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拳(武術大拳種之一)

大悲拳(武術大拳種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悲拳是中華武術大拳種之一。始傳於北京,流傳甚廣。大悲拳兼有太極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內外合一,剛柔相濟,強調用意不用力、動中求靜、虛實分明、虛領頂勁、松腰收臀、沉肩墜肘,呼吸與動作相結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悲拳
  • 性質:中華武術大拳種之一
  • 起源地:北京
  • 特點:動作緩慢、穩重,速度均勻
其特點:動作緩慢、穩重,速度均勻,似行雲流水,講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掛、托、穿、搭、搓、戳、削等。
大悲拳,因一直在佛門中口傳身授,故無文字記述。1937年由奇雲和尚(俗名史正綱)口述,李瑞呈執筆,由奇雲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練照片,編寫的《大悲陀羅尼拳圖說》,是對該拳最早的文字記述。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觀音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咒”)為依據,按照全經(梵文音譯)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護法神相的姿勢與變化,編撰而成,其內容以傳統63式為主要代表套路。
大悲拳練身亦練心,且練心勝於練身。行拳中口誦真言、心觀想。手結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於63段動作,拳式結束靜立默誦後21句,全套拳結束。該拳特點一是柔中帶剛,剛而不僵,抻筋拔骨,內圓外方。二是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形意相隨,輕柔鬆緩。三是舒展大方,端莊優美。
大悲陀羅尼是佛門密拳,它集禪武一體,剛柔相濟,內外兼修,它以修身養性為宗旨,以養氣修心的禪功為始終,以練氣修身的柔道為造詣,以拳貫禪機,禪拳歸一為極至,回歸自然,隨心所欲。大悲拳既是內養功夫,同時又包涵著凌厲多變、處處殺機、變化莫測、能攻善防、無懈可擊的神奇打法,小有防身自衛之安,大有強筋壯體、健神清心,起到延年益壽之功效。
大悲拳姿式端莊寧靜,氣勢恢宏,變化多端,神妙無窮,對神志、臟腑、筋骨、肌肉均有全方面的鍛鍊作用,確非當今社會一般純重靜功和動功者所能比翼。大悲拳這趟功法出世最晚,猶如一顆深藏塵土中的明珠,一旦挖掘出來,大放異彩,光芒四射,是當今中國武術寶庫中極具價值的瑰寶,同時又是中國武術中唯一獨特保留著和佛教文化相融匯的一種密宗拳術。它有著殊勝的健身和養性的作用及效果,是當今社會實在不可多得的一套非常優秀的拳法。從內在心靈方面看,它要求:以意導引動作,心胸虛靜,意念在先,動作隨行。從動作外形看,則要求以柔至剛,剛柔相濟,行拳中要使動作松、圓、柔、勻,動作可時而拂搖太空,時而暢遊海洋,或駿馬馳聘,或信步閒庭,放則無外,收則無內,動如猛虎。靜如山嶽,從內外兼顧而言,則要求“外練筋骨,內練五臟”,行拳種務要注意深長、細勻、松靜、意念引導動作,導引呼吸令其氣沉丹田,久之將會收到神奇意想不到的鍛鍊效果。
大悲拳屬佛門密宗內功拳法,全稱為“大悲心陀羅尼拳”。大悲拳源出佛門典籍(大悲咒),是一套蘊觀想、持咒、結印為一體的內外兼修,體用兼備的修持武功。密宗的修持,其戒律是極為嚴格的,對沒有受持過密宗儀式之人是絕不顯示密法的。因此大悲拳雖然有著殊勝的修持效果,但在滄桑巨變漫長歲月中,僅是在佛門秘傳,對外決不示人,而在佛門內則一直由主持方丈一脈脈單傳。該拳實為佛門內的護教拳法,一旦寺內有頑劣弟子持武功而不服寺規的,方丈則用此拳來維護寺規戒律進行震懾。本人師祖奇雲大師俗名史正剛乃是北京西郊上房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生前以千手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咒)為依據,按像尋索拳式,按全經梵文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護法神像的姿勢與變化,這種將持咒結合拳式的演練,行拳中口誦真言,心觀想,手結印,禪拳一體的拳法為師祖奇雲大師首創,實為當代大悲拳的開山鼻祖。奇雲大師不僅武藝超群,而且武德高尚,名震北方武壇,被譽為北方的武壇領袖人物。七十年代前更被武林同道譽稱為“南有海登,北有奇雲”,得到武林界極高的讚譽和推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