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豫章叢書簡介
清代
光緒年間及
民國初期編纂輯印的兩部《豫章叢書》:
一部《豫章叢書》為江西新建
陶福履刊刻。叢書共三集,分別刊成於光緒十九年(1893)、光緒二十年(1894)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集總計收書26種48卷,有經部8種、史部5種、子部9種、集部4種,均為明清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陶刻《豫章叢書》收書品種不多,也未明分經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均屬《四庫全書》未收之書,為當時的稀見之本。
另一部《豫章叢書》為江西新昌(今宜豐)
胡思敬刊刻。全書刊成於1923年,總計收書103種672卷,有經部12種100卷、史部28種89卷、子部14種62卷、集部49種421卷。其中絕大部分為唐宋元明清民國江西籍人士著作,個別為外省籍人士著作。胡刻《豫章叢書》不以斷代為限,收書品種多,在收書原則、體例編排、校勘要求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學人認為《豫章叢書》未收江西歷史上的著名大家,如
歐陽修、
王安石、
曾鞏、
黃庭堅等人的著作,似不足以反映江西歷史文化的全貌。殊不知《豫章叢書》恰恰是對江西歷史文化全貌的一個重要補足。
《豫章叢書》是江西地方文獻中卷帙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古籍叢書。叢書集中了唐至清115人的著作,有詩文集(除別集外,有少量總集、選集)史學雜記隨筆;詩文批評著作;經學理學著作;文字訓詁著作;醫卜地理著作等六類古籍內容。叢書搜羅了較多的明清善本,囊括了辛亥革命以前江西籍人士的大部分典籍,絕大多數都未曾單本刊行,是極有研究價值的歷史資料和文獻資料。這些資料既有江西的地方特色,又具全方位的文化意義,是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原作者簡介
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光緒18年(1892)進士,入翰林,後改戶部主事,歷任湖南慈利、沅江、益陽知縣,著有遠堂文集、稚箕遠堂詩錄等。所編豫章叢書分為三集,分別由歐陽熙、喻震孟、皮錫瑞作序。最後刊刻成書於光緒21年(1895年)。
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晚號退廬居士,江西新昌(今宜豐)人。光緒20年(1894)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後任遼瀋道監察御史、廣東道監察御史。一生著述較多,如退廬疏稿、驢背集、戊戌履霜記、九朝新語、王船山讀通鑑論辨正等,後人編為退廬全集。所編豫章叢書,基本上以經、史、子、集為序。最後成書於1923年。
現代的整理工作
《豫章叢書》沉默了100年,面對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如何發揮文化積澱的作用,讓古籍重放光彩,這是江西學人多年來一直考慮的問題。江西學人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整理《豫章叢書》的重任,這也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現代收藏。
整理工作是將兩部《豫章叢書》合而為一,然後根據傳統的四部法統一分類,文章編排大體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已經面市的《豫章叢書》史部全三冊便是這幾年的整理成果。
整理後的史部共收著述25種,計88卷,160萬字。為了保留《豫章叢書》的原貌和古籍傳統版式的特點,採用了繁體豎排,體系劃一。
1.斷句採用1996年6月1日國務院公布的新式標點,並用了專名號。
2.每種書前均加有“點校說明”,包括作者介紹、內容評價、版本源流及整理使用情況等。這是點校者的綜合性說明文字。
3.校勘以兩部《豫章叢書》為底本,儘可能選用現存最佳版本進行校勘,少量沒有其他版本的則適當採用了內校和理校。
4.每種書後都收集了一些相關的文獻資料作為附錄,包括正史、方誌、家譜中的作者生平資料和年譜,以資參考。
5.每卷都有校記,注有人物、事件、引文、年代考證;《辭海》、《辭源》等常見工具書未收的辭語或典故盡力出注。
出版意義
《豫章叢書》整理出版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一是為江西文化積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工作。《豫章叢書》是江西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的整理,實質上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估。現代社會文化科學的發展總會與傳統的文化相碰撞、相融合,這也是中國現代社會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豫章叢書》的整理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關注江西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
二是《豫章叢書》的整理是江西學者學術水平的一次展示。贛文化研究的熱潮,讓《豫章叢書》的整理成為很多學者關注的焦點。《豫章叢書》的整理作為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規劃的唯一重點課題,吸引了眾多的學人參加,現已列入“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項目”,得到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豫章叢書》史部全三冊的整理,既體現了整理本的學術資料性,又體現了《叢書》的歷史文物性,還體現了《叢書》的藝術性,從《豫章叢書》史部全三冊的墨香里能透出整理者的自信。(作者為《豫章叢書》整理本責任編輯)
出版計畫
《豫章叢書》整理本分經、史、子、集四部出版,計18冊,約900萬字。史部一、二、三冊現已出齊,經、子、集三部各冊將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