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間傳統線板文化研究》是2016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佳、蘭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民間傳統線板文化研究
- 作者:呂佳、蘭平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159791
《浙江民間傳統線板文化研究》是2016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佳、蘭平。
《浙江民間傳統線板文化研究》是2016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佳、蘭平。內容簡介筆者詳細研究了浙江古代女子紡織、刺繡的女紅用具——“繞線板”在古代文明中的孕育與發展,特別是明清以來傳統線板在特定歷史時期呈現的...
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Zhe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Museum),位於杭州市西湖區,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遺館,為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的構成部分之一,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創意研發等五大功能。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築面積35000㎡,設有基本陳列、傳統工藝和傳統戲劇專題廳...
東陽木雕,浙江省東陽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東陽《康熙新志》載,唐太和年間,東陽馮高樓村的馮宿、馮定兩兄弟曾分任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其宅院“高樓畫欄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里”。陸氏墓與唐元和年間進士、宰相舒元輿的墓同在20世紀初被盜,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見唐代太和年以前東陽...
它自成一體,具有獨特的疾病觀,疾病分類法和特殊療法,體現了畲醫藥的文化特色,對某些疾病的療效更有獨到之處。2006年,浙江省衛生廳立項的《中國畲族民間醫藥調查與整理》課題。課題組歷時6年多,走訪調查了全國主要畲族聚居地,根據調查所獲大量資料,整理出了畲族醫藥的基本特徵。獨特理論:“疳積理論”、“六神...
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繡各種服飾,後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後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杭繡評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工藝技法 杭繡講究...
寧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寧波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又名“金漆木雕”,是中國的傳統工藝。構圖特點主要吸取中國民間繪畫和文人山水花鳥的優點,並刻有詩句,題款和印章。造型古典、生動,刀法渾厚,金彩相間、絢爛富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主要技藝是在木雕上貼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寧波市...
青溪鎮傳統黑蛟燈表演分為六小節,分別為出澗、探路、試水、搏浪、戲珠、盤蛟,並配以廣東漢樂吹奏,大鑼鼓板式,以嗩吶為主奏,樂曲歡快、熱烈、喜慶,配合黑蛟矯健的姿態,表演畫面生動傳神,敘事性強。百侯龍珠燈 百侯龍珠燈源於南宋時期浙江南部、江西和福建一帶的“板龍燈”,蕭氏肇基始祖卜居百侯侯北後,...
藍印花布是中國的一種工藝品,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等。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印染品,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主產地包括江蘇省南通市、浙江省桐鄉市、湖南省邵陽市、山東省蘭陵縣等地。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分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項目保護...
2006年5月20日,青田石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33。2018年5月,青田石雕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青田縣石雕產業保護和發展局獲得“青田石雕”保護單位資格。歷史淵源 青田石雕歷史悠久。在浙江博物館就藏有六朝時...
二胡、高胡、揚琴伴奏,打擊樂部分由鼓、木魚領奏,斗鑼、小鑼、大鈸、小鈸等伴奏。紫金提線木偶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情,在傳統戲劇、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紫金提線木偶戲的劇本唱詞中,反映了地方社會文化的變遷,為研究客家地區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作證材料。
甌繡,亦名“溫繡”,是浙江省溫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甌繡是從裝飾生活用品逐漸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早期的繡品有神袍、戲裝、壽屏等,後來又擴展到刺繡山水、人物、走獸、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效果。甌繡是流行於浙江省溫州一帶的傳統民間刺繡藝術,它歷史悠久,早初起源於民間婦女...
龍檔(樂清龍檔),浙江省樂清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樂清龍檔俗稱“凳板龍”,是流行於浙江省樂清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雕刻藝術。據傳從明代開始,樂清人每年元宵節以龍檔為道具舉行民眾性的遊行表演活動,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樂清龍檔以樟樹和榆樹為原料,採用圓雕、鏤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製作...
木偶戲(平陽木偶戲),浙江省平陽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平陽木偶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與藝術研究價值。它在浙江省平陽縣流傳的歷史悠久,形成時間不晚於宋代,至明清時達於鼎盛。平陽木偶造型別致,明清以來的木偶頭與戲裝製作精美,保存完整,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平陽木偶...
寧波泥金彩漆,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波泥金彩漆是一種以泥金工藝和彩漆工藝相結合為主要特徵的髹漆工藝,是寧波傳統的“三金”工藝之一。現主要分布於寧波市寧海縣及其周邊地區。寧波泥金彩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有七千多年歷史的木胎朱漆碗。寧波泥金彩漆工藝...
剪紙(樂清細紋刻紙),浙江省樂清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樂清細紋刻紙是當地流傳的一種藝術,主要集中在樂清市象陽鎮的寺前村、後橫村,北白象鎮的東才村及樂成鎮、柳市鎮、翁陽鎮等地。樂清細紋刻紙源於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它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細,在早期“龍船...
竹編(東陽竹編),浙江省東陽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東陽竹編在唐代早期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套用。南宋時期,東陽竹編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並與民俗節日聯繫到一起。東陽竹編擅長編織立體人物、動物及傳統竹籃等器皿類的工藝品,手工剖篾細如髮線,柔如蠶絲,精編細作,逼真傳神。東陽竹編產品以籃、...
錫雕,是中國乃至世界一門獨特的工藝,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錫雕,也浙江省永康市、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錫雕也稱“錫藝”“錫器”,是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錫作藝術。傳統制錫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河南殷墟出土的錫塊、鍍錫虎面銅盔、錫戈...
麥稈剪貼,浙江省浦江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麥稈剪貼是以麥稈為原料的一種民間裝飾藝術,主要流行於浙江省浦江地區。浦江麥稈剪貼舊時曾替代刺繡被用作團扇、草帽等麥稈編結品的裝飾,後逐步發展成掛屏、台屏等陳設品的裝飾。2008年6月7日,麥稈剪貼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
中式服裝製作技藝(紅幫裁縫技藝),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紅幫裁縫技藝是立足寧波本幫裁縫技藝傳統,又吸收西方立體裁剪技術,從而實現“中西合璧”“中體西用”創造性轉化的製衣工藝。它發祥於奉化江兩岸,包括奉化區江口街道(新橋下、王漵浦、張家浦、蔣葭浦、前江等村)、西塢...
掃蠶花地是蠶桑生產習俗中重要的一環,每年寒食清明時節,“關蠶房門”生產以前,蠶農都要請藝人到家演出,以消除一切災難晦氣,祈願蠶桑豐收,掃蠶花地表演由此呈現出一定的儀式性,成為浙江蠶桑生產的一種象徵性反映,具有較高的民俗學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蠶絲織造技藝(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地處杭嘉湖平原,當地出產的清水絲綿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代,這裡已家家戶戶種桑養蠶。餘杭清水絲綿以水淨漂清而得名。長期以來,清水絲綿製作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沿不絕,在此過程中...
2017年7月28日,為了讓傳統工藝煥發生機,在文化部非遺司、浙江省文化廳的支持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桐鄉舉辦了“青出於藍——傳統染織技藝桐鄉論壇”。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杭羅織造技藝、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畲族服飾和畲族彩帶編織技藝、瑞安夾纈印花技藝、傳統棉紡織技藝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藝術 浦江民間文化藝術起於清代的竹根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麥稈剪貼畫,形象逼真,色彩艷麗,中外人士稱為“迷人的藝術”剪紙,風格秀麗,質樸大方,,令人嘆為觀止;起於明代的“迎會”,以會桌製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稱華夏一絕;“燈會”,融書、畫、工藝於一體,人物燈、竹絲燈、板...
趙豐認為,應將現有的中國蠶桑絲織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確定一條主線把同類型項目進行捆綁申報。具體而言,應以浙江省杭嘉湖地區和江蘇省蘇南地區為核心,聯合其他相關地區如廣東、四川、新疆等地一起申報。申報內容應以蠶、桑、絲、織、染、繡等全過程中的傳統生產技藝為核心,包括文化習俗、民間說唱和舞蹈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