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淨影寺位於河南焦作市,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古稱賢谷寺、景淨寺,宋以後始名淨影寺,歷史上又有寶岩寺、
金燈寺、金門寺等多種稱呼。
此處是我國佛教史上的釋義高祖、隋代佛學三大師之一——淨影
慧遠的出家學法及
歸骨之地。其後歷代多有高僧在此修行,五代時著名畫家
荊浩,金代時最著名的詩人元好問和文學家
趙秉文也都曾在此隱居。
淨影寺千百年來多有重修擴建,最盛時曾居僧人二百餘人。現存寺院為清末時修建,有前殿七間、正殿七間及東西殿各三間,俱為二層磚、石、木混合建築。舊寺在六七十年代曾作為影寺村的大隊部,故在東西配殿的牆壁上至今還能看到當時用紅漆刷寫的《毛主席語錄》,成為那個特殊時代的歷史見證。
現寺院內還保存有明清幾次重修時的碑刻,從中可以看到淨影寺的創建及歷代重修的經過以及當時寺院的規模和僧人的人數,是
修武縣重點保護文物。2004年,焦作市公路局在保留舊寺遺址的基礎上,出資恢復重建淨影寺,寺院規模頗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
藏經樓、
鐘鼓樓、僧舍、方丈室等,遠觀殿宇
寮舍飛檐斗拱,鱗次櫛比,入寺則見雕樑畫棟,建築精美,佛像莊嚴,巍巍壯觀。
歷史沿革
淨影寺沒有確切的建寺時間,其名稱也非得自當時。但據現有資料推斷,淨影寺建寺時間最晚當在南北朝時魏齊之際,只不過當時並不叫淨影寺,而稱賢谷寺,又名景淨寺(註:景讀影)。據《續高僧傳·釋慧遠》記載:“
釋慧遠,姓李氏,
燉煌人也,後居上黨之高都焉。……年止三歲心樂出家,每見沙門愛重崇敬。……十三辭叔,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禪師,見而度之。”又據《續高僧傳·釋
靈璨》記載:“靈璨,懷州人,遠公之門人也。……遠公去世。……仁壽興塔,降勅令送舍利於懷州之
長壽寺。……仁壽末年,又勅送於澤州古賢谷景淨寺起塔,即遠公之生地也。”從《釋靈璨傳》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賢谷寺即景
淨寺,這裡不僅是
慧遠的葬骨之地,也是他的出家之所,因為它已說明,此處是“遠公之生地”,佛教所說的弟子出生,即為弟子的出家,其生地即其出家之地,與《釋慧遠傳》中在澤州東山古賢谷寺出家的記載互為印證。又因景與影相通,景淨寺即影淨寺。由此來看,景淨寺(賢谷寺)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與今天的淨影寺同處澤州城東南,而且在名稱上與今天的淨影寺也非常相近。那么,景淨寺、賢谷寺和淨影寺實為一寺三名,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稱呼而已。
其實,淨影寺之名在隋初時即已有之,但它並不是現今的
青龍峽淨影寺,它和景淨寺在隋時實為分處兩地的兩座寺院,淨影寺是
隋文帝在長安專門為慧遠釋義修建的寺院。《續高僧傳·釋慧遠》:“(隋文帝)乃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東西衝要游聽不疲,因置寺焉,名為淨影,(
慧遠)常居講說。”這是隋文帝為慧遠一人專建的寺院,卻取名為淨影,其中必有緣故,最大的可能就是寺名取自慧遠的出家之地景淨寺,使慧遠在這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以便在京城在安心講學,弘揚佛法。慧遠居住長安的淨影寺後,四方佛家子弟絡繹不絕來此投學,由此名聲大噪,蓋過了原來的景淨寺,以致於慧遠出家、學法的景淨寺反倒在當時湮沒不聞。但到唐末至五代時期,由於戰爭頻仍,長安淨影寺屢遭戰火焚毀,漸至廢棄。而澤州景淨寺因地處深山,反而得以保留下來,根據民間傳說,期間也曾遭劫難,但和長安淨影寺相比,還是代代綿傳,香火永繼的。因此處是
慧遠出家和埋葬之地,人們漸漸附會這裡就是
隋文帝為慧遠的勅建之寺,故而用長安的淨影寺之名取代了原來的景淨寺之名。現存
青龍峽淨影寺的三通碑刻可以反映這段人們的附會內容。而事實上,到北宋時,青龍峽淨影寺之名已開始彰顯出來,如乾隆《
鳳台縣誌》記有北宋崇寧四年(1104年)《福岩淨影寺山場之記》,此淨影寺即今淨影寺。此後歷經元明清至當代,多通稱淨影寺。
有人提出,淨影寺之名實際應為靜影寺,其主要依據就是淨影寺東的《靜影寺路碑》。因淨影寺之名得自隋時的長安淨影寺,在文獻記載中,長安淨影寺有時也確實被記為靜影寺,但這不過是古人對文字的通假之例。更何況,無論在文獻還是碑刻,稱該寺為“淨影寺”的要遠遠多於“靜影寺”,其碑刻實例也僅限於此通清末《靜影寺路碑》,況且此碑為當地百姓所立,語法不通,書法拙劣,實在不足為據。而其它大量碑刻,全部為澤州文望士紳或本寺住持寺僧所立,其參考價值遠高於《靜影寺路碑》。因此,在文義上,“靜”應為“淨”的通假字,淨影寺實為其自宋以後的正名;在歷史習慣上,它也是更多地被稱為淨影寺。
此外,淨影寺還有
洪谷寺、
寶岩寺、金門寺、
金燈寺等別稱。稱其為洪谷寺,因這裡地處太行內腹,四周環山,中有盆地,山險谷空,暗含仙機;又因寺廟背靠高大山岩,旭日初升照在山岩上時,山岩金光閃閃,文人喜稱其寶岩寺或金門寺;每年的二八月夜間,可觀金燈出自山頭樹梢,因此民間又俗稱其為金燈寺。
歷代高僧
青龍峽淨影寺雖非為隋代高僧
慧遠所建,但史料顯示,這裡曾是他的出家學法之地,也是他死後的葬骨之地。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
北周武帝滅佛時,慧遠引經據典進行抗爭,周武帝雖然當時沒有降罪,但對此懷恨在心。慧遠知道大禍就要臨頭,就從長安遠遁到太行深處的景淨寺(賢谷寺),在此繼續潛心佛法。因此,慧遠和此處的淨影寺有很深的歷史淵源。
慧遠
慧遠(523~592),俗姓李,澤州霍秀人,祖籍甘肅敦煌,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淨影寺修行的高僧。佛教界為了區別他與另一位佛教高僧東林寺的慧遠,習慣稱他為淨影寺慧遠。佛教界將他與
天台宗開山祖師智頤和
三論宗者吉藏全、合稱為隋代三大師,後人將他和東林寺慧遠並稱為“佛門
二遠”。淨影寺慧遠博宗諸學,精通文理,世稱疏王、釋義高祖,是中國佛教界的
集大成者。關於淨影寺慧遠的爭議主要是他與淨土宗的關係,後世有淨土宗信徒尊其為淨土宗
初祖之說。這種說法是否確切,史有爭論。至於慧遠對淨土宗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慧遠為淨土宗經典《
無量壽經》
義疏,系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而該疏對中國淨土宗影響巨大,故
慧遠對淨土宗的開宗之功不可忽視。二是慧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統一的淨土分類說。慧遠校研諸經,融會折衷,提出了三淨土之說,即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成為淨土思想系統化的第一個探索者。淨土信仰源於
古印度,形成於公元二三世紀,於西晉時期傳入中國。東林寺慧遠所創立的
蓮社雖然為最早的淨土活動,但淨土宗的建立則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後世把東林寺慧遠尊為淨土宗
初祖是不確切的。後來佛教史的所謂淨土七祖、
九祖之說,並非根據師徒相承、衣缽相傳的原則,而是後人根據歷史上倡導淨土信仰較大的人物編排而成。這說明與其他宗派相比,淨土宗缺乏嚴密的傳法世系。因此,淨影寺慧遠被尊為淨土初祖並非毫無道理。
鑒於淨土列祖編排方式及淨土傳法世系,綜觀
慧遠對淨土宗的貢獻,人們尊其為淨土宗初祖是對慧遠在淨土宗的確立與發展過程中所作貢獻的認可與推崇。除淨土宗之外,慧遠對
地論宗的貢獻也是無可爭議的。慧遠之師
慧光是中國佛教地論宗的開宗者。慧光圓寂後,慧遠秉慧光之說,弘揚佛法。地論宗分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慧遠成為相州南道地論宗的
開山之祖,所闡釋的《華嚴經要義》被
華嚴宗採用。關於慧遠的師從問題,佛教界也有爭議。對慧遠影響較大的老師共有三位:一位是
青蓮寺住持、被佛教界稱為北方淨土宗創始人之一的
曇始。他是慧遠進入佛門的引路人,對慧遠淨土思想影響最大。一位是中國佛教地論宗開宗、
四分律宗開祖,世稱“
光統律師”的
慧光大師,他對
慧遠後來關於
地論宗的成就影響巨大,最終促成慧遠成為一代宗師。還有一位是和慧遠亦師亦友的隋朝兩任佛教國統曇延,他是慧遠的摯友,兩人共參佛法,共研經書,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不少佳話。慧遠一生博宗諸學,著書頗豐,著有《
大乘義章》、《
十地經論義記》、《華嚴經疏》、《大般若經義記》、《勝曼經義記》、《無量壽經義疏》、《維摩經義記》,共20部100餘卷,其中《大乘義章》被稱為佛教的百科全書。
關於慧遠的傳法故事及為護法所作的貢獻,史有記載的主要是慧遠因
北周武帝滅佛而奮起抗爭的事跡。據《
續高僧傳》記載,北周時期,
武帝滅佛,命廢經像,僧人還俗,大統法上等五百餘人都不敢提出異議,只有
慧遠對武帝說:“今天陛下以為有王權在身,就破滅我佛三寶,你可知道阿鼻地獄所收之人是不分貴*的,難道你就不害怕將來下地獄嗎?”慧遠雖未能改變
周武帝滅佛之心,但卻保留了大量佛經。至隋朝佛法大興,慧遠在淨影寺講授佛法,所講出疏,綱目具備,文旨允當,被公認為天下第一高僧。隋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召六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統管天下僧尼,慧遠位居六大高僧之首。開皇十二年(592年),慧遠圓寂於淨影寺。隋文帝痛心疾首地說:“吾傷國寶也。”
曇馥
曇馥,
慧遠的高徒之一,常隨慧遠左右。有碑刻記載,
青龍峽淨影寺為曇馥所創,以供其師慧遠居住。其實不然。但曇馥極有可能是當時寺院的住持,澤州
青蓮寺尚存有他在隋開皇七年所記的淨影寺山場四至。此外,在
峰林峽東南淹井河開皇四年
佛岩之銘的銘文記載:“有禪師曇馥者,慧識若空,明通真假。”雖然其後文字模糊難辨,但據文義推斷,此處的仙岩寺是其創修或倡修。
芊上人
五代後周時淨影寺高僧。據乾隆《
鳳台縣誌》記載:“芊上人,修真寶岩寺。端居石室,猛虎自伏。後坐化,遺骨甚香。其徒建塔崇奉。寺在太行山巔,俗稱
金燈寺也。”
金燈奇觀
自古以來,淨影寺一帶就有夜觀金燈的傳說。據唐末著名畫家
荊浩的《筆法論》記載:“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有日登神鎮山四望。”後來五代時在此禪修的芊上人也驚奇地發現夜間常有一兩盞金燈由東而西飄過,每當飄到寺院上空,寺內頓時金光滿照,
金燈寺之名由此而來。淨影寺“金燈奇觀”應是一種光影現象,只能在夜間看到,尤以陰曆二月和八月常見。一般可看到一盞金燈在山頭林間遊走,飄忽不定,有時也能看到多盞。過去常把這種現象和
佛力相聯繫,故淨影寺又有金燈寺之稱。如今,淨影寺東面的山頭尚被稱為起燈山,西面的山頭則被稱為落燈山。歷代文人對此多有吟詠,最有名的當是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谼谷聖燈》,而且描述的是多盞金燈的奇觀:“遊人燒香仰天立,不覺紫煙峰頭
一燈出。一燈一燈續一燈,
山僧失喜見未曾。”元代政治家、詩人
王磐在《谼谷山》一詩中,則有“瀑布落
晴雪,金燈開夜蓮”之句。至清代程之玿,則開始把金燈現象和佛教區別開來,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中土無佛山即有,此燈燦爛幾千年。非從白馬馱來物,不稽之語莫輕傳。”
特產
淨影寺一帶最有名的特產是影寺蘿蔔,由於盆地土質肥沃,山泉充足,這裡各村的蘿蔔個大水多,口感極佳,既可烹炒,又可生拌,影寺村民們用自己的配方醃製的蘿蔔乾更是當地一絕。但影寺蘿蔔在外觀上與別處蘿蔔不同的是,每個蘿蔔都崩裂有口。相傳,影寺的蘿蔔原是淨影寺的和尚頭所變。至今,這裡還流傳著“影寺的和尚——耙(罷)了”的俗諺。
名人遊歷
淨影寺險秀幽奧,暗含仙機,自古就是佛家子弟棲居修禪的仙山佛國和淨土聖地,加之它雄踞太行之巔,風景奇絕,引來無數名士來此遊歷,五代名畫家
荊浩在此以山水樹石為摹本,形成了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風格;金元之際文壇盟主元好問青年時期曾在此潛心學問,六年而學業有成,為他成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奠定了深厚的學識基礎。所有這些,更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憑弔懷古,吟詠不絕。
祖詠
(699~746?),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後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
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
員外郎。他與王維友善,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的色彩。代表作有《
終南望余雪》、《
望薊門》、《
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終南望余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望薊門》詩描寫邊塞沙場,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
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祖詠曾游淨影寺,有《
題遠公經台》詩作一首,遠公經台,即今淨影寺東
說法台,又名
講經台。這是歷代關於淨影寺的第一首詩作。其詩云:蘭若無人到,真僧出復稀。苔侵行道席,雲濕
坐禪衣。澗鼠緣香案,山
蟬噪竹扉。世間長不見,寧止暫忘歸。
荊浩
荊浩,字浩然,河東沁水(今山西沁水)人。生於唐末,五代時人,中國古代著名畫家。荊浩工詩文,通經史。因唐末至五代時中原一帶戰亂頻繁,政局動盪,他遂絕意仕進,隱居於
太行山的洪谷,即今影寺一帶,並以此自號為
洪谷子。據其所撰《
筆法記》記載,太行山谼谷深處,風景佳勝,有無數的古松“掛岸盤溪,披苔裂石”,使他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進行寫生,“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他擅長畫山水樹石,是與他隱居深山的生活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他也能畫壁畫,據北宋
劉道醇《
五代名畫補遺》記載,他還曾在後梁的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
雙林寺院畫過寶陀
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頗受稱譽。
荊浩在洪谷隱居期間,高平
開化寺高僧大愚禪師曾向作詩求畫,荊浩也以詩相答,作《
畫山水圖答大愚》,其詩云: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岩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
宗道
(?~1204),本名八十,金代貴族,上京人。精通《周易》、《孟子》,善騎射。
金世宗和章宗時期,歷任右衛將軍、西南路副招討、平陽知府、西北路招討使、殿前右副
都點檢。後以鎮靜得軍心民主,特遷三級,兼知
京兆府事。宗道為官清廉,施惠於民,所轄人民都很愛戴他。死後贈
龍虎衛上將軍。曾游淨影寺,作《寶岩僧舍》詩。其詩云:寂寂鐘魚柏滿軒,午風輕颺煮茶煙。
西堂競日無人到,只許山人
借榻眠。
趙秉文
趙秉文(1159~1232),字
周臣,號閒閒,
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金代著名文學家。趙秉文曾寓居淨影寺,同時代的
密國公
完顏琦曾作《聞趙閒閒再起為翰林律句》,有“寶岩洪谷西窗夢,不信秋來不上心”之句,洪谷
寶岩寺即淨影寺。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太原秀容人。元好問七歲能詩,十四歲時隨叔父陵川縣令元泰到陵川,跟隨著名學者
郝天挺學習。後來,僑居澤州淨影寺,每日與
山僧為伴,與山林為友,埋頭學習,不聞世事,六年而學業有成,淹貫百家經史。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關於淨影寺的有《寶岩紀行》和《洪谷聖燈》,而《谼谷聖燈》是有記載以來第一篇關於淨影寺金燈的詩作,且是多盞金燈,“
一燈一燈又一燈,山僧
失喜見未曾”,是研究淨影寺金燈現象的重要文獻。
《寶岩紀行》詩云:陰崖轉清深,秋老木堅瘦。城居望已遠,步覺脫氛垢。寶岩夙所愛,丈室方再叩。曛黑才入門,徑就石泉漱。遙遙金門寺,
寶焰出
岩竇。我豈無盡公,昔見今乃又。同來二三子,
寢飯故相就。況有杜紫微,琴築終雅奏。曈曈上初日,深樾炯穿漏。逶迤陟西巘,萬景若迎候。絕壁三面開,仰看勞引脰。兩山老突兀,屹立柱園覆。諸峰出頭角,隨起隨偃仆。不可無煙霞,朝莫為先後。橫亘連巨鰲,飛墮集靈鷲。九華與奇巧,五老失渾厚。想當位置初,
遂欲雄宇宙。太行有
谼谷,勝跡無出右。大似塵外人,眉宇見高秀。哀湍下絕壑,電激龍怒斗。崩奔翻
雪窖,瑩滑瀉瓊甃。窮源得懸流,偉觀駭初遘。仙人寶樓閣,寶雨散檐溜。天孫拂機絲,素錦絢清晝。永懷登高賦,意匠因馳驟。窘於游暴秦,細鑿留篆籀。茲山緣未了,僧夏容宿留。終當匄餘年,奇探盡雲岫。
《洪谷聖燈》詩云:金門寺前山突起,井底寶岩三十里。舊聞聖燈在山上,紫微侍郎宜不妄。山空月黑無人聲,林間宿鳥時一鳴。遊人燒香仰天立,不覺紫煙峰頭一燈出。一燈一燈續一燈,
山僧失喜見未曾。金繩脫串珠散迸,玉丸走伴光不定。飛行起伏誰控搏,華麗清園自殊勝。北荒燭籠開晦冥,南極入地多異星。豈知心光毫相有,真遇物外恍惚終難憑。腐儒心魄為動盪,再拜中庭謝靈貺。何曾辦作
劉更生,下照乃辱
青藜杖。昨朝黃華瀑流神所憐,今朝金門佛燈佛作緣。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
王磐
王磐(1202~1293年),原籍河北永年,金未南遷河南魯山。王磐還家後年至92歲謝世,追封“名國公”,諡號“文忠”。 他對元朝政治的諸多建樹,被後人譽為佐政名臣。王磐曾到淨影寺遊玩,並寫有《
洪谷山》詩一首,其詩云:昨日游黃華,抵暮方言還。今晨到洪谷,驅馬五松邊。未移金門寺,還指元康煙。山中富清境,不暇相周旋。大似山陰客,望門卻回船。空懷上方寺,
矯首浮雲顛。瀑布落晴雪,金燈開夜蓮。何當重經過,岩下細流連。
姚學甲
姚學甲,字聯芳,號半塘,清代山東鉅野人,江南丙戌科(1766年)進士,官至嘉定知縣。擅山水畫,著有《練水畫徵錄》。另纂修有《澤州府志》、《
鳳台縣誌》、《武鄉金石石志》等地方志。乾隆年間曾游馬牢川(在馬頭山)和淨影寺,作有《馬牢川懷古》和《洪谷聖燈》兩詩。其《洪谷聖燈》詩云:谼谷十里秋風勁,天陰月黑禪窟淨。舊聞金門寺前燈,山僧指示名曰聖。俄爾一點山中明,浮光吹亂遙帶映。初疑熒熒鬼燐生,又似螢火各分並。魚龍作戲珠光吞,星斗落地流輝迸。吾初見之得未曾,眼花迷亂立不正。遠者如相迎,近者如相競;散者紛而行,聚者肆以橫。誰為摶其華?誰為執其檠?君不見紫薇郎傳布人間孝實證,又不見元遺山吟入長句高歌詠。愧我筆力如紙綿,欲賦靈貺無人倩。獨喜毫相印心光,神工不知何權柄。想為鷲嶺奇化多,照見大千目徹鏡。佛法定有燈可傳,靈台不滅西教盛。千燈萬燈總一燈,燈燈相續明真性。
孟顏
字懷溪,明代澤州人。嘉靖戊戌科(1538年)進士。初任縣令,以仁愛為政,惠澤及於民。後擢遷為工部主事,累官至四川布政參議。不久以雙親不能奉養為由辭官歸家。所作詩歌不拘
格律,以自抒性情為能事;文章有氣勢,下筆動輒千萬言。曾到淨影寺遊玩,並應邀作《重修
青蓮寺下院古淨影寺碑記》,這是現存有關淨影寺來歷的最早實物資料。著有《孟亭恆隱集》數卷。
其它的還有明代王緒宏作的《淨影寺》詩和清代程之玿作的《題寶岩寺詩》。
王緒宏詩云:四圍山壁立,天光一線通。岩開知
鳥道,嶂合是幽宮。塔影千年月,濤鳴六月風。應知譚法處,龍象報神功。
程之玿
詩云:花園村居太行巔,上有
古剎棲古禪。入夜金燈往往出,乍明乍滅樹林邊。觀燈佛子歸佛力,自我思之恐不然。中土無佛山即有,此燈燦爛幾千年。非從白馬馱來物,
不稽之語莫輕傳。暇日偶看草木子,謂燈皆是山靈宣。明珠一顆能潤浦,良玉一片能輝田。寶藏之興萃陵谷,自然光怪沖雲天。峨嵋簡州衡岳地,匡廬天章太白前。到處有燈驚耳目,豈皆天竺種奇緣。儒者所言良不逛,霧釋水消何惑焉。
鄴下崔生名下士,流連景物題詩篇。才華俊逸但
佞佛,佛曰豈借燈增妍。我作此言告來者,讀書明理莫纖纏。山歸山兮佛歸佛,鑒朗衡平兩不偏。
猿拳發源地
淨影寺僧人以習武為主。北宋時期,武僧們仿照猴子的靈性和動作,創編了一套“
猿仙通背拳”,簡稱“猿拳”。此拳主要流傳於懷川本地和晉東南。到了南宋年間,寺院禪師相互調換,猿拳遂傳
少林寺,少林寺將此拳和“
大悲拳”定為秘傳拳種,不再外傳。
然而,在懷川本地人中習練猿拳者眾多,便在當地自發傳承。至清代,猿拳傳人敢廢、武備將猿拳傳於郭萬清、張文魁等十傑士。郭萬清、張文魁又將猿拳傳於董成 (號稱公德先生),董成傳於現焦作市
龍洞鄉高窖河村的許秀文、許秀武兄弟,猿拳便在此發揚光大,由許門世襲傳承。許氏第六代猿拳宗師許萬懷將猿拳傳於其外甥(修武雙廟村人)郭再汾。猿拳在郭再汾手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20歲時,他進京殿試,中“武舉”,皇封“
武德騎射”官職,並得皇賜御書“雄風柳絮”金匾,褒揚猿拳。另賜柏樹一棵,以示猿拳源遠流長、萬古長青,從此,猿仙通背拳聲名遠揚。
郭再汾中武舉後,在高窖河村中為恩師建造石樓宅院兩處,將皇賜線柏栽於石樓西側,“雄風柳絮”御匾端掛於門庭正中。現御匾已流失無存,但樓舍仍在,那棵線柏仍昂然挺立,它是焦作市境內惟一的一棵線柏,也是僅此一棵皇賜古樹,後世拳師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高窖河許氏算起的猿拳第十世傳人、焦作市
黃河武術館館長
李培鈞,已培訓學員3000餘人習練猿拳,並在國家
武術研究院的支持下編寫了《猿拳108式拳譜解釋》,使這一中華武術瑰寶得以進一步發揚。
猿拳風格,似猿猴輕靈動作,行如流水,起伏翩翩,演練時慢類太極,快遜
長拳,擺動如春風和柳,站立如嚴冬傲梅,魅力無窮,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