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漫灘(flood bed)位於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洪水時被淹沒,枯水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平原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於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後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漫灘
- 外文名稱:flood bed
- 行政區類別:灘區
- 形成:河床沖積
- 位置:河床和河穀穀坡之間
- 主要類型:河曲型河漫灘
簡介,形成過程,主要類型,分類,區別,
簡介
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沒的部分。位於河床和河谷谷坡之間(見河谷地貌)。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灘較發育,且寬廣;山地河流的河漫灘不發育,寬度較小,但相對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灘高(見河流地貌)。極為寬廣的河漫灘,稱為泛濫平原或河漫灘平原。特點是其沉積物二元結構顯明,下部由較粗大的河床沖積物(主要為粗砂和礫石)組成,上部由洪水泛濫時沉積的較細的河漫灘堆積物(主要是細砂和粘土)組成。(Flood plain)平水期不被淹沒、洪水期可能被淹沒的平坦的谷底部分。平原區寬闊的河漫灘亦稱泛濫平原。一般高出河面數米,較低的河漫灘可被常年洪水淹沒,較高的河漫灘只在特大洪水時才被淹沒。山地河谷的河漫灘比高一般較大。
河漫灘的形成是河床不斷側向移動和河水周期性泛濫的結果。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側蝕,另一岸發生堆積,於是河床不斷發生位移。受到堆積的一岸,由河床堆積物形成邊灘,隨著河床的側移,邊灘不斷擴大。洪水期間,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灘面,由於水深變淺,流速減慢,便將懸移的細粒物質沉積下來,在灘面上留下一層細粒沉積。河漫灘就是這樣形成的,其上部由洪水泛濫時沉積下來的細粒物質組成,下部由河床側向移動過程中沉積下來的粗粒物質組成。這種下粗上細的沉積物結構,稱二元相結構。上部的細粒物質稱河漫灘相沉積,多為亞砂土或亞粘土;下部的粗粒物質稱河床相沉積,多為砂、礫。有些坡陡流急的山區河流,侵蝕作用較強,河床兩側常常沒有沉積物保留,只有狹窄的石質漫灘,或者只有粗大的礫石組成的漫灘。一般只在寬闊的河谷或平原地區的河漫灘,才有較厚的二元相沉積。
河漫灘的地面大多比較平緩。在平原區比較順直的河床兩側,常有自然堤發育,堤外地勢一般比較低洼。在彎曲河床的兩側常有迂迴扇發育,地面出現鬃崗與崗間窪地相間分布的現象。在河曲發育的河漫灘上,由於河流裁彎取直,還可能留下許多牛軛湖或廢棄河道。
形成過程
由於橫向環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堆積成河床淺灘;
淺灘加寬,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雛形河漫灘;雛形河漫灘上不斷沉積洪水期流水攜帶的細粒物質,逐步轉化成為河漫灘,且隨著河床彎曲度的增大,形成狹窄的曲流頸;曲流頸被水流沖開,河道取直,出現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軛湖。新河床又重複上述河漫灘發育演變過程。
主要類型
①河曲型河漫灘
發育於彎曲型河段,經常在凸岸堆積為濱河床沙壩、迂迴扇等;
發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彎曲率較小,水力很強,那時只有在凸岸處因流速較慢才有粗大的礫石堆積,組成面積狹小的邊灘。發育中期,河流彎曲率增大,谷底逐漸展寬,邊灘擴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為雛形河漫灘。但此時堆積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質(砂、礫)為主,細粒的懸移質(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帶往下游。發育晚期,雛形河漫灘進一步擴寬淤高,灘面流速減小,洪水時灘面上的懸移質也得以堆積下來。這種具有懸移質堆積的灘地,成為河漫灘。河漫灘的二元結構:下部河床相(推移質)堆積,代表河床發育早期的堆積;上部為河漫灘相(懸移質)堆積,表示河床發育晚期的堆積。
該類河漫灘的凸岸岸邊,往往分布著多列與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壩),又稱濱河床砂堤或迂迴扇。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帶來的堆積物,由於其數量多,顆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
②汊道型河漫灘
發育於汊道型河段,常形成為淺灘及其附屬的沙嘴;
即具有二元結構的江心洲。該類河漫灘的特點是洲頭高於洲尾,二側多由砂堤環繞。這是當洪水漫灘時,在洲頭和兩側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積下來所致。
③堰堤型河漫灘
它發育在順直河床的兩岸。河漫灘的地貌結構由岸邊向內可分為三帶:
a天然堤帶。分布在岸邊,與岸平行排列,由顆粒較粗的砂礫組成。它是特大洪水漫灘時,因岸邊流速驟減,大量的較粗粒砂子首先堆積而成。
b平原帶。在天然堤帶的內測,高度較低,堆積顆粒較細,以粉砂和黏土為主。它是洪水越過天然堤帶之後,在流速減慢和堆積物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堆積而成。灘面平坦,以1°~2°向內微微傾斜。
c窪地沼澤帶。它離河岸最遠,一側連線平原帶,另一側與谷坡相鄰。此處由洪水帶來的泥沙數量已經很少,堆積層最薄,而且顆粒最細,所以地勢低洼,加上谷坡帶來積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澤地。
④平行鬃崗型河漫灘
為堰堤型河漫灘與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灘之間的過渡類型,表現為一系列的平行鬃崗系統,鬃崗之間為淺溝和湖泊。
分類
河谷底部河床兩側,大汛時常被洪水淹沒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按堆積方向,分為:①側向堆積。河流具有側向侵蝕的能力,當河流在一岸進行侵蝕時,其對岸即出現堆積,隨著一岸側蝕的不斷進行,另一岸的堆積也不斷擴大,成為河漫灘的基礎;②垂向堆積。當河漫灘被洪水淹沒時,灘面的水深較小,又有植物攔阻,原來懸移在水中的泥沙便沉積下來,使河漫灘逐漸加高,但其高度不能超過最高洪水位。河漫灘的形成與洪水活動有關,而洪水的出現頻率又各不相同,故常在一條河流上可同時看到由不同重現期洪水所造成的多級河漫灘現象,按高程不同通常又分為高河漫灘和低河漫灘。如中國黃河下遊河漫灘共有3級,習慣上稱為老灘(高灘)、二灘(低灘)和嫩灘。河漫灘表面常呈現微地貌起伏,從水邊向里,分別有天然堤、鬃崗、廢棄的漢道和背河濕地等 。
區別
1.洪積一衝積平原一般是由於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區流動時,由於山區內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了大量礫石和泥沙。可是,當水流流出谷口時,由於地勢突然趨於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堆積下來,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線最終形成洪積一衝積平原。
2.河漫灘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較弱,側蝕作用較強。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河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線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寬廣的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一般是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進入海洋時,如果河流人海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兩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動力條件和成因方式都明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