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樂清細紋刻紙是在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它是樂清剪紙藝術的一個獨特品種,因以“刻”代“剪”,故稱之為刻紙。樂清細紋刻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據《樂清縣誌》記載,元代大德年間,“社裡笙歌達旦,通衢剪彩為眾共賞,與民同樂。”其中提到的“剪彩”就是剪紙。
樂清細紋刻紙盛行於明末清初年間,這一時期,樂清沿海一帶農村在春節期間出現了一種別致的龍燈,因它形如船,故稱龍船燈,藝人以刻紙裝飾在龍船燈上,這種刻紙被稱為“龍船花”。每年正月十五,樂清鄉間各地都有龍船燈巡遊,而評判龍船燈的水平高低,主要看龍船紙紮和“龍船花”的刻制情況。龍船燈的流行,不斷推動著“龍船花”的發展,其內容從單純的幾何圖案發展到花卉、鳥獸、戲曲人物、神話、山水等無所不包,刻工也越來越精細。
20世紀50年代,樂清剪紙才被正式命名為“細紋刻紙”。
文化特徵
突出特點
樂清細紋刻紙突出特點就是“細”,工整纖秀,細如髮絲,具有纖細優美的風格,與粗獷豪放的北方剪紙對照強烈。它的刀法精妙入微,圖案細如髮絲,工而不膩,纖而不繁,可以在一寸見方的紙面刻出52條線條,細線紋闊度有的僅有1毫米,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刻制紋樣時,不用畫稿,僅依憑竹刀劃經緯格子線,隨心所欲地在小方框內刻剪出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
樂清細紋刻紙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濃厚的裝飾風味,藝人常用的圖案紋樣有正字形、葵花形、龜背形、魚鱗形、喜字形、壽字形,還有“田交田”“空肚十”“勾之雲”等60多種。藝人運用圖案熟練而千變萬化,富於疏密、粗細、曲直、寬窄、剛柔等變化與對比使紋樣輪廓清晰、形式優美、賓主分明、形象突出。
構圖特徵
樂清細紋刻紙的構圖形式很獨特,是在一個平面上由外到內進行包圍式構圖。有的最外一層比較簡潔,多為傳統的花鳥,第二層刻有幾何紋飾圖案,第三層(即中心一層)一般刻主題內容,如《西湖風光》;有的刻紙作品外一層為主題內容,第二層面積較大的部分刻有各種幾何紋飾圖案,第三層刻有較細的幾何紋飾,體現了細紋刻紙的細緻特色,如《九獅法圖》;還有的作品內容豐富,採用多層包圍式構圖,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意向和審美氣氛,如林邦棟的《百雞圖》、陳余華的《溫州名勝》。
樂清細紋刻紙早期的構圖形式以方形為主,隨著藝人製作水平的提高,逐漸發展出八角形、六角形、菱形、圓形、橢圓形、扇形和不規則形等構圖形式。
作品規格
樂清細紋刻紙精緻細巧,作品以小型為主,篇幅一般為12厘米×12厘米左右,適宜於案頭擺放和近距離欣賞;中型刻紙規格一般為8開或4開(即35厘米×25厘米或35厘米×45厘米左右);大型的細紋刻紙在樂清並不多見,主要作品有林順奎的《水滸一百零八將》《五十六個民族》《八仙過海》,陳朝芬和盧法良合作的《紅樓夢》等大型作品,其規格尺寸約100厘米×200厘米,張雁洲與陳余華合作的《雁盪山風景》長卷,規格達到36厘米x360厘米,算是樂清最大型的細紋刻紙作品。
製作工序
主要工具
細紋刻紙的主要工具有刻刀和油盤。刻刀刀鋒厚度僅0.35毫米,油盤則是在刻紙時墊襯在紙的下面,以便於鏤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
主要步驟
樂清細紋刻紙工藝流程講究,工序細膩,一般作品的製作時間為7天左右,較精細的作品耗時在15—30天,其製作主要分為以下6道工序:
設計畫稿:將要製作的意圖畫在稿紙上,並作畫面處理。
精刻樣張:根據設計好的畫稿,刻出精確的樣張。
依樣曬圖:根據刻好的樣張曬出樣圖。
整合用紙:按照要求組合紙張的顏色、張數及厚薄,根據樣張裝訂成一版。
按圖刻花:樣張組合、裝訂好後,按樣放在油盤上,固定好四角然後在油盤上進行細緻的雕刻。刻花應遵循“先上後下、先細後粗、先左後右、先里後外、手心一致”的原則,待花樣刻好後要進行裁邊。
驗收包裝:將刻好後的作品根據其顏色用相應的底色作襯托,將完整的作品放在塑膠紙裡面或裝在鏡框內,進行不同程度的包裝。
題材作品
樂清細紋刻紙的題材主要可分為海洋文化類,如漁船、出海捕魚、海塗勞作、海上風光等;喜慶豐收類,如迎春接福、碩果纍纍、滿載而歸等;花鳥禽獸類,如牡丹、月季、龍、鳳、喜鵲、獅子、老虎、熊貓等吉祥圖案;人物類,包括歷史名人、古典名著人物及現代人物等。另外,樂清細紋刻紙還有表現山水風光、神話傳說、少數民族、體育,以及富有現代生活氣息的作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樂清細紋刻紙的形成與發展以樂清當地的海洋文化為依託,它反映了浙南沿海和甌江流域的民間風俗,是古代甌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價值。
樂清細紋刻紙的題材大都是龍、獅、風等吉祥物,不僅是中國人民龍情結的重要載體,也體現了樂清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嚮往。
傳承狀況
樂清細紋刻紙技藝難度大,短時間內難以掌握,一般要有數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隨著溫州輕工業的興起,樂清市剪紙工藝品的生產受到衝擊,出現了衰微的狀況,許多人棄藝從商,老藝人年老力衰,後繼乏人。
傳承人物
陳余華,男,漢族,1953年生,浙江樂清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剪紙(樂清細紋刻紙)。陳余華出身於細紋刻紙世家,自幼受家庭薰陶,不但繼承了祖傳技藝,創作了大量作品,還將此技藝與現代裝裱工藝有機結合,使之成為既古樸高雅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工藝品。他的技藝特徵在於線條細若遊絲、無底稿。他創作的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收藏,他還創辦了樂清余華細紋刻紙研究所。其代表作品有:《溫州名勝》《連年有餘》《龍鳳呈祥》等。
林邦棟,男,漢族,1926年生,浙江樂清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剪紙(樂清細紋刻紙)。林邦棟自幼隨父輩學習細紋刻紙技藝,為家族傳承的第四代傳人。林邦棟將原有單調的幾何圖形擴展出花卉鳥獸、山水、人物等,使此技藝更加生動活潑、疏密有致,其代表作品有:《魚躍龍門》《六畜興旺》《百壽圖》等。
保護措施
1985年,樂清市組織成立了樂清剪紙研究會,之後又相繼成立了樂清龍船花細紋刻紙研究所、樂清象陽工藝刻紙有限公司、樂清余華細紋刻紙研究所。
2003年12月,樂清市特殊教育學校被列為第一批細紋刻紙教學實驗基地。
2006年2月,樂成鎮第二國小等三所中國小被列為第二批細紋刻紙教學實驗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剪紙(樂清細紋刻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由於機構改革,該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為重新推薦保護單位,予以公示。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樂清細紋刻紙)項目保護單位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樂清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1年,樂清細紋刻紙作品在德國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展”中展出。
2007年,樂清細紋刻紙在北京世紀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中展出。
2013年11月19日,樂清細紋刻紙在溫州市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現代剪紙藝術邀請展中展出。
榮譽表彰
2001年,樂清細紋刻紙作品《魚躍龍門》獲得“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展”金獎。
2008年,金錢妹的樂清細紋刻紙作品《西遊記》獲得中國剪紙藝術大賽“金剪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