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宜豐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三國,秦屬
九江郡。漢高祖設
豫章郡置
建成縣,宜豐地屬之。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年—189年),析建成增置
上蔡縣,宜豐地分屬兩縣。
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222年—229年),析建成、上蔡增置宜豐、陽樂二縣,宜豐
首次建縣;東晉孝武帝太元間(376年—396年)並宜豐入望蔡(由上蔡改名)。
梁武帝(502年—549年)初期,復置宜豐縣,仍屬揚州
豫章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宜豐與望蔡、康樂(由陽樂改名)同並建成縣。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又分建成為宜豐、望蔡、陽樂、華陽、高安五縣,屬洪州總管府靖州;武德八年(625年),宜豐與望蔡、陽樂、華陽四縣同並
高安縣,屬洪州都督府
洪州;南唐李璟保大十年(952年),析高安增置
上高縣。又於宜豐故地置鹽步鎮,仍屬高安縣。今宜豐地域分屬
筠州的高安、上高2縣。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以高安見管14572戶,今分太平等7鄉,計4796戶於此置
新昌縣”。新昌是“以舊元而新倡”故名。宋代新昌縣先後屬
江南路、
江南西路、鄂州路的筠州、高安郡、
瑞州。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升
新昌州;元末宜豐地曾先後被
徐壽輝、
陳友諒部占領;明翻汽戲太祖洪武五年(1372),新昌州復改為
新昌縣,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瑞州府;洪武九年(1376),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改名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新昌縣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1913年),江西省劃為四道,新昌縣屬廬陵道;民國三年(1914年),新昌縣改名宜豐縣;民國十五年(1926年),江西省撤道,宜豐縣直屬江西省轄。
1949年7月15日,宜豐縣解放,宜豐縣屬江西省
袁州分區。1952年袁州區併入南昌區,宜豐隨隸南昌區。
1956年戒乘甩請6月23日,劃上高縣官橋區的鄧坑村入宜豐棠浦區永和鄉管轄。
1959年1月1日,南昌專區改名
宜春專區,專署由南邀淚紋昌遷至
宜春。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朝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新昌縣分為7鄉,即泰和、天寶、廣賢、天德、太平、義鈞、宣風。其中天德、太平和義鈞、宣風分別從高安、上高劃入。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新昌縣轄8鄉:天德、泰和、義鈞、天寶、宣風、廣賢、新安、太平。鄉以下設社,分宜豐縣為578社,又分縣城為東北和西南兩隅。
明改社為圖,分懂虹宜豐縣為123圖。
清仍明制,分宜豐縣為8鄉、41都、123圖、縣城兩隅。
民國十背束精九年(1930年),分宜豐縣為7區、214鄉鎮、7054閭、35274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月,以老八鄉為基礎,劃宜豐縣為8區、271保、2710甲;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江西省設立8個特別區,將今潭山鎮和天寶、同安、花橋三鄉的部份地區劃出,與毗鄰的修水、銅鼓、奉新3縣部份地區設立找橋特別區(縣級建置)。特別區政治局於翌年2月設署於潭山萬壽宮,5月遷漢塘花門樓;民國二十四年(1935)4月,撤銷找橋特別區,歸還建制;8月,宜豐縣分為4區、30保聯、223保、2356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保聯改稱鄉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裁撤各區署,鄉鎮直屬縣管;民國戶敬姜三十六年(1947年)2月,宜豐縣劃為13鄉、1鎮、160保、1504甲。各鄉鎮名稱如下:鹽步鎮、續良鄉、荷塘鄉、新民鄉、棠浦鄉、天德鄉、太平鄉、辛會鄉、慶凱鄉、雙庫鄉、黃崗鄉、芳溪鄉、宣化鄉、風德鄉。
1949年12月,宜豐縣為分5區,34個行政村。
1951年7月,宜豐縣分為城關區、新荷區、棠浦區、潭山區、芳溪區、宣風區6區、72鄉、2街,鄉以下設選區。
1956年,宜豐縣撤區並鄉,分為橋西、雷神、良田、敖橋、澄塘、英塘、江洲、棠浦、新莊、花橋、同安、天寶、潭山、石橋、雙峰、芳溪、三村、港口、黃崗、花田、蓼市、浪源、星溪23鄉和新昌鎮,17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翌年,宜豐縣有高級社393個。
1957年1月,恢復棠浦、芳溪、潭山3個區的建制:棠浦區轄棠浦、江洲、新莊、花橋、同安、澄塘6鄉;芳溪區轄芳溪、三村、花田、黃崗、港口5鄉;潭山區危和市多轄天寶、潭山、石橋、雙峰4鄉;其餘各鄉劃為直屬片,歸縣直轄;12月7日,撤銷上述3個區,鄉直屬縣管。
1958年9月1日,國營黃崗山墾殖場與宜豐縣合併,實行縣場合一。9月9日,古陽寨墾殖場與石橋鄉合併為黃崗山墾殖場古陽寨分場。隨後,敖橋、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雙峰、黃崗、港口、雷神、芳溪等鄉也成為黃崗山墾殖場的分場,實行鄉、分場、人民公社三合一。其餘棠浦、新昌(橋西併入,翌年析出)、良田、英塘、江洲、新莊、先鋒等鄉鎮皆成立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高級農業生產社改名)、生產隊。1959年3月,增設院前分場。12月,因雷神分場地處北門水庫水淹區,決定撤銷雷神分場。
1960年4月1日,宜豐縣擴社並隊,將新昌、良田、橋西等3個公社合併為新昌公社;敖橋、澄塘、英塘等3個公社合併為澄塘公社;棠浦、江州、新莊等3個公社合併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2個分場合併為花橋分場;天寶、潭山、雙峰、古陽寨等4個分場合併為潭山分場;黃崗、港口2個分場合併為黃崗分場;芳溪改稱公社,與墾殖場脫鉤;先鋒、院前不變。年末,宜豐縣有生產大隊271個,生產隊1436個。
1961年6月,黃崗山墾殖場收歸省管。9月,成立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分別與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同時,調整社隊規模:潭山分場分為藍溪、天寶、潭山、石橋、雙峰等5個分場,仍為黃崗山墾殖場分場,歸屬黃崗山區管轄;黃崗分場分為黃崗、港口2個分場,同為石花尖墾殖場分場,屬石花尖區管轄;花橋分場分為花橋、同安2個公社,與黃崗山墾殖場脫鉤;先鋒公社分為蓼市、石市2個公社;新昌公社分為良田、新昌、橋西、北門4個公社;棠浦公社分為棠浦、江洲、新莊3個公社;澄塘公社分為澄塘、敖橋、英塘3個公社;芳溪公社未變動。
1963年2月,析新昌公社為新昌鎮和桂豐公社。
1965年8月,撤銷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的建制,兩區所轄各分場仍與墾殖場掛鈎。
1968年11月28日,宜春地區革委會將原上高縣徐市公社的石陂大隊劃入宜豐蓼市公社管轄。29日,又將宜豐蓼市公社的蓼市集鎮及火溪、檀塘、荷塘3個大隊劃歸上高縣徐市公社管轄。
1969年10月,撤銷蓼市公社,其所屬花田、楊木、禾埠、石陂4大隊劃歸芳溪公社管轄;其餘新華、潭下、浪源、禹溪4大隊劃歸石市公社管轄。1972年11月,將花橋公社分為花橋、同安兩公社;又將黃崗公社析為黃崗、港口兩公社。1973年1月,黃崗山墾殖場再次收歸省管。
1983年9月,港口公社改名車上公社。年底,公社復名鄉,生產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
1985年,潭山撤鄉設鎮。石花尖墾殖場轄地設定石花尖鄉,實行場鄉合一。
1988年12月,天寶鄉辛會村分為辛會、辛聯、洋沙、上嶺、邢家、東港6個村。
1993年,宜豐縣為14鄉、2鎮、212個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205個,居委會3個,分場2個,林場2個,村民小組1831個。
1994年,芳溪、棠浦兩個鄉分別撤鄉建鎮。1996年,石市鄉、新莊鄉分別撤鄉建鎮,
1995年1月,撤銷天寶鄉洋沙、上嶺、邢家、東港4個村,同時設天寶鄉農場,上述撤銷的4個村分別為其4個農業隊。
1999年12月,澄塘鄉撤鄉建鎮。
2000年8月2日,省屬鑫龍集團(前身為黃崗山墾殖場)成建制(企業)移交宜豐縣管理。
2003年9月3日,宜豐縣撤銷4個鄉鎮建制,其中:撤銷敖橋鄉建制,併入新昌鎮;撤銷雙峰鄉、車上鄉建制,分別成立縣屬雙峰林場、車上林場,各轄2~3個分場;撤銷石花尖鄉建制,保留石花尖墾殖場,繼續保留所屬分場、行政村。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宜豐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
九嶺山脈東南緣。地處114°30′至115°08′、北緯28°17′至28°40′之間。東鄰
高安,西接
萬載,西北毗連
銅鼓,北與
修水、
奉新接壤。境域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51公里,總面積19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豐縣境內諸山屬九嶺山脈的余脈。九嶺山脈系東西向構造體系褶皺—斷層山, 縣境部分為該山的中段南緣,北起找橋沿縣境西北部伸入銅鼓、萬載兩縣邊界,海拔500~1480米,山峰高程多達千米以上,主峰麻姑尖;自找橋沿縣境東北部伸入奉新、高安兩縣邊界的是九嶺山脈的南支,海拔500~700米,山峰高程多達700米以上,主峰古陽寨;從袁坑口—彭源—北坑一線以南至芳溪—村前一線以北為九嶺山脈與宜豐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200~300米,小山峰密布,高程均在300米左右,主峰不明顯。
宜豐縣境南部(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南)為宜豐盆地,小丘起伏一般海拔50~100米,惟石市鎮樓下境內毗崗尖突起,海拔182米。縣內千米以上的高山有30座。
宜豐縣處於九嶺隆起和萍樂凹陷帶的複合部分。構造體系以東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為主。縣內出露的地層以前震旦系、白堊系和第四係為主,石炭系、二迭系、三疊系、侏羅系。
氣候
宜豐縣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各季持續時間卻差別很大。冬季時間最長,平均為122天;夏季次之,平均為120天;春季第三,平均為62天;秋季時間最短,平均為61天。春季年降水量346.6毫米,夏季降水量586.5毫米。氣溫在35℃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到41.4℃。年平均氣溫17.2度,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宜豐縣已探明的礦種有煤炭、
瓷土、
膨潤土、金、銀等76種,其中
煤炭儲量2500萬噸,
瓷土儲量6000萬噸,
石灰石儲量220萬噸,
黃金儲量14.15噸。
水資源
宜豐縣水資源總量為2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達4.3萬千瓦,是最早列為中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近10年加大了開發力度,至2005年末水電裝機能力達3.47萬千瓦。
藥材資源
因宜豐縣地形、地貌、土壤、氣溫等自然條件的差異,中藥材資源分布較廣,中藥105種,草藥38種。其中黃崗、雙峰、潭山、天寶、同安、花橋6個鄉鎮中藥材資源93種,蘊藏量達35萬公斤,主要藥材有葛根、苦參、九節茶、軟獨活、石曹卜、乳黨、黃精、金銀花等;芳溪、橋西、敖橋、澄塘、棠浦、新莊、車上等地區有中藥材50種,蘊藏量達15萬公斤,主要中藥材有夏天無、金銀花、黃梔子、山楂子、女真子、防杞、白前等。
動物資源
宜豐縣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區,植物種類多,植被好,適合多種野生動物生存和繁衍。經查明,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41種,其中哺乳類43種,鳥類172種,爬行類113種,兩棲類38種,魚類13種。有軟體動物14科19屬27種,昆蟲21目222科989屬1607種。在昆蟲考察中,發現了寬盾蝽、江西曆蝽、官山同蝽等6個新種和中華斧螳、黔凹大葉蟬等34個江西分布新紀錄種。
宜豐縣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宜棠公路以北,根據這一區位特點,宜豐縣的絕大多數野生動物,特別是珍貴野生動物如白頸長尾雉、白鷳、雲豹、豺、狼、金貓、豹貓、豹、黑熊以及果子狸、眼鏡蛇等都分布在宜棠公路以北的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黃崗、石花尖、車上等山區鄉鎮場,棠浦、澄塘、新昌、橋西、新莊、石市等平原鄉鎮場有一些常見的動物,如:豬獾、狗獾、鼬獾等,鳥類也只是一些常見的噪鶥、翠鳥、斑鳩等。
縣境內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2種:白頸長尾雉、
黃腹角雉;獸類有3種:豹、雲豹、黑麂;爬行類有1種:蟒蛇。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24種:鴛鴦、蒼鷹、雀鷹、勺雞、白鷳等;獸類有10種:河麂、穿山甲、獼猴、金貓、大靈貓、小靈貓、水獺、豺、
黑熊、短尾猴;兩棲類有2種:大鯢、虎紋蛙。屬省級保護的動物有67種:黃麂、銀環蛇、眼睛王蛇、灰鼠蛇、紅嘴藍鵲、喜鵲等。
森林資源
宜豐縣植物種類約有2500種,約占全省的49%,全國的8%。其中苔蘚植物238種,蕨類植物191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896種。全縣植物種類的特點是:起源古老,過渡性明顯,特有現象明顯,珍稀植物種類多。
宜豐縣境內森林植被屬華中區九嶺山脈植物區系,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樹種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森林植被的基本類型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針闊混交林和矮林等。闊葉樹主要有楓香、木荷、南酸棗、擬赤楊以及櫧樹、小葉櫟、紅栲等殼斗科植物,針葉樹主要以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等為主,丘陵地區有較大面積的油茶和其他經濟果木林。
宜豐縣共有珍稀樹種37種,其中銀杏、南方紅豆杉、水杉、蘇鐵等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木蓮、櫸木、喜樹、毛紅椿、楠木、管萼山豆根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境內共有古樹名木2388株,全縣16個鄉鎮場均有分布。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樹種銀杏29株,紅豆杉29株,蘇鐵3株;二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樟樹1914株,楠木61株。古樹中樹齡最長的是羅漢松,達1000餘年,位於同安境內;數量最多的是樟樹,全縣共有1914株;擁有古樹名木最多的鄉鎮場為澄塘鎮,共有453株。
土地資源
宜豐縣的土地總面積193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5517.3畝,園地33905.0畝,占1.2%;林地2012505.7畝,占69.4%;牧草地71.1畝,占0.002%;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0689.1畝,占2.4%;交通用地25053.3畝,占0.9%;水域面積112355.6畝,占3.9%;未利用土地81076.6畝,占2.7%。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總人口299898人(公安年報),總戶數96849戶,家庭戶平均規模3.09人。全年出生人口4007人,出生率13.52‰;死亡人口3499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8.22‰。
截至2018年末,宜豐縣總人口30.0179萬人,總戶數98782戶。其中城鎮人口11.3325萬人,鄉村人口18.6854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宜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65億元,增長8.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39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42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84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4:46.0:32.6調整為20.2:43.6:36.2。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125元,約合6091美元。
2017年,宜豐縣完成財政收入20億元,同比增收2.54億元,增長14.6%。在總收入中:中央收入6.44億元,增收8575萬元,增長15.4%;省級收入6376萬元,增收4573萬元,增長25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92億元,增收1.23億元,增長10.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76億元,比2016年淨增支出26161元,增長10.8%。
2017年,宜豐縣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9.4億元,增長17.6%。其中,工業投資83.79億元,增長14.7%;房地產投資2.56億元,下降49.3%。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1億元,增長325.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4.5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7億元,下降5.1%。一、二、三產業投資結構為8.5:70.8:20.7。
2017年,宜豐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51元,增長8.5%;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5元,增長8.3%。2017年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年末餘額37409元,增長9.7%,淨增3296元。
第一產業
2017年,宜豐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億元,增長3.4%。其中:農業總產值15.33億元,增長2.6%;林業總產值10.4億元,增長5.0%;畜牧業總產值11.92億元,增長2.5%;漁業總產值3.6億元,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7312萬元,增長5.5%。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38億元,增長4.4%。
2017年,宜豐縣糧食作物總播面39162公頃,增長0.07%,產量284796噸,增長1.5%。其中:早稻產量97803噸,中稻及一季晚稻61312噸,雙季晚稻112906噸。
2017年,宜豐縣建成3.56萬畝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4900畝,土地開發新增耕地5315畝。新增“三品一標”產品23個,達到104個;市級企業達到21家,農民合作社587家,家庭農場135家。2017年末農機總動力34.57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17年,宜豐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1.37億元,增長16.3%;利潤總額33.78億元,增長31.2%。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11家;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2家,百歲山年納稅超億元。長新電源等7家企業榮登全省民營企業製造業100強,其中6家榮登全省民營企業100強。
2017年,宜豐縣園區投產企業209家,實現銷售產值309.3億元,增長13.5%;主營業務收入320.9億元,增長15.6%;利潤總額32.5 億元,增長34.3 %。
2017年,宜豐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2億元,增長5.9%。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34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8.9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宜豐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9億元,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9億元,增長27.4%。
2017年,宜豐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6億元,下降49.3%;商品房施工面積59萬平方米,增長5%;商品房銷售面積11.91萬平方米,下降22.6%。
2017年,宜豐縣引進省外資金38億元,增長10.8%;引進境外資金6439萬美元,增長9.3%;出口創匯24160萬美元,增長1.3%。
2017年, 宜豐縣接待遊客數550萬人次,增長40.1%;旅遊綜合收入43.8億元,增長33.2%。
截至2017年末, 宜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5.64億元,增長14.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5.41億元,增長10.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2.74億元,增長15.7%。其中,短期貸款51.41億元,增長2.1%;中長期貸款39.29億元,增長42.1%。
截至2017年末, 宜豐縣保險費收入2.24億元,增長25.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1億元,增長24.1%;壽險保費收入1.13億元,增長26.7%。
交通運輸
宜豐縣城距南昌市120千米、宜春市城區90千米,東西走向的
大廣高速和南北走向的昌長高速在境內交匯。國家蒙吉鐵路過境宜豐,設立一個客貨運站和三個會讓站;
昌栗高速公路在境內與大廣高速公路形成樞紐,在320國道新連線線相交並設立出口。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公路通車裡程2498千米。全年完成貨運量1227萬噸,貨運周轉量363055萬噸千米;客運量238萬人,旅客周轉量14404萬人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 宜豐縣共有幼稚園88所,國小33所,國中15所,高中2所,中職3所。共招生14868人,其中幼稚園招生5089人,特殊教育招生7人,國小招生3834人,國中招生3696人,高中招生1761人,中職招生481人。 在校學生人數52588人,其中:幼稚園在園人數10486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76人,國小在校學生24303人,國中在校學生10946人,高中在校學生5396人,中職在校學生138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為53.9%。
科學技術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共申請專利180項,獲得專利授權89項。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共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影劇院3個。縣圖書館總藏書量13.85萬冊,總流動人數8.2萬人次。博物館藏體1304件,文物保護單位507處,其中省級保護單位16處。 有線電視用戶35052戶。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成功承辦省第三屆百縣青少年籃球運動會、市第五屆運動會羽毛球賽。全年共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9次,參加運動會人數68963人次。全縣體育健兒在國內比賽中獲金牌23枚,銀牌25枚。
郵電事業
2017年, 宜豐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660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399萬元,電信業務總量3261萬元。 行動電話用戶246500戶,固定電話用戶24611戶 ,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64983戶。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8個,床位1403張;衛生技術人員121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14人,註冊護士570人。
社會保障
2017年,宜豐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60046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694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534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800人。
2017年,宜豐縣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7個,福利院床位數1070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72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233人,1399名優撫對象得到救助。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宜豐縣境內陶淵明遺蹟有:陶淵明故里園、柳齋、故里橋、藏書墩、洗墨池等;黃檗臨濟祖庭現存景觀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運祖禪師墓塔、皇叔墓塔、虎跑泉、飛泉等;宜豐縣境內的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文塔、太子塔等。
本土方言
宜豐縣本地方言主要是
贛語,宜豐土話在贛語中,獨具特色。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黃岡、車上、天寶、同安、花橋等鄉鎮,約占全縣人口的1/10。
風景名勝
天寶古村位於宜豐縣境北,距縣城23千米,為
天寶鄉辛會村、辛聯村所在地,合稱天寶古村,面積2平方千米,大廣高速(武吉段)、昌銅高速在天寶設有互通出口處。天寶古村遵循自然山水之勢,按船形布局東西延伸,以青磚灰瓦馬頭牆為特色,屬
贛派建築風格。天寶古村現保存有明清房屋170多棟,古石板路7375米,古巷43條,長1490米古城牆一座,還有遍布村落的古井36眼。天寶古村自天寶劉氏開基以來進士22名,留存皇家賜匾25塊。
洞山位於宜豐縣東北部同安鄉洞山村,離縣城21千米。2006年10月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12月批准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畫壁、洞山山門、憩佛石、石上楠、紅米堝佛塔林、逢渠橋、木魚石、銀瀑飛練、考功泉、夜合石、夜合山塔林、七仙橋、羅漢松、普利禪寺、中韓曹洞宗法脈源流碑、價祖塔等。
東方禪文化園位於宜豐縣城東郊,於2008年開工建設,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5億元,主要由主入口區、禪歷史博物館、禪意園、禪文化研修中心、花崗岩雕五百羅漢造像、資壽寺等組成。
竹文化園位於宜豐縣城東郊,與東方禪文化園相鄰。於2010年建成。園區占地面積160畝,分為門區,竹種栽培區,竹文化館區,竹生活體驗區,總投資4000萬元。園區種有219個竹品種,共19萬多株。竹文化館是一座蘇州園林式結構建築,建築面積3400m,設有序廳、歷史發展廳、資源培育廳、加工利用廳、文化藝術廳、竹工藝作坊等七個廳。
九天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宜豐縣黃崗山墾殖場院前分場,距縣城39千米,占地15000多畝。為探險觀光、生態休閒、度假休養旅遊區。其核心產品有峽谷漂流、高山拓展、叢林野戰、山水樂園、大型酒店、中醫藥養生園、度假別墅和九天生態孔雀園,其中峽谷漂流項目實際落差228米。
特產美食
宜豐縣特有傳統名菜有香菇松肉、八紮、金剛丸、五香雞、腐蝦、雪壓柳、米豆腐、霉豆腐等。
著名人物
惠洪(1071年—1128年),俗姓彭,年幼時名德洪,號覺范,北宋著名詩僧,著有《
冷齋夜話》、《
石門文字禪》等,大部分收入《永樂 大典》和《四庫全書》。
雷孝友,南宋大臣,官至參知政事,死後封唐國公,贈太師,諡文簡。
姚勉(1216年—1262年),南宋詩人,寶祐元年狀元,先後授承事郎,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節度判官、太子舍人,沂靖王府教授。
釋圓至,宋元之際著名詩僧,字天隱, 為“詩禪三隱”之一。
胡思敬(1869年—1922年),晚清名臣,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編纂學家,編有《
豫章叢書》。
熊雄(1892年—1927年),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黃埔軍校政治部負責人,民國二十六年(1927年)4月15日,熊雄在廣州反革命政變中被捕。5月中旬,被秘密殺害。
劉師舜(1900年—1996年),天寶鄉人,赴美留學期間先後獲翰霍金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外交部司長、政務次長、駐加拿大大使、駐墨西哥大使、駐聯合國“代表”等職。
榮譽稱號
2019年5月18日,宜豐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11月2日,宜豐縣入選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1月14日,宜豐縣入選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8月12日,授予宜豐縣“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新昌縣轄8鄉:天德、泰和、義鈞、天寶、宣風、廣賢、新安、太平。鄉以下設社,分宜豐縣為578社,又分縣城為東北和西南兩隅。
明改社為圖,分宜豐縣為123圖。
清仍明制,分宜豐縣為8鄉、41都、123圖、縣城兩隅。
民國十九年(1930年),分宜豐縣為7區、214鄉鎮、7054閭、35274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月,以老八鄉為基礎,劃宜豐縣為8區、271保、2710甲;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江西省設立8個特別區,將今潭山鎮和天寶、同安、花橋三鄉的部份地區劃出,與毗鄰的修水、銅鼓、奉新3縣部份地區設立找橋特別區(縣級建置)。特別區政治局於翌年2月設署於潭山萬壽宮,5月遷漢塘花門樓;民國二十四年(1935)4月,撤銷找橋特別區,歸還建制;8月,宜豐縣分為4區、30保聯、223保、2356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保聯改稱鄉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裁撤各區署,鄉鎮直屬縣管;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宜豐縣劃為13鄉、1鎮、160保、1504甲。各鄉鎮名稱如下:鹽步鎮、續良鄉、荷塘鄉、新民鄉、棠浦鄉、天德鄉、太平鄉、辛會鄉、慶凱鄉、雙庫鄉、黃崗鄉、芳溪鄉、宣化鄉、風德鄉。
1949年12月,宜豐縣為分5區,34個行政村。
1951年7月,宜豐縣分為城關區、新荷區、棠浦區、潭山區、芳溪區、宣風區6區、72鄉、2街,鄉以下設選區。
1956年,宜豐縣撤區並鄉,分為橋西、雷神、良田、敖橋、澄塘、英塘、江洲、棠浦、新莊、花橋、同安、天寶、潭山、石橋、雙峰、芳溪、三村、港口、黃崗、花田、蓼市、浪源、星溪23鄉和新昌鎮,17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翌年,宜豐縣有高級社393個。
1957年1月,恢復棠浦、芳溪、潭山3個區的建制:棠浦區轄棠浦、江洲、新莊、花橋、同安、澄塘6鄉;芳溪區轄芳溪、三村、花田、黃崗、港口5鄉;潭山區轄天寶、潭山、石橋、雙峰4鄉;其餘各鄉劃為直屬片,歸縣直轄;12月7日,撤銷上述3個區,鄉直屬縣管。
1958年9月1日,國營黃崗山墾殖場與宜豐縣合併,實行縣場合一。9月9日,古陽寨墾殖場與石橋鄉合併為黃崗山墾殖場古陽寨分場。隨後,敖橋、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雙峰、黃崗、港口、雷神、芳溪等鄉也成為黃崗山墾殖場的分場,實行鄉、分場、人民公社三合一。其餘棠浦、新昌(橋西併入,翌年析出)、良田、英塘、江洲、新莊、先鋒等鄉鎮皆成立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高級農業生產社改名)、生產隊。1959年3月,增設院前分場。12月,因雷神分場地處北門水庫水淹區,決定撤銷雷神分場。
1960年4月1日,宜豐縣擴社並隊,將新昌、良田、橋西等3個公社合併為新昌公社;敖橋、澄塘、英塘等3個公社合併為澄塘公社;棠浦、江州、新莊等3個公社合併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2個分場合併為花橋分場;天寶、潭山、雙峰、古陽寨等4個分場合併為潭山分場;黃崗、港口2個分場合併為黃崗分場;芳溪改稱公社,與墾殖場脫鉤;先鋒、院前不變。年末,宜豐縣有生產大隊271個,生產隊1436個。
1961年6月,黃崗山墾殖場收歸省管。9月,成立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分別與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同時,調整社隊規模:潭山分場分為藍溪、天寶、潭山、石橋、雙峰等5個分場,仍為黃崗山墾殖場分場,歸屬黃崗山區管轄;黃崗分場分為黃崗、港口2個分場,同為石花尖墾殖場分場,屬石花尖區管轄;花橋分場分為花橋、同安2個公社,與黃崗山墾殖場脫鉤;先鋒公社分為蓼市、石市2個公社;新昌公社分為良田、新昌、橋西、北門4個公社;棠浦公社分為棠浦、江洲、新莊3個公社;澄塘公社分為澄塘、敖橋、英塘3個公社;芳溪公社未變動。
1963年2月,析新昌公社為新昌鎮和桂豐公社。
1965年8月,撤銷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的建制,兩區所轄各分場仍與墾殖場掛鈎。
1968年11月28日,宜春地區革委會將原上高縣徐市公社的石陂大隊劃入宜豐蓼市公社管轄。29日,又將宜豐蓼市公社的蓼市集鎮及火溪、檀塘、荷塘3個大隊劃歸上高縣徐市公社管轄。
1969年10月,撤銷蓼市公社,其所屬花田、楊木、禾埠、石陂4大隊劃歸芳溪公社管轄;其餘新華、潭下、浪源、禹溪4大隊劃歸石市公社管轄。1972年11月,將花橋公社分為花橋、同安兩公社;又將黃崗公社析為黃崗、港口兩公社。1973年1月,黃崗山墾殖場再次收歸省管。
1983年9月,港口公社改名車上公社。年底,公社復名鄉,生產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
1985年,潭山撤鄉設鎮。石花尖墾殖場轄地設定石花尖鄉,實行場鄉合一。
1988年12月,天寶鄉辛會村分為辛會、辛聯、洋沙、上嶺、邢家、東港6個村。
1993年,宜豐縣為14鄉、2鎮、212個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205個,居委會3個,分場2個,林場2個,村民小組1831個。
1994年,芳溪、棠浦兩個鄉分別撤鄉建鎮。1996年,石市鄉、新莊鄉分別撤鄉建鎮,
1995年1月,撤銷天寶鄉洋沙、上嶺、邢家、東港4個村,同時設天寶鄉農場,上述撤銷的4個村分別為其4個農業隊。
1999年12月,澄塘鄉撤鄉建鎮。
2000年8月2日,省屬鑫龍集團(前身為黃崗山墾殖場)成建制(企業)移交宜豐縣管理。
2003年9月3日,宜豐縣撤銷4個鄉鎮建制,其中:撤銷敖橋鄉建制,併入新昌鎮;撤銷雙峰鄉、車上鄉建制,分別成立縣屬雙峰林場、車上林場,各轄2~3個分場;撤銷石花尖鄉建制,保留石花尖墾殖場,繼續保留所屬分場、行政村。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宜豐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
九嶺山脈東南緣。地處114°30′至115°08′、北緯28°17′至28°40′之間。東鄰
高安,西接
萬載,西北毗連
銅鼓,北與
修水、
奉新接壤。境域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51公里,總面積19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豐縣境內諸山屬九嶺山脈的余脈。九嶺山脈系東西向構造體系褶皺—斷層山, 縣境部分為該山的中段南緣,北起找橋沿縣境西北部伸入銅鼓、萬載兩縣邊界,海拔500~1480米,山峰高程多達千米以上,主峰麻姑尖;自找橋沿縣境東北部伸入奉新、高安兩縣邊界的是九嶺山脈的南支,海拔500~700米,山峰高程多達700米以上,主峰古陽寨;從袁坑口—彭源—北坑一線以南至芳溪—村前一線以北為九嶺山脈與宜豐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200~300米,小山峰密布,高程均在300米左右,主峰不明顯。
宜豐縣境南部(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南)為宜豐盆地,小丘起伏一般海拔50~100米,惟石市鎮樓下境內毗崗尖突起,海拔182米。縣內千米以上的高山有30座。
宜豐縣處於九嶺隆起和萍樂凹陷帶的複合部分。構造體系以東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為主。縣內出露的地層以前震旦系、白堊系和第四係為主,石炭系、二迭系、三疊系、侏羅系。
氣候
宜豐縣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各季持續時間卻差別很大。冬季時間最長,平均為122天;夏季次之,平均為120天;春季第三,平均為62天;秋季時間最短,平均為61天。春季年降水量346.6毫米,夏季降水量586.5毫米。氣溫在35℃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到41.4℃。年平均氣溫17.2度,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宜豐縣已探明的礦種有煤炭、
瓷土、
膨潤土、金、銀等76種,其中
煤炭儲量2500萬噸,
瓷土儲量6000萬噸,
石灰石儲量220萬噸,
黃金儲量14.15噸。
水資源
宜豐縣水資源總量為2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達4.3萬千瓦,是最早列為中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近10年加大了開發力度,至2005年末水電裝機能力達3.47萬千瓦。
藥材資源
因宜豐縣地形、地貌、土壤、氣溫等自然條件的差異,中藥材資源分布較廣,中藥105種,草藥38種。其中黃崗、雙峰、潭山、天寶、同安、花橋6個鄉鎮中藥材資源93種,蘊藏量達35萬公斤,主要藥材有葛根、苦參、九節茶、軟獨活、石曹卜、乳黨、黃精、金銀花等;芳溪、橋西、敖橋、澄塘、棠浦、新莊、車上等地區有中藥材50種,蘊藏量達15萬公斤,主要中藥材有夏天無、金銀花、黃梔子、山楂子、女真子、防杞、白前等。
動物資源
宜豐縣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區,植物種類多,植被好,適合多種野生動物生存和繁衍。經查明,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41種,其中哺乳類43種,鳥類172種,爬行類113種,兩棲類38種,魚類13種。有軟體動物14科19屬27種,昆蟲21目222科989屬1607種。在昆蟲考察中,發現了寬盾蝽、江西曆蝽、官山同蝽等6個新種和中華斧螳、黔凹大葉蟬等34個江西分布新紀錄種。
宜豐縣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宜棠公路以北,根據這一區位特點,宜豐縣的絕大多數野生動物,特別是珍貴野生動物如白頸長尾雉、白鷳、雲豹、豺、狼、金貓、豹貓、豹、黑熊以及果子狸、眼鏡蛇等都分布在宜棠公路以北的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黃崗、石花尖、車上等山區鄉鎮場,棠浦、澄塘、新昌、橋西、新莊、石市等平原鄉鎮場有一些常見的動物,如:豬獾、狗獾、鼬獾等,鳥類也只是一些常見的噪鶥、翠鳥、斑鳩等。
縣境內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2種:白頸長尾雉、
黃腹角雉;獸類有3種:豹、雲豹、黑麂;爬行類有1種:蟒蛇。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24種:鴛鴦、蒼鷹、雀鷹、勺雞、白鷳等;獸類有10種:河麂、穿山甲、獼猴、金貓、大靈貓、小靈貓、水獺、豺、
黑熊、短尾猴;兩棲類有2種:大鯢、虎紋蛙。屬省級保護的動物有67種:黃麂、銀環蛇、眼睛王蛇、灰鼠蛇、紅嘴藍鵲、喜鵲等。
森林資源
宜豐縣植物種類約有2500種,約占全省的49%,全國的8%。其中苔蘚植物238種,蕨類植物191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896種。全縣植物種類的特點是:起源古老,過渡性明顯,特有現象明顯,珍稀植物種類多。
宜豐縣境內森林植被屬華中區九嶺山脈植物區系,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樹種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森林植被的基本類型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針闊混交林和矮林等。闊葉樹主要有楓香、木荷、南酸棗、擬赤楊以及櫧樹、小葉櫟、紅栲等殼斗科植物,針葉樹主要以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等為主,丘陵地區有較大面積的油茶和其他經濟果木林。
宜豐縣共有珍稀樹種37種,其中銀杏、南方紅豆杉、水杉、蘇鐵等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木蓮、櫸木、喜樹、毛紅椿、楠木、管萼山豆根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境內共有古樹名木2388株,全縣16個鄉鎮場均有分布。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樹種銀杏29株,紅豆杉29株,蘇鐵3株;二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樟樹1914株,楠木61株。古樹中樹齡最長的是羅漢松,達1000餘年,位於同安境內;數量最多的是樟樹,全縣共有1914株;擁有古樹名木最多的鄉鎮場為澄塘鎮,共有453株。
土地資源
宜豐縣的土地總面積193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5517.3畝,園地33905.0畝,占1.2%;林地2012505.7畝,占69.4%;牧草地71.1畝,占0.002%;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0689.1畝,占2.4%;交通用地25053.3畝,占0.9%;水域面積112355.6畝,占3.9%;未利用土地81076.6畝,占2.7%。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總人口299898人(公安年報),總戶數96849戶,家庭戶平均規模3.09人。全年出生人口4007人,出生率13.52‰;死亡人口3499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8.22‰。
截至2018年末,宜豐縣總人口30.0179萬人,總戶數98782戶。其中城鎮人口11.3325萬人,鄉村人口18.6854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宜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65億元,增長8.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39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42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84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4:46.0:32.6調整為20.2:43.6:36.2。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125元,約合6091美元。
2017年,宜豐縣完成財政收入20億元,同比增收2.54億元,增長14.6%。在總收入中:中央收入6.44億元,增收8575萬元,增長15.4%;省級收入6376萬元,增收4573萬元,增長25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92億元,增收1.23億元,增長10.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76億元,比2016年淨增支出26161元,增長10.8%。
2017年,宜豐縣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9.4億元,增長17.6%。其中,工業投資83.79億元,增長14.7%;房地產投資2.56億元,下降49.3%。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1億元,增長325.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4.5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7億元,下降5.1%。一、二、三產業投資結構為8.5:70.8:20.7。
2017年,宜豐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51元,增長8.5%;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5元,增長8.3%。2017年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年末餘額37409元,增長9.7%,淨增3296元。
第一產業
2017年,宜豐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億元,增長3.4%。其中:農業總產值15.33億元,增長2.6%;林業總產值10.4億元,增長5.0%;畜牧業總產值11.92億元,增長2.5%;漁業總產值3.6億元,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7312萬元,增長5.5%。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38億元,增長4.4%。
2017年,宜豐縣糧食作物總播面39162公頃,增長0.07%,產量284796噸,增長1.5%。其中:早稻產量97803噸,中稻及一季晚稻61312噸,雙季晚稻112906噸。
2017年,宜豐縣建成3.56萬畝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4900畝,土地開發新增耕地5315畝。新增“三品一標”產品23個,達到104個;市級企業達到21家,農民合作社587家,家庭農場135家。2017年末農機總動力34.57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17年,宜豐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1.37億元,增長16.3%;利潤總額33.78億元,增長31.2%。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11家;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2家,百歲山年納稅超億元。長新電源等7家企業榮登全省民營企業製造業100強,其中6家榮登全省民營企業100強。
2017年,宜豐縣園區投產企業209家,實現銷售產值309.3億元,增長13.5%;主營業務收入320.9億元,增長15.6%;利潤總額32.5 億元,增長34.3 %。
2017年,宜豐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2億元,增長5.9%。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34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8.9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宜豐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9億元,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9億元,增長27.4%。
2017年,宜豐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6億元,下降49.3%;商品房施工面積59萬平方米,增長5%;商品房銷售面積11.91萬平方米,下降22.6%。
2017年,宜豐縣引進省外資金38億元,增長10.8%;引進境外資金6439萬美元,增長9.3%;出口創匯24160萬美元,增長1.3%。
2017年, 宜豐縣接待遊客數550萬人次,增長40.1%;旅遊綜合收入43.8億元,增長33.2%。
截至2017年末, 宜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5.64億元,增長14.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5.41億元,增長10.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2.74億元,增長15.7%。其中,短期貸款51.41億元,增長2.1%;中長期貸款39.29億元,增長42.1%。
截至2017年末, 宜豐縣保險費收入2.24億元,增長25.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1億元,增長24.1%;壽險保費收入1.13億元,增長26.7%。
交通運輸
宜豐縣城距南昌市120千米、宜春市城區90千米,東西走向的
大廣高速和南北走向的昌長高速在境內交匯。國家蒙吉鐵路過境宜豐,設立一個客貨運站和三個會讓站;
昌栗高速公路在境內與大廣高速公路形成樞紐,在320國道新連線線相交並設立出口。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公路通車裡程2498千米。全年完成貨運量1227萬噸,貨運周轉量363055萬噸千米;客運量238萬人,旅客周轉量14404萬人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 宜豐縣共有幼稚園88所,國小33所,國中15所,高中2所,中職3所。共招生14868人,其中幼稚園招生5089人,特殊教育招生7人,國小招生3834人,國中招生3696人,高中招生1761人,中職招生481人。 在校學生人數52588人,其中:幼稚園在園人數10486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76人,國小在校學生24303人,國中在校學生10946人,高中在校學生5396人,中職在校學生138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為53.9%。
科學技術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共申請專利180項,獲得專利授權89項。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共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影劇院3個。縣圖書館總藏書量13.85萬冊,總流動人數8.2萬人次。博物館藏體1304件,文物保護單位507處,其中省級保護單位16處。 有線電視用戶35052戶。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成功承辦省第三屆百縣青少年籃球運動會、市第五屆運動會羽毛球賽。全年共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9次,參加運動會人數68963人次。全縣體育健兒在國內比賽中獲金牌23枚,銀牌25枚。
郵電事業
2017年, 宜豐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660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399萬元,電信業務總量3261萬元。 行動電話用戶246500戶,固定電話用戶24611戶 ,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64983戶。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宜豐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8個,床位1403張;衛生技術人員121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14人,註冊護士570人。
社會保障
2017年,宜豐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60046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694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534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800人。
2017年,宜豐縣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7個,福利院床位數1070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72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233人,1399名優撫對象得到救助。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宜豐縣境內陶淵明遺蹟有:陶淵明故里園、柳齋、故里橋、藏書墩、洗墨池等;黃檗臨濟祖庭現存景觀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運祖禪師墓塔、皇叔墓塔、虎跑泉、飛泉等;宜豐縣境內的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文塔、太子塔等。
本土方言
宜豐縣本地方言主要是
贛語,宜豐土話在贛語中,獨具特色。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黃岡、車上、天寶、同安、花橋等鄉鎮,約占全縣人口的1/10。
風景名勝
天寶古村位於宜豐縣境北,距縣城23千米,為
天寶鄉辛會村、辛聯村所在地,合稱天寶古村,面積2平方千米,大廣高速(武吉段)、昌銅高速在天寶設有互通出口處。天寶古村遵循自然山水之勢,按船形布局東西延伸,以青磚灰瓦馬頭牆為特色,屬
贛派建築風格。天寶古村現保存有明清房屋170多棟,古石板路7375米,古巷43條,長1490米古城牆一座,還有遍布村落的古井36眼。天寶古村自天寶劉氏開基以來進士22名,留存皇家賜匾25塊。
洞山位於宜豐縣東北部同安鄉洞山村,離縣城21千米。2006年10月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12月批准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畫壁、洞山山門、憩佛石、石上楠、紅米堝佛塔林、逢渠橋、木魚石、銀瀑飛練、考功泉、夜合石、夜合山塔林、七仙橋、羅漢松、普利禪寺、中韓曹洞宗法脈源流碑、價祖塔等。
東方禪文化園位於宜豐縣城東郊,於2008年開工建設,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5億元,主要由主入口區、禪歷史博物館、禪意園、禪文化研修中心、花崗岩雕五百羅漢造像、資壽寺等組成。
竹文化園位於宜豐縣城東郊,與東方禪文化園相鄰。於2010年建成。園區占地面積160畝,分為門區,竹種栽培區,竹文化館區,竹生活體驗區,總投資4000萬元。園區種有219個竹品種,共19萬多株。竹文化館是一座蘇州園林式結構建築,建築面積3400m,設有序廳、歷史發展廳、資源培育廳、加工利用廳、文化藝術廳、竹工藝作坊等七個廳。
九天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宜豐縣黃崗山墾殖場院前分場,距縣城39千米,占地15000多畝。為探險觀光、生態休閒、度假休養旅遊區。其核心產品有峽谷漂流、高山拓展、叢林野戰、山水樂園、大型酒店、中醫藥養生園、度假別墅和九天生態孔雀園,其中峽谷漂流項目實際落差228米。
特產美食
宜豐縣特有傳統名菜有香菇松肉、八紮、金剛丸、五香雞、腐蝦、雪壓柳、米豆腐、霉豆腐等。
著名人物
惠洪(1071年—1128年),俗姓彭,年幼時名德洪,號覺范,北宋著名詩僧,著有《
冷齋夜話》、《
石門文字禪》等,大部分收入《永樂 大典》和《四庫全書》。
雷孝友,南宋大臣,官至參知政事,死後封唐國公,贈太師,諡文簡。
姚勉(1216年—1262年),南宋詩人,寶祐元年狀元,先後授承事郎,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節度判官、太子舍人,沂靖王府教授。
釋圓至,宋元之際著名詩僧,字天隱, 為“詩禪三隱”之一。
胡思敬(1869年—1922年),晚清名臣,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編纂學家,編有《
豫章叢書》。
熊雄(1892年—1927年),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黃埔軍校政治部負責人,民國二十六年(1927年)4月15日,熊雄在廣州反革命政變中被捕。5月中旬,被秘密殺害。
劉師舜(1900年—1996年),天寶鄉人,赴美留學期間先後獲翰霍金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外交部司長、政務次長、駐加拿大大使、駐墨西哥大使、駐聯合國“代表”等職。
榮譽稱號
2019年5月18日,宜豐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11月2日,宜豐縣入選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1月14日,宜豐縣入選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