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清末,安岳縣設同化鄉等10鄉,天林場等38個場。
同化鄉轄天林場、太平場、清流場、觀音場、石佛場、坳店場共6個場,治為天林場,現天林鎮場鎮。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安岳縣廢
同化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改天林場為天林鄉,屬天林鄉。
1941年,天林鄉析置天寶鄉。
1950年,屬興隆鄉人民政府。
1955-1957年,安岳縣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
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析置天寶鄉,屬
興隆區。
1958年,安岳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箇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同年,撤銷
興隆區建立興隆中心
人民公社。天寶鄉屬興隆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
公社,興隆中心人民公社復設
興隆區。同年,天寶鄉改天寶人民公社,屬興隆區。
1984年,安岳縣
撤銷天寶公社復置天寶鄉,屬興隆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興隆區
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
魚龍鄉、
共和鄉、清流鄉、天寶鄉、天林鄉、
協和鄉、
解放鄉(後更名左家坪鄉)、
石板鄉、興隆鄉共9個鄉。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鎮。
撤銷興隆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
興隆區代管的
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天寶撤鄉與天林鄉
行政區域合併置天林鎮,縣直轄。
1995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縣新建20個鄉鎮的
建制。安岳縣在原興隆區設工作
委員會(簡稱興隆工委),天林鎮屬之。同年,析撤天林鎮復置
分設天林鎮、天寶鄉,屬興隆工委。
2001年,安岳縣撤消興隆工委,建立興隆管理委員會(簡稱興隆管委),天寶鄉屬之。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
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其中興隆管委
片區轄興隆鎮(含原左家坪鄉)、天林鎮、清流鄉、
協和鄉(含原石板鄉)、天寶鄉、
魚龍鄉、
共和鄉共7個鄉鎮。
2005年,安岳縣撤消興隆管委,置興隆鎮,縣直轄。天寶鄉自興隆管區析出置縣
直轄鄉。
行政區劃
天寶鄉現轄九橋村、蘭草村、東觀村、君寨村、福莊村、碑口村、金灣村、倉溝村、白路村共9個
行政村,102個
村民小組,1個獨立
居民小組。天寶鄉人民政府駐福莊村13組(天寶開發區)。
地理環境
天寶鄉交通便利,境內有興天路(興隆鎮-天寶鄉-天林鎮)、天護路(天寶鄉-
護建鎮)、天大路(天寶鄉-
大平鄉)、天清路(天寶鄉-
清流鎮)等公路聯網,總長29公里;全鄉有通村公路9條,硬化村社水泥路48公里,村民小組通公路總里程達到90公里。
自然資源
天寶鄉
森林覆蓋率53%,植被資源豐富。境內屬
大清流河水系,大清流河自東觀村入境,由北而南,流向天林鎮境內,境內河道長10公里。境內有羅鍋堰、躍進堰、黃果堰等20處石河堰。
經濟狀況
天寶鄉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386公頃,紅苕265公頃,玉米389公頃,小麥470公頃,油菜260公頃,檸檬90公頃。全年全鄉出欄生豬1.66萬頭,優良品種套用率90%以上。
工業企業主要是糧食加工、木材加工、建築材料等企業,完成招商引資2000萬元。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9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7190萬元,第二產業實現2441萬元,其中工業實現370萬元,第三產業實現3065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773元。爭取項目資金1072.18萬元,在九橋、蘭草、白露三個村實施安岳縣2013、2014年中央財政統籌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計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項目“五小水利”建設工程。建成蓄水池136口,新建整治維修山坪塘89口,維修渠道2012米,新建渠道1376米,整治石河堰1處,新建囤水田85口。爭取資金298.7萬,在蘭草村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水稻產業項目。完成田型調整20.67公頃,排灌渠2200米,山坪塘1口、農機通道1000米,田間道路2000米。
中國移動機站、聯通機站各1處,行動電話普及率90%,
無線電通訊網路覆蓋率95%,廣播轉播站1個,廣播網路覆蓋率90%、閉路電視1800戶。實現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郵電所1個,通郵覆蓋率達100%。新建沼氣池110口。居民、職工及福莊村13社,碑口村1、2社,九橋村2、10社村民都享受到自來水。
社會事業
天寶鄉轄區有九義校1所,私立民辦幼稚園6所,衛生院1所,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村級醫務站9個。
天寶鄉有九義校1所為安岳縣天寶九義校,國中教學班8個,學生335人,教師28人。國小教學班33個,學生790人,教師43人,私立民辦
幼稚園7所,幼兒學生300人,教師1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8%。
天寶鄉有中心衛生院1個,建築面積988平方米,年均門診18700人次以上,年均住院1140人次以上,村級醫療機構9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216戶,占農業總戶數的98%。
按時足額發放優撫金63萬元,救災救濟8萬元,“五保”供養金25萬元,建立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2處,敬老院1處,全鄉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000人。落實災後重建2戶。對396戶681名城鄉居民發放低保金94萬元,做到應保盡保。
實施
惠民政策,發放糧食直補14萬元,綜合直補147萬元,良種補貼27萬元。
東觀村涼風坳新農村建設形成規模,占地1.07公頃,硬化水泥路面長1.12公里,新建居民27戶,完成新村後續工程,水溝整治17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