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中心是一個與沉積有關的術語,是指盆地內最細沉積物分布區,為沉積中心相發育區,主要受沉降作用及物源等因素控制。
一般沉積中心區水體最深,常常是盆地內生烴灶發育的主要區域。
陸相盆地的沉積中心多為生烴凹陷,沉積中心的緩緩遷移,常總體控制著油氣,煤等資源的生成、運聚和分布。
基本介紹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特點
沉積中心是在中國中至新生代陸源碎屑沉積盆地油區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常用的一個術語。在多數沉積盆地中,沉積中心位於沉積盆地的中央,在較深水沉積環境中沉積可構成烴源岩的細粒沉積物。沉積盆地中的沉積中心常受盆地構造運動的控制。不同沉積時期的沉積中心可以發生遷移,沉積中心可與沉降中心重合,也可與沉降中心分離。
在一個盆地範圍內,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區域接受了不同量的沉積物,由此而產生一定數量的沉積中心,每一個沉積中心是含有厚地層層序的區域。這些不同的沉積中心都有著獨特的沉積物堆積、壓實、沉降、變形和潛在的油氣源岩熱演化史,對這些沉積中心的描述,是盆地分析的第二個步驟。
研究與運用
①晚三疊世上揚子北緣沉積中心主要在川西地區,但在大巴山前緣的達縣—萬源之間開始出現一個次級沉積中心,反映晚三疊世大巴山前陸盆地初始沉降;早-中侏羅世早期,上揚子北緣沉積中心東移到大巴山前緣,具有兩個沉積中心,但沉積厚度不大;中侏羅世中、晚期,兩個沉積中心向大巴山一側北移,沉積厚度巨大,反映該期為大巴山前陸盆地強烈沉降期;晚侏羅世,兩個沉積中心分別向東、西兩側遷移,東、西分異明顯,沉積厚度較大,反映晚侏羅世大巴山前陸盆地的持續穩定沉降。
②通過對浙閩沿岸南部泥質沉積中心15個站位夏季和冬季表層沉積物的粒度分析和對比,探討了表層沉積物粒度的分布特徵、季節性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各站樣品以黏土質粉砂為主,各粒度參數差別較小,平均粒徑和標準偏差呈顯著的負相關,偏態和尖態呈弱負相關。粒級—標準偏差曲線上,在4.92~6.46和25.32~33.27μm之間存在高峰值,在11.16~13.39μm之間為低谷值。粒度分布具有季節性差異,冬季樣品各粒度參數分布範圍均高於夏季,平均粒徑總體上比夏季的要小,偏態和尖態等值線的梯度明顯大於夏季的。在粒級—標準偏差曲線上,冬季樣品的變化程度要顯著高於夏季的。粒度分布的差異主要受物質來源和海洋動力環境的季節性變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