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血管瘤(mixed hemangioma)是2002年發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合性血管瘤
- 外文名:mixed hemangioma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2002年
混合性血管瘤(mixed hemangioma)是2002年發布的醫學名詞。
混合血管瘤是嬰幼兒血管瘤常見病之一,根據部位可分為面部混合型血管瘤、口腔混合型血管瘤、頭部混合型血管瘤、頸部混合型血管瘤,好發部位多屬於人體重要部位,如果不積極治療很可能造成巨大危害.臨床表現 1、混合型血管瘤迅速生長,富有...
混合性血管瘤 混合性血管瘤(mixed hemangioma)是2002年發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2002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七分冊》第一版。
混合型血管瘤為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和(或)蔓狀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等同時存在一起的血管瘤,是較常見,多發生在下肢部,也可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基本概述 混合型下肢血管瘤一般出生時已存在,最初頗似草莓狀毛細血管瘤,但...
(2)深部血管瘤為單個或多數大而不規則的真皮內和皮下結節。表淺損害顏面,表面深紅或紫色,表面光滑,性質柔軟。其上方可伴發淺表血管瘤,此時稱混合性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亦可見於其他部位。小兒出生時即存在或生後數周發生...
嬰兒血管瘤是嬰兒常見的良性腫瘤,生後幾周內出現,有明確的增殖和消退過程,可分為淺表性、深在性和混合性三類及局灶型、節段型、中間型和多髮型四型。大多數嬰兒血管瘤對身體不造成傷害,少數可出現功能影響或嚴重毀形性損害,極少數...
3.混合型血管瘤:由毛細血管和海綿狀血管瘤組成,具有上述兩種血管瘤病理和臨床特點。以嬰幼兒和兒童多見,混合型血管瘤可達到很大體積,它的生長過程與草莓狀毛細血管瘤相似,在頭6個月時,迅速生長,富有極大的侵犯,在幾周之內,正常...
血管類腫瘤,下呼吸道良性血管類腫瘤包括:血管瘤(分為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血管內皮瘤、淋巴管瘤等。分類介紹 (1)、血管瘤:其發生特點是在嬰幼兒的喉部、聲門下或氣管上部,可導致氣管梗阻,可能伴有其他部位...
3.毛細-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具有上述兩種血管瘤的特點,比較常見,毛細血管瘤常分布於海綿狀血管瘤的表面。臨床表現 頸部血管瘤的症狀及體徵視瘤體類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淺及範圍而定。多數血管瘤侵犯表淺組織較多,如皮膚皮下組織...
3.混合型血管瘤的症狀 是兩種或兩種以上血管瘤同時存在的一種血管瘤,很常見的一種血管瘤。相對於上述兩種血管瘤來說已經是很嚴重的血管瘤了,因此需要儘早治療。注意事項 嘴唇血管瘤治療的需要性:嘴唇血管瘤由於部位特殊,孩子喝牛奶...
表現為混合性低回聲,分布不均,形態不規則,內有大量管腔樣或條索狀結構,在彩色都卜勒血流聲像圖上,內部有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但超聲檢查不能完全準確評估血管瘤的範圍,當周圍組織與腫瘤回聲接近或病變位置較深,難以分辨;另外,由於...
海綿狀血管瘤主要由內皮細胞襯裡的海綿狀血管構成。其表現可以為局限性斑塊,也可呈瀰漫性增生。而後者往往使器官變形,如舌部發病者呈巨舌症,或口唇發病者呈巨唇症。有毛細血管瘤者形成混合型血管瘤(見附圖30)。(3)蔓狀血管瘤...
根據血管瘤內血管的形態可分為3類:毛細血管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血管瘤。臨床表現為便血、貧血、腸梗阻、直腸刺激症狀、全身凝血機制障礙等。病因 結直腸血管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通常認為起源於胚胎性血管錯構芽,在某種因素...
混合型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是海綿狀血管瘤和毛細血管瘤同時存在的所以更應該引起重視,它多發生在頭面部,也可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最初像草莓一樣的毛細血管瘤,所以很容易被誤診,很快擴展至皮膚範圍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組織。混合...
1.良性血管腫瘤 (1)血管瘤:較常見,常在出生時或出生不久發現,多見於頭、面、頸部。分為鮮紅斑痣、單純性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4種類型。(2)血管瘤病:好發於下肢,其次為胸壁、腹壁和上肢。表現為持續性瀰漫性...
顯微鏡下可分為毛細血管樣血管瘤及海綿樣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鏡下觀察瘤體由纖細的緊密連線的新生毛細血管形成,其間有少量間質成分。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系胚芽的錯構所致,即中胚層血管系組織在胚胎髮育時發生障...
瘤體柔軟,有一定壓縮性。好發麵部、頭皮、頸部、肩背部、外陰部,也見於任何部位。多見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病例可與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存在,稱為混合型血管瘤。診斷 (1)多在出生後1個月~2個月出現,初發如針頭至黃豆大,逐漸...
混合性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瘤 混合性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瘤(mixed capillary-cavernous hemangioma)是1995年發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四分冊》第一版。
瘤體柔軟,有一定壓縮性。好發麵部、頭皮、頸部、肩背部、外陰部,也見於任何部位。多見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病例可與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存在 疾病危害 嬰兒草莓狀血管瘤的危害比較大,有的時候是可以自己消退的。但是只是局限於一部位...
少部分可快速發展為混合型血管瘤。毛細血管瘤早期與紅色胎記外表相似,但大多數於嬰兒在出生後半個月左右出現,6個月後內生長迅速,高出皮膚3-5毫米,呈紫紅色,逐漸變成鮮紅色,2-3歲時大部分吸收,到學齡期可部分(完全)消退。
疣狀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種較少見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細血管及靜脈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是毛細血管瘤、海綿狀或混合性血管瘤的一種變型。本病由Halter於1937年首先報導,1967年由Imperial和Heluig正式命名為疣狀血管...
治療側有效率達81.3%,局部副反應較輕,無全身副反應。 【結論】 ANG是一種新的有意義的血管瘤血清標誌物,在血管瘤增生早期監測血清ANG水平,可能有助於評估瘤體的增殖潛能。對於增生早期血清ANG水平穩定的淺表或混合型血管瘤,...
病理分型有毛細血管型(常伴囊腫)、網織細胞型(常為實體性)、海綿型(血運豐富)和混合型。病因與分類 本病的致病基因為WHL基因,位於染色體3p25-26區,呈顯性遺傳,可與腎囊腫、腎腫瘤、胰腺囊腫和視網膜血管瘤等並發。1.Lindau...
分析原因可能有很多:環境污染,各種藥物影響,孕期受到輻射,剖宮產導致嬰幼兒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發病原因 但多數血管瘤會在1歲以內隨著血管退化而逐漸變淡變小,但有一部分由於血管擴張,瘤體生長迅速,對這類嬰幼兒需要及時治療!疾病診斷 ...
主要治療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青胎記。新一代雙波長血管病變cynergy療法 治療原理:上海華膚醫院血管瘤科引進雙波長血管病變cynergy工作站,該工作站將世界最尖瑞的兩部雷射器合併到同一台設備,能夠持續連貫性地發射...
並破壞瘤體的基因生物鏈,干擾瘤體內皮細胞DNA合成,抑制內皮細胞分泌和間質增生。促進基質細胞主動誘導組織修復,促進DNA實現自體修復功能。有效避免血管瘤、脈管畸形復發。適用範圍 嬰兒血管瘤、毛細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鮮紅斑痣,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