是虛歲十三四歲結婚。結婚之後,到了額駙家,和
公婆分居,分開居住,因為她要單建立
公主府,公主和
額駙之間不是住在一塊,住在外室,外面,公主不
宣召,額駙不能去,公主宣召還要通過她那個
管家婆來宣召。有的書說,公主得花錢,額駙也得花錢,買通管家婆同意,才可以把額駙召到公主屋子,同床共枕一次。所以清朝的公主在皇宮來說是
金枝玉葉,
出嫁之後,特別是很多人嫁到
蒙古地區去,個人的生活是很不
愉快,也很不
幸福,很多人過早死亡,總的平均年齡,就是這82個公主平均年齡36歲,基本上都是在60歲之前故去的,過60歲是極個別的。再一個特點就是公主的
婚姻全是
指配的,全是
政治婚姻。清朝對公主的
管教應當說也是比較嚴的,公主出嫁之後,在額駙家對待公婆,是很講究禮法的,雖然公婆見公主的時候,要用拜見皇帝的
禮節,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公主對公婆是很
尊敬,也很
孝敬的,不是耍公主的
脾氣,
跋扈,不是這樣子。所以,應當說清朝對王子和公主的管教都是比較嚴的。
評論
因為滿族是一個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和民族觀念很強的民族,
特別是他們入主中原之後,
皇帝和皇子皇孫門的婚姻限制的特別死
拿皇帝來說,除了滿族的公主和郡主之外
只能選擇蒙古族的
雖然每年還要從滿族女、蒙古族子中選一些秀女填補後宮
但這些人被皇帝看中的幾率很小
婚姻範圍的限制是他們很容易進入近親結婚的漩渦
使得清朝的皇子皇孫們的抗病能力很低
這是他們夭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
後宮鬥爭異常激烈也是一個不可排除的因素
而且,皇子皇孫生活太好,使他們後天免疫能力大為下降
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樣經不起風雨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