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杭羅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記載。南宋時,杭羅已嶄露頭角。《鹹淳臨安志》卷八《絲之品》載:“羅:有花、素兩種結羅,染絲織者各熟線羅,尤貴”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八《物產、絲織品》云:“羅:花素、結羅、熟羅”。範金民在《江南絲綢史研究》中則稱:宋代杭州則有結羅、博生羅、蟬羅、生色羅等。其中的結羅分花、素兩種。杭羅生產,由南宋發端以來,綿延元、明、清。羅一直是一種主要品種,“羅中的秋羅、綺羅均為名產”,歷來作為朝廷供品。
1800年初,囿於經濟水平的影響,老百姓大多對穿著不甚考究。隨著化纖織物的流行以及生產力的提高,傳統絲綢的生產受到了重創,杭羅尤甚。伴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杭羅價格下降,出貨量減少,文化代表人邵官興不得不調整了生產計畫,增加了其他業務來補貼杭羅生產,以“副業”養“主業”。
1878年,杭州的絲織業已經相當發達。城東艮山門一帶是杭州絲織業的基地,歷來有“艮山門外絲籃兒” 之說,尤其是東街路(今建國北路),更是機坊林立,一路走來,滿耳儘是“嚓嗒嘭、嚓嗒嘭”的織機之聲,真是“機杼之聲,比戶相聞” 。杭羅織造技藝被列入其中。
2014年,杭羅的名聲越來越響,杭羅博物館每到周末就呈現一片熱鬧景象。作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杭羅博物館吸引了省內各地的學子前來實踐、學習;不少大學生也把暑期社會實踐點,放在了滿耳儘是織機聲的杭羅廠房。
工藝特徵
杭羅綢面有等距的直條形或橫條形紗孔,孔眼清晰,質地光柔滑爽。這種織品穿著舒適涼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帳幔、夏季襯衫和便服面料等。在織法和工藝上,杭羅與其他絲綢的不同之處在於,杭羅是由純桑蠶絲以平紋和紗羅組織聯合構成,孔眼清晰,織法透氣,穿著舒適涼爽,洗滌方便,十分適合悶熱且多蚊蟲的夏天。
工藝流程
杭羅織造技藝複雜、嚴格。原料絲進廠後,先後經歷了檢驗、篩選、浸泡、晾乾、翻絲、纖經、搖紆,然後才上機織造,織成的還只是粗坯,須經過精煉、染色等工序才能成就精緻的杭羅。
在選材上,織杭羅要用純桑蠶絲,比較好的蠶絲有杭嘉湖地區產的蠶絲,牢度高、粗細均勻、有光澤,最好的則是桐鄉絲。由於絲的質量與杭嘉湖地區的桑葉質量、氣候條件以及蠶繭生產歷史有很大關係,為保證質量牢靠,當年外銷的杭羅基本上都採用杭嘉湖的蠶絲。在加工技術上,杭羅採用特有的“水織”技術,先浸泡、後織造,從原料蠶絲加工到搖紆織造蠶絲都浸泡在特殊的水溶液里,如此織出的杭羅柔軟、不走樣,完勝現代技藝織法。至於水織方,則屬於不傳之秘,也是織造杭羅的精髓所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生活價值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然而知道杭羅的年輕人已經很少。而說起杭羅頭頭是道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清末民國時期,杭城裡略有身份地位的人,杭羅長衫和摺扇則是標配。因為杭羅不僅代表了身份的高貴,還有著舒適的穿著體驗,而這種體驗是其它材質所無法給予的。用邵官興的話說,就是“小孩子穿了這個衣服不會鬧,大人穿了很舒服”。杭羅之所以能有如此優越的穿著體驗,與它的傳統生產工藝密不可分。
藝術價值
世界上僅存的兩台清代織造機都存放於福興絲綢廠,廠里仍延續著傳統的飛梭技藝,這於杭羅的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因為工藝複雜,對生產者技能的要求極高,最少要花七年的時間才能學到全套的手藝。而水織法需要將手經常泡在溶液里,冬天很容易導致手皴裂,因此工人方面流動量大。另一方面,精密的手工織造保證了杭羅的品質,正是由於過硬的品質,才吸引到了國外慕名而來的顧客,中國的一些老字號如北京“瑞蚨祥”、蘇州“乾泰祥”也爭相訂購“杭羅”。福興緊緊的和杭羅融為一體,打出了知名度,得到業界高度認可。
傳承人物
邵官興,男,漢族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杭羅織造技藝,浙江省杭州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1年6月15日,杭羅是杭州特有的一種傳統絲織品,作為杭羅織造技藝的第四代傳人,邵官興在2008年成立了杭州福興絲綢廠,用保留下來的20多台老織機,採用祖傳的水織秘方進行紡織。
2012年5月,在相關專家的支持參與下整理出版《杭羅織造技藝》一書,全面系統地講述杭羅織造技藝歷史沿革與工藝特徵。
2017年7月28日,為了讓傳統工藝煥發生機,在文化部非遺司、浙江省文化廳的支持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桐鄉舉辦了“青出於藍——傳統染織技藝桐鄉論壇”。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杭羅織造技藝、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畲族服飾和畲族彩帶編織技藝、瑞安夾纈印花技藝、傳統棉紡織技藝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專家、設計師共聚一堂,圍繞技藝與設計、傳統與當代展開對話。
2017、2018年組織杭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邵官興參加國家主辦的非遺研修研習培訓計畫“織錦技藝傳承及創意設計研修班”,並進行《杭羅的傳承與創新》理論授課。扶持研習古代梭羅技藝,如三梭羅、五梭羅、七梭羅乃至十三梭羅的傳承發展,鼓勵杭羅在同行間或跨行業切磋互鑒,提升技藝水平。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杭州福興絲綢有限公司獲得“杭羅織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公示,杭州福興絲綢有限公司保護的杭羅織造技藝項目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浙江省首屆非遺春晚演出,根據杭羅織造技藝改編成《杭羅燈彩》、《杭羅情絲》等舞蹈,並在比賽、社區等多個展示平台巡演。並在社會上發放《江乾文博》等宣傳資料,對外普及杭羅知識。
2018年3月15日,在杭州市最繁華的核心商圈杭州大廈,“非遺走進時尚”主題沙龍在一場非遺活化套用的時尚旗袍秀中拉開序幕。此次時尚秀展示的旗袍均來自杭州本土旗袍品牌“美如意”,所有展示的產品都是在杭州大廈可以直接購買的成衣,吸引了許多在商場購物的市民駐足。
文化交流
2017年4月,杭羅面料被做成國禮贈送斯里蘭卡總理;6月兩岸經濟論壇,贈送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中式杭羅服裝,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杭羅旗袍。
2019年,烏鎮世界物聯網大會,杭羅被製成嘉賓禮品“羅帕傳情方巾”。
經濟影響
2020年9月,在杭州舉辦的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上,杭州福興絲綢有限公司作為國內唯一生產“杭羅”的企業,累計簽下1000多萬元的訂單,超過以往任何一屆,公司生產的“杭羅”在10萬米左右,產值超過1600萬元,出口超過600萬元。
文化軼事
莫衙營的郭家機坊有四台土機,不算小了。一天,店裡來了個鄉下少年,對襟布衫,肩上斜背一個包袱,14歲的人看起來有點老成,他叫邵明財,是到郭老闆的機坊學生意的。老底子講學生意,就是當徒弟、學手藝。見到郭老闆,邵明財畢恭畢敬地鞠了個躬,算是拜過了師。
邵明財的老家在城東宣家埠,一個古老村坊,還有一條老街。這裡東臨喬司、北接筧橋、南達九堡,全都是桑蠶繁茂之地,往西更是了,一路上所過之處,哪一處不是靠栽桑養蠶吃飯的?鄉下人家孩子,打小就曉得做生活,無論採桑葉、看蠶,邵明財都是爹娘的幫手,父親看他吃得起苦,托人將兒子送到郭老闆的機坊里學生意。臨出門時一再交代;“你只要學會了織綢機格門手藝,賊偷勿去,火燒勿掉,在伢(我們)介大的蠶桑地區,何愁將來沒有飯吃?”
東街上機坊多,但各家生產品種路數並不相同,有織大綢、有織紡綢、有織雙縐,正所謂魚有魚路蝦有蝦路,黃鱔泥鰍各有門路。但只有郭家機坊,主要織杭羅。
卻說邵明財自進了郭家大門,起早落夜,巴巴結結,早上倒夜壺、盪馬桶;夜裡上排門、落門閂,樣樣顧牢,生活做得蠻蠻落坎,老闆看在眼裡,見他聰明本分,是個可造之材,自然高看一眼,讓他跟著纖經、搖紆,打打下手,慢慢地也就放他上機子學手藝了。三年徒弟四年半作(拿一半工資的見習生),等到邵明財滿師之時,他一工生活可以織到二丈杭羅,抵得上一個老師傅了,而且學會了杭羅織造的全套手工技藝,八把椅子坐得轉,邵明財出山了。他從郭老闆手裡轉來一張機子,回到宣家埠自己擺起了場面。宣家埠周圍桑園多,養蠶多,土絲多,邵明財雖是小本經營,但本鄉本土,地利人和,倒也如魚得水。後來,兒子邵錦全從他手裡繼承了這份產業和全套手藝。
邵錦全直到49歲才得子,正應了:“四十九,生只關門狗”這句老話。兒子取名邵官興,那是1954年的事。老來得子,別人家寵都來不及,但邵錦全牢記“寵子不發”的道理,嚴加管教,國中剛畢業,就讓兒子跟著自己學手藝,先從搖紆做起,再纖經、挑絲、上機織造,然後再學修機、整機、零部件製作,做爹的教兒子,自然是撲心撲肝,傾心相傳,當兒子的豈敢懈怠,幾年辛苦下來,邵官興終於將父親全部本事都學到了手。
20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在村書記邵正海的全力支持下,邵官興把自家的小作坊擴展成“福興絲綢廠”,廠里設法搜羅並保留了目前僅存的八台木製傳統織機,繼續生產杭羅這個傳統產品。北京“瑞蚨祥”、蘇州“乾泰祥”這些老字號經銷的杭羅全是福興絲綢廠供貨的。走進福興絲綢廠的辦公室,牆上赫然掛著國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廳的兩塊牌匾,“杭羅手工織造技藝”己獲準為省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最近又被升格為世界級遺產,而邵官興也成了這個項目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