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坪上,1984年從原牛場公社分出,設立坪上區;1988年坪上區改為坪上鄉;2012年12月26日,坪上鄉“撤鄉設鎮”,設立成為坪上鎮。坪上鎮位於鎮雄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3公里(直線距離約20.3公里)。面積98.05平方公里,人口約3.79萬。公路以坪上集鎮區為中心,西通牛場鎮接貓謝公路,東經場壩鎮可達縣城。轄坪上、紅岩、河壩、大地、老場、屯上6個行政村。農業以玉米、小麥、豆類、馬鈴薯、菸草種植為主,特產木漆、蠶繭。鄉鎮企業有採煤、農副產品加工等。坪上鎮耕地面積37354畝,人均耕地1.04畝,主產糧食作物玉米、小麥、馬鈴薯;共有林地面積43980畝,其中經濟林7240畝,森林覆蓋率為25%;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以無煙煤為主,儲量極為豐富。經濟收入除傳統農牧業生產外,主要來源於勞務輸出、魔芋種植和栽桑養蠶。
行政區劃
坪上鎮現轄坪上村,紅岩村,河壩村,大地村,老場村,屯上村等6個行政村。
其中坪上村下轄新街、老街、碉樓、黑龍塘、瓦廠、老屋基、小坪子、染房、成院、官房、行拉、高院、松林、水口、石水井、王灣、螞蟥灣等自然村;
紅岩村下轄塘壩、丫口、田壩、下寨、中寨、上寨、椅子山、河邊、安比地、大槽、韭菜坪、童家溝、周坡、斗白木、坡歪、紅岩、上紅岩、發窩等自然村;
河壩村下轄田坪子,對塊、三岔河、老官房、鐵匠寨、新田、大地、倉房、竹林、公路邊、新寨、坪子上、大河邊、田壩子、台子田等自然村;
大地村下轄行拉古、大水塘、鄧家灣、新大地、苗寨、肖家田、麻灣、郎家丫口、新地方、許家灣、向家灣、發嚕灣等自然村;
老場村下轄街上、岩腳、朱家溝、小河、山腳、趙院、乾河、發都嘎、溝頭、老場、包包上等自然村;
屯上村下轄母家坪、上壩、陰山、梁子、魚塘、新田、岩腳、麻窩、海壩、環山、上寨、灣子、岔溝、乾巴樹等自然村。
坪上鎮鎮政府駐坪上村新大街。
建制沿革
坪上鎮所轄6個行政村,
清朝雍正7年(公元1729年)至民國早期,所轄屬地分屬:鎮雄州(鎮雄府/鎮雄縣)上西同風裡第二甲法都闊(今老場村法都嘎等地)、第二甲八胯(今坪上等地)、第二甲裸格寨(今大地村等地)、第二甲華鐵寨(今大地頭等地)、第二甲小洛澤(今河壩村新寨等地)、第二甲黑母(今屯上村等地),第三甲國車寨(今紅岩村等地)、第三甲構闊寨(今坪上等地)、第三甲彼德寨(今河壩村等地)、第三甲烏佐寨(今老場村等地);
民國23年(公元1935年)起,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第七區屯上鄉(今屯上村、河壩村等地),鎮雄縣第八區雙塘鄉(即仁義鄉,今坪上村、紅岩村等地)、河壩鄉(今河壩村等地)、善化鄉(今老場村、大地村等地);
民國29年(公元1941年)起,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五德鄉(今屯上村、河壩村等地),鎮雄縣八卡鄉(今坪上村、河壩村、紅岩村、大地村、老場村等地);
公元1950年起,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第七區的五德鄉、八卡鄉兩個鄉;
公元1951年9月,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第七區的河壩鄉、坪上鄉、屯上鄉三個鄉;
公元1953年1月起,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第十區的屯上鄉、新田鄉,第十二區的坪上鄉、紅岩鄉、河壩鄉;
1958年8月起,所轄屬地屬鎮雄縣勝利人民公社,同年10月起,所轄屬地屬和平人民公社;
1982年底起,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五德公社的屯上生產大隊、老場生產大隊、大地生產大隊,牛場公社的坪上生產大隊、紅岩生產大隊、河壩生產大隊、田壩生產大隊;
1984年2月起,所轄屬地分屬:鎮雄縣五德區的屯上鄉、新田鄉,坪上區的坪上鎮、紅岩鄉、河壩鄉、大地鄉、老場鄉;
1988年起,原五德區的屯上鄉、新田鄉等地劃入坪上區管轄,同年,坪上區改為坪上鄉;
2012年12月26日起,坪上鄉“撤鄉設鎮”,設立成為坪上鎮至今。
地理環境
坪上鎮處於雲貴高原北部斜坡地帶,地勢較鎮雄縣境內其他鄉鎮高。
坪上境內主幹河流為八匡河(地方稱為坪上河或銅廠河),其水源頭位於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結構鄉毛姑村魚洞山菁。整體河流向為西南向東北流,經由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高橋入境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坪上鎮的陶家灣,八匡河流經坪上鎮紅岩村、河壩村、坪上村、老場村、大地村,境內全長40餘公里。洪峰時期水流速度是314立方米/秒,以來河水一直處於枯水(水流教小)的狀態。此河在五德鎮等處匯流,形成了橫江的上游。由於水流侵蝕的影響,八匡河上游形成了高山峽谷的奇特地貌,由侏羅紀等時代的砂頁岩等構成。地形的切割深度和密度很大,相對高差500米至1500米,山高谷深,地形險峻,是一處非常典型的中高山峽谷地形。八匡河南、東岸大多是順層斜坡,斜坡上面形成單面山。
坪上鎮境內主要山脈有卓家坡梁子,位於屯上村,海拔2005米;
老林頭,位於坪上,海拔2055米;
南天門,位於河壩村與牛場鎮諸宗村交界處,海拔2000米;
劉家大山,位於河壩村與紅岩村交界處。
坪上鎮境內的時區屬於東七區,跟鎮雄縣全縣的時差是一樣的,相對於標準的台北時間來說,由於北京所在時區處於東八區,坪上鎮地方日期、地方時間等均與其相差1小時。
自然資源
一、野果類
坪上鎮境內的野果類主要有獼猴桃(地方語稱羊桃)、梅子(地方語稱酸梅李)、雞腸子、八月瓜、野李子、刺梨、糖朗果(地方語稱刺果)、救軍糧(地方語稱紅子)、萢爾,各類果子其種類繁多,營養豐富。一般生長在半山區或者高山區的山林、岩畔、路邊、草坡、溝邊等地。
二、野生菌類
坪上鎮境內的野生菌類主要有竹蓀、木耳、香菌、石耳、刷把菌、雞樅、凍菌、蕎巴菌、陽雀菌、青頭菌、雞兒菌,其營養價值和珍貴程度,自然不言而喻,特別是雞樅等名貴菌類,更是享譽多地。
三、野生魚類
坪上鎮境內的野生菌類主要有白魚、青魚、木頭魚、娃娃魚、缸鰍、黃鱔、草魚、細鱗魚、石巴子(地方語),其中白魚、娃娃魚、石巴子主要來源於境內主幹河流八匡河,而缸鰍、黃鱔主要來源於境內的農家農田。白魚、娃娃魚的價格不低,可見這種野生珍貴魚類的味道有多美!
四、野生藥材
坪上鎮境內的野生珍貴藥材主要有天麻、五加皮、杜仲、紅花、山藥、木別子、何首烏、雞血藤、大黃、金銀花、半夏、小通草、百術、當歸、青藤香等等。
五、野生花草
坪上鎮境內的野生花草主要有蘭花、杜鵑花、滇藏木蘭、龍膽花、百合花、山茶花、喇叭花、燈籠草、七姊妹、火草、車前草、龍鬚草等上萬個品種。其中很大一部分花草還有藥用和食用的珍貴价值。
六、獸蟲類
坪上鎮境內曾出現過老虎、豹子、果子狸(地方語稱維子)、猴子、獐、貂、野貓、狐狸、野狼、野豬、犀牛、穿山甲、野兔、野豬、黃鼠狼等獸類。蟲類主要有青蛙、雨蛙、菜花蛇、烏燒蛇、白蛇、竹葉青(地方語稱青竹膘)、地老虎、蟬、蝸牛、蜜蜂、蝴蝶、蠶、蟋蟀等,但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些珍貴的野生獸類在坪上鎮境內已有大部分種類不復存在,這與當地和外地的人的捕殺有關。據了解,現只有一些野兔、野貓、野狼、黃鼠狼,穿山甲等少部分種類的野生珍貴動物還時有出沒。而野生蟲類則經常出沒。
七、礦產類
坪上鎮境內已經發現的礦產資源有煙煤、無煙煤、白煤、石灰岩、硫鐵礦、鐵礦、銅礦、銀礦、耐火粘土、高嶺土、石灰石、磷等。其中無煙煤和石灰岩兩類儲量最多,分布最廣。
八、水能類
坪上鎮境內主幹河流八匡河,水能蘊藏量2536瓾,實際可開發2000瓾,尚未開發。
人口民族
坪上鎮境內居住著漢族、苗族、彝族、傣族、蔡家人、南京人等幾個民族或未識別人群,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各民族總人口3.79萬人。
民風民俗
據諸多姓氏的族譜記載,今坪上鎮境內居民是先祖大多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四川者甚多;次之為來自廣東、廣西、山東、山西、安徽、河南、貴州、福建等等。有隨軍征戰者,有商賈貿易者,有充軍發配者,有落難逃荒者,工藝行醫者,派遣為官者,來源各異。
關於稱謂。坪上鎮境內
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皆稱老祖祖;
祖父稱老爺、爺爺;
祖母稱奶奶;
外祖父稱公公;
外祖母稱婆婆;
父親稱爸爸(大部分),關於”父親“在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在坪上境內,普通農民稱自己的父親只能稱依依、伯伯、二爺、三爺、四爺.......只有少部分富家子弟或有權有勢的人家的孩子才可以直接稱爸爸,改革開放中期開始,不管是普通子弟還是權貴子弟,在坪上境內“父親”直一律稱爸爸;
關於”母親“在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在坪上境內,普通農民稱自己的母親只能稱二娘伯娘...只有少部分富家子弟或有權有勢的人家的孩子才可以直接稱媽,改革開放中期開始,不管是普通子弟還是權貴子弟,在坪上境內“母親”直一律稱媽、媽媽;
姑母稱大爹、二爹、三爹、小爹、麼爹...
姑父稱大姑爺、二姑爺、三姑爺、麼姑爺...
嬸娘稱大娘、二娘、麼娘...姨父稱大姨爹、二姨爹、三姨爹...
姨母稱大姨媽、二姨媽、三姨媽、姨娘、舅舅;
岳父稱伯伯、叔叔、爸爸;岳母稱伯娘、嬸娘、媽;
自己子女稱么兒、麼高;
外人子女統稱麼高;
表兄、弟互稱老表;
內兄、弟,姐夫、妹夫互稱老表;
儺戲(端公戲)藝術源遠流長,其戲劇形式主要有幾種:
一、慶菩薩:這是一種以酬神了願為主要目的且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所謂“慶”,即“酬恩慶賀”之意,家道不順的人家,就請端公祭祀,祈求神靈驅邪趕鬼,以求家宅平安、人興財旺。慶菩薩法事一般要做4天。
二、打窖:這種法事主要在天氣乾旱的時候進行,通過念經祈福、打窖求雨、求神祇普降乾霖,以圖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法事一般做3天。
三、還錢:又叫還願。如遇到人家小孩多病或家道不順,就在端公的主持下對神祇許下保命錢。當認為如意時,便請端公祭祀神靈,祈求償還“錢文”了卻心愿。這種法事一般做一天一夜。每場法事除主人供吃外,每天收入20元。
四、做齋:即做道場。這種法事持續時間較長,要七七四十九天。主要是為死亡的人念經、超度靈魂。在道場內要書寫梵語、懸掛經幡,孝家要聽從端公指揮,司鼓敲鑼的人要跟隨鼓點板眼,方能把道場做好。
端公戲的演職人員一般以20人為宜。坪上端公戲領唱者為掌壇師,合唱者為幫師(一般法師)。所用的道具有:1、總真案子,這是用棉紙裝裱成的手繪掛畫。畫面有八十多個形態各異的菩薩,另外還有行神榜、六類神榜等案子畫。2、臉譜(俗稱臉子)。臉譜是用栗木刻製成的古代人物形象和傳說形象。如“王靈宮”、“統兵之帥”、“魁星”、“蚩尤”、“八蠻將軍”等,跟京劇臉譜有些相似。另外,還有表現民間人物形象的籮筐老者、大姨媽、二姨媽、苗老三等臉譜,形態豐富、栩栩如生,表現出濃郁的民俗特色。演儺戲的演員裝扮哪個人物就戴哪個臉譜。儺戲排場主要用鼓、鑼、鐃、鑔、木魚、牛角號、海螺等樂器,以吹奏樂奏出音樂氣氛,以打擊樂演奏出戲劇場面板眼,以法器烘托出宗教色彩,然後儺戲師(掌壇師)就帶著面戴臉譜的演員唱端公戲。如《領牲》開頭就唱道:“鳴角一聲奏天堂”,音韻鏗鏘,粗獷宏大,有黃鐘大呂的氣勢。當鼓樂喧天、經幡飄揚,唱腔一波三折、宏闊壯美時,儺戲演出就達到高潮。整個儺戲表演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氛圍里,表現出儺戲藝術的博大精深。
現存有少量的儺戲劇本和面具,非常珍貴,還需進一步整理和保護,使儺戲藝術放射出奪目的文化光輝。
儺戲劇是鎮雄縣民間文化的瑰寶,具有豐富的民俗特性;小擢魁儺戲淵源久遠,承傳有據,在
鎮雄乃至毗鄰縣都有較大影響。
關於宗教。基督教清末傳入鎮雄。清光緒4年(公元1878年),在坪上岔河羊角岩建立三山學堂,是坪上最早的基督教的雛形。民國5年(公元1917年),五德比舊的基督徒羅順乾去貴州赫章奉教回來,在坪上境內的屯上、河壩新田發展基督徒100餘人。民國7年(公元1919年),基督教傳教士在母家坪(屬屯上)借民房設立了一個福音堂,發展基督徒30餘人。
交通狀況
1975年,修有一條公路,由牛場新街修到坪上大隊,全長37公里。1985年,又增修又一條公路,由屯上村修到河壩村,全長7.5公里。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部分,坪上全鄉公路覆蓋面積大大增加,坪上集鎮區(街上)至河壩村,坪上集鎮區(街上)至鎮雄縣城,都完善了水泥路,以前從縣城到達坪上需要4個小時,只需要1小時40分鐘就可以到達,大大縮短了出行時間,給坪上人民的出行帶來了更便捷的體驗。為了坪上當地民眾趕街和出行方便,紅岩村,河壩村,大地村,老場村4個村分別開通了農村鄉村客運,車型普遍為微型客車,到各村的微型客車數量不等,收費依路程距離和路面好壞收5元至200元不等。坪上鎮到鎮雄縣城的中巴客車每天均發車,還有到以古,場壩,五德的微型客車。此外,2014年7月以來,根據坪上鎮民眾出行需求的需要,坪上鎮交運相關單位投入“坪上——昭通(昭陽區)”、“坪上——畢節(七星關區)”兩條市際中巴專線直達進行試運營,2014年12月30日,這兩條試運營的市際中巴專線直達試運營期滿,正式投入運營。這預示著以後坪上鎮民眾去昭通和畢節坐坪上的車就可直達目的地。
基礎建設
郵政網路
關於郵政網路。1985年,坪上區郵遞線路開通。投遞線路為:五德至老場,牛場至坪上,郵路為三日班郵路,全程步行投遞。
坪上大堰
1959年,經過1年半的坪上大堰建成,位於摩多岔河,截引摩多溪水。渠長7.5公里,引水流量0.2秒/立方米。為當地的農作物灌溉帶來了不一樣的效益,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益。
黑堰溝大堰
位於今坪上鎮河壩村,渠長7公里,引水流量0.05秒/立方米。
老場大堰
位於今坪上鎮老場村,渠長5.7公里,引水流量0.1秒/立方米。
石橋
1975年,坪上分別建有兩座石橋。其一為“群英橋”,在坪上,1975年4月建成,跨徑24米,長40米,寬6米,高8.3米;其二為“勝天橋”,在坪上河壩村,1975年5月建成,跨徑17米,長29米,寬6米,高6.1米。
集市市場
建國以來,坪上政府和相關單位先後在坪上鎮建立了4個集市市場,分別位於坪上村集鎮區、河壩村河邊、老場村小河、屯上村海壩,主要集市市場為位於坪上村集鎮區的市場,每逢2,5,8趕集(地方話稱趕街)。
風景名勝
南天門
在今鎮雄縣牛場鎮諸宗村到今坪上鎮河壩村的交界處,有大山壁立,連綿數十里。山中有一雄關,就是遠近聞名的南天門。
南天門距離
鎮雄縣城約九十五公里,海拔二千米,常處於雲煙繚繞之中。爬上南天門,回頭遠眺,群山萬壑,排列於前。還有綠樹人家,隱隱約約的,腳下亂雲飄動,感覺就跟天宮一樣。南天門的四周,峰巒疊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鬱鬱蔥蔥。空曠的山中,有時傳來鳥叫聲,更妙的是還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在石頭上流走,其聲像琴如瑟。泉水甘甜。每年夏天,涼風習習吹來,行人到了這裡,喝口泉水稍作休息,對著風唱歌,歌聲在幽谷里迴蕩傳響,別有一番情趣。
從南天門到河壩有十來里路,一路上懸崖峭壁,就跟用刀或斧頭砍劈出來的一樣。有古木倒掛在絕壁之上,激流聲像雷鳴一般在深壑之中迴響,白練一樣倒掛著的瀑布在峭壁上爭先恐後往下落。每到天氣晴朗,太陽光折射到瀑布上,生成七彩的虹。所有的一切相互雜錯,蔚為壯觀。
假如你今天登上南大門,回想起當年賀龍橫刀躍馬,登臨雄關,俯視關下千軍萬馬,有的正從蜿蜒的小路上正往上爬,越過石梯渡過懸岩,攀登高峰,有的正整裝待發,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其威武之姿,豪邁之情,可想而知。真是:
眼前群山盡俯首,足底春風卷浮雲。樵夫追憶賀龍事,橫萬躍馬點雄兵啊!
文化遺蹟
坪上鎮有兩條古道:
第一條、由城西南起30里至牛場壩,又30里至安家壩,又30里至坪上,前後路程全程90里。
第二條、由城西起15里至大關口,又15里至洗白,又15里至芒底寨、又15里至巴拉壩,又15里至小洛澤,又15里至戛母(今五德),又15里至蘿蔔驛,又15里至大水溝,又15里至田壩,又20里至杉樹塊(今牛場),又25里至南天門,又15里至河壩,又5里至坪上,前後路程全程200里。
以前坪上人就是靠這兩條古道與外界進行溝通,外界也是經過這兩條古道才能進去坪上,了解坪上。
紅色記憶
紅軍長征在坪上留下的紅色印象。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離開了原來的根據地,舉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期間,紅軍一方面軍和紅軍二、六軍團分別在1935年和1936年先後過鎮雄。民國25年(1936年)2月—3月,賀龍、肖克、任弼時、關向應等率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長征,經過鎮雄縣境坪上等區126個村寨,與中國國民黨中央軍、滇軍、川軍進行了歷時23天的烏蒙山迴旋戰。
一、夜襲廣德關
1936年3月9日,紅二、六軍團長征進入鎮雄,國民黨政府調集民團數百人在今牛場的廣德關修築工事,憑藉天險扼守。廣德關:北依百丈懸崖,南臨千尺深壑,東靠險峻的黃泥坡,西面雄視石筍溝,溝兩側奇峰挺拔,絕壁千尺,雄險奇峭,史稱昭通進入鎮雄的第一險關。清朝乾隆年間鎮雄知州鐃夢銘長途跋涉至廣德關時曾寫下:“壯心驚異地,德意廣吾徒。山到關門迥,弓懸曉月孤。壩高憑放馬,林靜任啼烏。漸看耕耘遍,幽風入畫圖”的詩句。
為堵截紅二、六軍團向鎮雄進發,國民黨鎮雄縣政府調集數百民團,在廣德關上挖戰壕,築工事,自恃地勢險要,揚言紅軍“有翅膀也難飛過廣德關”。
3月9日晚,紅軍二軍團先頭部隊借夜色掩護,進入石筍溝,並隱蔽於廣德關下叢林中。這時,民團還認為紅軍即使要來,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到達。黎明,正當敵人還在睡夢中,敵哨兵在垛口內無精打采地打瞌睡之際,紅軍搶占廣德關。
當紅軍戰士猛然從哨兵面前出現時,敵哨兵還迷迷糊糊地問:“你們見到紅軍沒有?”紅軍戰士們端槍瞄準哨兵高聲答道:“我們就是紅軍!”。接著,以繳械、繳槍不殺的喊聲威懾敵軍,響徹雲霄。紅軍從廣德關山下衝殺上來,民團哨兵被嚇得呆若木雞,直達羅嗦,來不及放槍報警,就當了俘虜。還在酣睡的指揮官安問石、安紹卿等被喊殺聲嚇得魂不附體,連滾帶爬地抱頭鼠竄......有的敵兵連刀槍都顧不及帶上,便逃命而去,至此,紅軍主力順利通過廣德關。擊退民團,紅軍一舉奪取廣德關。
(註:曾親身參加防守廣德關的夏倫舉、劉先培等人回憶說:紅軍像天兵一樣來得突然,又不知有多少人,一聽槍響,民團就被嚇得像裹草帘子一樣不顧命的跑,總指揮安問石一聽衝殺,翻身下床就跑,鞋子都跑落在包穀山。就在安問石翻身下床時,勤務兵將他的衣服、被蓋抱來塞進背篼,背起就跑。跑過包穀山、翻桶山,直到魯坤,見紅軍沒有追過來才停下。這時,背篼里竟然有貓叫的聲音,打開被蓋一看,原來是萬富考家的貓睡在安問石床上,紅軍衝過來時,慌亂中的勤務兵不小心將被蓋連貓捲起,背著跑了也不知道。所以,至今在牛場還流傳著《民團夢碎,“貓受困”》的故事)。
二、賀龍將軍點兵南天門
八卡:由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八個通道組成,四面臨山,前面有雄偉的南天門,後面有陡峭大山剛勁挺拔,左側有直插去霄的劉家大山把守,右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郎家崖口。站在左面的梯子岩上一望,一馬平川的八卡盡收眼底。一碗水、二屯岩、三杈河、四碉樓(吉家碉樓、嚴家碉樓、高家碉樓、成家碉樓)、五眼洞、六角坡、七盤山、八卡地貌、九股水、十家平子盡收眼底;熊拉木、老熊洞、黑堰溝、翁家洞子地勢險要,官房、老屋基、黃泥波、黑龍塘、大海子、小山、銅廠河、老街、新街、老場及雙龍塘、銀盤文化底蘊豐富。
在今牛場鎮諸宗村與今坪上鎮(時稱八卡)河壩村的交界處有一座山,它高而美、險而絕,人們身臨其境,有登上天庭之感覺。它,天生險峻,風景誘人,令人忘記凡塵。這就是南天門。南天門,不僅有奇山、奇石、奇樹、雲海等仙境般的誘惑,還有很多神秘和嚮往。
3月10日下午3時許,紅軍主力到達南天門。賀龍、任弼時迅速組織紅軍幹部召開臨時會議,研究作戰計畫,在南天門腳下集合部隊,進行短暫的休整,安排部署作戰任務。
在這次會議上,賀龍、任弼時先後發表了簡短的動員講話,給部隊提出要求。於當天下午6時許,兵分四路,以南天門為中心,翻越大山,對八卡的紅岩村、坪上村、老場村、大地村之敵行成包圍之勢。
三、夜宿八卡
八卡之國民黨守軍、民團、地方武裝,聞風喪膽,四處逃竄,紛紛跑到四周的森林中隱藏起來,有的占據險要位置,企圖與紅軍決一高低。在翻越南天門,經過百仗崖壁的黑堰溝時,一名紅軍戰士不慎掉下山去,光榮犧牲,被當地民眾埋葬於黑堰溝下。
3月10日晚8時左右,賀龍、任弼時率紅軍主力經過黑堰溝、河壩。又兵分三路,分別從今坪上水口經坪上黃泥坡直逼坪上老街到達坪上街上。一路從坪上小坪子官房,經坪上老屋基、郎家窩托到達坪上街上。一路順河而上經過坪上黑龍塘、大海子、直逼碉樓(即吉家碉樓,地方語慣於直接稱碉樓)到達坪上街上。
三路部隊先後到達坪上集鎮區。賀龍、任弼時組織召開簡短工作會議,安排部隊在坪上的黑龍塘、山腳、灣子、碉樓、黃泥坡、街上等村就地宿營,一字排開,賀龍當晚住宿在碉樓(即吉家碉樓,地方語慣於直接稱碉樓),四周駐軍有好幾百人。
碉樓、街上、黃泥坡在家的民眾,主動與紅軍進行交談,部分拿出自家的糧食、食品、臘肉、到菜地里摘菜送給紅軍。有的還主動邀請紅軍到家裡食宿。而紅軍將民眾送來的糧食、食品、臘肉和菜等分別秤過後一一照價付錢。夜晚,紅軍沒有到民眾家中住宿,只在其屋檐下、壩子裡就地宿營。
3月11日凌晨5時左右,紅軍起床生火煮飯,簡單地吃了點食物後,收拾東西,打點行裝,清掃庭院、壩子,與已經起床了的民眾打了一下招呼,6時左右,繼續向前進。
(註:據成紹余現年90歲、翁澤珍現年91歲、吉正義現年90歲三位老人回憶說:1936年3月5、6號就聽說紅軍要來了,國民黨鎮雄縣政府就派兵分別駐守各要點、據點,八卡的各大要點、據點均由各民團分別把守,他們構築工事,加固防禦陣地,提升防禦能力。各家族的碉樓也進行炮樓的重點部署,以期與紅軍作戰,保衛自己的家園。而到了9號那天,聽說紅軍真的到了花山,10號鎮雄第一關廣德關被紅軍攻破占領,一路前行即將到達八卡時,當地的民團、各碉樓的主要負責族人紛紛組織人員上山,不敢與紅軍抗衡,到翁家洞子、老熊洞、小山背後、山背後的森林中隱藏起來。有些還將其家中貴重的東西全部搬出到山洞中藏匿起來,當時真是亂作一團。特別是婦女、兒童,更是哭爹喊娘,膽子小的分別到翁家洞子、老熊洞、山背後的森林裡找地方隱藏起來。
膽子大的,年齡老的、貧窮的民眾一部分留守在村子裡,一部分在離家不遠的高處隱藏起來,遠遠觀看紅軍的動靜。還有一些在村子的樹上遠遠看紅軍,有些在自家的牲畜圈樓上藏匿起來。臨近天黑了,聽說紅軍經過鐵匠寨、河壩、嚴家碉樓等村子時,沒有打傷任何一個人、沒有搶劫民眾的任何一點東西。有人說:紅軍是自己人,是咱老百姓的人,是為我們當家作主的人等。在紅軍到達黑龍塘時,我們遠遠的跟在紅軍後面,聽到有一兩個紅軍說:進了村莊、寨子,要嚴守紀律,見到民眾的門是鎖著的或未來得急上鎖的,只是順便拉關上的,紅軍也不會輕易進門去尋什麼或找什麼。一路緊跟紅軍,紅軍發現我們之後也不談什麼,他們一直沒有進過民眾的門,也沒有隨隨便便地拿走民眾的東西,更談不上順手牽羊,占點民眾的便宜。
村子中,有些膽子大的,離自家門不遠的主動回家,主動接近紅軍,問這問哪的。紅軍也把他們當成自家人。他們將食品、糧食、菜、臘肉等拿出來給紅軍時,紅軍一直推託不要。後來,在他們的堅持下,紅軍收下後,堅決如數付了錢。當他們問紅軍需要幫助什麼的時候,紅軍說:我們是窮人的隊伍,是為窮人打江山的,我們不需要你們幫助我們,有些還主動邀請紅軍到其家裡住宿,但都被紅軍一一拒絕了,只在民眾家的屋檐下或壩子裡簡便食宿休整。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紅軍就起床打點行裝,生火做飯,有的收拾完後,馬上打掃村子的院子和壩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真是好象自己家人一樣的,臨走的時候,有好多個紅軍進進出出的到吉家碉樓吉學林家老房子門前的碉樓里好象是開會什麼的。後來紅軍就出發了,村子裡有好幾個膽子大一點的一直緊跟紅軍到了大平子、以薩溝、安爾等地一帶,兩三天以後才返回村子裡,村裡的人還以為他們參加紅軍與紅軍一道去了呢?
後來據他們說:他們聽紅軍說,在八卡吉家碉樓駐的是紅軍的最高領導,是一個很大的官,怪不得晚上村裡的人聽到還有“嘀、嘀、嘀噠、噠、噠、噠嘀”的聲音呢?
解放後,人們都在猜測,1936年3月10晚在八卡住宿的紅軍最高統帥是住在吉家碉樓里,那個地方是紅軍的指揮部。這後來,有一年,余秋里的秘書什麼的,從南天門到八卡後還專程到吉家碉樓看了一下,聽他說,當時紅軍的領導是住宿在那裡,不久後我們聽說,那個同志還到以薩的巴溜、哲莊壩等地故里重遊了一次。往後,我們聽說,余秋里將軍當時在哲莊壩戰鬥中光榮負傷,後來成了獨臂將軍。我們才知道,當時賀龍、任弼時等紅軍領導就是食宿在吉家碉樓里。但是,真有點可惜,碉樓不在了)。
3月11日凌晨6時左右,10日晚到達八卡幾個村子裡住宿的紅軍四個主力分別從黑龍塘、吉家碉樓、老屋基、街上、黃泥坡、成家碉樓、行拉古、螞蝗灣等村子裡繼續前進。一路經過八匡河(地方語稱銅廠河,又稱坪上河)順河而上,翻越熊拉木直插以薩的羅漢。一路從山背後老大堰一線經過杈河、翻過以拉原始森林到達以薩的羅漢、以薩溝、巴溜一線集結。一路從螞蝗灣翻過山去順山而上,經過大坪子順溝而上,再經過摩多到以薩溝等地集結。一路從黃泥坡經過安家壩順溝而上到達以薩溝。
大約於中午12時左右,四路紅軍主力基本全部到達以薩溝、巴溜、彭家寨一線集結。
1936年9月,貴州游擊支隊(原抗日救國軍三支隊)四大隊按阮俊臣布置,留在鎮雄堅持鬥爭。12月初,四大隊在母享青龍山遭到畢節保全團千餘人的“圍剿”,突圍到熊貝,只剩下60餘人。四大隊負責人葉少奎、廖中堂等率部隊離開敵人搜剿重點“雞鳴三省”一帶,轉移到牛場、坪上休整和發展,號召牛場、坪上一帶農民“團結起來鬧革命”。當地很大一部分農民參加了四大隊,隊伍很快發展到500餘人。四大隊在今坪上鎮紅岩村建立了兩面政權,並以此為根據地,在鎮雄西南一帶開闢游擊區,堅持鬥爭到次年春天。現四大隊及各中隊住房尚存。在當地民眾的掩護和支持下,擊退了敵人的多次“圍剿”。並於1937年7月至10月初襲擊了以薩豆戛寨官家、小河黃區長、赫章可樂區公所。
政黨
關於坪上的政黨,和其他地方大多一樣,早期存在著兩個政黨。即國民黨和共產黨。
國民黨鎮雄縣黨部,又稱國民黨鎮雄縣執行委員會,建於民國20年(公元1931年)。曾在坪上(時稱八卡)建有分部。
中國共產黨鎮雄委員會,建於民國35年11月(1946年),初稱鎮彝威黨小組。公元1954年10月,分別在河壩、坪上建有2個鄉黨支部。
大事記
1958年10月 坪上街失火,房屋基本毀盡。
著名人物
隴儒珍:坪上(八卡)人,民國13年(公元1925年)任鎮彝威剿匪指揮。
魯紹玉:坪上老場村人,民國27年(公元1939年)出生,公元1959年入伍,任14軍41師122團某班班長。1964年7月27日在雲南騰衝犧牲。
吳學江:坪上人,公元1950年4月參加工作,同年5月28日在鎮雄牛場剿匪時犧牲。
孫文贊:坪上老場村人,曾任雲南省公安廳第二處處長。
高青年:坪上老場村人,公元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流落甘肅省。
翁邦輔:坪上(時稱八卡)人,民國28年(公元1939年)任鎮雄縣第六區區長。
翁家富:坪上(時稱八卡)人,民國28年(公元1939年)任鎮雄縣第七區區長。
黃述賢:坪上老場村人,民國24年(公元1935年)任鎮雄縣第八區區長。
郎明堂:坪上(時稱八卡)人,民國27年(公元1938年)任鎮雄縣第八區區長。
吳維琪:坪上(時稱八卡)人,民國28年(公元1939年)任鎮雄縣第八區區長。
吉正常:坪上(時稱八卡)人,公元1975年任縣委黨校副校長,公元1979年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公元1980年任縣委宣傳部部長,公元1981年任鎮雄縣委常委。
魯紹興:坪上(時稱八卡)人,1984年任鎮雄縣工商銀行副行長。
郎學仁:坪上(時稱八卡)人,公元1959年任牛場公社黨委副書記。
李雲江:坪上紅岩村人,公元1960年任牛場公社黨委副書記。成紹洪:坪上(時稱八卡)人,公元1979年任牛場公社黨委副書記。
郭光富,坪上(時稱八卡)人,公元1984年任牛場區區委副書記、區長。高發揚,坪上人,公元1984年任坪上區副區長。