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鄉(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坪上鄉)

坪上鄉(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坪上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坪上鄉西北距縣城永樂江鎮35公里,東與茶陵縣交界。 清代屬同五都。民國時,先屬大麓鄉,後屬大平鄉。1952年劃屬第六區(坪羊區),1956年始設坪上鄉,1958年為人民公社體制,1984年恢復鄉建制。現轄9個行政村,137個村民小組。人口出生率9.48‰,自然增長率7.57‰。有耕地1.4961萬畝(其中水田1.2797萬畝),山林6.65萬畝,水面1665畝。茶安灌區渠道與境內5座小型水庫連線,構成“長藤結瓜”式自流灌溉網,旱澇保收面積80%以上。二十世紀80年代,調整農業結構,陸續建辦林場、茶場、藥場、水產養殖場和建築公司、機制磚廠、糧油加工廠等鄉村企業。主要物產有稻穀、茶油、大豆、茶生、烤菸木材、建材等。2014年7月1日吉衡鐵路安仁火車站建成通車,結束了安仁縣不通火車的歷史,從安仁站坐火車去西部偏北70公里處的衡陽只要12.5元,1個小時。

基本介紹

經濟,發展,發展致富,

經濟

該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耕地1.4961萬畝(其中水田1.2797萬畝),山林6.65萬畝,水面1665畝。茶安灌區渠道與境內5座小型水庫連線,構成“長藤結瓜”式自流灌溉網,旱澇保收面積80%以上。二十世紀80年代,調整農業結構,陸續建辦林場、茶場、藥場、水產養殖場和建築公司、機制磚廠、糧油加工廠等鄉村企業。主要物產有稻穀、茶油、大豆、茶生、烤菸木材、建材等。
烤菸種植烤菸種植

發展

岸下村和橋石村先後被定為省級小康示範村進行建設,食用菌為該鄉一大產業,擁有坪上、高田、岸下、曹婆、太平、竹塘6個食用菌基地,通過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採取訂單形式,統一管理,統一安排生產,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供應菌種和原材料,統一生產技術,統一鮮菇收購標準,統一收購價格。主要生產品種有袖珍菇、姬菇、雞腿菇等,總產值上千萬元,被譽為“安仁食用菌之鄉”

發展致富

在安仁縣坪上鄉,有一個美麗的村莊叫岸下村,條條幹淨整潔的水泥馬路繞村達戶,棟棟綠色呵護的鄉間“別墅”格外“搶眼”,排排規劃有序的食用菌生產大棚散發菌香。更有那別致新穎的文化廣場——牌樓、樹木、亭榭、花壇、雕塑……一切都是那樣的靚麗迷人。
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岸下人前不久回來,感慨地說,沒想到昔日的窮山村,今天悄然“變了臉”,真是了不得。
是啊,16年來,岸下村經歷了從窮山僻壤,到現代化新農村的蛻變,已名副其實地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示範工程”創建示範村、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市十佳“和美村莊”。
致富路上“領頭雁”
地處安仁縣域東部山區的岸下村,下轄13個村民小組,現有318戶,人口1143人,總面積4.3平方公里。
長期以來,由於資源稟賦不足,交通不便,幾分“責任田”是村民們唯一的生活指望。村裡的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公益事業舉步維艱。穿村而過的通村公路也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全村農田水利也因年久失修,50%以上遭受旱澇災害;村國小教學樓倒塌,學生租用民房上課。
村民袁外保告訴我們,村民當時的困境是難以想像的,很多家庭連一毛錢一擔的輾米加工費都要打欠條。
1994年冬,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王冬生面對這份家底,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在反覆走訪、座談,多方徵詢村級經濟發展路子的過程中了解到,村民多年來有種菌養菇的習慣和技術,食用菌產業作為一個短、平、快項目,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在綜合生產條件、市場等方面的因素後,王冬生與村委會一班人決定,只有走出去種菌,採取“異地小康”戰略,才能實現快速脫貧致富。
於是,一場解放思想的教育活動在全村轟轟烈烈地展開,大到發展形勢,小到身邊的創業典型,號召村民們走出自己的“責任田”,向外“淘金”。
村民袁華即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故事,他說,當時的情形很矛盾,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還是走出去?但由不得你選擇,沒錢可以找村委擔保貸款,老人、小孩由在家的黨員關照。就這樣他兩口子和同村的11對夫婦成為全村第一批走出家門的“淘金”人。回想起來,當時的決定是對的。現在好了,我們家家都建起了三層小別墅,銀行里隨時都可以拿出七八十萬元的存款。
第一批“淘金者”不但發了財,還帶回了外面的信息,在典型的幫帶下,在村支部的鼓勵下,“一帶十,十傳百”,實現了村支部當初向村民們兌現的“共同致富”的承諾。
到2002年底,全村298戶村民中,有220戶、406人在全國16個省、市發展食用菌產業,每年帶回家的收入近1000萬元。
隨著村民們的日益富裕,村集體經濟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聰明的岸下村支部借勢發力,在引導產業的同時,加快了村級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1996年,投資38萬元,新建了岸下村村小教學大樓。
1997年至2000年,先後籌資16萬元架設了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籌資18萬元建起了全市一流的村級計生服務大樓。
2002年,籌措資金40多萬元,整平、拓寬村級公路2.4公里,其中硬化1.8公里,拉通了6個組的機耕馬路,架設了3座水泥橋樑。
2003年,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村民們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投資、投勞10餘萬元,對全村15口山塘水壩進行了全面整修和水泥護堤,徹底解決了岸下村水田長期乾旱的問題。
說到村黨支部,講到領頭人王冬生,民眾個個都豎起大拇指,稱他們是村民們的貼心“110”。就這樣,岸下村被評為全市“五好支部”,王冬生本人也被市委記“三等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縣勞動模範”。2007年,他還作為“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鄉村帶頭人”上了《湖南日報》。
產業催開“富民花”
“異地奔小康”形成了一支“菌業大軍”,也使岸下村贏得了“湖南菌業看坪上,坪上菌業源岸下”的美譽。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倡導“安仁人共建新安仁”主題活動,積極引導“創業回流”,掀起了新一輪返鄉創業熱潮。在一次黨員大會上,村支部書記王冬生說,產業是農村的支撐,要以業為根,無產業的“空心村”是沒有前途的。如今,村級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改善,村民也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要實現“牆外開花牆內香”的轉變,他提議要把“隊伍”拉回來,在自家門口乾。
於是,“老闆創事業,村民創家業”、“建家鄉,興岸下”等一系列活動在全村上下蔚然成風。村里一方面積極搭建創業平台,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土地流轉問題,一方走出去主動找市場,進行有機對接。
2004年,村里投資7萬多元興建食用菌大棚6700多平方米,帶動村民投入400餘萬元,發展食用菌基地14家,占地面積達400多畝。
村民袁文榮家裡窮,沒本錢,王冬生知道後,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5000元送到他手中,袁文榮當年就賺了1.3萬元。
為了有效發揮資金、技術、場地的優勢,村里從實際出發,針對廣大菇農力量分散、規模小、效益不高的問題,由村支部牽頭組織骨幹種植戶,對廣東省及周邊多個縣市的農產品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和可行性分析,在廣泛徵集菇農意見後,菇農對擴大規模、集約經營很快形成了統一意見。
於是,“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岸下村很快鋪開,一頭闖市場,一頭帶農戶,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岸下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2008年,菇農帶資入股,創辦了岸下菌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統一調撥、分戶管理、分戶核算、統一銷售,使岸下村食用菌的市場競爭力迅速增強,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當年公司就實現銷售收入300多萬元。
特別是近兩年來,村黨支部抓住市場的“牛鼻子”,幫助村民跑市場、找技術,還為村里150多戶菇農擔保貸款210萬元,目前全村318戶村民中,就有310戶種植食用菌。
村里今年62歲的劉玉珍老人也成了菌業大軍中的一分子,她既在家帶孫女,又每天在菌場打臨工,一天也賺得30多元,她笑著說,現在我和孫女每月的生活費不用兒女們操心了。
1994年岸下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到去年人均收入8100元,並實現了戶均存款7萬多元。
創先爭優“和美曲”
徜徉在岸下新村,能親身感受到濃濃的城鎮化氣息。“村街”乾淨整齊,“街燈”明亮耀眼。村民袁苟仔高興地說:“我們的生活一點也不比城裡差。”在他家寬敞明亮的客廳,現代化家具、家電樣樣有。
2004年岸下村被列為市級小康示範村後,他們又以開展“創先爭優、富民強村”活動為契機,按照“樓房景觀化,設施現代化,生產無害化,庭院生態化,布局規範化”的要求,請國土、規劃部門制訂了“九圖一書”,並在全縣率先啟動農村規劃,高標準修建了29棟“別墅”,拉動全村老宅裝修提檔升級150多棟,並建立了全縣一流的村級文化廣場。
2008年籌資82萬元完成了村組通路硬化6公里,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和公路沿線綠化工程。2007年在全市“和美”創建活動中,以車田組為代表實施“三清六改一化”項目,完成拆舊27棟,拆除豬欄、廁所146間,改廚改廁80%,村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也直線上揚,全村318戶,擁有小車32部,機車310輛,手機380部,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覆蓋率達90%以上,大部分農民重新蓋起了漂亮的小樓房。
經濟上富有了,精神上不能落伍。爭創“和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文明創建活動在岸下形成風氣。村級文化長廊耳目一新,村規民約制度健全,倡導健康生活,促進鄉風文明已成為岸下全體村民自覺的行為準則。
該村哨上組“好媳婦”袁運梅,照顧癱瘓的公公7年多,給村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10多年來,岸下村未發生一起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昔日一個窮、散、亂的落後村,今天變成了“金鳳凰”,成為了全市“和美村莊”的先進典範。
坪上好地方,岸下“一剪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