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陵

皇后陵

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順治帝的皇后)的孝東陵,其為:,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餘則與皇帝陵相同。但由於當時制度尚不完備,在該,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園寢的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后陵
  • 聲音:孝惠章皇后
  • 布局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
  • 陵內: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
歷史上的皇后陵,清王朝皇后陵,被盜清陵,漢朝皇后陵,昭西陵,漢朝皇后陵,

歷史上的皇后陵

原始社會:伏羲帝妃女媧陵,帝嚳元妃姜螈墓,黃帝正妃嫘祖陵,舜帝娥皇、女英二妃墓。
商,紂王妃妲己冢。西楚,霸王妃虞姬墓。西漢,高祖呂皇后陵,高祖戚夫人墓,高祖薄姬陵,惠帝張皇后陵,文帝竇皇后陵,景帝王皇后陵,武帝李夫人蕖,武帝鉤弋夫人墓,昭帝上官皇后陵,宣帝許皇后陵,宣帝王皇后陵,元帝王皇后陵,成帝許皇后陵,成帝班婕妤墓,哀帝傅皇后陵,平帝王皇后墓。東漢,光,昭烈帝甘、吳皇后陵,大帝步、潘皇后陵,武帝楊皇后陵。隋文帝獨孤皇后陵,煬帝蕭皇后陵。唐,高祖竇皇后陵,太宗長孫皇后陵,太宗韋貴妃墓,太宗燕妃墓,高宗武則天皇后陵,中宗趙皇后陵,睿宗劉、竇皇后陵,玄宗楊貴妃墓,代宗沈皇后陵,德宗王皇后陵,順宗王皇后陵,憲宗郭皇后,穆宗王皇后陵,武宗王賢妃陵。北宋,太祖賀皇后陵,太祖宋皇后陵,太宗尹、符、李、李皇后陵,真宗潘、郭皇后陵,真宗劉、李、楊皇后陵,仁宗曹皇后陵,英宗高皇后陵,神宗向皇后陵,神宗朱皇后陵,神宗陳皇后陵,哲宗孟皇后陵,哲宗劉皇后陵,徽宗鄭皇后陵,徽宗韋皇后陵。南宋,高宗邢皇后陵,高宗吳皇后陵,孝宗謝皇后陵,度宗楊淑妃墓。遼,太祖述律皇后陵,景宗蕭皇后陵,聖宗蕭、蕭皇后陵,道宗蕭皇后陵。元,太祖孛兒台皇后陵。明,太祖馬皇后陵,成祖徐皇后陵,成祖權妃墓,仁宗張皇后陵,宣宗孫皇后陵,英宗錢、周皇后陵,代宗汪皇后陵,憲宗王、紀、邵皇后陵,孝宗張皇后陵,武宗夏皇后陵,世宗陳、方、杜皇后陵,穆宗李、陳、李皇后陵,神宗王、王皇后陵,光宗郭、王、劉皇后陵,熹宗張皇后陵,思宗周皇后田貴妃陵。清,太祖葉赫那拉氏皇后和烏喇那拉氏大妃陵,太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陵,太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莊妃)陵,世祖佟佳氏、棟鄂氏皇后陵,世祖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及棟鄂氏、博爾濟吉特氏妃陵,聖祖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佟佳氏、烏雅氏皇后及章佳氏皇貴妃陵,聖祖佟佳氏、瓜爾佳氏皇貴妃陵,世宗烏喇那拉氏皇后及年皇貴妃陵,世宗鈕祜祿氏皇后陵,高宗富察氏、魏佳氏皇后及高氏、富察氏、金氏皇貴妃陵,高宗烏喇那拉氏皇后陵,高宗和卓氏容妃(香妃)墓,仁宗喜塔臘氏皇后陵,仁宗鈕祜祿氏皇后陵,宣宗鈕祜祿氏、佟佳氏、小鈕祜祿氏皇后陵,宣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與烏雅氏皇貴妃陵,文宗薩克達氏皇后陵,文宗鈕祜祿氏(慈安)皇后陵,文宗那拉氏(慈禧)皇后陵,穆宗阿魯特氏皇后陵,德宗葉赫那拉氏皇后陵,德宗珍、瑾皇貴妃墓,遜帝婉容皇后。

清王朝皇后陵

我國封建社會中,有的朝代實行帝、後合葬制,皇后不單起陵,但也有不少朝代,將皇后陵建於帝陵附近。其中以完整、華貴著稱的首推清末慈禧太后的清東陵。慈禧姓葉赫那拉氏,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鹹豐二年(1852年)入宮,被封為貴人,之後封懿貴妃,鹹豐死後,她的兒子載淳登基為同治皇帝,母以子貴,又被尊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俗稱西太后。她多次實行垂簾聽政,把持清朝大權48年之久,光緒三十四年74歲時病死。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開始營建陵墓,地址選在鹹豐定陵東面的普陀峪。慈禧陵與鹹豐的皇后慈安陵同時興建,其平面布局和形制完全相同,都有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寶頂等。陵墓於光緒七年(1881年)建成,用銀227萬兩。但慈禧對陵墓不滿意。光緒二十一年,慈禧藉口年久失修,下詔把修好的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等建築,雖然規模並未加大,但在作法上都極盡奢華糜費之能事。其外牆都是磨磚到頂,內面牆壁,都是中間五幅捧壽,四周盤環萬字不到頭的磚雕圖案,圖案用黃金貼面。梁枋繪有貼金和璽彩畫,殿柱和檐柱也都貼金,整座大殿僅貼金一項,就用掉黃金4592兩,進入大殿,就像置身於黃金世界,一片金碧輝煌,氣勢非凡,尤其是64根金龍盤御柱,製作非常精美,即使是故宮太和殿的金色明柱也為之遜色。御柱為珍貴的黃花梨木一木構成,柱身嵌附有鎏金銅片製成的半立體狀飛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鬚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遠遠望去酷似真空凌空。可惜這一傑作遭到帝國主義分子和軍閥的盜竊、破壞,已經面目皆非了,僅剩空餘的龍柱,柱上盤龍的痕跡仍依稀可辨。慈禧陵隆恩殿前的龍鳳彩石,其製作更是別出心裁,其他帝後陵寢的龍鳳彩石圖案皆為龍鳳並列,而且都用浮雕手法,而慈禧則役使工匠用透雕的辦法,安置了一幅龍在下、鳳在上的鳳戲龍畫面,一眼望去,滿天雲霞,升騰奔涌,猶如活龍真鳳在彩雲中飛翔舞動,非常動人。大殿周圍的漢白玉欄板上雕刻著游龍戲鳳,水浪浮雲花紋,宛若活物。

被盜清陵

1928年,軍閥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慈禧地宮,將裡面陪葬的財寶一擄而空。這座地宮是我國發掘的第一座皇后陵的地下宮殿,其石料全部用漢白玉砌成,晶瑩潔白,雕砌精美,以自然紋飾構成圖案,別具匠心。抬頭望去,似祥雲浮動,
繚繞飄渺,令人神馳。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是清王朝營建的最後兩座皇后陵,其規制基本參照了孝東陵,但又有所區別。一是在神路區增建了下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橋兩側對稱地增建了平橋;二是陵內不再埋葬妃嬪,比起孝東陵來規制有所展拓。埋葬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由於是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規制極為特殊。一是神路區只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未設橋涵;二是宮殿區建了兩層圍牆,外層圍牆的正面設定了隆恩門,內層圍牆的正面設定三座琉璃花門;三是陵寢門設定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牆上;四是隆恩殿為清代建築等級最高的重檐廡頂。其規制與其他皇后陵迥異,當為特例。昭西陵鳥瞰在遵化清東陵,有座陵寢像一隻孤雁,被建在了陵區界牆——風水牆之外、陵區總大門大紅門的旁邊。這就是昭西陵,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寢。這座陵寢的主人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這座陵座北朝南,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建有製作祭品的神廚庫。 昭西陵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築規制非常獨特:1.其它陵園的隆恩殿均為歇山頂,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廡殿頂。2.其它陵寢隆恩殿前僅一道門戶,而昭西陵卻建有兩道門,相應地陵園也構築了內、外兩道圍牆。3.陵前未開挖馬槽溝,未建三孔拱橋。“孝莊”是孝莊文皇后的簡稱,也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諡號”。她是蒙古族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生於蒙古科爾沁部,其父是貝勒寨桑。她13歲時(1625年),嫁給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福晉(滿語,漢譯為“妻”);後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當時陪伴她去盛京(今遼寧瀋陽)的有她的哥哥吳克善台吉和使女蘇麻喇姑(又名“蘇墨兒”)。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姑姑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之女),早在她之前就嫁給了皇太極,即孝端文皇后;姑姑、侄女同嫁一人,清軍入關以前,在滿族中是常見的事,不足為怪。孝莊文皇后一生為皇太極生了三女(即固倫雍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公主)一男(即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又因為她的兒子和孫子(即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後被尊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就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莊妃,她是皇太極的愛妃,少年天子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燁的祖母,她與清初三位皇帝都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清制,皇后陵
皇后陵
沒有自己的獨立名稱,而是根據其夫陵名來命名的。陵名第一個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個字,第二個字根據皇后陵位於夫君陵的相對方位而定。清代陵寢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東面或西面。孝莊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與遠在盛京(今瀋陽)的昭陵為一個體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因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在昭陵之西,所以稱為“昭西陵”。孝莊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與昭陵是一個體系,也就是說,她這個皇后依舊從屬於太宗皇帝。那么這座陵寢為什麼不葬進清東陵陵區之內,而偏偏被擱置在大門之外呢?這也不難解釋。清東陵順治帝福臨的孝陵為主陵。孝陵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區內至高無上的尊貴之位。清東陵與關外的昭陵是不同的體系,絕不能混淆。如果將昭西陵建在清東陵風水牆內,不僅打亂了兩個體系,而且將昭西陵建在任何一處,都卑於其子的孝陵,有悖於理法。這樣將昭西陵建在陵區之外,就既明確了兩個體系的界限,又滿足了孝莊文皇后死後與子孫為伴的遺願。昭西陵所以建在大紅門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代謁陵制度,是從輩份最高的陵開始。孝莊文皇后的輩份高於葬於清東陵的後代帝後,晚輩謁陵時,自然要先從昭西陵開始。

漢朝皇后陵

文帝妻竇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竇陵村西北,而《史記》之《外戚列傳》記載,竇皇后是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的。漢文帝竇皇后陵 ,位於白鹿原北沿、毛西鄉任家坡村南二百多米處.陵高二十餘米,封土底直徑達百米左右。竇後(?-公原前一三五年),清河現津(今河北衡水東)人。呂后時,為代王(劉恆)姬,代王入為皇帝,她被立為後。
歷史上的皇后陵
原始社會:伏羲帝妃女媧陵,帝嚳元妃姜螈墓,黃帝正妃嫘祖陵,舜帝娥皇女英二妃墓。
商,紂王妃妲己冢。西楚,霸王妃虞姬墓。西漢,高祖呂皇后陵,高祖戚夫人墓,高祖薄姬陵,惠帝張皇后陵,文帝竇皇后陵,景帝王皇后陵,武帝李夫人蕖,武帝鉤弋夫人墓,昭帝上官皇后陵,宣帝許皇后陵,宣帝王皇后陵,元帝王皇后陵,成帝許皇后陵,成帝班婕妤墓,哀帝傅皇后陵,平帝王皇后墓。東漢,光,昭烈帝甘、吳皇后陵,大帝步、潘皇后陵,武帝楊皇后陵。隋,文帝獨孤皇后陵,煬帝蕭皇后陵。唐,高祖竇皇后陵,太宗長孫皇后陵,太宗韋貴妃墓,太宗燕妃墓,高宗武則天皇后陵,中宗趙皇后陵,睿宗劉、竇皇后陵,玄宗楊貴妃墓,代宗沈皇后陵,德宗王皇后陵,順宗王皇后陵,憲宗郭皇后,穆宗王皇后陵,武宗王賢妃陵。北宋,太祖賀皇后陵,太祖宋皇后陵,太宗尹、符、李、李皇后陵,真宗潘、郭皇后陵,真宗劉、李、楊皇后陵,仁宗曹皇后陵,英宗高皇后陵,神宗向皇后陵,神宗朱皇后陵,神宗陳皇后陵,哲宗孟皇后陵,哲宗劉皇后陵,徽宗鄭皇后陵,徽宗韋皇后陵。南宋,高宗邢皇后陵,高宗吳皇后陵,孝宗謝皇后陵,度宗楊淑妃墓。遼,太祖述律皇后陵,景宗蕭皇后陵,聖宗蕭、蕭皇后陵,道宗蕭皇后陵。元,太祖孛兒台皇后陵。明,太祖馬皇后陵,成祖徐皇后陵,成祖權妃墓,仁宗張皇后陵,宣宗孫皇后陵,英宗錢、周皇后陵,代宗汪皇后陵,憲宗王、紀、邵皇后陵,孝宗張皇后陵,武宗夏皇后陵,世宗陳、方、杜皇后陵,穆宗李、陳、李皇后陵,神宗王、王皇后陵,光宗郭、王、劉皇后陵,熹宗張皇后陵,思宗周皇后田貴妃陵。清,太祖葉赫那拉氏皇后和烏喇那拉氏大妃陵,太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陵,太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莊妃)陵,世祖佟佳氏、棟鄂氏皇后陵,世祖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及棟鄂氏、博爾濟吉特氏妃陵,聖祖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佟佳氏、烏雅氏皇后及章佳氏皇貴妃陵,聖祖佟佳氏、瓜爾佳氏皇貴妃陵,世宗烏喇那拉氏皇后及年皇貴妃陵,世宗鈕祜祿氏皇后陵,高宗富察氏、魏佳氏皇后及高氏、富察氏、金氏皇貴妃陵,高宗烏喇那拉氏皇后陵,高宗和卓氏容妃(香妃)墓,仁宗喜塔臘氏皇后陵,仁宗鈕祜祿氏皇后陵,宣宗鈕祜祿氏、佟佳氏、小鈕祜祿氏皇后陵,宣宗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與烏雅氏皇貴妃陵,文宗薩克達氏皇后陵,文宗鈕祜祿氏(慈安)皇后陵,文宗那拉氏(慈禧)皇后陵,穆宗阿魯特氏皇后陵,德宗葉赫那拉氏皇后陵,德宗珍、瑾皇貴妃墓,遜帝婉容皇后。
清王朝皇后陵
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順治帝的皇后)的孝東陵,其布局為: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餘則與皇帝陵相同。但由於當時制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又埋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紀園寢的局面。我國封建社會中,有的朝代實行帝、後合葬制,皇后不單起陵,但也有不少朝代,將皇后陵建於帝陵附近。其中以完整、華貴著稱的首推清末慈禧太后的清東陵。慈禧姓葉赫那拉氏,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鹹豐二年(1852年)入宮,被封為貴人,之後封懿貴妃,鹹豐死後,她的兒子載淳登基為同治皇帝,母以子貴,又被尊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俗稱西太后。她多次實行垂簾聽政,把持清朝大權48年之久,光緒三十四年74歲時病死。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開始營建陵墓,地址選在鹹豐定陵東面的普陀峪。慈禧陵與鹹豐的皇后慈安陵同時興建,其平面布局和形制完全相同,都有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寶頂等。陵墓於光緒七年(1881年)建成,用銀227萬兩。但慈禧對陵墓不滿意。光緒二十一年,慈禧藉口年久失修,下詔把修好的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等建築,雖然規模並未加大,但在作法上都極盡奢華糜費之能事。其外牆都是磨磚到頂,內面牆壁,都是中間五幅捧壽,四周盤環萬字不到頭的磚雕圖案,圖案用黃金貼面。梁枋繪有貼金和璽彩畫,殿柱和檐柱也都貼金,整座大殿僅貼金一項,就用掉黃金4592兩,進入大殿,就像置身於黃金世界,一片金碧輝煌,氣勢非凡,尤其是64根金龍盤御柱,製作非常精美,即使是故宮太和殿的金色明柱也為之遜色。御柱為珍貴的黃花梨木一木構成,柱身嵌附有鎏金銅片製成的半立體狀飛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鬚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遠遠望去酷似真空凌空。可惜這一傑作遭到帝國主義分子和軍閥的盜竊、破壞,已經面目皆非了,僅剩空餘的龍柱,柱上盤龍的痕跡仍依稀可辨。慈禧陵隆恩殿前的龍鳳彩石,其製作更是別出心裁,其他帝後陵寢的龍鳳彩石圖案皆為龍鳳並列,而且都用浮雕手法,而慈禧則役使工匠用透雕的辦法,安置了一幅龍在下、鳳在上的鳳戲龍畫面,一眼望去,滿天雲霞,升騰奔涌,猶如活龍真鳳在彩雲中飛翔舞動,非常動人。大殿周圍的漢白玉欄板上雕刻著游龍戲鳳,水浪浮雲花紋,宛若活物。
被盜清陵
1928年,軍閥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慈禧地宮,將裡面陪葬的財寶一擄而空。這座地宮是我國發掘的第一座皇后陵的地下宮殿,其石料全部用漢白玉砌成,晶瑩潔白,雕砌精美,以自然紋飾構成圖案,別具匠心。抬頭望去,似祥雲浮動,
皇后陵
繚繞飄渺,令人神馳。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是清王朝營建的最後兩座皇后陵,其規制基本參照了孝東陵,但又有所區別。一是在神路區增建了下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橋兩側對稱地增建了平橋;二是陵內不再埋葬妃嬪,比起孝東陵來規制有所展拓。埋葬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由於是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規制極為特殊。一是神路區只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未設橋涵;二是宮殿區建了兩層圍牆,外層圍牆的正面設定了隆恩門,內層圍牆的正面設定三座琉璃花門;三是陵寢門設定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牆上;四是隆恩殿為清代建築等級最高的重檐廡頂。其規制與其他皇后陵迥異,當為特例。昭西陵鳥瞰在遵化清東陵,有座陵寢像一隻孤雁,被建在了陵區界牆——風水牆之外、陵區總大門大紅門的旁邊。這就是昭西陵,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寢。這座陵寢的主人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這座陵座北朝南,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建有製作祭品的神廚庫。

昭西陵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築規制非常獨特:1.其它陵園的隆恩殿均為歇山頂,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廡殿頂。2.其它陵寢隆恩殿前僅一道門戶,而昭西陵卻建有兩道門,相應地陵園也構築了內、外兩道圍牆。3.陵前未開挖馬槽溝,未建三孔拱橋。“孝莊”是孝莊文皇后的簡稱,也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諡號”。她是蒙古族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生於蒙古科爾沁部,其父是貝勒寨桑。她13歲時(1625年),嫁給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福晉(滿語,漢譯為“妻”);後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當時陪伴她去盛京(今遼寧瀋陽)的有她的哥哥吳克善台吉和使女蘇麻喇姑(又名“蘇墨兒”)。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姑姑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之女),早在她之前就嫁給了皇太極,即孝端文皇后;姑姑、侄女同嫁一人,清軍入關以前,在滿族中是常見的事,不足為怪。孝莊文皇后一生為皇太極生了三女(即固倫雍穆公主、固倫淑慧公主、固倫淑哲公主)一男(即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又因為她的兒子和孫子(即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後被尊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就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莊妃,她是皇太極的愛妃,少年天子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燁的祖母,她與清初三位皇帝都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清制,皇后陵
皇后陵
沒有自己的獨立名稱,而是根據其夫陵名來命名的。陵名第一個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個字,第二個字根據皇后陵位於夫君陵的相對方位而定。清代陵寢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東面或西面。孝莊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與遠在盛京(今瀋陽)的昭陵為一個體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因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在昭陵之西,所以稱為“昭西陵”。孝莊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與昭陵是一個體系,也就是說,她這個皇后依舊從屬於太宗皇帝。那么這座陵寢為什麼不葬進清東陵陵區之內,而偏偏被擱置在大門之外呢?這也不難解釋。清東陵以順治帝福臨的孝陵為主陵。孝陵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區內至高無上的尊貴之位。清東陵與關外的昭陵是不同的體系,絕不能混淆。如果將昭西陵建在清東陵風水牆內,不僅打亂了兩個體系,而且將昭西陵建在任何一處,都卑於其子的孝陵,有悖於理法。這樣將昭西陵建在陵區之外,就既明確了兩個體系的界限,又滿足了孝莊文皇后死後與子孫為伴的遺願。昭西陵所以建在大紅門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代謁陵制度,是從輩份最高的陵開始。孝莊文皇后的輩份高於葬於清東陵的後代帝後,晚輩謁陵時,自然要先從昭西陵開始。

漢朝皇后陵

文帝妻竇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竇陵村西北,而《史記》之《外戚列傳》記載,竇皇后是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的。漢文帝竇皇后陵 ,位於白鹿原北沿、毛西鄉任家坡村南二百多米處.陵高二十餘米,封土底直徑達百米左右。竇後(?-公原前一三五年),清河現津(今河北衡水東)人。呂后時,為代王(劉恆)姬,代王入為皇帝,她被立為後。
皇后陵
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能一三五年)崩,合葬南陵。據史書載,漢帝後同塋。則為合葬,而不合陵。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可以推斷霸陵的位置。據目,前的考證,竇皇后陵在距霸陵東北一公里左右。竇皇后陵園垣牆為夯土築成,已發現有西漢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大量建築遺存,可以推測陵園中原來必有較大規模的殿堂建築。陵冢位於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包括女兒館陶公主(竇太主)劉嫖,外孫女廢孝武皇后陳阿嬌以及劉嫖的面首董偃等。現發掘36座,出土了造型優美的彩繪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西漢竇皇后墓被盜事件,2001年10月,西漢竇皇后墓被盜,大量陶俑被盜墓賊出售,其中6件被偷運出境,並將於2002年3月20日在紐約索斯比拍賣行拍賣。聞訊後,中國國家文物局、外交部與美方進行了大量交涉,索斯比才撤拍了這6件國寶,並於2003年6月將這6件陶俑歸還中國。漢宣帝王皇后,長陵人。宣帝時立為皇后,元帝時稱皇太后,成帝稱太皇太后,又稱邛成太后。居生位四十九年,年七十餘崩,與宣帝合葬杜陵,稱東園。
孝宣王皇后。其先高祖時有功賜爵關內侯,自沛徙長陵,傳爵至後父奉光。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奉光有女年十餘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死,故久不行。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稍進為婕妤。是時,館陶王母華婕妤及淮陽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衛婕妤皆愛幸。霍皇后廢后,上憐許太子蚤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自為後後,希見,無寵。封父奉光為邛成侯。立十六年,宣帝崩,元帝即位,為皇太后。封太后兄舜為安平侯。後二年,奉光薨,謚曰共侯,葬長門南,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皇后陵
元帝崩,成帝即位,為太皇太后。復爵太皇太后弟駿為關內侯,食邑千戶。王氏列侯二人,關內侯一人。舜子章,章從弟鹹,皆至左右將軍。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世號太皇太后為邛成太后。邛成太后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稱東園。奉光孫勛坐法免。元始中,成帝太后下詔曰:“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質共修之義,恩結於心。惟邛成共侯國廢祀絕,朕甚閔焉。其封共侯曾孫堅固為邛成侯。”至王莽乃絕。 漢薄太后南陵為漢文帝劉恆之母一一薄氏之墓。位於狄寨鄉鮑旗寨西北一公里處。薄氏 ,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漢高祖劉邦的紀賓。劉恆被封為代王后,尊她為代太后;恆 繼皇帝 位後,尊之為皇太后。薄太后陵在漢文帝霸陵之南,故稱"南陵"。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文帝母薄太后"孝景前元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葬南陵","以呂后是正嫡,故不得合葬也"。陵封土形似復斗,底東西寬一百五十米,南北長二百米,高四十多米, 底面積四十四畝,上頂而積三畝多,原陵園占地一百一十多畝。現墓基四周盡成農田,陵園現僅存有陝西巡撫畢源立碑,上?quot;漢薄太后南陵"六字。原陵園南側有卵石鋪砌的陵園大道一條,現池邊可見卵石和道旁鑲邊花磚碎塊。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文帝竇皇后陵,位於白鹿原北沿、毛西鄉任家坡村南二百多米處.陵高二十餘米 ,封土底直徑達百米左右。竇後(?。-公原前一三五年),清河現津(今河北衡水東)人。呂后時,為代王(劉恆)姬,代王入為皇帝,她被立為後。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能一三五年)崩,合葬南陵。據史書載,漢帝後同塋。則為合葬,而不合陵。>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陵東北450米處,有個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后陵,王皇后為槐里(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人,幼年喪父,隨母遷居長陵。初嫁金王孫為妻,生一女,後被景帝(當時為太子)納入宮中,生三女一男,立為夫人。景帝六年(公元前157年)封為皇后,立其子劉徹為太子。漢武帝劉徹即位,尊其為皇太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卒,合葬陽陵。王皇后陵與景帝陽陵形制相同,但規模略小,陵基邊長158米,頂部東西48米,南北45米,高26米。陵園亦呈方形,邊長320米,陵園四門闕遺址保存較好。永裕陵,呈“覆斗形”,底邊略為正方,每邊60米左右,高約18米,原來上下有兩層台階,底層原用磚石圍砌,上層密植松柏長綠植株,陵上這些設定現已無存。 永裕陵
永裕陵,是後漢皇后陵。它在高高的陵台上,只有叢生的荊棘和參差的亂草。陵前石雕像,還存有17件, 是晚期宋陵石刻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動,技法純熟、流暢。南神門外的石獅,
皇后陵
雕刻得剛健、渾厚、生氣勃勃。人們品評宋陵石雕說:“東陵獅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認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石獅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諸石刻中,應位列榜首。這一陵區的陵墓,是神宗向皇后,欽聖皇后,死時56歲,其陵在裕陵西北 、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時51歲、陳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時年32歲和徽宗王皇后陵,欽宗生母,死時25歲,其陵在裕陵的東北。這些陵冢都還可識別,各陵前的石雕像也都基本保存,只是這些藝術瑰寶,有的已為耕土壅埋,有的就橫立在陵西的大路正中,任憑人、畜、車輛碰磨衝撞,而毫無保護。看著它們的遍體傷痕,令人十分可惜。張皇后陵:位於安陵西稍偏北270米處。張皇后(?——前163年),名嫣,劉盈外甥女,系劉盈姊魯元公主張敖所生,與劉盈系甥舅成婚,呂后操縱了這門親事。皇后無子,佯為有身,取宮中美人之子代之,得為太子。惠帝死,即位為皇帝,後為呂后廢殺。諸呂被翦滅時,張皇后因受株連,被“廢處”北宮。後於漢文帝後元元年時卒,合葬安陵,但《漢書.外戚傳》稱:“孝惠張皇后,……孝文後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墳。”現存封土或為其後所建。封土為覆斗形,底部東西長60米,南北寬50米,頂部邊長20米,高12米。其規模與一般的漢代帝後陵相比,顯得小了一些,且作為後陵來說,還不如陪葬墓中的魯元公主墓高大,這在西漢諸陵中是少有的。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位皇帝景帝劉啟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始建於公元前153年,陽陵陵園西與漢高祖劉邦的長陵相接,東至鹹陽原下的涇河谷地,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最寬處約3公里,其平面呈兩端寬大中間細小的寶葫蘆狀,實際占地面積12-13平方公里。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惟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陽陵帝陵陵園平面為正方形,邊長近420米。其四周有夯土圍牆,牆寬約4米;四牆中部均有與南門闕形式相同的“三出闕”。陵園中部為封土堆,呈上小底大的覆斗(像倒扣著的古代量器———斗)形,底邊長約168米;頂部邊長約60米;高約32米。封土底部四邊距圍牆距離大致相等,約120米。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能一三五年)崩,合葬南陵。據史書載,漢帝後同塋。則為合葬,而不合陵。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可以推斷霸陵的位置。據目,前的考證,竇皇后陵在距霸陵東北一公里左右。竇皇后陵園垣牆為夯土築成,已發現有西漢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大量建築遺存,可以推測陵園中原來必有較大規模的殿堂建築。陵冢位於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包括女兒館陶公主(竇太主)劉嫖,外孫女廢孝武皇后陳阿嬌以及劉嫖的面首董偃等。現發掘36座,出土了造型優美的彩繪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西漢竇皇后墓被盜事件,2001年10月,西漢竇皇后墓被盜,大量陶俑被盜墓賊出售,其中6件被偷運出境,並將於2002年3月20日在紐約索斯比拍賣行拍賣。聞訊後,中國國家文物局、外交部與美方進行了大量交涉,索斯比才撤拍了這6件國寶,並於2003年6月將這6件陶俑歸還中國。漢宣帝王皇后,長陵人。宣帝時立為皇后,元帝時稱皇太后,成帝稱太皇太后,又稱邛成太后。居生位四十九年,年七十餘崩,與宣帝合葬杜陵,稱東園。
孝宣王皇后。其先高祖時有功賜爵關內侯,自沛徙長陵,傳爵至後父奉光。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奉光有女年十餘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死,故久不行。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稍進為婕妤。是時,館陶王母華婕妤及淮陽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衛婕妤皆愛幸。霍皇后廢後,上憐許太子蚤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自為後後,希見,無寵。封父奉光為邛成侯。立十六年,宣帝崩,元帝即位,為皇太后。封太后兄舜為安平侯。後二年,奉光薨,謚曰共侯,葬長門南,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皇后陵
元帝崩,成帝即位,為太皇太后。復爵太皇太后弟駿為關內侯,食邑千戶。王氏列侯二人,關內侯一人。舜子章,章從弟鹹,皆至左右將軍。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世號太皇太后為邛成太后。邛成太后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稱東園。奉光孫勛坐法免。元始中,成帝太后下詔曰:“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質共修之義,恩結於心。惟邛成共侯國廢祀絕,朕甚閔焉。其封共侯曾孫堅固為邛成侯。”至王莽乃絕。 漢薄太后南陵為漢文帝劉恆之母一一薄氏之墓。位於狄寨鄉鮑旗寨西北一公里處。薄氏 ,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漢高祖劉邦的紀賓。劉恆被封為代王后,尊她為代太后;恆 繼皇帝 位後,尊之為皇太后。薄太后陵在漢文帝霸陵之南,故稱"南陵"。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文帝母薄太后"孝景前元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葬南陵","以呂后是正嫡,故不得合葬也"。陵封土形似復斗,底東西寬一百五十米,南北長二百米,高四十多米, 底面積四十四畝,上頂而積三畝多,原陵園占地一百一十多畝。現墓基四周盡成農田,陵園現僅存有陝西巡撫畢源立碑,上?quot;漢薄太后南陵"六字。原陵園南側有卵石鋪砌的陵園大道一條,現池邊可見卵石和道旁鑲邊花磚碎塊。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文帝竇皇后陵,位於白鹿原北沿、毛西鄉任家坡村南二百多米處.陵高二十餘米 ,封土底直徑達百米左右。竇後(?。-公原前一三五年),清河現津(今河北衡水東)人。呂后時,為代王(劉恆)姬,代王入為皇帝,她被立為後。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能一三五年)崩,合葬南陵。據史書載,漢帝後同塋。則為合葬,而不合陵。>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陵東北450米處,有個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后陵,王皇后為槐里(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人,幼年喪父,隨母遷居長陵。初嫁金王孫為妻,生一女,後被景帝(當時為太子)納入宮中,生三女一男,立為夫人。景帝六年(公元前157年)封為皇后,立其子劉徹為太子。漢武帝劉徹即位,尊其為皇太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卒,合葬陽陵。王皇后陵與景帝陽陵形制相同,但規模略小,陵基邊長158米,頂部東西48米,南北45米,高26米。陵園亦呈方形,邊長320米,陵園四門闕遺址保存較好。永裕陵,呈“覆斗形”,底邊略為正方,每邊60米左右,高約18米,原來上下有兩層台階,底層原用磚石圍砌,上層密植松柏長綠植株,陵上這些設定現已無存。 永裕陵
永裕陵,是後漢皇后陵。它在高高的陵台上,只有叢生的荊棘和參差的亂草。陵前石雕像,還存有17件, 是晚期宋陵石刻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動,技法純熟、流暢。南神門外的石獅,
皇后陵
雕刻得剛健、渾厚、生氣勃勃。人們品評宋陵石雕說:“東陵獅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認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獅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諸石刻中,應位列榜首。這一陵區的陵墓,是神宗向皇后,欽聖皇后,死時56歲,其陵在裕陵西北 、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時51歲、陳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時年32歲和徽宗王皇后陵,欽宗生母,死時25歲,其陵在裕陵的東北。這些陵冢都還可識別,各陵前的石雕像也都基本保存,只是這些藝術瑰寶,有的已為耕土壅埋,有的就橫立在陵西的大路正中,任憑人、畜、車輛碰磨衝撞,而毫無保護。看著它們的遍體傷痕,令人十分可惜。張皇后陵:位於安陵西稍偏北270米處。張皇后(?——前163年),名嫣,劉盈外甥女,系劉盈姊魯元公主與張敖所生,與劉盈系甥舅成婚,呂后操縱了這門親事。皇后無子,佯為有身,取宮中美人之子代之,得為太子。惠帝死,即位為皇帝,後為呂后廢殺。諸呂被翦滅時,張皇后因受株連,被“廢處”北宮。後於漢文帝後元元年時卒,合葬安陵,但《漢書.外戚傳》稱:“孝惠張皇后,……孝文後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墳。”現存封土或為其後所建。封土為覆斗形,底部東西長60米,南北寬50米,頂部邊長20米,高12米。其規模與一般的漢代帝後陵相比,顯得小了一些,且作為後陵來說,還不如陪葬墓中的魯元公主墓高大,這在西漢諸陵中是少有的。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位皇帝景帝劉啟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始建於公元前153年,陽陵陵園西與漢高祖劉邦的長陵相接,東至鹹陽原下的涇河谷地,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最寬處約3公里,其平面呈兩端寬大中間細小的寶葫蘆狀,實際占地面積12-13平方公里。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惟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陽陵帝陵陵園平面為正方形,邊長近420米。其四周有夯土圍牆,牆寬約4米;四牆中部均有與南門闕形式相同的“三出闕”。陵園中部為封土堆,呈上小底大的覆斗(像倒扣著的古代量器———斗)形,底邊長約168米;頂部邊長約60米;高約32米。封土底部四邊距圍牆距離大致相等,約12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