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曹娥江,古代水文謂:
剡溪(即曹娥江中游)四源:即澄潭江、新昌江、黃澤江和長樂江。現代水文以澄潭江為源,故曹娥江幹流自源頭至河口,分別為夾溪(澄潭江河源)、澄潭江、曹娥江三段。
夾溪段
在
磐安縣境內,曹娥江幹流澄潭江的上游部分,稱夾溪。發源於磐安縣
尚湖鎮長塢尖公嶺(海拔870米),初稱藤(騰)溪,流經尚湖、萬蒼注入五丈岩水庫,始稱夾溪,然後再經
尖山鎮、舞龍峽景區、十八渦景區、水下孔景區、
胡宅鄉,匯入新昌縣的石門水庫,在新昌境內稱為澄潭江,境內主流長33KM,流域面積179.1平方公里。
澄潭江段
在
新昌縣境內,澄潭江於
回山鎮石年坑西北1公里處入境,由南向北流經鏡嶺、澄潭、梅渚等鄉鎮,在白渡溪流入嵊州市,全長91公里。新昌境內44.1公里,流域面積388.6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l.8%,上游、下遊河寬分別為80~140米左右。兩岸集中著全縣60%以上的耕地和70%以上的人口。建國後,新昌縣在上遊興建了石門水庫和門溪水庫,為控制和減輕沿江地區洪澇災害提供了保障。
曹娥江段
在
嵊州市境內,曹娥江水系幹流澄潭江、支流長樂江、新昌江、黃澤江等,先後在城關鎮附近的搗臼、南津橋、萬年亭等地匯合,水系呈向心輻合狀。匯合各支流後,水量驟增。自澄潭江與長樂江匯合處起至三界一段稱剡溪,始稱曹娥江。幹流在市內全長32.2千米。在城關鎮附近自仙岩鎮三聚潭至三界鎮馬岙紅約7千米,江行峽谷之中,馬岙以下,江面變寬。向北流進入
上虞。曹娥江嵊州市境內年平均流量16.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2.6立方米每秒,多年最枯月平均流量23.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447立方米每秒(1962年),最小流量0立方米每秒(1971年)。但隨著曹娥江上游新昌江源頭長沼水庫建成使用後(1980年),對曹娥江的水流量起到了較大調節作用,據嵊州市水文站1980年以來的實際測定,枯水季節最小流量不低於4.14立方米每秒,90%保證率時流量為8.796立方米每秒,曹娥江系長年性河流。在嵊州市附近河道彎曲,泥沙淤積,上浦閘以下則為感潮河段,一般落差為40cm左右,最大潮差60cm。
在
上虞區境內,自南向北流經新昌縣、嵊州,在
上虞區清潭鄉平原村入境,經龍浦、濱筧、章鎮、聯江、上浦、蒿壩、江山、梁湖、百官、娥江、中塘、華鎮、道墟、杜浦、肖金、三聯、瀝東、三匯等18個鄉(鎮),在八四丘與紹興市
柯橋區(原柯橋區)
馬鞍鎮、上虞區
瀝海鎮之間經曹娥江大閘注入錢塘江河口,全長193公里,總流域面積6046平方公里,在上虞境內長69公里,流域面積649平方公里。曹娥江古稱舜江,別名剡溪、上虞江,東漢漢安二年(143),上虞人曹娥投江尋父的故事流傳後改今名。現上游名澄潭江,在嵊州黃澤江以下始稱曹娥江。在縣內的支流有范洋江、隱潭溪、下管溪、小舜江。
河道特徵
澄潭江為曹娥江幹流上游段,自源頭至嵊州城關鎮,長85公里,流域面積85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長樂江、新昌江、黃澤江,先後在城關鎮附近匯入,呈典型的扇狀水系。各溪流河床比降大,水流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已建有長詔、南山2個大型水庫和坂頭、遼灣、剡源、巧英4箇中型水庫,為減輕中、下游的洪澇乾旱等災害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中游自仙岩至嶀浦一段,受清風峽制約,山崖直逼江岸,江面狹窄,阻水滯洪。嶀浦以下,河流進入地勢平坦的章鎮盆地,水勢平緩。中游自南而北依次納入蔭潭溪、下管溪、范洋江、小舜江等支流。下游江面展寬,水深增加,受潮汐影響。沿河兩岸築有堤塘,東為百瀝海塘,西為蕭紹海塘。
水文特徵
曹娥江為常年性河流,上游屬山溪性河流,下游屬潮汐河道。無結冰期,河床寬100~600米,中遊河段平均水深4~5,下游水深1~2米。
上虞東沙埠水文站測得,最大
徑流量6420米/秒,最高水位13.42米(1962年9月6日);最低水位,1967年8月19日河乾(東沙埠水文站)。多年來上虞年平均出境水量31.05億立方米。曹娥江上游比降大,水流湍急,具有溪流性河流特徵。進入上虞後,江面開闊,水流平緩,並受
潮汐影響,
海潮上溯至
上浦閘。江水流量受季節性雨量分配的影響,江水暴漲暴落。一般年景,年最高水位與年最低水位差大於9米。
嵊州站1972~1990年測得,多年平均年流量為55.7立方米每秒,其中1973年為多水年,年平均流量為84.1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26.51億立方米;1979年為少水年,年平均流量為28.4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僅8.96億立方米。曹娥江嵊州站測得歷年最高水位為22.63米(1962),年最高水位的最低值是16.90米(1976),歷年最高水位平均值為19.89米。
曹娥江為錢塘江下游近入海口的支流,受杭州灣潮汐影響較大。潮汐頂托,不僅會導致河流水流滯緩,泄洪不暢,影響內江排澇,而且會造成泥沙淤積,河床增高,加劇洪澇災害。潮汐影響也不利於灌溉,如曹娥江上浦以上,潮汐影響極微或不受影響,均屬淡水,可用於灌溉;上浦以下,潮汐影響大,河水含鹽量增高,不能用於灌溉。曹娥江是匯入錢塘江的最末一條重要支流,因而受潮汐影響尤大,水位較低時,潮汐能上溯至章家埠和三界之間;進入河道口的涌潮高達0.9~1.2米,在百官曾觀測到0.6米高的直立涌潮。據1923年觀測,新埠頭(5月10日~7月13日)、百官(5月10日~7月13日)、上浦(5月20日~7月13日)、章家埠(5月22日~7月13日)潮位紀錄如下。反映潮水位特徵是潮差、最高、最低潮水位、以及漲落潮的歷時。上浦站歷年實測最高潮位是12.85米(1962年9月7日),實測最低潮位是2.37米(1990年12月29日)。最大潮差為1968年7月28日桑盆殿站(紹興馬山)4.50米,一般為3米以下。漲潮歷時一般為2小時左右,落潮為10小時左右。由於近年來對河道大量挖掘泥沙,導致河床降低,潮汐影響隨之加大,如曹娥江長期來,潮汐影響一般只到達東沙埠,而1990年測得潮汐影響已到達嵊州清風峽。
曹娥江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是浙江省內含沙量最大、水患嚴重的河流之一,其上游年侵蝕模數達400噸/平方公里,是省內最高的兩地區之一。尤其是上游新昌,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高達500噸每平方公里年,居全省之首。中游也在200噸/平方公里以上。據東沙埠水文站25年觀測,年平均含沙量0.2927公斤/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66.37萬噸。下游由潮汐夾帶進來的泥沙淤積在百官以下,1985年20噸以上的船隻已不能通航。曹娥江雙江溪站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298。水土流失不但降低了山地土壤肥力,而且泥沙淤積水庫、河道,削弱了水庫的蓄水滯洪功能和河道的通航能力。1990年,機動船只能上溯到三界,幹流通航里程僅101公里。水土流失也帶來了大量的黃沙資源,使曹娥江成為全省重要的黃沙產地,年產量高達200萬噸左右。
曹娥澆灌幹流上游源短流急,山林破壞嚴重,自然蓄水能力減弱,加上扇狀地形具有匯集洪峰的作用,一遇暴雨,山洪傾瀉;中遊河道彎曲,又受清風峽挾制,行洪不暢;下遊河口淤積,江水受潮水頂托,泄洪不暢,因此,洪澇災害頻繁,成為浙江省4條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主要支流
在嵊州城區附近與
新昌江、
長樂江匯合後,在萬年亭右納
黃澤江,然後幹流行經至清風峽谷附近右納里東江流入,出馬岙後河谷逐漸開闊;至
章鎮附近右岸有
隱潭溪、
下管溪,左岸有
范洋江匯入;流至上浦,有小舜江流入;至曹娥左為蕭紹平原,右為姚江平原;河流受江堤海塘約束,在新三江閘下游經曹娥江大閘注入錢塘江。主流全長197.2公里。
長樂江,舊稱西江,發源於海拔744米的東陽縣道尚嶺,至嵊州綠溪鄉入市境,稱綠溪江。經水竹、合山村流至太平村,稱合山江。以下先後匯入的支流,右岸有南山江(西溪),左岸有大昆江(昆溪)、小昆江、雅張江(珠溪)、剡城江(剡源江)、石璜江(羅松溪)、富潤江、崇仁江(江田溪),流至嵊州城關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積864平方公里,全長70.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6‰,砂礫河床,寬40~70米,西裘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799立方米每秒(1959年9月5日),多年平均流量18.4立方米每秒,平均年徑流量5.71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0.9萬噸,年侵蝕模數127噸每平方公里。
新昌江,舊稱潭遏溪,發源於海拔932米的天台縣
天台山脈華頂山,流經新昌於黃泥橋村入嵊州,至新聯鄉搗臼爿村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積535平方公里,全長52.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砂礫河床,寬100米左右。新昌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為1770立方米每秒(1959年9月5日),多年平均流量9.9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3.1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4.3萬噸,年侵蝕模數360噸每平方公里。
黃澤江,舊稱東江,發源於海拔954米的寧海縣與新昌縣交界的蝦脖尖。右岸有上東江(晦溪)匯入,至嵊州浦口鄉萬年亭注入曹娥江。流域面積577平方公里,全長65公里,河道平均4.5‰,砂礫河床,寬90~140米。黃澤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1510立方米每秒(1981年9月1日)。多年平均流量12.6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3.6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9.8萬噸,年侵蝕模數181噸每平方公里。
隱潭溪,因寨嶺、石窟間的隱潭得名,舊稱李家溪。發源於餘姚市鵓鴣岩南坡,在上虞嶺南鄉白龍潭村入境,流經嶺南、覆厄鄉至章鎮鎮南匯入曹娥江,全長30公里,流域面積7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約60米,最狹處25米,屬季節性溪流。其水經大浸畈注入下管溪,1956年2月,在實施大浸畈防洪工程中改道,開新河1.8公里,其水直接注入曹娥江。
下管溪,因流經下管鎮得名,舊稱夏湖溪。發源於餘姚市鵓鴣岩西坡,於陳溪鄉深灣橋村入上虞區境,流經陳溪、下管、丁宅、大勤,在聯江鄉浦口村匯入曹娥江。其上游稱黑龍潭溪,下稱達溪,至石筍山腳與陳溪匯合後始稱下管溪。全長39公里,境內長32.3公里,總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100米,最寬處210米,最狹處50米,屬季節性溪流。支流有巽溪、浪撞溪、陳溪、乾溪、洙溪、錢溪、東里溪、任溪、象田溪、張溪。
范洋江,因江邊的范洋村得名,發源於嵊州北部的西社鄉岩嶺,至上虞羅村山注入曹娥江,總長25.5公里,流域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底寬20米。屬季節性溪流。
小舜江,因是舜江(曹娥江)的主要支流得名,又名小江或東小江。其源有兩:南溪自嵊州竹溪赤藤岡,流經谷來、馬溪,入柯橋區王壇向東北流去;北溪自柯橋區稽東,經王壇至兩溪與南溪會合,流入上虞。再經上虞勝利鄉、湯浦鎮,在上浦小江口匯入曹娥江。紹興兩溪鄉至上虞上浦段稱小舜江。總長73公里,流域面積54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屬常年性溪流。1964年,在紅廟至曹娥江匯入處截彎取直,開新河700米,比原流縮短3.2公里,降低洪水位0.6米;1976至1977年,在勝江廟下至水坑口河段截彎取直,縮短江道0.4公里。1977年,在湯浦鎮塔山河段截彎取直,新開江道570米,比原流縮短43%。其支流有下漳溪、達郭溪。
水利概況
航道港口
1958年前,木帆船由曹娥江口逆水行駛,經上虞可直達嵊州長樂和新昌縣城。後以上游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航運里程縮短。至20世紀80年代初,幹線航道機動船尚可通達上虞章鎮,木帆船只能通到嵊州;支流澄潭江、長樂江、新昌江、黃澤江、小舜江、里東江、范洋江均不通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曹娥江挖掘建築用沙,起到疏浚作用,河床加深,機動船可達嵊州嶀浦,幹流通航里程71.8公里。曹娥江嵊州嶀浦至上虞章鎮段,幹流航道長7.4公里,河道彎曲,河床較高,船隻通航較少。曹娥江上虞章鎮至曹娥鎮段幹流航道長31.5公里,河床寬100至600米不等,坡降0.77%,平均水深1至2米,底寬10至50米,常年通航20至40噸船舶。曹娥江上虞曹娥鎮至柯橋區三江閘河段,幹流航道長32.9公里,為感潮河段,平均水深4至5米,淺灘處0.3至1.5米,一般通航10至20噸船舶。曹娥江上虞區境段支流航道工程,建國後多次實施改造。主要有:斗馬瀧上方建導流壩,利用洪水衝擊沙灘,形成200米長航道;百官至瀝海河道,由1.0米拓寬至20米,通航能力從5噸提高到15噸;新開百官至崧廈河道13.33公里,連通前倪村,形成長22.71公里的百倪航道,通航能力10至20噸級;還先後疏浚百官至前江河、百瀝河、蓋瀝河等7條支流航道,總長68.2公里。
瀝海港,位於曹娥江入海處,為歷代重要海港。明代駐兵防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在上虞區西北70里建瀝海所城,收納厘金稅,“凡為貨皆須輸捐”。
新埠頭港,位於曹娥江下游,紹興馬山區孫端外江與內河銜接點,江面寬闊,風浪較小,歷史上很早就有海帆進出。明朝中葉,海岸線北移,三江應宿閘建成,新埠頭港成為紹興唯一出海港口。海運物資以食鹽、鹹鹵、魚鮮、糧食為主,運出物資以毛竹、木材、基建材料、酒醬為主。其海上航線,向南上溯曹娥江可到百官,向北出曹娥江口至杭州灣,轉東可到庵東、舟山、嵊泗;向西過鱉子門可到杭州富陽,向東北可到乍浦、上海等地。進出船隻多為20至50噸級3至5道風帆船。該港自19世紀50年代逐漸衰落,至60年代中期湮廢。
曹娥港,位於曹娥江中游的上虞曹娥鎮,緊靠杭甬鐵路和杭甬公路,浙東運河穿越港區。該港經濟腹地為上虞區和嵊州三界區。出口物資以曹娥江黃沙為主,年吞吐量達百萬噸以上。港區總面積8.15萬平方米,其中陸域2.13萬平方米,水域6.02萬平方米,岸線長0.74公里,倉庫380平方米,堆場8860平方米,總吞吐量148萬噸。民國時期,港區有碼頭12個。1958年,曹娥江邊建造新碼頭。1989年有碼頭120個。曹娥三角站碼頭岸線長650米,日吞吐量1500噸。
江堤海塘
曹娥江現有江堤海塘總長為553.28公里,保護耕地168.13萬畝,保護人口330.39萬人。已建成的標準堤防新昌縣25.42公里,嵊州59.7公里、上虞99.49公里,50年一遇以上標準海塘,嵊州36公里、上虞72.7公里,柯橋區27.79公里。
水庫
五丈岩水庫,位於
磐安縣玉山台地,距尖山鎮1公里,所屬河系是曹娥江流域澄潭江上游夾溪,是一座以發電為主,結合防洪、灌溉、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源頭水庫。水庫於1969年11月動工,1980年完工。大壩為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最大壩高46米。水庫集雨面積106.2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6.7公里,總庫容2163萬方,正常庫容1658萬方。樞紐建築物由大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發電輸水隧洞、一級電站、二級電站、南北揚水管及南、北、西三套灌溉渠道組成。水庫庫容2590萬立方米,灌區有尖山、玉山、萬蒼3個鄉鎮。
南山水庫,壩址位於嵊州長樂鎮以南4公里的南山江上,控制集雨面積109.8平方公里,占長樂江流域面積12.7%,總庫容105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987萬立方米,防洪庫容4545萬立方米,為大(二)型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水庫於1958年6月動工,1980年完工,大壩高72米(為省內最高土壩),壩頂長242米。電站裝機3750千瓦。水庫可灌溉嵊州南山、長樂、石璜、甘霖、臨城等區24個鄉(鎮)的農田8.9萬畝,防洪受益農田5.1萬畝。
剡源水庫,壩址位於嵊州剡源鄉的長樂江支流城江上。集雨面積52平方公里,總庫容100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5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340萬立方米,以灌溉為主,兼以防洪、發電。1958年9月動工,1962年5月初步蓄水受益。1972年擴建,1976年起按2000年一遇防洪標準開挖非常溢洪洞,加高大壩,1979年5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64.1萬立方米,混凝土和砌石0.54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66.7萬元,投工78.8萬工日。大壩為黃土心牆砂殼壩,高41米,長147米,灌溉面積1.05萬畝。電站裝機650千瓦。
遼灣水庫,壩址位於
嵊州市太平鄉的長樂江支流大昆溪上。集雨面積40.4平方公里,總庫容11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88.5萬立方米,防洪庫容635萬立方米,以防洪為主。1972年4月動工,1977年夏攔洪受益。1982年底按5000年一遇保壩標準竣工。共完成土石方136.3萬立方米,混凝土和砌石2.1萬立方米,國家投資661.6萬元,投工361.7萬工日。大壩高63米,長244米,為粘土心牆堆石壩。防洪保護面積3000畝。電站裝機1260千瓦。
長詔水庫,壩址位於
新昌縣拔茅鄉長詔村以上1公里處,控制新昌江集雨面積276平方公里,占其流域面積的51.6%,總庫容1864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64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9550萬立方米,為大(二)型水庫。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受益範圍涉及新昌、嵊州、上虞3縣。水庫始建於1958年7月,原設計為土壩,後因財力、勞力不濟停建,僅打通導流隧洞。1972年11月復工,1979年3月29日封孔蓄水,1982年10月24日,通過省水利廳組織的竣工驗收。大壩為細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壩,壩頂高程140米,寬12米,長211米,最大壩高68米。電站裝機6000千瓦。水庫設計防洪面積13.04萬畝,灌溉面積29.02萬畝。嵊州中乾渠延伸至浦口及上虞上浦引水灌溉工程建成後,其實際灌溉面積已超過50萬畝。
巧英水庫,壩址位於新昌莒根鄉巧英村東南的黃澤江上。集雨面積46平方公里,總庫容27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0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760萬立方米,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與發電。1974年4月動工興建,1980年12月建成。乾渠自水庫沿新昌江、黃澤江分水嶺至西郊鄉,全長51公里,有“新昌紅旗渠”之稱。灌溉面積3.86萬畝,水庫電站裝機1260千瓦。下接總乾渠。
門溪水庫,壩址位於新昌新天鄉望龍崗腳的門溪江上。集雨面積38平方公里,總庫容213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856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216萬立方米,該庫在豐水期蓄水,在枯水季節發電,以承擔該縣電網部分峰荷,並增加下游梯級電站發電量。1984年動工興建,1989年5月11日封孔蓄水。大壩為雙曲拱壩,高49.84米,壩頂長143.6。電站裝機2×1600千瓦。1989年12月16日,跨流域的後溪引水工程建成,引水面積12平方公里,引水隧洞全長1.3公里,多年平均引水量484萬立方米。
涵閘
上浦閘,位於上虞上浦鄉境內曹娥江幹流上,為上浦引水灌溉工程樞紐設施。作用在於御鹹蓄淡,攔截曹娥江天然徑流與長詔水庫下泄水量,引水至虞北平原及四十里河區,受益農田31萬畝。旱情嚴重時可經岑倉閘、牟山閘向餘姚市、慈谿境內輸送水量,人稱“澤被三邑,福滋萬代”。閘1977年9月動工,1979年7月竣工;引水總乾渠1981年7月竣工。總投工398萬工日,國家投資877.31萬元。工程初步設計由華東水利學院等單位負責,技術設計由紹興地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室和上虞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室聯合承擔。閘型初步設計定為蝶型門,後改為提升翻板門。上浦閘主要水工建築物有:漫水閘、過水堰、引水閘、船閘。漫水閘設17孔,單孔淨寬6米,總淨孔寬102米。閘底高程0.60米,門頂高程5.70米。各孔設提升式翻板門,台式行車啟閉。閘基垂直防滲採用砂漿板樁封閉,為國內大型水閘中首次套用。過水堰頂高程6.10米,寬29.1米,長180米。船閘長135米,寬12米。引水閘設4孔,總淨孔寬16米。上浦閘最大泄流量6100立方米每秒,其中漫水閘泄流量2440立方米每秒,餘量經過水堰和灘地下泄。引水總乾渠全長13.6公里,最大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關閘時正常蓄水量1960萬立方米。
浙江省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是國家批准實施的大(I)型水利項目,是中國第一河口大閘,是浙江省“五大百億”工程浙東引水工程的重要樞紐,也是紹興大城市建設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擋潮泄洪閘、堵壩、魚道、導流堤、閘上江道堤腳加固、上部建築工程、環境與文化配套工程等。擋潮泄洪閘共設28孔,每孔淨寬20米,總淨寬560米,總寬697米,堵壩長611米,導流堤長510米。核定概算125214萬元。工程建設任務主要是以防潮(洪)、治澇為主,兼顧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保護和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它的建成,將起到有效提高曹娥江兩岸防潮(洪)和排澇能力,提高曹娥江水資源的利用率,改善杭甬運河航運條件,改善兩岸平原河網水環境,改善兩岸圍墾區的投資環境等作用。工程於2003年10月開始前期工程,2005年12月30日正式開工,2008年12月28日下閘蓄水投入試運行,2009年6月28日全面完成初步設計建設任務,2011年5月27日通過省發改委組織的竣工驗收。
曹娥江引水工程,東西向橫穿上虞市、柯橋區和越城區,至紹興市區,再向北匯流入曹娥江,全長26公里,概算總投資4.97億元。引水口位於上浦閘庫區小舜江口,經小舜江、長山頭溪通過引水閘進入隧洞,隧洞出口通過箱涵和河道與平水上灶江相連,再經平水東江至南環河,通過在平水東江、平水西江、禹陵江、坡塘江、南池江等河道設定節制閘以調節引水流量。工程主要包括進口河道、進口閘站、輸水隧洞、連線箱涵、出口河道及下游配水節制閘等,總投資4.97億元,年引水量約2.5億立方米。工程於2005年10月開工,2010年5月竣工並投入使用。曹娥江引水工程,也稱上浦引水灌溉工程,是曹娥江的骨幹水利工程之一,攔截和引灌長詔等水庫之水及曹娥江天然徑流,這對於緩解虞北平原的農田乾旱,以及改善曹娥江及虞北河網的通航條件和擋潮蓄淡,提高飲用水水質等都有較大作用。
污染治理
2012-2015年,紹興市根據《浙江省曹娥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對曹娥江流域內摸排出的680條“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全面整治。至2014年,曹娥江幹流10個省控及以上斷面中,1至3類水質斷面8個,4類水質斷面2個。與2013年相比,2類水質斷面增加了3個,3類水質斷面減少了3個。此外,10個斷面的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了12%、12%和22%,曹娥江流域水質總體好轉。
流域概況
磐安縣,位於浙江中部,處在金華、紹興、台州、麗水四市的交界之地,與東陽、永康、新昌、仙居、天台、縉雲等縣市接壤。磐安縣名出自《荀子·富國》中“國安於盤石”之說,意為“安如磐石”。磐安於1939年設縣,1958年併入東陽,1983年恢復縣建制,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縣。磐安境內“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的大盤山脈是雁盪山、括蒼山、會稽山和仙霞嶺的發脈處,也是錢塘江、甌江、靈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磐安境內生態良好,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植被茂盛,被譽為“浙中大盆景、天然氧吧城”。氣候宜人,特別是夏季非常涼爽,年平均氣溫為16.8℃,是一個避暑勝地。是“中國香菇之鄉”,“中國藥材之鄉”,聞名全國的“浙八味”(白朮、元胡、玄參、浙貝母、白芍、杭白菊、麥冬、鬱金)藥材中有五味(白朮、元胡、玄參、貝母、白芍)主產地在磐安。是“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列入龍井茶原產地保護。也是“中國香榧之鄉”,是我國香榧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百年以上古榧樹6100多株,最大樹齡達1500年以上,被譽為“中國香榧王”。磐安還具有豐富的文化養生資源,擁有“玉山古茶場”、“孔氏家廟”兩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煉火》、《迎大旗》等一大批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了百杖潭、花溪、十八渦、水下孔、舞龍峽等一批景區,培育了尖山管頭、盤峰櫸溪、雙峰大皿等一批歷史文化名村。
新昌縣,古稱剡東,又名南明。位於浙江省東部、曹娥江上游。唐代以前屬剡縣,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縣。現屬紹興市管轄。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地區,屬上海經濟區域。是一個以山林、旱地為主的山區丘陵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新昌縣屬浙閩低山丘陵的一部分,由
天台山、
四明山、
會稽山三支山脈環抱成若干小盆地。全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構成東南部山地、中部台地、西北部河谷平原三大地貌。新昌縣有三大主要河流。縣境流域面積1209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73條,總長455.6公里,河網密度0.38公里/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區性河流,支流多,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最主要的河流是澄潭江、新昌江、黃澤江。新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初夏時節,常有“梅雨”,降水量大。新昌的好山好水,必然人文薈萃,產生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在唐代,詩人云集剡溪,詩作多涉及天姥、沃洲和石城。開元、天寶間,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相繼遊歷剡溪,吟唱沃洲,歌詠天姥,而有《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千古絕唱。
嵊州市,位於浙江東部,曹娥江上游,曹娥江自澄潭江與長樂江匯流口至三界鎮下市頭的剡溪,是境內主要河道,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屬盆地低山。東部四明山脈,是嵊州與上虞、餘姚、奉化、新昌等市縣的界山,剡溪和甬江的分水嶺;南部屬大盤山脈,自南向北伸入境內;會稽山脈在西部和北部,為浦陽江和剡溪的分水嶺,龍頭頂是嵊州與紹興縣、諸暨市的界山。中部是地質構造形成的嵊新盆地,分布在沿江兩岸,丘陵台地在東南部和北部,低山區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中山區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較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及盆地小氣候特性。嵊州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相傳夏禹治水止於了溪(今剡溪),曾親自執斧率眾劈開嶀山、嵊山,泄了溪之洪,改善生存環境。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越、秦國。秦置縣。1995年8月撤縣建市。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郡,傳說派人於今城隍山星子峰南側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氣,欽點坑名為剡坑。嵊州是全國聞名的“茶葉之鄉”、“果蔬之鄉”、“竹編之鄉”、“木蘭之鄉”和“領帶之鄉”。嵊州多佳山秀水,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說。北方士族多慕剡中僻靜和山水之勝而來遊憩、定居。東晉十八高僧和十八名士或居或游,王羲之晚年愛慕剡中山水而隱居終老此地,謝靈運寫下《山居賦》和許多詠剡詩,李白、杜甫、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和賢士名流曾入剡覽勝,留下了不少詠剡佳句和訪剡遺蹟。嵊州是浙江“唐詩之路”旅遊線上獨具魅力的重要景地。嵊州以越劇之鄉著稱。越劇產生於民間,由清鹹豐年間流行於剡溪兩岸的落地唱書演變而成,已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嵊州人文薈萃。歷代有進士151位。有張嵊平叛、喻安性澳門退倭,有裘甫、仇道人起義。近現代著名人物有辛亥志士竺紹康、王金髮等,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醫學專家沈克非,水利專家宋希尚,地理學家丁謙,機械工業專家支秉淵,實業家袁滌庵,山水畫家鄭午昌,音樂家任光,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理論家邢賁思,航空博士袁紹文,兩院院士沈寅初、吳有生、吳常信、張彌曼、邢球痕、丁仲禮、童曉光,圍棋國手馬曉春,琵琶皇后章紅艷,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等。
上虞區,上虞之名,得於虞舜。據《太康地記》:“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云舜與諸侯會事迄,因相娛樂,故曰上娛(娛通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設縣,隸屬會稽郡。1992上虞撤縣設市。上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上虞”的文字記載,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浙江省建縣最早的縣份之一,是全球最早的青瓷發源地之一,也是經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女主人公祝英台的家鄉。在歷史上,形成了“舜會百官”、“東山雅聚”、“白馬春暉”等三次名人大聚會,湧現出了被譽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和啟蒙思想家”的王充、“東山再起”典故的謝安、中國山水詩開創者謝靈運、國學大師馬一浮、氣象學家竺可楨、“茶聖”吳覺農、電影名導謝晉等著名鄉賢。上虞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鄰餘姚市,南接嵊縣,西連紹興縣,北瀕錢塘江河口,隔水與海鹽縣相望。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與北部水網平原面積參半,俗稱“五山一水四分田”。南部低山丘陵分屬兩支,東南系四明山余脈,較為高峻;西南屬會稽山余脈,略為平緩。北部水網平原屬寧紹平原範疇,地勢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最北端是濱海高亢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浙江省第四大河曹娥江自南而北縱貫全境。屬東亞季風氣候,季風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濕潤多雨。因地形複雜,光、溫、水地域差異明顯,災害性天氣較多,總趨勢是洪澇多於乾旱。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51天左右,一般年降雨量1400毫米上下。境內山明水秀,景物宜人。有王充墓及小仙壇、窯寺前青瓷古窯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另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餘處。百官鎮江西的曹娥廟規模宏大,尤以眾多的雕刻、匾額、楹聯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廟”。東晉政治家謝安隱居地東山,位於曹娥江中游東岸,有謝安墓在。
柯橋區,地處浙江省紹興市北部富庶的
寧紹平原,東距東方大港寧波106公里,西距人間天堂杭州50公里,北至東方明珠上海185公里。柯橋南屏會稽山,北為平原水鄉,氣候溫和濕潤,山清水秀,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之美譽,是全國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戲曲之鄉和名士之鄉。為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亞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可謂"赤橙黃綠紫五彩繽紛,東西南北中萬商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