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血管瘤

疣狀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種較少見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細血管及靜脈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是毛細血管瘤、海綿狀或混合性血管瘤的一種變型。本病由Halter於1937年首先報導,1967年由Imperial和Heluig正式命名為疣狀血管瘤。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verrucous hemangioma
  • 就診科室:血管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下肢、足、股部
  • 常見病因:不明
  • 常見症狀:孤立藍紅色結節,質軟,表面增生;隨年齡增長表面角化或不規則疣狀增生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病因尚不明。

臨床表現

本病患者的皮損出生時或至兒童期開始即已存在,多見於下肢、足或股部,國外報導95%的病例發生在單側的下肢。為孤立的藍紅色結節,質軟,表面增生,隨著年齡增長而有表面角化或不規則疣狀增生。本病進展緩慢,有時形成衛星狀結節。病理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棘層不規則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真皮內見毛細血管瘤或海綿狀血管瘤改變。

檢查

組織病理:表皮呈乳頭瘤增生,伴發擴張的血管腔,後者充以紅細胞,疣狀血管瘤的表淺部與血管角化瘤類似,但不同之處為血管擴張延伸至真皮網狀層和皮下組織。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典型皮損,組織病理特徵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1.臨床上局限性疣狀血管瘤需和肢端血管角皮瘤相鑑別。
肢端血管角皮瘤見於兒童期和青春期女性,多有凍瘡史,好發於指、趾背側,膝和肘部,分布對稱。皮損表現為針頭大斑丘疹,呈暗紅色或紫色,表面角化,粗糙,壓之有時可退色。部分可見直徑2~8mm的結節,紫紅色和黑褐色,表面角化過度或呈疣狀,中央見毛細血管擴張或血痂,外傷後易出血。組織病理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疣狀血管瘤增生的毛細血管累及真皮全層和皮下組織,而血管角皮瘤僅累及真皮中層。
2.皮損較大,範圍較泛發的應注意同線狀表皮痣、疣狀扁平苔蘚及沿Blaschko線分布的其他皮膚病相鑑別。
炎性線狀疣狀表皮痣是疣狀表皮痣的少見類型,初發時常為細小、分散的紅斑或疣狀丘疹,皮損擴大、融合,形成帶狀或線狀分布的紅斑樣、疣狀丘疹及斑塊,表面有鱗屑或結痂;自覺瘙癢,多見於下肢,單側性;組織病理學特點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表皮嵴伸長,乳頭瘤樣增生,顆粒層增厚及角化不全,真皮內輕度慢性炎細胞浸潤。
疣狀扁平苔蘚典型損害是疣狀增殖性肥厚性斑塊,紫藍色或紅褐色,伴有多少不等的粘著性鱗屑,類似銀屑病;斑塊為單個或多個圓形或長圓形,周圍有散在分布扁平小丘疹;損害好發於踝周和脛前及指(趾)節間關節。對稱分布,劇烈瘙癢;慢性病程,損害消退後,留有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或皮膚萎縮;典型病理改變為過度角化,顆粒層灶性增厚,棘層不規則增厚,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有帶狀炎性細胞浸潤。

治療

外科手術是治療疣狀血管瘤的首選方法。對於早期的疣狀血管瘤應進行徹底手術切除,而對於皮損範圍廣泛,體積巨大的疣狀血管瘤,由於伴有皮下組織的血管增生和淺靜脈的大範圍畸形,一般很難完全切除病灶,術後往往很快復發。國外最新報導Nd:YAG1064納米雷射聯合CO2雷射或脈衝染料595納米雷射治療疣狀血管瘤有著良好的套用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