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態、生化性狀及抗原構造相似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沙門氏桿菌無芽胞,無莢膜,多數細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動力。在普通培養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無色半透明。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楊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吲哚、尿素分解試驗及V-P試驗均為陰性。
沙門氏菌能在簡單的培養基上生長,含有煌綠或亞硒酸鹽的培養基可抑制大腸桿菌生長而起增菌作用。沙門氏菌生長的最佳溫度為35℃~37℃,最佳pH值為6.5~7.5。
本屬細菌抵抗力不強,60℃30分鐘、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分鐘均可將其殺死。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
糞便中可生存1~2個月,在冰中能生存3個月。對氯黴素、氨苄青黴素和複方新諾明敏感。
其抗原結構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其抗原可分為菌體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表面抗原(Vi抗原)三種。該類菌,按菌體抗原結構的不同,可分為A、B、C、D、E、F、G、H、I等血清群,再按
鞭毛抗原的不同而鑑別組內的各血清型。目前,已知沙門氏菌共有2000多種血清型,在中國已發現有161個血清型,但從人類和動物經常分離出的血清型卻只有40~50種,其中僅有10種是主要血清型。與人類有關的血清型主要隸屬於A~E組,即傷寒桿菌、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鼠傷寒桿菌、
豬霍亂桿菌、腸炎桿菌、鴨沙門氏菌、
新港沙門氏菌等,僅少數幾種對人致病,其中以鼠傷寒桿菌、腸炎桿菌及豬霍亂沙門菌為最常見。
沙門氏菌是怎樣感染人體的
因
沙門氏菌病經糞口途徑傳播,故攝入污染了沙門氏菌的食物或飲料是唯一的感染方式。
沙門氏菌在自然界有廣泛的宿主,少數沙門氏菌對宿主有選擇性,絕大多數對人和動物均適應,可寄居在哺乳類、爬行類、鳥類、昆蟲及人的胃腸道中,種類繁多的家養和野生動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故各種家禽、家畜在餵養、屠宰、運輸、包裝等加工處理過程中均有污染的機會。如家禽、家畜屠宰時的衛生條件差,腸腔的沙門氏菌就可污染肉類。此外,肉類等也可在貯藏、市場出售、廚房加工等過程中通過各種用具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場購買的生肉有1%~58%污染了沙門菌。蛋類或蛋製品的污染來源,可以是禽類卵巢或輸尿管,也可以由
糞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門氏菌穿過完整蛋殼進入蛋內。一般在許多由蛋混合製成的蛋粉或其他製品中,
感染率相當高;乳類及其製品如冰淇淋、袋裝熟食等也會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以上各種動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門氏菌感染的最常見媒介物。以動物臟器為原料的某些生物製劑,如酶、激素、膽鹽、食用染料等偶爾也會引起感染。開發中國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的暴發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發或家庭集團內流行最常見的原因。人與人的直接傳播常以護理人員的手、醫療器械為媒介,為
醫院內感染或幼托機構中暴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沙門氏菌是如何使人得病的
?
沙門氏菌經口進入人體,其後果與機體抵抗力、吞噬細菌的數量、血清型及其侵襲力有關。
正常情況下,胃內酸度及飲食瀦留時間、
腸蠕動、覆蓋黏膜上皮細胞的腸粘液與正常的
腸道菌群等,構成人體的非特異性屏障功能。例如,腸黏膜所含糖蛋白、糖脂可阻止沙門氏菌吸附,腸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抑制沙門氏菌生長。而暴飲暴食、酗酒、胃切除術後及服用抗酸劑、抗蠕動藥、抗微生物藥均增加人體對沙門氏菌的易感性。機體的健康狀況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如包括巨噬細胞功能在內的細胞免疫機制,對抵禦沙門氏菌感染有重要作用。患白血病、淋巴瘤、結締組織病、愛滋病、網狀內皮細胞“分閉狀態”(如痢疾、鐮刀細胞性貧血)及肝硬變等疾病時,沙門氏菌感染的發病率升高,感染後病情也較重。
成人的致病菌量需高達10萬以上,甚至10億,而兒童和有原發病史者所需菌量則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
顯性感染,菌量很少時常呈暫時的帶菌狀態。
沙門氏菌性胃腸炎時,小腸是主要的病變部位,但也可累及結腸,引起
痢疾樣症狀。沙門氏菌具有侵襲性,引起黏膜炎性反應,伴黏膜下層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可深至固有層。
炎症細胞產生和釋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增高;沙門氏菌分泌腸毒素,直接刺激環化酶系統,使
腸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過腸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腹瀉。
沙門氏菌侵入血流可以是胃腸炎的併發症,但更多的患者卻無胃腸炎這一前驅病變。血源播散的細菌可停留於任何部位,導致骨、關節、
腦膜、胸膜或其他部位的化膿性病變。
不同血清型細菌的侵襲力與致病力顯著不同,鴨沙門氏菌僅引起無症狀的胃腸道感染,而
豬霍亂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常引起
敗血症和遷徙性病灶。
何謂沙門氏菌感染,其發病情況如何
沙門氏菌屬腸桿菌科,可引起胃腸炎、傷寒、敗血症及腸外灶性感染等多種症候群,統稱為沙門氏菌感染(即沙門氏菌病)。各種症候群有時可重疊。傷寒和
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感染不包括在內。
本病全年可見,發病高峰在7~11月份。此時正值夏秋季節,天氣熱,食物易被細菌污染;由於天氣熱,人們常喜食冷食,胃腸道屏障功能減弱;蚊蠅多,污染食品機會多。
本病任何年齡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歲左右者)、年老、有
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內服用過抗菌藥物者易感性增高。常由於食物污染而暴發大或小的流行,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體食堂中多人發病。致病菌以腸炎、鼠傷寒、豬霍亂、鴨及
新港沙門氏菌較為常見。沙門氏菌感染(即沙門氏菌病),不但表現為
急性胃腸炎,而且還有發熱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狀,早期尚可出現菌血症。
患本病後免疫力不強,可反覆感染,甚至可感染同一血清型細菌而再次發病。
沙門氏菌感染的表現有何特點
?
沙門氏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按其主要症候群,可分為
腸炎型、傷寒型、
敗血症型和局部化膿性感染四型。
⑴腸炎型(食物中毒)
是沙門氏菌感染最常見的形式,潛伏期一般為8~24小時。起病急驟,常伴有惡寒、發熱,但熱度一般不甚高,同時出現腹絞痛、氣脹、噁心、嘔吐等症狀。繼而發生腹瀉,一天數次至十數次或更多,如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有些有惡臭。
糞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帶膿血,當炎症蔓延至
結腸下段時,可有
里急後重。病程大多為2~4天,有時持續時間較長。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時,以腹瀉、
高熱為主,
膿血便多見;成人高熱較少,熱程較短,腹痛及
里急後重較多,而兒童高熱較久,嘔吐及脫水較多。
偶有呈霍亂樣暴發性胃腸炎型者,病人嘔吐和腹瀉均劇烈,
體溫在病初時升高,立即下降,脈弱而速,可出現嚴重脫水、
電解質紊亂、
肌肉痙攣、尿少或尿閉,如搶救不及時,可於短期內因
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周圍循環衰竭而死亡。
⑵傷寒型
:非傷寒沙門氏細菌感染時,可引起類似傷寒的臨床表現,其中以
豬霍亂菌較常見。症狀一般較傷寒輕,
長期發熱,伴胃腸道症狀,或以
胃腸炎為前驅表現,皮疹少見,腹瀉較多,可見脾腫大,白細胞總數低下,而腸穿孔、
腸出血等併發症少。病程大多僅1~3周,血和
糞便培養可獲有關沙門氏菌。復發機會比傷寒多。
⑶敗血症型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門氏菌感染引起敗血症的機會不到10%,而愛滋病(AIDS)可高達45%。敗血症型患者約有1/3~1/2有肝硬化、
系統性紅斑狼瘡、
白血病、淋巴瘤或新生物等原發病,預後較差。本型以長期發熱為主要特徵,體溫可高達40℃以上,呈不規則熱(弛張熱或間歇熱),伴反覆寒戰、出汗、頭痛、噁心、厭食、體重下降,部分患者有胃腸炎症狀,偶見脾腫大,約1/4患者在病程中出現局部感染病灶,以骨關節最常見,且可累及多關節,遷延不愈,形成瘺管。新生兒、嬰兒的
腦膜易受侵犯,病死率可高達80%以上,其他尚有支氣管肺炎、
肺膿腫、
胸膜炎、
膿胸、
心包炎、
心內膜炎、腎盂腎炎等。
⑷局部化膿性感染
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好發於縫線處、骨折處、組織器官移植處、
動脈粥樣硬化斑處以及有腫瘤處等原先有病變,或活力不強的部位。本型無胃腸炎或全身症狀,僅有膿腫形成,並呈慢性化傾向,需靠病原菌檢查以明確診斷。
沙門氏菌感染如何診斷
診斷沙門氏菌感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⑴飲食史
有進食不潔飲食(尤其是動物源性食物,如肉類、動物內臟、蛋類、乳類及其製品等)史,往往同席多人或集體食堂中多人發病。
⑵臨床表現
進食不潔飲食後1~2天內,突然出現發熱、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
急性胃腸炎表現;持續發熱1周以上,無明顯系統症狀,或有胃腸道表現,肝脾腫大;有局部病灶形成。
⑶有關實驗室檢查
①
血象:白細胞總數大多正常,有局灶性化膿性病變時明顯升高,可達20×109/L~30×109/L。
②
糞便檢查:部分糞便有粘液和血,在鏡下有的可見中性粒細胞增多,在
嬰幼兒中較多見。
③細菌學檢查:胃腸炎時易從嘔吐物和糞便中分離出病原菌;胃腸道外感染時,每可從血、
骨髓、膿液和其他體液如胸水、
腦積液、關節積液等中檢得病原菌。因細菌間歇入血,如反覆培養可提高陽性率。
④血清凝集試驗:用病人的血清與已知菌種製成的菌體抗原作凝集試驗,如凝集效價大於1∶160,或發病兩周后,凝集效價與發病時相比呈4倍以上增高者,均可考慮診斷為本病。
沙門氏菌感染如何防治
⑴對症處理
胃腸炎患者應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為重點,輔以必要的對症處理。輕、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溶液,重度失水則需靜脈補液,情況改善後再改用口服補液。對年老、年幼或虛弱者應積極處理,中毒症狀嚴重並有循環衰竭者應注意維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時可採用腎上腺皮質類激素。禁食後腹痛、腹瀉常可顯著改善。重症患者可試用抗分泌的藥物如黃連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鈣、消炎痛等。解痙劑以短期套用為宜。
⑵針對病原治療
對無併發症的胃腸炎型患者,不必套用抗菌藥物。因為套用抗菌藥物並不能縮短病人的病程,反而促使腸道產生耐藥菌株,使排菌時間延長,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對嚴重的胃腸炎或老年人、嬰幼兒(尤其是4個月以下的嬰兒)、營養不良、同時合併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應加用相應的抗菌藥物。對胃腸道外感染及敗血症型、傷寒型、局部化膿感染型,應予抗菌藥物全身套用。
以往對沙門氏菌感染一般選用氯黴素、複方新諾明、氨苄青黴素或羥氨苄青黴素等,且大多於用藥後4~6天熱退。但有些病人可出現復發,不過再次給藥仍然有效。近年來病原菌耐藥現象不斷增加,故最好能參照藥敏結果選用適當抗生素。目前,臨床常用第三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及第三代頭孢菌素,如環丙氟哌酸、氟嗪酸、洛美沙星、益保世靈等,常有較好的療效。
恢復期帶菌者無需抗菌治療。
預防沙門氏菌感染,應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⑴控制傳染源
①對急性期病人應予隔離,恢復期病人或慢性帶菌者應暫時調離飲食或幼托工作。
②飼養的家禽、家畜應注意避免沙門氏菌感染,飼料也不能受該菌污染。
③妥善處理病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保護水源。
④不進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內臟等。
⑵切斷傳播途徑
①注意飲食、飲水衛生。炊具、食具必須經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時要分刀、分板。食用時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
②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對牲畜的屠宰要定期進行衛生檢查,屠宰過程要遵守衛生操作規程,以避免腸道細菌污染肉類。在肉類、牛奶等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必須注意清潔、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