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大平鄉位於安岳縣西南部,安岳縣城區正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51公里。東與
天寶鄉、
天林鎮為鄰,南與
南薰鄉接壤,西與
寶華鄉相連,北與
鎮子鎮、
九龍鄉、
清流鎮為界。境內地勢西高東低,以淺丘、中丘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地貌似方山磨盤狀居多,平均海拔350-428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雨量1000毫米,河流東以小清流河為主幹,西以蒙溪河為主幹,支流經過太華、紅鶴、太平三個村。全鄉幅員面積49.22平方公里。大平鄉交通較為便利,周鎮環線公路(
周禮鎮-寶華鄉-大平鄉-九龍鄉-鎮子鎮-周禮鎮)過境,鄉內大趙路(大平鄉-趙坪村)建成。萬慶村1.3公里水泥路全面完工,玉石村2公里、平德村6公里、趙坪村2.3公里、夾沙村2.2公里、平角村400米水泥路建設在實施中;大天路(大平鄉-天林鎮)境內5.5公里聯網路建設全面完工。
建制沿革
大平鄉在
清代為安岳縣同化鄉轄地,舊稱太平場,趙平場。
清代,建洪廟場。
民國,改太平場。
1950年,屬鎮子區人民政府。
1956年,與趙坪合併置太平鄉。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太平公社屬鎮子區。
1981年,太平公社更名為大平公社。
1984年,安岳縣撤銷大平公社,析設復置大平鄉、趙平鄉,由鎮子區代管。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鎮,大平鄉、趙平鄉(原鄉政府駐趙坪村)由鎮子區析撤合併置大平鄉,縣直轄。
1995年,安岳縣建立鎮子工作委員會,大平鄉屬之。
2001年,安岳縣撤消鎮子工作委員會,建立鎮子
管理委員會,大平鄉屬之。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
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其中鎮子片區轄
鎮子鎮(含原玉清鄉,舊名鞏固)、
文化鎮(含原新民鄉)、大平鄉(含原新橋鄉、趙坪鄉)、九龍鄉、
岳源鄉、寶華鄉共6個鄉鎮。
2005年,安岳縣撤消鎮子管理委員會,置鎮子鎮,縣直轄。大平鄉自鎮子
片區析出置縣
直轄鄉。
行政區劃
大平鄉現轄燃燈村、太平村、平角村、萬慶村、水橋村、玉石村、水塘村、金莊村、平德村、太華村、趙坪村、平井村、紅鶴村、斜石村、夾沙村、平房村共16個
行政村,171個
村民小組,1個獨立
居民小組。鄉
人民政府駐大平鄉街村。
轄區代碼
512021236大平鄉
512021236200燃燈村
512021236201太平村
512021236202平角村
512021236203萬慶村
512021236204水橋村
512021236205玉石村
512021236206水塘村
512021236207金莊村
512021236208平德村
512021236209太華村
512021236210趙坪村
512021236211平井村
512021236212紅鶴村
512021236213斜石村
512021236214夾沙村
512021236215平房村
512021236400大平鄉獨立居民小組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4386 |
男 | 12715 |
女 | 11671 |
家庭戶戶數 | 667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4386 |
家庭戶男 | 12715 |
家庭戶女 | 11671 |
0-14歲(總) | 5454 |
0-14歲男 | 3027 |
0-14歲女 | 2427 |
15-64歲(總) | 16885 |
15-64歲男 | 8703 |
15-64歲女 | 8182 |
65歲及以上(總) | 2047 |
65歲及以上男 | 985 |
65歲及以上女 | 106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4336 |
經濟狀況
2014年大平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0184萬元,年增長7.1%,其中一產業實現13905萬元,二產業實現2573萬元,三產業實現3706萬元,人均生產總值7831元。
全鄉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經濟作物以油菜和檸檬為主,有油菜406公頃,全鄉檸檬實現產果95餘噸,產值46萬餘元。全年生豬出欄2.8萬頭;塘、庫、堰養魚40餘公頃;規模發展山羊養殖140頭,建標準化養殖場800平方米,投資130萬元。新建山坪塘16口,對自來水廠進行升級改造,對水網管道重新安裝。新建沼氣池30口。
社會事業
大平鄉有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2所,教職工149人,學生1500人,電腦90台,幼稚園4所,國小入學率、畢業率均為100%,國中入學、畢業率均為100%。全鄉學校名列於後:
安岳縣大平鄉中心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趙坪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萬慶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夾沙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平井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平德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平角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水塘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水橋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玉石村國小
安岳縣大平鄉紅鶴村國小
大平鄉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23人,16個行政村均設有醫療點,村醫16人。享受計生獎扶政策170人,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有敬老院1座,可容納50餘人,完成C級危房改造47戶,按時足額發放救災救濟款80餘萬元。“五保”供養金67萬餘元,發放城鎮農村低保金156餘萬元,做到了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