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
沉積作用
定義
形成原因
在流水的的搬運途中,由於水的流速、流量的變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狀、比重等的差異,沉積順序有先後之分。一般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後沉積。因此,在不同的沉積條件下形成礫石、沙、粉沙、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層。當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流動時,由於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寬廣平坦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如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尼羅河三角洲等。
我國的黃土高原就是風力沉積的傑作。強勁的西北風從遙遠的蒙古高原搬來粒粒沙塵,經過上百萬年形成深厚的黃土分布區。
分類
河流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自上游至下游普遍存在。
滯留礫石沉積在河流上游,由於坡降大,河流具有較大的動能。細粒物質被沖走,粗粒物質留下來成為滯留沉積。其沉積物以河床礫石為主,成分複雜,礫石呈疊瓦狀排列,一般厚度不大,常呈透鏡體分布於河道之中。
邊灘沉積與河漫灘
心灘沉積
天然堤與決口扇沉積
山口沉積
河口沉積
前積層是河水到達河口後,最先在匯水盆地邊緣沉積的較粗泥、砂沉積物,它向海洋(或湖泊)方向傾斜,近岸處較陡,隨著離岸漸遠而逐漸變緩。底積層是河流帶來的懸浮物,在前積層的前方形成的水平沉積層,由粉砂和粘土組成,粒細、層薄。頂積層是前積層增長到河底高度時,隨著三角洲向海推進,在前積層之上沉積的、近水平的沖積物。值得指出的是,三角洲處於海陸過渡地帶,沉積環境較為複雜,既有河流的沉積作用,又有海水的沉積作用,很難把它們分開。
河流的沉積物統稱為沖積物。對於正在形成的沖積物人們很容易認識,但在研究古河流沉積時,就有較大的困難。因為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這些沖積物經歷了滄桑之變,因此,掌握沖積物一些最基本的鑑別標誌顯得尤為重要。
①礫石成分複雜,往往具疊瓦狀排列。砂和粉砂的礦物成分中,不穩定組分較多。
②碎屑物質的分選性較好。碎屑顆粒隨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按大小、比重依次沉積。由於這種分選作用,一些比重大而穩定的礦物,如金、錫石、金剛石、鎢砂等,便可富集形成沖積砂礦床。
③碎屑顆粒的磨圓度較高。沖積物通常經過長距離和多次的再搬運,由於磨蝕和碰撞造成較高的磨圓度。
④沖積物層理髮育,類型豐富,層理一般傾向河流下游。
⑤沖積物常呈透鏡狀或豆莢狀,少數呈板片狀。
⑥沖積物往往具有二元結構,下部為河床沉積,上部為河漫灘沉積。
洪流及片流
洪積物具有如下特點:
①洪積物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其物質成分較單一,不同沖溝中的洪積物岩性差別較大;
②洪積物分選性差,往往礫石、砂、粘土混積在一起;
③洪積物的磨圓度較低,一般介於次圓狀和次稜角狀之間;
④洪積物的層理不發育,類型單一;
⑤洪積物不具二元結構,在剖面上,礫石、砂、粘土的透鏡體相互交疊,呈現出多元結構。
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帶形成的碎屑堆積物叫坡積物。坡積物圍繞山麓連續分布所形成的裙裾狀地形為坡積裾。片流是一種面狀水流,水動力本來就較弱,當它到達坡坳、坡麓時,水動力幾乎消失,所攜帶的碎屑物質便堆積下來,故坡積物一般為細碎屑物,如亞砂土、亞粘土等。片流又可看作是由無數股很細小的水流組成,它局部水動力較大,因此在坡積物中會經常見到小的礫石透鏡體。坡積物分布廣,但其厚度小。當山坡岩石風化強烈、碎屑物質豐富、又無植被覆蓋時,坡積物就很發育。
坡積物與洪積物經常共存,在野外工作時,應注意二者的區別:
①由於坡積物來自附近山坡,所以坡積物一般比洪積物成分更單純,另外坡積物中礫石含量少,洪積物礫石豐富;
②片流動力弱而不穩定,故坡積物的分選性比洪積物差;
③坡積物比洪積物的磨圓度低,礫石的稜角較明顯;
④坡積物略顯層狀,不具洪積物的分帶現象;
⑤坡積物多分布於坡麓,構成坡積裾地形,而洪積物分布於溝口形成洪積扇地貌。
水冰作用
地下水的沉積作用以化學沉積作用為主,一般只在地下河、地下湖才發育一定數量的碎屑沉積,另外還可形成一些洞穴崩塌碎屑堆積。地下水溶運的各種物質,在滲流過程中,由於水溫及壓力等條件改變,便可發生沉積,有利於化學沉積的場所主要是洞穴和泉口。
溶洞沉積物在灰岩區,當溶有重碳酸鈣的地下水滲入溶洞時,壓力突然降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碳酸鈣沉澱。地下水在洞頂滲出,天長日久便可在洞頂形成懸掛的錐狀沉積物稱石鐘乳;地下水滴至洞底形成向上增長的筍狀沉積物稱石筍;當石鐘乳和石筍連線在一起時稱為石柱;它們統稱為鐘乳石,其沉積物多呈同心柱狀或同心圓狀結構。若地下水沿洞壁滲出,可形成帷幕狀的沉積物,稱為石幔。
冰川的沉積作用
冰川向雪線以下流動,並不是無休止的。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冰川逐漸消融,冰運物也就隨之堆積,所以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積的主要原因。此外,冰川前進時若底部碎屑物過多或受基岩的阻擋,也會發生中途停積。由此可見,冰川的沉積是純機械沉積。由冰川形成的沉積物統稱為冰磧物。
當氣候條件穩定時,冰川的前端(冰前)穩定於一定地點,那裡冰川的消融量等於供給量,整個冰川雖在流動,但冰前的位置不變。因此,冰川將冰運物源源輸送到冰前堆積,形成弧形的壠崗,稱為終磧堤或終磧壠。其外側較陡,內側較緩,不同類型及規模的冰川所形成的終磧堤規模差異甚大。
當氣候轉暖,冰川萎縮時,即冰退時期,冰運物不再運往固定的地點堆積,而是隨著冰前的後退廣泛堆積在冰床上,這部分冰磧稱為底磧。山谷冰川的兩側在冰川退縮時,可堆積成側磧堤。在複式冰川中,兩冰川側面的複合部位可堆積成中磧堤。
冰磧物常具有如下特徵:
①山嶽冰川碎屑成分與冰川發育區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大陸冰川的冰磧物成分複雜,並且細粒碎屑中不穩定的成分較多。
②由於冰川為固體,無分選作用,故冰磧物分選性極差,大至漂礫,小至粘土,混雜堆積在一起,形成“泥包礫”的現象。
③冰川中的碎屑顆粒彼此不相摩擦、碰撞,故冰磧物磨圓度極差。
④岩塊和礫石無定向排列,雜亂無章,亦無層理。
⑤冰磧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錯的釘頭形擦痕,還可出現凹坑和裂隙。具冰川擦痕的礫石稱為條痕石。
⑥冰磧物內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風的沉積作用
沙丘和沙堆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連線起來形成沙壠。當一個地區終年盛行兩個方向相近的風,並且風力一大一小時,沙堆、沙丘則順主風向伸延,形成縱向沙壠。如果兩股相反方向的風交替作用,並以一個方向的作用占優勢,則風沙可聚集成垂直風向的橫向沙壠。在乾旱區,風力和風向變化很複雜,因此形成的沙丘、沙壠形態各異,風積物中也具有不同傾向的斜層理,於是形成了風成交錯層。在風力作用下,沙堆、沙丘和沙壠表面形成起伏的沙波紋,遠遠望去,就像浩瀚的海洋一樣,這種地貌稱為沙漠。
風成砂的特徵:
①砂粒大多為石英,亦有長石、暗色礦物、碳酸鹽等不穩定礦物;
②分選良好;
③磨圓度高,石英砂的表面呈毛玻璃狀,並有小的碰撞坑;
④較粗的砂粒表面常有氧化鐵、氧化錳析出,形成具有油脂光澤的薄膜,稱為沙漠岩漆;
⑤風成砂中有中小型交錯層理,有時出現大型風成板狀交錯層理;
⑥風成砂中生物遺蹟稀少,有時存在蒸發鹽礦物。
風成黃土沉積
黃土是一種灰黃或棕黃色的鬆散土狀沉積物,以粉砂和粘土為主,孔隙及垂直節理髮育。其成因複雜,但以風成為主。
風吹蝕地面時,使大量粉砂和粘土離開地面。在紊流上舉力的作用下,懸浮空中,被風帶出沙漠區,隨著風力的減弱徐徐沉降下來,形成風成黃土。風成黃土沉積基本不受地形影響,山頂、山坡、溝谷中都可發生沉積,降落面積廣大。例如,在我國北方大興安嶺、太行山幾乎連續分布,面積約為631000平方千米。
風成黃土的特徵:
①各地風成黃土的礦物組成基本一致,不受下伏基岩影響。黃土中的礦物碎屑成分有50餘種,石英和長石占90%以上;
②分選性良好,大部分顆粒粒度局限在0.05~0.005mm的範圍內;
③由於黃土顆粒細,又呈懸移搬運,故其磨圓度差;
④黃土層理不明顯,發育垂直節理;
湖泊作用
湖水的機械沉積物主要來源於河流,其次為湖岸岩石的破碎產物。碎屑物質從淺水區進入深水區,由於動力逐漸減小,逐步發生沉積。從湖濱到湖心,沉積物粒度由粗變細,呈同心環帶狀分布。
化學沉積作用
湖水化學沉積作用受氣候條件的控制極為明顯,不同的氣候區化學沉積物差別很大。
潮濕氣候區湖泊化學沉積作用
潮濕氣候區降水充沛,湖泊多為泄水湖。溶解度大的組分如K、Na、Mg、Ca等的鹵化物、硫酸鹽很少發生沉澱,河流及地下水帶入的Fe、Mn、Al等的膠體物質或鹽類物質易受水質變化的影響,成為潮濕氣候區湖泊化學沉積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物質沉積後,常形成湖相的鐵、錳、鋁礦床,其中最常見的是鐵礦床,礦物成分以褐鐵礦、菱鐵礦及黃鐵礦為主。
湖水中的鈣質可以CaCO3的形式沉澱出來,並與湖底淤泥混在一起,形成鈣質泥,成岩後形成泥灰岩,有時鈣質沉澱較少,則形成鈣質結核。
乾旱氣候區湖泊化學沉積作用
乾旱氣候區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發上。蒸發作用使湖水的鹽度逐漸增加,變成鹹水湖甚至鹽湖。在湖水逐漸鹹化的過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澱,沉澱的順序大致為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據此將鹽湖沉積劃分為四個階段。
碳酸鹽階段
硫酸鹽階段
氯化物階段
沙下湖階段
上述鹽湖發展過程是個理想的過程,只有在氣候長期不變,湖水化學成分多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另外,鹽湖除化學沉積外還有機械沉積,因此鹽層常與砂泥層互動出現。
沼澤的沉積作用
沼澤的沉積作用以生物沉積作用為主。沼澤是地表充分濕潤或有淺層積水的地帶,一般喜濕性植被發育。植物死亡後,堆積起來形成泥炭。泥炭沼澤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三種類型。低位沼澤低於地下水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植物能得到充足的養分;高位沼澤中部隆起,只能從大氣降水得到補給,植物缺乏養分;中位沼澤介於上述兩類型間。低位沼澤泥炭最為發育。泥炭是褐色或暗棕色、相對密度0.7-1.05的疏鬆有機物,可作為燃料,亦可用於化工原料和農業肥料。
海洋作用
海濱的沉積作用
濱海是海陸互動地帶,其範圍是最低的低潮線與最高的高潮線之間的海岸地帶。濱海區當潮汐、波浪和沿岸流的搬運動力變小時,就產生機械沉積。濱海區由於潮汐、波浪的作用還可帶來較多的生物碎屑,形成一定的生物沉積。
海灘沉積
潮坪沉積
沙壩及沙嘴沉積
貝殼堤
淺海的沉積作用
淺海是海岸以外較平坦的淺水海域,其水深自低潮線以下至水深200m之間。許多地區的大陸架水深在200m以內,地勢開闊平坦,所以淺海大致與大陸架相當。淺海距大陸較近、各種生物極其繁盛,是海洋中的最主要沉積區,無論沉積物數量及沉積作用的類型都比海洋中的其它環境分區要豐富得多,古代海相沉積岩中絕大部分也為淺海沉積。
淺海的碎屑沉積
淺海中90%以上的碎屑物來源於大陸。當不同粒級碎屑進入淺海時,海水的運動使顆粒下沉速度減慢,一些較細的顆粒處於懸浮狀態,海流將這些懸浮物搬運到離岸較遠的地區;較粗的顆粒沉積在近岸地區。因此從近岸到遠岸,依次排列著礫石、粗砂、細砂、粉砂和粘土等。淺海帶沉積物的特點是:近岸帶顆粒粗以砂礫質為主,具交錯層理和不對稱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圓度和分選性,成分較單一;遠岸帶粒度細,以粉砂和泥質為主,具水平層理,波痕不發育,有時有對稱波痕,分選好但磨圓度不高,成分較複雜。
淺海的化學沉積
淺海是化學沉積的有利地區,形成了眾多的化學沉積物,其中許多是重要的礦產。地質歷史時期曾發育過大量淺海化學沉積,現代淺海化學沉積主要發生在中、低緯地區。淺海的化學沉積物主要有碳酸鹽、矽質、鋁、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膠磷石和海綠石等。
碳酸鹽沉積
矽質沉積
鋁、鐵、錳及海綠石沉積
磷質沉積
淺海的生物沉積
介殼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淺海帶生活著大量底棲生物,當它們死亡後,生物的殼體與灰泥混雜沉積,可形成介殼石灰岩;生物殼體或骨骼的碎片可以與其它沉積物混雜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
半深海及深海
半深海是從淺海向廣闊深海的過渡地帶,水深一般位於200~2000m之間,在海底地形上相當於大陸坡的位置,通常地形坡度較陡。深海是水深大於2000m的廣大海域,其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陸基、大洋盆地及海溝等。
半深海及深海離大陸較遠,一般來說,粗粒物質很難到達這裡,只有濁流、冰川和風以及火山作用,能產生較粗的物質沉積。濁流所懸浮和挾帶的大量物質,在進入大陸坡腳和深海盆地時,因搬運能力劇減發生堆積,所形成的沉積物叫濁積物。由濁積物構成的扇狀地形叫深海扇。扇體的沉積厚度較大,向深海平原厚度減小。濁積物主要由粘土和砂組成,還有礫石、岩塊、生物碎屑等。具分選性和層理。
陸源物質部分沉積於淺海帶,粒徑小於0.005mm的懸浮物質進入半深海和深海區。這些物質雖屬陸源的懸浮物質,但它們幾乎都是膠體性質,可長期懸浮於水中,只有在極安靜的水動力條件下才能沉入海底。由於海洋中波浪和洋流的存在,極安靜的環境幾乎不存在,如果不是膠體物質的凝聚作用,它們可能不會發生沉積。
半深海中的沉積物具有世界共同的特點,即都是一些膠狀軟泥,其成分大體相似。這些軟泥據顏色的差異有藍色軟泥、綠色軟泥、紅色軟泥等。
深海是海洋的主體,但沉積速度較低。化學沉積作用形成了錳結核、多金屬軟泥等。
錳結核
多金屬軟泥是一種富含Fe、Mn、Al、Zn、Pb、Ag、Au等金屬的未固結沉積物。一般分布在水深2000~3000m處,由於它分布的深度比錳結核淺,是未來有前景的礦產。
半深海及深海的生物沉積主要是一些生物軟泥,尤其是深海區分布較廣,它是深海沉積的重要部分。大量的浮游生物死亡後堆積,與泥質沉積物混在一起形成生物組分超過50%的軟泥。生物軟泥據其成分和生物碎屑的種類,分為以碳酸鈣為主的鈣質軟泥和以矽質為主的矽質軟泥。前者包括抱球蟲軟泥和翼足類軟泥,後者包括硅藻軟泥和放射蟲軟泥。湖泊中的生物作用也可形成腐泥,成岩後稱為油頁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