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走向
浙東運河西起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在經過西興之後進入
蕭山區境內,隨後進入
柯橋區錢清鎮,與錢清江故道相交。此後運河向東南進入
越城區境內,與
曹娥江相交。自西興至曹娥江的運河又名“蕭紹運河”。過曹娥江後,運河進入
上虞區境內,分為兩支。北側運河又名“虞姚運河”,從曹娥江東岸上虞百官的上堰頭至
餘姚市曹墅橋連線
姚江。
南側運河又名“四十里河”,自曹娥江至通明壩匯入姚江,另有後新河、十八里河並行。此後主河道進入自然河道,在
丈亭鎮分出支流稱“慈江”,在寧波市
鄞州區高橋鎮大西壩分出支流稱“西塘河”。此後幹流經姚江與
奉化江在寧波三江口匯合成
甬江,最後在
鎮海招寶山東面匯入東海。慈江自西向東,在慈城南面分出支流“剎子港”,在小西壩聯通姚江。慈江幹流經過化子閘改稱“中大河”,此後從
江北區進入
鎮海區,最後匯入甬江。西塘河向東到達
寧波老城望京門,連線護城河和城內水系,並與奉化江相連。在自然河道形成內外江平行的格局是為了避讓外江潮汐並截彎取直。
歷史沿革
由於浙東地區水量充沛,因而修建運河較為容易,從而運河的修建過程常常並不見諸史料。據考證,浙東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山陰故水道。根據《
越絕書》載,山陰故水道起於
范蠡修建山陰大城(大致相當於今紹興老城)東郭門,終於上虞東關練塘,長20.7公里。
晉惠帝時,為滿足灌溉需要,由會稽內史賀循主持,修建從錢塘江東岸的西興至會稽城的西興運河。此後,這段運河與上虞以東運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形成了浙東運河。南北朝時,經過官方和民間的經營,運河的形制已經基本成型。唐代中葉,隨著
江南運河沿線航運的日益繁忙,浙東地方官員主持疏浚浙東運河,增設堰碶設施,開挖新河道並疏浚
鑑湖使之成為運河重要的水源。
南宋定都臨安,宋金對立使得京杭大運河北部與江南聯繫中斷,因而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一起成為南宋的生命線。加之南宋重視對外貿易,而慶元府(今寧波)是當時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因而南宋政權格外重視對浙東運河的整修。南宋初年,
宋高宗趙構即徵發民夫修整浙東運河紹興及餘姚段。在整個南宋統治時期,浙東運河經過多次整飭,航運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據《嘉泰會稽志》,當時浙東運河在蕭山縣和上虞縣境內可通行二百石船隻,而山陰縣和姚江可通行五百石船隻。此時的運河航運條件和繁榮程度均達到極盛。
元明時期,官方對浙東運河的修繕和維護仍然在進行,使得浙東運河的航運一直不廢,但已不如南宋時的繁華。明代,浙東自然條件發生了變化。原先阻隔運河的錢清江窨塞,錢清南北堰拆除,因而蕭山、曹娥之間的水路不再有阻隔。隨著明代浙江各地海塘的建設和海塗的開發,運河沿線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水系。清代,浙東運河日漸衰敗,運河沿線的驛傳多有撤併。據
黃宗羲記敘,此時的浙東運河較大的船隻不過數十石,與南宋以百石記已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清末,隨著輪船和杭甬鐵路的出現,浙東運河的作用逐漸被取代。
20世紀末,由於
寧波港的開發,港口運輸成本日漸提高,重建浙東運河被提上議事日程。。2009年,浙東運河改建工程完工。
運河作用
浙東運河在歷史上的作用可以大致分為航運、灌溉、漕運、水驛四個部分。
航運
航運是浙東運河重要的功能。由於杭州灣潮水來勢兇猛,因而古代浙東船隻多取到浙東運河前往杭州。南宋時期,浙東運河曾經成為王朝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產品通過浙東運河運往寧波,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日本、越南、高麗等地的產品也通過浙東運河運往京城。外國使節也往往從寧波登岸,再經由浙東運河前往臨安。明代,寧波成為接待日本貢船的唯一港口,貢品通過浙東運河前往京師。除了官方貿易之外,沿浙東運河的民間航運同樣發達。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浙東運河上的短程航運依然發達,20世紀80年代,隨著道路條件的改善,運河在航運方面的作用方才被較大程度地取代。
灌溉
浙東運河的一大重要任務為灌溉運河兩岸的耕地。西晉時修建的西興運河,其最初的用途即為灌溉。南朝時設定堰埭4座,唐代
元和十年(815年)運河官塘得到修築,浙東運河蓄水排澇的功用得到完善。從宋代至明清,歷代修繕運河河網蓄泄設施,使得運河的閘壩節制系統較為完善。
漕運
浙東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糧徵發地區,因而浙東運河承擔了
漕運的重要任務。唐代,運河設施即納入官辦,漕糧自浙東運河到達西興之後,渡過錢塘江,經由京杭大運河運抵京城。南宋時,浙東鹽米和各種物資大量由浙東運河運往臨安,而福建所運漕糧也自海路登岸,經由浙東運河運往臨安。元代實施漕糧海河聯運,寧波設立漕糧海運管理機構,浙東運河運輸的漕糧經由寧波(時稱慶元)港轉為海運。直到明代,經由浙東運河的漕運仍然較為發達。清代鹹豐年間再行海漕,運河漕運功能始廢。
水驛
浙東運河的另一項重要功能是作為
驛道存在。運河的起點西興曾設立西興驛,途徑浙東運河轉發各地來往紹興、寧波、台州的公文。同時還設有遞鋪,負責郵政事務。宋代,沿運河曾設定12處驛站,明代有所裁撤,清代
乾隆二十年後保留西興驛,其餘各縣設驛。
光緒三十二年,近代郵政建立,遞鋪遂取消。
宣統三年,清帝退位,驛站全部撤消,但運河仍然保留一定的郵政功能,直至鐵路和公路的普及。
由於浙東運河的作用,尤其是在漕運和海外貿易方面的作用,以
浙江大學陳橋驛教授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大運河”應當包含浙東運河。
重要遺存
浙東運河沿線保留了大量相關文化遺蹟。其中包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2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主要為水利設施,橋樑及其他相關設施。此外,運河沿岸也分布著一些受運河影響的古鎮。
水利設施
由於地理條件的原因,浙東運河必須穿過多條自然河流。為維持水位的穩定,並造福兩岸農業,浙東運河沿線設定了大量水利設施,主要由堰壩和閘門組成。運河幹流和支流中重要的堰壩有位於杭州市蕭山區的永興閘、位於上虞境內的曹娥堰、梁湖堰、通明堰、清水閘,位於餘姚境內的斗門閘、雲樓下壩和位於寧波市轄區內的西渡堰。
永興閘俗稱龍口閘,位於西興,距蕭山縣治10里,為浙東運河西起點。原為堰壩,萬曆十五年改為閘,用於阻擋錢塘江潮水。今存遺蹟。
曹娥堰位於曹娥江西岸,距紹興府城90里。原為閘,今存堰壩。1990年時設
升船機。
梁湖堰位於曹娥江東岸,溝通曹娥江和四十里河,歷史上曾多次遷移。現址位於梁湖鎮外梁湖村,由於杭甬運河改建,此堰壩已不再使用。
通明堰位於上虞豐惠鎮,附近有北堰和南堰,今存遺址。
清水閘位於上虞蒿壩鎮,南宋
嘉泰年間建清水閘橋,下設斗門,此後歷代重修。
斗門閘位於餘姚市,記載見於南宋,老閘現存但已不再使用,1983年建升船機,與老閘一起反映運河水利設施的演進。
下壩位於餘姚市,又名大江口壩,距餘姚縣城40里,溝通十八里河和姚江,曾為明代寧波至紹興的必經之路。今存遺址,1990年時建有升船機。
西渡堰又名大西壩,位於寧波市鄞州區,始建於宋代,今址建於明代正統年間,聯通姚江和西塘河,是古代明州城進京的重要通道,至今保存完好。
截止2013年,這些堰壩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中的“錢塘江與運河運口水利航運設施”、“曹娥江運口水利航運及服務設施”、“通明堰遺址群”、“驛亭——五夫水利航運設施”、“清水閘及管理設施”、“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及相關遺產群”等項目予以保護。
古纖道
纖道是運河縴夫行走的道路,在浙東運河各個河段均有分布,但集中位於蕭山和紹興市境內。浙東運河纖道始建於唐元和十年(815年),全長近百里,其中以錢清板橋至上謝橋的全長7.5公里的纖道保存較為完整。浙東運河纖道具有單面靠岸和雙面臨水兩種形式,後者又可分為實體纖道和石墩纖道。雙面臨水纖道中常見哥一定距離設定橋樑用於船隻通行,有“白玉長堤”之稱。
截止2013年,位於紹興市境內錢清鎮板橋至柯橋街道上謝橋的纖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蕭山纖道、紹興漁後橋纖道、紹興皋埠纖道、上虞纖道被納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橋
浙東運河上古橋眾多,且橋樑形式多樣。主要的橋樑形式有半圓拱、七折邊拱、馬蹄型拱、立交橋以及其他類型的橋樑。不少橋樑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此之中,紹興市境內的部分橋樑以紹興古橋群的名義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
浙東運河沿線的許多城鎮都與運河密切相關。運河經過的城池有蕭山、山陰、會稽、上虞(舊治)、餘姚、慈谿(舊治)和寧波,各城池大都曾設定水門,以便利船隻出入。隨著現代城市建設,運河沿岸城鎮舊有的風貌多已不存在。但一些古鎮由於未經充分開發而保留下來。
其他遺蹟
文化影響
在
梁祝傳說中,梁山伯尋找同門師妹祝英台便是取道浙東運河。浙東運河西段由於李白、
杜甫、
賀知章、
王維等四十餘位唐代著名詩人造訪,而與曹娥江、
剡溪、
天姥山、
天台山等構成“浙東唐詩之路”。
1488年,朝鮮官員
崔溥曾由於暴風漂流到中國台州,後從寧波經浙東運河到杭州,再經京杭大運河取道北京回國,將沿途見聞寫成《
漂海錄》,成為研究中國明代國情的重要資料。
保護開發
建設整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浙東運河經歷了數次整治,疏浚航道,同時新增附屬設施,以便利運輸和灌溉。
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07年頒布的《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中,浙東運河-京杭運河是長三角航道網路中的骨幹線。浙東運河的改建提出於1983年,當時,經過局部改建,運河的通行能力僅為40噸。
2002年,針對原有運河堰壩多,通航噸位小,不能應對現代物流需要的缺陷,浙東運河改建工程啟動。改建的浙東運河以四級航道(通行500噸級貨輪)為標準,西起錢塘江西岸的三堡船閘,依次流經
錢塘江、
浦陽江、
西小江、
曹娥江、四十里河、
姚江、
甬江,在甬江口注入東海。工程共興建橋樑130餘座、船閘8座,並改建沿線鐵路、公路、受影響建築物和通航標誌。
2009年9月,工程全部完成,成為中國大陸歷史上單項工程投資規模最大的內河改造建設項目。在完工前的2007年12月,運河已經部分建成通航,杭州段和紹興段已經成為繁忙的水道。但寧波段由於姚江上橋樑大都達不到通航要求,改建投資巨大,運河寧波段遲遲未能通航,曾引起中國大陸不少媒體的關注。
申報世遺
2006年,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啟動。最初,這一計畫僅僅包括隋唐運河和明清運河。在有關專家和媒體的推動下,2008年11月,浙東運河被納入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計畫。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經表示,浙東運河加入大運河申遺使得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洛陽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這形成了“一個必然存在的文化、商品、信息的大的交通、一個大的循環”。
根據2011年“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通過的“全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浙東運河主線河道和西興過塘行及碼頭、清水閘、永豐庫遺址、寧波水則碑、寧波慶安會館5個遺產點被列入“立即列入項目”。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
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陰陽河
2014年7月7日中午,紹興市東湖風景區內東湖水是黛青色,水質清澈,魚翔淺底,遊船在湖中蕩漾,風景如畫。而堤壩另一側,一牆之隔的浙東古運河則呈黃色,似一條暗黃的帶子從清透的東湖邊擦身而過。兩者反差明顯,被網友戲稱為“陰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