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

清西陵

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其建築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清西陵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

1961年,清西陵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1月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西陵
  • 所屬年代:清
  •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易縣
  • 占地面積:800平方公里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號:VI-180
  • 景區級別:A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淡季80元;旺季108元 
  • 開放時間:淡季:8:30-17:00;旺季:8:00-17:30
  • 主要文物:泰陵、昌西陵、慕陵、崇陵、永福寺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修建盛期,衰落時期,建國之後,地理環境,建築布局,總體規模,陵區布局,文物遺存,清泰陵,泰東陵,清昌陵,昌西陵,清慕陵,慕東陵,清崇陵,溥儀墓,文物保護,損毀,維護,作用價值,藝術價值,風俗價值,歷史價值,機構設定,旅遊信息,門票,自駕,最佳旅遊,開放時間,

歷史沿革

修建盛期

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清西陵清西陵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為其子永璉端慧皇太子)選擇陵地時曾選擇此處,後來拋棄。
嘉慶元年(1796年),嘉慶帝登基後遵循其父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按照乾隆為他選好的陵址,於即位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陵妃園寢。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西陵守護大臣永鋆奏報嘉慶帝發現昌陵工程有工程質量問題。由於連月大雨,幾處建築出現滲漏,嘉慶帝立即派人查看,經過檢查發現昌陵幾乎所有建築都存在工程質量問題。嘉慶帝緊接著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修。

衰落時期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帝修建了慕陵。慕陵是由寵極一時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選址時吸取東陵寶華峪陵寢滲水的教訓,選擇了高平之地龍泉峪。
鹹豐帝本來在清西陵選擇了金龍峪和龍泉峪兩處寶地,但後來選擇了東陵龍泉峪。慈禧太后為同治帝選陵是選擇了清西陵的金龍峪和清東陵的雙山峪,但後來慈禧太后破壞了乾隆帝立定的昭穆之制,將同治帝的陵地選在了清東陵的雙山峪。
清崇陵於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1938年,崇陵地宮被盜。

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成立西陵文物保管所後,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即盡最大努力保存文物的真實性)的原則,以確鑿文獻和檔案資料為依據,其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未增加一座建築,從主體建築,大木結構、規制,甚至連門窗格扇等都保持原狀,成為修繕、參觀清代陵寢的樣本。在對清西陵建築主體進行保護的同時,亦注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沒有改變其環境關係,15000餘株古松柏林的完好保存又是清西陵環境風貌的真實寫照。清西陵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清西陵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國四年(1915年)光緒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

地理環境

清西陵位於東經115°13’—115°25’,北緯39°20’—39°25’之間。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區域內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崗巒起伏,林木叢茂,河道縱橫,為北易水河的發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圍群巒疊嶂,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荊關,北枕永寧山,現抵易水河。

建築布局

總體規模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
清西陵地圖清西陵地圖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陵區布局

清西陵陵區內各陵園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紅門,周圍均用風水圍牆和火道、界樁圍繞。陵寢布局有主有從,皇后陵和妃園寢均以本朝帝陵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區,體現了附屬關係,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與主陵神道相接,後陵神道與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狀的神道網路。這些特點是清代以前的歷代皇陵所不具備的。整個清西陵陵區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為中心,西面分布著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東面分布著清德宗崇陵、溥儀墓以及阿哥、公主園寢和永福寺等建築。
清西陵布局清西陵布局

文物遺存

清泰陵

  • 建築形制
清世宗泰陵,居於清西陵陵區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清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位於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上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被視為清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築,規模大,體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餘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餘米、長5華里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築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 陵區構造
景點簡介圖片
大紅門
大紅門是清泰陵總門戶,建築形式為單據廡殿頂,面闊34.8米,進深11.35米,高13.3米。大紅門兩側有寬厚高大的風水圍牆向東西延伸,長達21公里,把分布在廣闊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寢建築包容其中。
清西陵

聖德神功碑樓
記述皇帝生平功績的主要建築,俗稱大碑樓樓高26.05米,四面辟門,重循九脊歇山頂,樓內有兩統高大的品屓馱石碑,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碑樓坐落在94米×94米的廣場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約12米的華表相襯。
清西陵

石像生
石像生指安設在陵墓神道兩側的五對精美的石像生,分別是文臣、武將、馬、大象、獅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清西陵

龍鳳門
龍鳳門是神道上門式建築之一,為六柱三門四壁三樓頂形式,周身用黃綠琉璃構件嵌面,壁心畫面是鴛鴦荷花圖案。
清西陵

小碑樓
小碑樓又叫溢號碑亭,是放置溢號碑的亭式建築,四面有門,為雙循歇山頂,樓內豎龍蚨碑一通,碑陽鎊刻著雍正皇帝的廟號、溢號和徽號。
清西陵

朝房、班房
朝方、班房坐落於隆恩門前。其中,東朝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為祭祀準備麵食點心的地方,又名鋍餑房;班房為護陵官兵值班的駐地。
清西陵

隆恩門
隆恩門是陵區前後兩大部分的分界和門戶,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隆恩門前面的建築分別坐落在神道正中與神道兩旁的廣場上,隆恩門後面的宮殿式建築群則由一道寬厚高大的朱紅圍牆包圍起采,形成了結構嚴謹的兩層院落。進入隆恩門的第一層院是一個磚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築,整齊地排列在廣場的正中和東西兩側,最前邊兩座矮小的建築是焚帛爐,北面是東、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區主體建築之一。
清西陵

隆恩殿
隆恩殿又稱享殿,是陵寢祭記時的主要場所。整座建築建築在巨大的漢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頂,黃琉璃瓦覆頂,面闊五問,進深三間。殿內有三間暖閣,中暖閣設神龕,供奉帝、後的牌位,地面以“金磚”鋪漫,仍保持著原初風貌。
清西陵

方城、明樓
方城即寶頂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築,長寬各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建有明樓,明樓內豎石碑一統,明樓後即為埋葬皇帝的地宮寶頂。
清西陵

泰東陵

  • 建築形制
泰東陵內安葬的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泰東陵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年)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
泰東陵泰東陵
其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 陵區構造
景點簡介圖片
隆恩殿
隆恩殿月台上設銅鹿、銅鶴之制。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孝東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創了皇后陵設銅鹿、銅鶴的制度。以後建的各皇后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隻,成為定製。
清西陵

地宮
泰東陵地宮裡也鐫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面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制、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啟,檔案也不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暫缺

清昌陵

清仁宗昌陵是嘉慶帝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泰陵以西2里,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昌陵的建築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於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雲龍,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別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此後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聖德神功碑亭。
嘉慶元年(1796年),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位,他遵循父親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處選定了陵址,於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工程結束後,陵寢定名為“昌陵”。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妃園寢。
昌陵昌陵
昌陵內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於泰陵西側,於嘉慶八年(1803年)建成,建築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並列。乾隆傳位給嘉慶帝時並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昌陵西邊是昌西陵和昌妃園寢,分別葬著孝和睿皇后和妃嬪等人。

昌西陵

昌西陵內安葬著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昌西陵建於1851年至鹹豐二年(1853年)。
昌西陵石五供及寶頂昌西陵石五供及寶頂
昌西陵既不象孝聖憲皇后(乾隆帝生母)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隆思門以內的建築,從前到後,一座高於一座,陵寢圍牆前方後圓,表示“天圓地方”。在寶頂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塊石板是塊回音石,站在上面說話,無論聲音大小,都可以聽到宏亮的回音。
昌西陵回音石與回音壁的構成,是清代建築學家把聲學原理用於陵寢建築的新創造。羅鍋牆為半圓形,聲波的波長小於圍牆半徑,聲波以柬狀沿牆面連續反射前進,站於圍牆兩端的人便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昌西陵與慕陵體制相似,於方台上直接建圓墳,沒有方城明樓,建築規制雖簡陋,卻有其特殊之處:一是隆恩殿內藻井彩繪為丹鳳展翅,其他後陵則為3朵蓮花襯以18個金點的水浪花紋;二是隆恩殿後與三座門之間有御帶河一條,河上有三座跨橋,中間一座有欄板,左右兩座各為無欄平板橋;三是三座門前圍牆為方形,三座門後北牆為圓弧形,切入三座門的直牆上。圓形寶頂毫立於北弧牆前,祭台立於三座門的中門內,而弧形圍牆產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聲現象,是中國陵寢建築中的孤品。

清慕陵

  • 建築形制
清宣宗慕陵位於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處的龍泉峪。該陵建造得很特殊,與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獨樹心裁之作。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乾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
起初道光的陵寢設在清東陵,陵寢本著道光追求節儉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門、地宮瓦頂、內刻經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體量也小了,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成皇后,殊不料一年後發現地宮滲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寢被夷為平地。道光帝不顧乾隆帝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間的定製,改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寢。該陵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築27座,占地45.6畝,比泰陵縮小近80畝。但其實外“儉”內“奢”,其用料材質精美,圍牆採用磨磚對縫、乾擺灌漿工藝到頂,不塗紅掛灰,改變了傳統的上身糙砌灰磚,刷紅漿,下肩乾擺的做法,加之兩建一拆的經歷,道光建陵耗資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 陵區構造
景點簡介圖片
神道
慕陵神道放棄與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橋,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愧對祖宗”、“愧對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頌德的聖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橋之北即龍鳳門,與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龍鳳門以北建有下馬碑東西各一座,神道碑亭體量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諡號,背面按照道光的遺囑,刻有鹹豐帝親自撰寫的記述宣宗一生事跡的碑文,這在清陵中絕無僅有,其實是兼有聖德神功碑的作用。
清西陵

神道橋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橋,慕陵沒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慣例,而是變成了一路拱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平橋。
清西陵

朝房、班房
神道橋北東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闊三間,但進深縮小為兩間。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門建在石質須彌座上,台面鋪金磚,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開大門三道,門內燎爐已無。東西配殿較小,面闊僅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
清西陵

隆恩殿
隆恩殿最為特殊,一改面闊五間的慣例,縮為三間,進深也三間,改重檐歇山頂為單檐歇山頂。殿四周設有迴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圍的欄板和雕龍頭,月台上僅設銅爐兩尊,不設鹿、鶴。
清西陵

慕東陵

慕東陵為道光帝孝靜成皇后的陵寢,位於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園寢。最南端是神道旁兩座下馬碑,左側有神廚庫和井亭(原來均無,後添建),神道全為磚墁,沒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兩側牙石,三座五孔平橋,都是妃園寢留下的痕跡。
東西朝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原為布瓦),布瓦東西班房各三間、隆恩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綠琉璃瓦,後全改為黃色)。門內燎爐兩座,東西配殿面闊三間(原無),隆恩殿面闊三間,前出月台,但無欄板、銅鼎鹿鶴。殿後為面闊牆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面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慕東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牆北是石五供,北為月台,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東側並列建有寶頂一座,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清崇陵

  • 建築形制
清崇陵位於泰陵的東南面約4公里的金龍峪,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崇陵的建築物數量與規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築工巧,陵園儀樹中有罕見的羅漢松和銀松。地宮中合葬著光緒帝隆裕皇后
清崇陵清崇陵
崇陵陵址名叫金龍峪。其規模雖不如雍正、嘉慶的陵墓那樣龐大,沒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築,但它除繼承清代建陵規制,參照鹹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風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築技術的某些精華,仍具有它的特色。整個陵寢根據守衛和祭把的需要,建築了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思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為了增強排水性能,每個宮殿基部都建有2米寬的散水,明樓前和三座門前分別挖砌了御帶河,地宮內鑿有14個水眼與龍鬚溝相通。隆思殿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鐵藻,用這種木料製作一把普通太師椅,重量竟高達百餘斤,所以隆思殿被譽為“銅梁鐵柱”,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又使殿內更加美觀。隆思殿內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圖案,柱身為一條金龍盤繞向上,較其它帝陵的寶相花更加富麗堂皇。
  • 陵區構造
景點簡介圖片
隆恩殿
隆恩殿構架用質地堅硬的銅藻、鐵藻木建成,有銅梁鐵柱之稱。特別是殿內四根金柱採用瀝粉貼金的盤龍裝飾,為清帝陵的獨到之處。
清西陵

地宮
崇陵地宮是清西陵唯一開放的皇陵地宮。地宮是拱券式的石結構建築,墓道全長63.19米,面積349.95平方米,空間2170.61立方米。地宮內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個,是地宮的主體建築,高大寬敞,券頂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結構。每道石門頂上都裝有重達十幾噸的銅管扇,既能支撐門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門開關自如,石門之上還有用整塊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門樓,八扇石門上,浮雕有造型生動的菩薩立像各一尊,菩薩的立像,高1.99米,神態莊嚴,氣勢威武。
清西陵

溥儀墓

溥儀墓華龍皇家陵園。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在溥儀墓的兩側,一側是譚玉齡,一側是婉容
華龍皇家陵園華龍皇家陵園

文物保護

損毀

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並未被盜,崇陵,瑾妃墓(盜墓賊誤認為是珍妃墓)曾被盜,陪葬物已然流失。崇陵地宮已被打開,成為博物館。
2003年9月,清西陵火焰牌樓上4個石雕蹲龍、1個石雕火焰寶珠被盜,但隨後被警方追回。
2011年5月,清西陵泰陵大碑樓華表圍欄“欄板望柱”被盜,但隨後被警方追回。

維護

多年來,國家和省市文物、旅遊部門及各界人士給予了我們高度關注和鼎力支持。“十二五”時期,多項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實施,國家文物局把清西陵列入全國文物維修的樣板基地,不僅使文物保護得到加強,更為清西陵保護區科學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中國“十一五”時期,國家有關部門曾對清西陵泰陵西配殿,崇陵西配殿,慕陵隆恩殿、東西配殿、石構件以及泰陵五孔石拱橋等進行了保護維修,實施了泰陵石像生昌陵石像生等安防工程,完成了泰陵、昌陵內部分馬槽溝清淤、泊岸石補配歸安等工程。
資金投入數據需更新,現為2012年3月底前數據
2012年3月28日,清西陵保護維修工程全面啟動。清西陵計畫實施保護維修項目33項,先後投入資金6.9億元人民幣。其中文物本體保護維修項目16項,安防、避雷、消防系統綜合工程項目3項,基礎工作項目6項,其他項目8項。截至2012年3月底,已完成泰東陵、慕東陵、泰妃園寢全面維修保護工程方案的上報和審批工作,國家文物局已批覆項目維修保護資金6000萬元,已到位資金2080萬元。

作用價值

藝術價值

清西陵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宮被盜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內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絲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銅梁鐵柱等,都是清陵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432座古建築、數以千計的雕刻作品和彩繪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陵寢建築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和變化。
清西陵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期中國陵寢建築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陵寢建築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寢建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

風俗價值

清西陵還是一個滿族民俗文化的風情園。伴隨著清西陵的營建,大批滿族人遷移至此,從事祭祀和陵寢管理。歷經近300年的歷史變遷,幾十座護陵營房如今已演變成了村落,但大部分仍保持著清代建築格局,圍牆、大門、衙署、廟宇、街道等原始風貌尚存。守陵人後裔依然延續著自己獨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飲食、禮儀歌舞等極具風情的民俗文化。此外,保護區內的雲蒙山、峨磨寺、永福寺還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活動場所。

歷史價值

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紀園寢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緒皇帝和珍紀的命運,更記錄了慈禧皇太后獨霸朝廷、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的歷史。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博儀的寢宮工程由於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結束的實物例證。就保存狀況而言,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機構設定

清西陵保護區黨工委、管委會
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
  • 綜合辦公室:負責機關人事、機構編制管理以及督查督辦、文秘、信息、保密、安全、檔案和後勤保障等工作。
  • 財務處:負責管理和使用清西陵保護區建設發展和文物、旅遊、文化等專項資金。
  • 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處:落實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規,確保文物安全和有效利用。
  • 社會事務管理處:負責協調清西陵保護區與所在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關係;負責轄區內市場秩序的規範、監督和管理。
  • 規劃建設處:依據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負責編制區域內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旅遊業發展規劃;負責保護區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審批、審查和監督各類建設項目。
清西陵文物管理處
  • 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主要職能是對清西陵進行保護、研究與合理的開發利用。
清西陵林場
  • 辦公室:文秘、信息、保密、安全、勞資、檔案和後勤保障、值班、督查等工作。經費報表、辦公經費使用管理。
  • 生產技術科:負責林場樹木管護、防火;景區綠化。

旅遊信息

門票

景區聯票價格旺季每張122元,60歲以上老人,全國勞動模範等半價62元;其中:泰陵(包括大紅門)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崇陵(包括崇妃陵)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昌陵(包括昌西陵)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
新增泰東陵門票價格每張20元;慕陵門票價格每張10元。
淡旺季時間劃分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自2018年10月1日期,門票價格調整後旺季108元。

自駕

清西陵景區各景點較分散,遊客相對較少,內部道路路面條件較好,適合自駕游。北京方向的自駕游者可沿京石高速南行,過涿州後繼續南行,見京昆高速提示牌後西行上廊涿高速涿州方向,西行至張石高速清西陵出口(大約40公里)然後右拐1公里即到清西陵大紅門,行程大約90分鐘。

最佳旅遊

最佳出行月份:每年4月~10月
出行看點:春夏秋三個季節是清西陵的最佳旅遊時間。

開放時間

8:00-18: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