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鎮-鄉鎮概述
三界鎮三界鎮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建制於東漢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古稱始寧縣,據記載:“東漢永建之年(公元129年),析剡縣北鄉及上虞縣南鄉(今三界)置始寧縣”。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始寧縣,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始寧縣領域仍歸舊屬。清康熙年間,稱三界鎮。解放後,幾經區劃調整。2001年11月,將友誼鄉、蔣鎮鎮併入三界鎮。
2004年,三界鎮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精神,按照“統籌、整合、提升”思路,圍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這一主線,突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重點,統籌協調,克難攻堅,狠抓落實,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工業經濟運行穩健,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村鎮一體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2004年度,三界鎮被命名為省級文明鎮及市級生態鎮。
三界鎮-工業產業
三界鎮現有工業企業870家,產業結構以廚具、機械、鏈輪、電聲、茶葉加工等為主,三界鎮有年產值上千萬元的規模企業13家,獲自營出口權企業6家。廚具、鏈輪、茶業加工三大產業塊狀經濟優勢明顯,其中有廚具企業33家,形成15個廚具產品系列,80多個品種,培育了“普田”省級名牌產品和“雙發”省級著名商標,“普田”牌
三界鎮油煙機榮獲國家首批免檢產品稱號。廚具業實現銷售收入4.9億元,稅潤總額1722萬元,是國內第三大生產基地和批發中心。最大的廚具企業是紹興市普田電器有限公司,有固定資產2億多元,年生產廚具15個系列30萬件,上半年銷售收入1.38億元,產品遠銷韓國、俄羅斯等國家。
鏈輪業是國內重點出口生產基地之一,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市場,全鎮現有鏈輪企業27家,年產鏈輪1萬多個規格4000萬件套。上半年,實現自營出口值688萬美元。嵊州市機械鏈輪廠是我鎮的骨幹企業,有36年鏈輪生產史,上半年,出口銷售收入565萬美元,成為創匯大戶。
茶葉加工業依託產業資源優勢,發展迅速,全鎮有年銷售額超百萬元的企業13家,主要從事茶葉深加工,生產精製茶葉。瑞興茶業有限公司為嵊州市第三大茶葉加工企業,該廠內抓產業升級,外拓國際市場,產品遠銷非洲市場,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去年銷售收入超4000餘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2.45億元,同比增長15%,利稅總額8538萬元,同比增長14.2%;財政收入455萬元,同比增長40%,工業用電量1947萬度,同比增長4.2%(不包括企業9500KW自備電源發電量。三界鎮實現工業經濟運行呈現出向規模型、外向型、效益型方向發展。工業經濟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三界鎮-農業總介
三界鎮是個“五山四地一分水”的丘陵地區,年均氣溫12.6-17.6℃,降雨量1200-1600mm,年均日照1987.9個小時,年均無霜期235天,三界鎮現有耕地47848畝,坡地30000多畝,林業用地13萬多畝,森林覆蓋率53%,在一萬m3以上水庫61座,總蓄水量1892萬m3,其中前岸水庫蓄水是一1250萬m3。
三界鎮三界鎮始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依託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認準市場,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優質、高效農業,目前,已培育成了茶葉、竹筍、水產、水果、花木、畜禽等主導農業產業,形成了“一片一品”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確保了農民人均收入的穩步增長。
生態農業園區進展順利2002年底,三界鎮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針對三界鎮低山緩坡和農村勞動力外出多的實際,確立了在長橋片創建集生態、休閒、科技於一體的生態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園區規劃面積近8000畝,分區分期實施,整體推進,主要發展棚菜、特種水產、高檔花木、觀光水果、加工流通等生產基地,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要求,寓觀光於生產之中,通過若干年建設,使其成為城市人休閒、觀光、攬勝場所。至今,已實施高檔花木、特種水產、名優水果、奶牛養殖等生產基地近2000畝,配套基礎設施同步推進,園區框架基本構成。
茶葉量多質優三界是剡地產茶重鎮,“茶聖”吳覺農先生曾在三界長期從事茶葉研究和開發,並創立了“三界茶廠”。全鎮現有茶葉生產基地1.1萬畝。年產珠茶2萬擔,名茶3500擔,註冊“越凰龍井”商標壹只,生產的“金黃茶”為稀有品種,為紹興市唯一生產基地,陸康片依託嶀大山立地條件優勢和茶農的名茶炒制技術,使名茶外形、色澤、香味俱佳,頗受消費者青睞,是該片純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現建有南岙、杜家山兩個名茶交易市場。近幾年來,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積極發展無公害茶、有機茶,去年,有589畝生產基地被權威機構認證為有機茶基地,三界鎮無公害生產基地已達6000多畝。
竹資源豐富現有毛竹面積8000多畝,小竹筍6500畝,年產鮮筍300萬公斤以上,品種眾多,有毛竹、早園竹、雷竹、哺竹等,是嵊州市重要竹筍生產基地之一。杜聯村的毛竹具有單株重、材質好等特點,是竹製品加工上乘材料。為提高竹筍附加值,創辦了“山玉”筍製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筍煮乾菜、筍乾,註冊“山玉”牌商標壹只,產品銷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特種水產、名優水果等產業較快發展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特種水產、名優水果等產業。目前,已建立特種水產基地2000畝,其中珍珠養殖基地850畝,名優水果生產基地3578畝,品種有水蜜桃、楊梅、獼猴桃、大青梅、桃形李等;桑園4125畝。
外出承包大田構成一大農業致富特色,三界鎮廣大農民更新觀念,善於抓住上海、江蘇等地產業轉移契機,發揮自身優勢,外出承包水田,從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鎮已有16000多勞動力分別在上海、江蘇、市外省內承包水田,同時,在滬等大中城市從事建築業和家政服務、商業批零,開闢了一條農民致富新途徑。
黃沙資源豐富自上世紀60年代初開採黃沙。90年代被上海浦東、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定為建築專用沙。據1995年市礦業公司勘測:剡溪在三界至招士灣段有3000餘畝河塗,厚層達12米至20米,粒細度2.63至2.71,含泥量僅0.6至1.6%。全鎮有挖沙機船20多艘,運沙船80多隻,從事黃沙產業近千人。
三界鎮-基礎設施
交通條件改善近幾年來,三界鎮針對行政區劃調整後,區域範圍擴大、交通條件滯後的實際,把交通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相繼建成了友(誼)至蔣(鎮)、沈(塘)至福(源)公路、友(誼)至三(界)直通公路,並依託國道、縣道基礎,構築了三縱三橫公路網路,基本形成了鎮域內半小時交通圈。嵊州中心港500噸級貨運碼頭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初審,正進入實質性階段。以實施康莊工程建設為抓手,不斷改善村莊道路條件,今年全鎮已立項康莊工程2
三界鎮7條,大部分已動工建設。以實施土地整理項目等為載體,每年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加強以路、渠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全鎮主要產糧區和開發農業基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觀。
環境衛生趨優以開展“一創雙清”活動為抓手(“一創”即創104國道集鎮段示範樣板工程,“雙清”即清理戶外污目廣告,清理垃圾),合力創優環境,投資70多萬元,完成了104國道集鎮段的亮化工程(安裝路燈),並對曹娥江集鎮段堤岸等重要區域的垃圾進行了集中清除。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充實環衛隊伍,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常抓不懈,確保環境整潔。各村特別是重點村,按照“一創雙清”要求,結合本村實際,抓重點、克難點,分別建造垃圾箱,清除垃圾死角,全面整治村莊環境,有效改善人居條件。以創建省級文明鎮為載體,整合資源,完善機制,提升層次,促進環境衛生的進一步改善。
自來水建設進一步加強以前岩水庫為水源的集鎮飲用水工程全面建設,已完成總工程量的50%,預計年內竣工投入使用;積極推介以大董水庫為水源的蔣鎮片供水一體化工程項目,三界鎮有11個村的自來水改造正在實施或籌建之中,以滿足人民民眾對飲用水的需求。
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加強電力設施的改造,不斷擴增容量,提高了生產、生活用電保障能力。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基本覆蓋全鎮,已在集鎮範圍內開通了小靈通網路。
三界鎮-城建規劃
三界鎮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城鎮框架不斷擴大,初具規模,建成區面積約145公頃,有1個居委會及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北街、下市頭、仁聚里、良種場等8個行政村,戶籍常住人口、暫住人口、學校師生、流動人口為10500多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6%,自來水廠、農貿市場、文化娛樂等設施日趨配套,逐步完善,成為嵊州市最具潛力的中心鎮。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和標誌,我們始終把培育和發展小城鎮建設作為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出“城建樹鎮”發展思路,確立走以工業化聯動城鎮化的發展路子,從再造一個新三界的高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城鎮化進程。
三界鎮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2002年我們邀請專家教授,編制了三界鎮城鎮總體規劃,根據規劃,三界鎮的城鎮性質為:鎮域範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嵊化工貿型的山水城鎮;城鎮規模為:到2005年,建成區人口16000萬人,到2020年為45000人;用地規模:近期用地規模為208萬平方米,新增建設用地約65萬平方米;遠期用地規模為450萬平方米,新增建設用地約307萬平方米。用地空間布局:根據三界鎮的地形現狀,確立東拓(跨曹娥江)、西進(跨新104國道、上三高速公路)、北連(與工業集聚區互動)發展方向,培育形成“東居中貿西工”的城鎮結構形態。
2、加強投入,完善配套設施。近期重點建設五大配套工程:嵊州中心港500噸級貨運碼頭,該項目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初審;以前岩水庫為水源的集鎮自來水工程,預計年內竣工並交付使用;104國道集鎮段的亮化、綠化、美化工程;普田公司以南、新老104國道連線處的商住樓綜合開發,泰康示範小區建設。
3、村鎮互動,整體推進。統籌城鄉建設,按照“最佳化中心鎮,建設中心村,帶動基層村,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在著力提升集鎮城區品位的同時,合理設定中心村,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努力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鎮村發展體系。加快西後、舒斗、兩溪等小康示範村建設,以點促面,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